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菩提道次第廣論 奢摩他 第20講▪P3

  ..續本文上一頁立,這部份要了解。

  從這方面來講,也是指我是沒有的,因此也是講無我的意義,前面十二緣起整體的部份是講無常、苦、無我,配合這個意義來作解釋,即使是處非處,還是配合無我的意義來解釋,所以裏面主要講的是無我的意義。因此之故,在十二緣起的部份這是總體,處非處的部份是個別。「此即善巧緣起,其中差別,此是了知各別之因」差別的意思是指處非處是個別,因爲它是了知個別的原因,善業投生在善道,不善業投生在惡道,這是個別的因,所以處非處的部分當個別。

  從不善業生可愛果才是非處,從不善業生不可愛果就是處,「處」當作原因來解釋,所以不善業生可愛果,由不善業生出一個快樂的異熟果報,這樣的因,不是成熟出一個快樂的異熟果報,不善業不能當它的因,所以稱爲非處。如果要生出一個快樂的果它的因,假設是不善業就不對,不能當它的原因,所以稱爲非處。因爲不可能從不善業生出快樂的果報,所以不是它的原因。

  這些感受都會産生貪愛的,譬如苦受産生的時候,當然會産生貪愛之心,對于沒有痛苦,多麼的好啊!這種愛執之心會不會産生?當然産生,所以苦受産生一定陪伴著産生貪愛(愛執)之心。其次,一般而言舍受産生的時候,舍受直接的果是産生愚癡(渾然不知)。譬如睡眠,舍受産生的時候,當然會産生愚癡,經由這個愚癡,貪愛會逐漸産生。譬如在舍受的情況産生之下,例如産生了睡眠,可是睡眠之後,還繼續很想睡覺,所以産生了貪愛,是不是這個樣子。

  問:臨終對熱生瞋,所以生到寒冰地獄;對冷生瞋,所以生到熱地獄,這是不是說,不是指有貪愛才會引生投生到下輩子,所以不一定是貪愛才會引生到下輩子,譬如對食物産生瞋就生到餓鬼道去。

  答:前面你講的過程完全正確,首先對于炎熱産生瞋恨之心,因爲對于炎熱産生瞋恨之心,由這個瞋恨之心,引生出對冷的貪愛(愛執)之心,由對冷的愛執之心作爲推動的力量,推動他到達寒冰地獄裏,所以投生寒冰地獄的推動力量是貪愛之心,不是前面那個瞋恨之心。對于寒冷感到瞋恨,由這個瞋恨引發對于炎熱貪愛之心,由這個貪愛之心會牽引讓他投生到炎熱地獄,所以這個神識牽引的力量是貪愛的力量,不是前面瞋恨的力量。

  前面談到處和非處,其實有二種解釋,大家可能有疑問産生?首先,處、非處的「處」解釋成原因的意義,從這個方式來做解釋。所以由不善業産生痛苦的果報,它是處的意思,就是指它是苦的原因,由不善業産生快樂的果報,它是非處的原因,就是指不是它的原因,不善業會産生快樂的果報,不可能,不是快樂的原因,不是快樂這個果報的原因。所以由善業産生快樂的果報,它是處,亦即它是它的原因(它是快樂果報的原因),這是就善業而言。

  但是由善業産生痛苦的果報,它是非處,即指它不是痛苦果報的一個原因,所以稱之爲非處,這種解釋就是當作原因。所以善業本身是快樂果報的原因,它不是痛苦果報的原因。不善業本身是痛苦果報的原因,不是快樂果報的原因,這樣來做解釋,把處解釋爲原因,這是同樣的意義。

  第二個處,解釋處于實際的情況(處在實際的情況當中),譬如由善業得到快樂的果報,這種情形是確實存在的,處在實際的情況裏。由善業得到痛苦的果報,這是不處在實際的情況裏(實際情況沒有這種情形的)。(我造作善業會遇到痛苦的果報,實際上的情形沒有這樣,所以不處在實際的情況裏面。);由不善業産生痛苦的果報,有啊!這是處在實際的情況當中,確實有的;可是由不善業産生快樂的果報,不處在實際的情況裏面,(實際情況裏不存在這種情況的意思)。所以,處把它解釋爲原因,或者解釋成處在實際的情況上,二個都可以解釋。

  第二個意義,處在(處于)實情當中,處于的這個部份,也許大家有這麼一個疑問存在?就是由不善業生出悅意的果,這是非處。非處的意思就是不處于實際的情形當中,就是沒有這種情況的意思。爲什麼對于不善業生悅意的果是一個非處,這方面作一個善巧呢?(善巧處、非處),善巧非處是指善巧不善業生悅意果是非處,這個部份不是要善巧嗎?這句話又是什麼意思呢?這句話是不是指善巧的對境?善巧的對境是不是指由不善業生悅意果呢?不可能。因爲不善業不會生出悅意的果,就(這個)善巧的對境而言,由不善業生出一個悅意的果,不可能,根本沒有這種情況,既然沒有這種狀況,如何對它做一個善巧呢?所以就不是了。

  善巧非處是什麼意思呢?是指善巧不善業生出悅意果這件事情,實際上的情況根本就沒有,不會有這種情況,所以它是一個非處。對于不善業生出一個悅意的果,它是一個非處,這件事情完全善巧精通的意思。由不善業生出一個快樂的果報,這個在所知上根本不會成立,因爲根本就沒有,所以一個不存在的東西,不能說對它善巧,因爲根本不存在,不能說我對它善巧。

  可是由不善業生出一個快樂的果,這件事情是沒有,它是不會發生的,這個情況有沒有呢?當然有。所以把它稱爲非處。對于這個事情善巧精通的意思,就是指完全知道不善業生出快樂的果報,這個事情完全沒有,這個事情他很清楚很明白。譬如補特伽羅我,當然是沒有的,不過補特伽羅我不存在,這件事情有沒有?當然有。如果說補特伽羅是沒有的,我們說補特伽羅爲無,這個說法當然有(這是存在的、這是有的),所以跟這個情況完全一模一樣的。

  由不善業生出快樂的果報,當然不可能生出快樂的果報,由不善業生出快樂的果報,這件事情根本就沒有(這件事情是不可能),這是非處,這部份有沒有?有。所以對這部分了解精通,把它稱爲善巧的意思,(亦即)善巧它爲非處。或者這樣講,不善業生出快樂的果報,這個沒有,不過不善業生出快樂的果報是一個非處,對于它是一個非處,完全了解的話,就稱爲善巧了。

  所以這裏善巧非處,不是指善巧不善業生出一個快樂的果報,不可能,因爲根本就沒有這個東西。可是不善業生出快樂的果報,這是一個非處,這部份是有的,這部分完全知道了,這稱之爲善巧。

  問:關于由善業生出可愛果,是指增上生解脫成佛這方面還是包括世間追求的東西(壞苦的部份),所謂可愛果的範圍是指什麼?

  答:這個是輪回裏的幸福美滿,不是解脫和成佛,爲什麼呢?因爲這裏談到個別,其中差別就是指輪回裏的情形,輪回裏個別的情況,所以是屬于輪回裏的法。

  問:可是這樣就會産生另外一個問題,世間惡人做壞事之後,譬如貪汙得到很多錢他在享受,這種····所謂可愛果是由····

  答:所以我們要稍作補充,可以說善巧精通補特伽羅我爲無,但是善巧精通補特伽羅我就不可能了,因爲補特伽羅我根本就不存在,不存在的法,怎麼作一個善巧呢?不可能善巧補特伽羅我,因爲它不存在。可是補特伽羅我是不存在的,這件事情可不可以善巧,可以啊!因爲補特伽羅我本來就沒有嘛!所以對補特伽羅我不存在,這件事情非常善巧精通,有啊!可以啊!但不能說對補特伽羅我很精通善巧,就不可能了,跟這個例子一模一樣。

  不善業生出一個快樂的果報,要對這件事情善巧,可不可以善巧呢?不可以。因爲由不善業不可能産生一個悅意的異熟果報,不可能啊!可是由不善業生出一個悅意的果報,這個部份而言,它是一個非處,或者說它不可能是它的原因,這件事情我們能不能善巧呢?當然可以啊!由不善業生出一個快樂的果報而言,這件事情完全不可能發生,這是一個非處,對這個部分完全明白了解,那個可以善巧啊。

  這裏談到的善巧不是說對于不善業生出一個快樂的果報,對這件事情非常善巧,因爲這不可能發生的事情,可是對于不善業生出一個快樂的果報,這件事情是沒有的,它根本不會發生,這件事情能不能善巧,能夠啊!他非常明白了解,就稱之爲善巧。就像前面講的補特伽羅我一樣,補特伽羅我爲無,所以不可能對補特伽羅我很善巧,不可能,可是補特伽羅我,他是不存在、它是沒有的,這件事情我們可不可以去善巧精通呢?可以啊!所以這個情況就不太一樣了。

  中文的翻譯裏可能漏了一個字,所以大家會産生許多的疑問,「處非處者,謂從善業生可愛(的異熟)果是名爲處,從不善業生可愛(的異熟)果是名非處。」所以要加上異熟這個詞句,大家會比較了解,《俱舍論》有討論到異熟果,異熟的意思,因和果之間一定要隔一世,(一世而中斷)他一定有一輩子作爲中斷的。譬如異熟的因和異熟的果,由因成熟出果,因和果一定要隔一世。所以上輩子作爲因,他的異熟果報要出現的話,只要是稱爲他的異熟果的話,不可能這輩子,一定是下輩子以後,所以才稱爲異熟果。

  這裏談到的不可愛果是指異熟的果報而言,一定是上輩子和下輩子之間要隔開的。但是這裏要談到剛剛你問到的這個問題,就是這輩子得到一點點錢財,一些快樂,這個應該是上輩子的業的果報。譬如小偷去偷錢的時候,有些小偷去偷錢偷到了,可是有些小偷去偷也沒有得到,所以就能夠偷得到財富而言,這必須說是得到財富的果,這個果應該是上輩子的因,這輩子偷盜的行爲只是一個幫助的力量而已,所以這個行爲本身,或者這件壞事本身,它是一個幫助的力量,它的業是上輩子已經造作了,但是這個業要成熟的時候,是這輩子一個行爲去幫助這個業,因此成熟了,所以他得到了錢財,是就他上輩子已經累積的因。

  這輩子小偷去偷的時候到底得到錢財?還是不得到錢財?能得或不能得決定的力量是靠上輩子的因,不是他去偷,是因爲靠上輩子的因存在之故(上輩子的因存在情況之下),這輩子一些行爲去推動它,因此這個因成熟果報出現,所以就他得到錢財,應該要這樣講。這輩子得到財富,應該是前輩子有一個快樂的原因,所以這輩子得到財富這件事情,跟這輩子我去偷的行爲,這二者沒有什麼關系存在。就得到財富而言,它是一個快樂的果報,應該是以前有一個因存在,前輩子要累積一些善業的因,不過就算是善業也是屬于輪回(有漏)的善業,有所漏失的善業,這只會成熟出輪回裏一些小小的幸福快樂。這些因不能稱爲純淨的善業,所以它會成熟出一個輪回裏快樂的果報,這種因都是屬于有漏善業的因,普通的一個善業而已。

  可是我們前面談到他得到這一點錢財的行爲,是小偷的行爲,所以就小偷的行爲本身可以當作因,它會累積一個新的惡業,要這樣來做討論,所以就得到財富而言,它只能當作果,上輩子有一個因存在,可是我現在幫助這個業成熟的因,這個行爲是小偷的行爲,小偷的行爲本身其實它是一個因,他會造作一個新的業,將來會成熟出這個業本身的一個果,所以要這樣分開來討論。

  如果就小偷去偷盜的業而言,所造作的是一個非常嚴重的罪業,將來成熟出非常嚴重痛苦的果報,爲什麼呢?假設小偷去偷錢是偷銀行(臺灣老百姓共通的錢)去偷100元等于是偷2300萬人每一個人的100元,罪業就非常嚴重,得到的錢是只有100元,可是累積的罪業是從2300萬人每個人那裏我偷了100元,這樣的罪業就非常嚴重。

  平常熟悉律藏才會知道偷盜業,因爲熟悉律藏裏面才會解釋偷盜的業怎麼才算完整齊備,要這些了解之後才會善巧。

  我們前面談到的善巧所緣,應該和勝觀密切相關,善巧所緣討論到對象都是無我意義結合在一起,因此之故,對境都是屬于甚深微細的部份,應當是勝觀的對境,爲什麼這裏把它列入屬于安止的對象呢?前面談到這些善巧所緣的對象應該都是指勝觀,和勝觀相關,不是這個樣子嗎?會産生這個疑問?所以要回答這個疑問。至尊仁波切底下就做了一個答複,「又以此等作奢摩他所緣之時,謂于蘊等所決定相,任持其心一門而轉」作爲安止所緣和作爲勝觀所緣,這二者不太相同,作爲勝觀所緣,勝觀會對于所緣的對境進行分析。但是把這些對象作爲安止所緣,是指經由前面的通達,對于這些內容非常的明白確定,就已經明白確定的部份內心去執取它,專ㄧ安住在上面,所以是安止所緣。

  前面所談到的五蘊、十二處、十八界,或者是緣起和處非處,這部份的內容仔細的作思惟,思惟的時候它的內容都和無我的意義相結合在一起,因此把這些內容好好的思惟,當然逐漸可以破除我執,因爲我執逐漸減弱、逐漸破除之故,同時煩惱也會逐漸的破除掉,因此內心的妄念渙散也會逐漸的破除掉,所以當然對于內心的安住就有很大的幫助,這是一個原因。

  或者這樣講,前面談到的內容都是甚深、深奧的內容,五蘊十二處、十八界、緣起、處、非處和無我的意義結合一起之故,這些內容都是很深邃、很深奧。當我們內心去思惟一個很細的、很深澳的意義的時候,心自然的就能夠安住,自然的就能夠離開渙散,因爲對境是很深澳的意義,所以這時候對于內心的安住當然就有很大的幫助,可以從這二項來說明。

  至尊仁波切談到這裏所講的內容和勝觀的段落就不太相同了,勝觀的時候對于所緣對象要進行分析,是這個原因、是那個原因來進行分析。可是就安止而言是經過分析之後,最後一定會有一個決定,就是由原因分析之後得到一個決定,由這個決定會産生一個定解,定解就是很確定它就是這個樣子,就所産生的定解這個部份,心專一的朝向上面(指向上面)的時候,專一的安住在上面,從這個角度來看,把它稱爲安止所緣。

  由這個舉出原因(理由)來做說明,然後做很多的推理,之後,會得到一個結論,再對于這個千真萬確的肯定它就是這個樣子,內心裏下了一個定論,這是定解。之後,心就指向這個定解然後專ㄧ安住在上面,因此之故,這個當然是安止。假設是勝觀對境就不是這個樣子,它要透過許多的邏輯推理來作一個分析,所以勝觀緣取對境的時候是屬于演繹的方式,散開來的。安止緣取對境的時候是屬于歸納的方式,全部把它收攝過來,從這裏來講的話,這個段落當然可以當作安止的所緣。

  

《菩提道次第廣論 奢摩他 第20講》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