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菩提道次第廣論 奢摩他 第20講

  《廣論奢摩他20》

  

講授: 雪歌仁波切2007-11-02

  思惟利益遍滿虛空界的如母有情衆生,因此一定要得到所得的果位中,究竟的無上正等正覺的佛果。但就得到的佛果而言,根本之處、一切功德的基礎是等持,再加上內心對于對境的行相,能夠分析的勝慧。

  首先要得到內心不散亂,再加上能夠分析對境的勝慧。以這二個項目作爲基礎,之後,內心的功德才能得到成就。所謂的佛果是由內心得到,內心首先要經過五道十地的證悟,逐漸的産生,最後徹底究竟,因此就成就佛果。

  在內心産生五道十地的功德之前,就大乘的五道而言,廣論前面所談到的下、中、上叁士道的證悟,也要先在內心産生。可是這些證悟要在內心産生的話,首先內心對于對境的散亂,由于煩惱的力量控製之故,內心恒常散亂在外在的對境上,這部份要先把它去除掉,這是等持的部份。這部分去除掉之後,還要對于對境的究竟實相,能夠無顛倒正確的了知,這部份是勝慧。要在止和觀二者雙運的情況下,證悟才會逐漸的産生。

  因此我們現在就止觀的聞思,首先就內心住分而言,要先得到心能夠安住,之後,在安住的情況下,還要對于對境的實相能夠無顛倒錯誤的正確了知,因此在這個方面我們好好的聞思,好好的學習,之後,希望內心的住分也能夠得到,對于對境沒有顛倒的實相也能夠得到了知,勝慧也能夠出現。在住分和勝慧結合的情況下,下士、中士、上士道路的證悟也逐漸産生,最後經過五道十地的功德不斷的進步,得到究竟的佛果,內心産生這個動機之後來聽聞教法。

  就現在進行的段落而言,所緣對境的部分有四種,首先周徧所緣徧及其他任何叁種,它是屬于周徧性的。所以正式緣取一個對境來觀修,應當是淨行所緣,之後是善巧所緣,再來是淨惑所緣,有這樣的順序存在。

  其中就淨行所緣開示了五種,開示五種是因爲如果貪念之心特別強烈的話,應當要修什麼所緣?就瞋恨之心(很容易憤怒),這個部份特別嚴重,要修什麼所緣?如果愚癡之心特別嚴重,要修什麼所緣?如果傲慢之心過于嚴重的話,要如何作?如果妄念紛飛,胡思亂想特別嚴重,應該要怎麼作?這五種主要都是內心爲煩惱所動亂,在煩惱的幹擾之下,爲煩惱所動亂。最後一項妄念的部份,雖然不是內心受到煩惱的幹擾而動亂,可是內心渙散在對境上面,非常嚴重。總之前面這一切要把它去除掉,要靠淨行所緣才能夠達成。一方面把內心受到煩惱動亂排除掉,最後那種內心妄念紛飛,渙散在對境上也能夠去除掉。

  當這些都排除掉,接下來要爲勝慧作准備,爲勝慧增長、增廣來做准備,所以就要講善巧所緣,(善巧所緣的目標其實是爲了勝慧增廣、增長而作准備),因此之故,善巧所緣主要都是結合空性的意義來說明。善巧所緣裏對于五蘊善巧、對于界善巧、對于處善巧、對于緣起善巧,目標都是結合空性意義來說明。

  譬如就善巧五蘊這個內容而言,實際上講的是補特伽羅無我,我和我所爲無,這些是配合壞見來說明。因爲輪回的根本無明,這個無明的耽著境並不存在,執著它有,就是我執和我所執壞見,可是壞見的耽著境(輪回的根本是無明,無明我執和我所的耽著境)並不存在,從這個方面的分析來做一個了解,這是對五蘊的善巧。所以五蘊當作善巧所緣,實際上是講我和我所爲無,由這個方面來討論的。

  其他的界也是這個樣子,處也是這個樣子,都是配合空性來討論,之後,善巧緣起這個部份,雖然直接上不是講無我,直接講的內容是十二緣起,不過間接透過十二緣起,討論無我(我爲空),這些都是爲了勝慧增長、增廣之故,前面所作的准備,所以要修善巧所緣。

  廣論352頁第叁行,「緣起謂十二有支」這是善巧緣起,善巧是動詞,緣起是對象、是受詞,善巧緣起是指對緣起很精通的意思。緣起分成粗分和細分,顯然這裏講的不是細分,是粗分。所以一開始講緣起就是十二分(有)支的緣起,此處所講的善巧是指對于緣起裏粗分行相的緣起善巧,不是講細分的行相,(因爲十二緣起是粗分的緣起)。

  細分的部份是中論所談到的。中觀(中論)所談到萬法無谛實,無谛實是因爲緣起之故,彼緣起是緣起正理,中觀根本慧論談到,因爲緣起之故,所以不滅、不生、不斷、不常、不一、不異、不來、不去。前面因爲緣起是作爲能成立之因(邏輯推理的正因),以此成立八不:不生、不滅等等八個項目,那個緣起是屬于細分的緣起,這裏所講的緣起不是那個緣起,現在這裏所講的是粗分的緣起。

  前面談到根本慧論的緣起非常細分,細分是指要依靠這個緣起去成立空性的意義,表示此緣起和空性的意義非常靠近(它是能立的原因)。此緣起是相緣而形成的意思,相依靠之後有關聯而形成,故謂緣生緣滅,緣是相依靠而關聯、生是形成的意思,緣起是指相依靠有關聯而形成。首先相依賴相依靠能夠去除常邊,有關聯能夠去除斷邊,由相依靠有關聯之故,才能夠形成,所以稱爲緣生。

  譬如以綠苗作爲有法,它是不是靠因緣和合而形成的呢?是靠因緣和合而形成。因爲是靠因緣和合而形成之故,所以自己方面不需要依靠任何其他者(自己方面不共的就能夠存在)這個部份沒有,必需要依靠其他者才能夠形成。因此這裏所談到就不是緣起正理細分的部份。

  就綠苗而言,以這個方式去除常邊,所謂綠苗的常邊就是指綠苗不必依靠任何其他者,自己方面就能夠成立,所以「自己方面就能夠成立」就稱爲常邊。「相依」的意思是指自己方面就能夠成立這個部份根本沒有,所以把常邊排除掉。

  關聯就是指和其他的法有關系,如果要和其他的法有關系,基本上的前提是它必須存在,因爲存在故才能和其他的法有關系,假設它空空洞洞根本都沒有,怎麼和其他的法有關系呢?所以前面談到相依靠故,綠苗自己方面不能夠成立(自己方面成立這個部份沒有),它是互相依靠,這是指把常邊斷除掉,自己方面可以成立的部分沒有的話,是不是它無呢?它根本就不存在呢?有這麼一個疑問?不是的。雖然自己方面不能成立沒錯,但這一點不會讓它成爲無,所以後面還要再解釋,就是有關聯存在,關聯就是和其他法有關系,和其他法有關系就應當存在,不能說沒有。所以,以這個方式把無、斷邊,綠苗根本就沒有、根本就不存在這是斷邊,把這個部份排除掉。

  就無谛實而言,空性就是無谛實成立,因此談到空性的邏輯推理稱爲緣起正理,緣起正理爲何可以去除常邊、斷邊?因爲緣起正理所講的就是相依和關聯,相依去除常邊,關聯去除斷邊,這種解釋的緣起是屬于細分的緣起,不過這裏講的不是這個。這裏講的是比較粗分的,是十二緣起分支的緣起,前面講的細分緣起是和空性密切相關的,因爲它要去成立空性的意義,所以非常靠近空性的意義,不過就算這裏講的不是細分的緣起,是粗分的,也是透過這個緣起逐漸通過它的,慢慢的也是要和空性的意義有關系,所以是間接(通過)的和空性意義有關系。

  這就是《入菩薩行論》勝慧品,佛陀講的「一切此諸分支者,能仁悉爲勝慧說」,佛陀所開示的一切敎法,實際上都是爲了了悟空性的意義作准備,不管十二緣起、業力因果,實際上最後究竟的目標都是朝向證悟空性的意義。所以這裏十二緣起就算是粗分,但是實際上、在究竟上它還是和空性的意義有關系,細分的緣起當然是直接和空性意義有關系,但就算是粗分的,究竟上還是和空性的意義有關系。

  這裏談到緣起,是講緣起的十二分支,十二分支是要說明輪回流轉的情形,最主要輪回流轉的情形,靠什麼原因而産生?(即流轉的過程),所以爲什麼要說明輪回爲什麼會持續下去,它不斷轉動的原因何在?把輪回流轉的情形作一個解釋說明,這個內容就是緣起的分支(十二緣起分支)。

  輪回之所以不斷流轉的主因是無明,因爲有無明作爲主要的原因,之後,就會引發煩惱而造業,第二項就是造業。已經造了業後,所造作的業會不會消失不見,空空洞洞都沒有了呢?不會。不會的原因是什麼?要作說明。因爲神識去保管業所形成的習氣,(此即)第叁個分支神識。爲什麼要談到第叁個分支神識呢?因爲第二個分支造業,造完業是否就消失不見,那是不可能的,這是因爲造了業之後,業所形成的習氣,它不會消失不見,爲何不會呢?因爲還有神識去保管它。

  接下來講第叁項神識,神識扮演保管的功能,使這個習氣能夠維持下去,如果習氣受到保管,不會壞掉能夠持續下去,那不是就要形成下輩子了嗎?接下來要解釋下輩子的情況是什麼?所以就談到名色任何者的分支。

  名色任何者的分支其實講的是五蘊,談到五蘊就要講補特伽羅的形成,補特伽羅的形成當然是靠五蘊的形成,因爲有神識去保管習氣,既然習氣留存下來,不會消失的話,表示習氣將來要成熟,就有下輩子了(即又投生到下輩子)。所以下輩子能否形成,當然就是看下輩子這個補特伽羅有、還是沒有來決定,補特伽羅的形成有、或沒有,當然是靠他的施設基五蘊是不是存在,五蘊的施設基有沒有形成。所以要談到下輩子有補特伽羅存在,首先他的施設基五蘊先形成,所以名色任何者的分支這是第四項。

  名就是指受想行識四蘊,色就是色蘊這個分支,這是講補特伽羅的施設基五蘊,補特伽羅的施設基五蘊形成就是補特伽羅存在,所以五蘊形成之後,就是擁有五蘊的補特伽羅就形成了,可是擁有五蘊的補特伽羅既然已經有了,他的心識當然就會增長、增廣,如果心識要增長、增廣就必須心識所依靠之處要成熟,心識所依靠之處就是六處,所以接下來第五項就是六入。

  入就是處的意思。其次心識要增長、增廣不是只有靠六處,還要靠和對境相接觸到,接下來就是觸的分支。也就是要能去接觸到對境,所以要有觸的分支,如果接…

《菩提道次第廣論 奢摩他 第20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