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立,这部份要了解。
从这方面来讲,也是指我是没有的,因此也是讲无我的意义,前面十二缘起整体的部份是讲无常、苦、无我,配合这个意义来作解释,即使是处非处,还是配合无我的意义来解释,所以里面主要讲的是无我的意义。因此之故,在十二缘起的部份这是总体,处非处的部份是个别。「此即善巧缘起,其中差别,此是了知各别之因」差别的意思是指处非处是个别,因为它是了知个别的原因,善业投生在善道,不善业投生在恶道,这是个别的因,所以处非处的部分当个别。
从不善业生可爱果才是非处,从不善业生不可爱果就是处,「处」当作原因来解释,所以不善业生可爱果,由不善业生出一个快乐的异熟果报,这样的因,不是成熟出一个快乐的异熟果报,不善业不能当它的因,所以称为非处。如果要生出一个快乐的果它的因,假设是不善业就不对,不能当它的原因,所以称为非处。因为不可能从不善业生出快乐的果报,所以不是它的原因。
这些感受都会产生贪爱的,譬如苦受产生的时候,当然会产生贪爱之心,对于没有痛苦,多么的好啊!这种爱执之心会不会产生?当然产生,所以苦受产生一定陪伴着产生贪爱(爱执)之心。其次,一般而言舍受产生的时候,舍受直接的果是产生愚痴(浑然不知)。譬如睡眠,舍受产生的时候,当然会产生愚痴,经由这个愚痴,贪爱会逐渐产生。譬如在舍受的情况产生之下,例如产生了睡眠,可是睡眠之后,还继续很想睡觉,所以产生了贪爱,是不是这个样子。
问:临终对热生瞋,所以生到寒冰地狱;对冷生瞋,所以生到热地狱,这是不是说,不是指有贪爱才会引生投生到下辈子,所以不一定是贪爱才会引生到下辈子,譬如对食物产生瞋就生到饿鬼道去。
答:前面你讲的过程完全正确,首先对于炎热产生瞋恨之心,因为对于炎热产生瞋恨之心,由这个瞋恨之心,引生出对冷的贪爱(爱执)之心,由对冷的爱执之心作为推动的力量,推动他到达寒冰地狱里,所以投生寒冰地狱的推动力量是贪爱之心,不是前面那个瞋恨之心。对于寒冷感到瞋恨,由这个瞋恨引发对于炎热贪爱之心,由这个贪爱之心会牵引让他投生到炎热地狱,所以这个神识牵引的力量是贪爱的力量,不是前面瞋恨的力量。
前面谈到处和非处,其实有二种解释,大家可能有疑问产生?首先,处、非处的「处」解释成原因的意义,从这个方式来做解释。所以由不善业产生痛苦的果报,它是处的意思,就是指它是苦的原因,由不善业产生快乐的果报,它是非处的原因,就是指不是它的原因,不善业会产生快乐的果报,不可能,不是快乐的原因,不是快乐这个果报的原因。所以由善业产生快乐的果报,它是处,亦即它是它的原因(它是快乐果报的原因),这是就善业而言。
但是由善业产生痛苦的果报,它是非处,即指它不是痛苦果报的一个原因,所以称之为非处,这种解释就是当作原因。所以善业本身是快乐果报的原因,它不是痛苦果报的原因。不善业本身是痛苦果报的原因,不是快乐果报的原因,这样来做解释,把处解释为原因,这是同样的意义。
第二个处,解释处于实际的情况(处在实际的情况当中),譬如由善业得到快乐的果报,这种情形是确实存在的,处在实际的情况里。由善业得到痛苦的果报,这是不处在实际的情况里(实际情况没有这种情形的)。(我造作善业会遇到痛苦的果报,实际上的情形没有这样,所以不处在实际的情况里面。);由不善业产生痛苦的果报,有啊!这是处在实际的情况当中,确实有的;可是由不善业产生快乐的果报,不处在实际的情况里面,(实际情况里不存在这种情况的意思)。所以,处把它解释为原因,或者解释成处在实际的情况上,二个都可以解释。
第二个意义,处在(处于)实情当中,处于的这个部份,也许大家有这么一个疑问存在?就是由不善业生出悦意的果,这是非处。非处的意思就是不处于实际的情形当中,就是没有这种情况的意思。为什么对于不善业生悦意的果是一个非处,这方面作一个善巧呢?(善巧处、非处),善巧非处是指善巧不善业生悦意果是非处,这个部份不是要善巧吗?这句话又是什么意思呢?这句话是不是指善巧的对境?善巧的对境是不是指由不善业生悦意果呢?不可能。因为不善业不会生出悦意的果,就(这个)善巧的对境而言,由不善业生出一个悦意的果,不可能,根本没有这种情况,既然没有这种状况,如何对它做一个善巧呢?所以就不是了。
善巧非处是什么意思呢?是指善巧不善业生出悦意果这件事情,实际上的情况根本就没有,不会有这种情况,所以它是一个非处。对于不善业生出一个悦意的果,它是一个非处,这件事情完全善巧精通的意思。由不善业生出一个快乐的果报,这个在所知上根本不会成立,因为根本就没有,所以一个不存在的东西,不能说对它善巧,因为根本不存在,不能说我对它善巧。
可是由不善业生出一个快乐的果,这件事情是没有,它是不会发生的,这个情况有没有呢?当然有。所以把它称为非处。对于这个事情善巧精通的意思,就是指完全知道不善业生出快乐的果报,这个事情完全没有,这个事情他很清楚很明白。譬如补特伽罗我,当然是没有的,不过补特伽罗我不存在,这件事情有没有?当然有。如果说补特伽罗是没有的,我们说补特伽罗为无,这个说法当然有(这是存在的、这是有的),所以跟这个情况完全一模一样的。
由不善业生出快乐的果报,当然不可能生出快乐的果报,由不善业生出快乐的果报,这件事情根本就没有(这件事情是不可能),这是非处,这部份有没有?有。所以对这部分了解精通,把它称为善巧的意思,(亦即)善巧它为非处。或者这样讲,不善业生出快乐的果报,这个没有,不过不善业生出快乐的果报是一个非处,对于它是一个非处,完全了解的话,就称为善巧了。
所以这里善巧非处,不是指善巧不善业生出一个快乐的果报,不可能,因为根本就没有这个东西。可是不善业生出快乐的果报,这是一个非处,这部份是有的,这部分完全知道了,这称之为善巧。
问:关于由善业生出可爱果,是指增上生解脱成佛这方面还是包括世间追求的东西(坏苦的部份),所谓可爱果的范围是指什么?
答:这个是轮回里的幸福美满,不是解脱和成佛,为什么呢?因为这里谈到个别,其中差别就是指轮回里的情形,轮回里个别的情况,所以是属于轮回里的法。
问:可是这样就会产生另外一个问题,世间恶人做坏事之后,譬如贪污得到很多钱他在享受,这种····所谓可爱果是由····
答:所以我们要稍作补充,可以说善巧精通补特伽罗我为无,但是善巧精通补特伽罗我就不可能了,因为补特伽罗我根本就不存在,不存在的法,怎么作一个善巧呢?不可能善巧补特伽罗我,因为它不存在。可是补特伽罗我是不存在的,这件事情可不可以善巧,可以啊!因为补特伽罗我本来就没有嘛!所以对补特伽罗我不存在,这件事情非常善巧精通,有啊!可以啊!但不能说对补特伽罗我很精通善巧,就不可能了,跟这个例子一模一样。
不善业生出一个快乐的果报,要对这件事情善巧,可不可以善巧呢?不可以。因为由不善业不可能产生一个悦意的异熟果报,不可能啊!可是由不善业生出一个悦意的果报,这个部份而言,它是一个非处,或者说它不可能是它的原因,这件事情我们能不能善巧呢?当然可以啊!由不善业生出一个快乐的果报而言,这件事情完全不可能发生,这是一个非处,对这个部分完全明白了解,那个可以善巧啊。
这里谈到的善巧不是说对于不善业生出一个快乐的果报,对这件事情非常善巧,因为这不可能发生的事情,可是对于不善业生出一个快乐的果报,这件事情是没有的,它根本不会发生,这件事情能不能善巧,能够啊!他非常明白了解,就称之为善巧。就像前面讲的补特伽罗我一样,补特伽罗我为无,所以不可能对补特伽罗我很善巧,不可能,可是补特伽罗我,他是不存在、它是没有的,这件事情我们可不可以去善巧精通呢?可以啊!所以这个情况就不太一样了。
中文的翻译里可能漏了一个字,所以大家会产生许多的疑问,「处非处者,谓从善业生可爱(的异熟)果是名为处,从不善业生可爱(的异熟)果是名非处。」所以要加上异熟这个词句,大家会比较了解,《俱舍论》有讨论到异熟果,异熟的意思,因和果之间一定要隔一世,(一世而中断)他一定有一辈子作为中断的。譬如异熟的因和异熟的果,由因成熟出果,因和果一定要隔一世。所以上辈子作为因,他的异熟果报要出现的话,只要是称为他的异熟果的话,不可能这辈子,一定是下辈子以后,所以才称为异熟果。
这里谈到的不可爱果是指异熟的果报而言,一定是上辈子和下辈子之间要隔开的。但是这里要谈到刚刚你问到的这个问题,就是这辈子得到一点点钱财,一些快乐,这个应该是上辈子的业的果报。譬如小偷去偷钱的时候,有些小偷去偷钱偷到了,可是有些小偷去偷也没有得到,所以就能够偷得到财富而言,这必须说是得到财富的果,这个果应该是上辈子的因,这辈子偷盗的行为只是一个帮助的力量而已,所以这个行为本身,或者这件坏事本身,它是一个帮助的力量,它的业是上辈子已经造作了,但是这个业要成熟的时候,是这辈子一个行为去帮助这个业,因此成熟了,所以他得到了钱财,是就他上辈子已经累积的因。
这辈子小偷去偷的时候到底得到钱财?还是不得到钱财?能得或不能得决定的力量是靠上辈子的因,不是他去偷,是因为靠上辈子的因存在之故(上辈子的因存在情况之下),这辈子一些行为去推动它,因此这个因成熟果报出现,所以就他得到钱财,应该要这样讲。这辈子得到财富,应该是前辈子有一个快乐的原因,所以这辈子得到财富这件事情,跟这辈子我去偷的行为,这二者没有什么关系存在。就得到财富而言,它是一个快乐的果报,应该是以前有一个因存在,前辈子要累积一些善业的因,不过就算是善业也是属于轮回(有漏)的善业,有所漏失的善业,这只会成熟出轮回里一些小小的幸福快乐。这些因不能称为纯净的善业,所以它会成熟出一个轮回里快乐的果报,这种因都是属于有漏善业的因,普通的一个善业而已。
可是我们前面谈到他得到这一点钱财的行为,是小偷的行为,所以就小偷的行为本身可以当作因,它会累积一个新的恶业,要这样来做讨论,所以就得到财富而言,它只能当作果,上辈子有一个因存在,可是我现在帮助这个业成熟的因,这个行为是小偷的行为,小偷的行为本身其实它是一个因,他会造作一个新的业,将来会成熟出这个业本身的一个果,所以要这样分开来讨论。
如果就小偷去偷盗的业而言,所造作的是一个非常严重的罪业,将来成熟出非常严重痛苦的果报,为什么呢?假设小偷去偷钱是偷银行(台湾老百姓共通的钱)去偷100元等于是偷2300万人每一个人的100元,罪业就非常严重,得到的钱是只有100元,可是累积的罪业是从2300万人每个人那里我偷了100元,这样的罪业就非常严重。
平常熟悉律藏才会知道偷盗业,因为熟悉律藏里面才会解释偷盗的业怎么才算完整齐备,要这些了解之后才会善巧。
我们前面谈到的善巧所缘,应该和胜观密切相关,善巧所缘讨论到对象都是无我意义结合在一起,因此之故,对境都是属于甚深微细的部份,应当是胜观的对境,为什么这里把它列入属于安止的对象呢?前面谈到这些善巧所缘的对象应该都是指胜观,和胜观相关,不是这个样子吗?会产生这个疑问?所以要回答这个疑问。至尊仁波切底下就做了一个答复,「又以此等作奢摩他所缘之时,谓于蕴等所决定相,任持其心一门而转」作为安止所缘和作为胜观所缘,这二者不太相同,作为胜观所缘,胜观会对于所缘的对境进行分析。但是把这些对象作为安止所缘,是指经由前面的通达,对于这些内容非常的明白确定,就已经明白确定的部份内心去执取它,专ㄧ安住在上面,所以是安止所缘。
前面所谈到的五蕴、十二处、十八界,或者是缘起和处非处,这部份的内容仔细的作思惟,思惟的时候它的内容都和无我的意义相结合在一起,因此把这些内容好好的思惟,当然逐渐可以破除我执,因为我执逐渐减弱、逐渐破除之故,同时烦恼也会逐渐的破除掉,因此内心的妄念涣散也会逐渐的破除掉,所以当然对于内心的安住就有很大的帮助,这是一个原因。
或者这样讲,前面谈到的内容都是甚深、深奥的内容,五蕴十二处、十八界、缘起、处、非处和无我的意义结合一起之故,这些内容都是很深邃、很深奥。当我们内心去思惟一个很细的、很深澳的意义的时候,心自然的就能够安住,自然的就能够离开涣散,因为对境是很深澳的意义,所以这时候对于内心的安住当然就有很大的帮助,可以从这二项来说明。
至尊仁波切谈到这里所讲的内容和胜观的段落就不太相同了,胜观的时候对于所缘对象要进行分析,是这个原因、是那个原因来进行分析。可是就安止而言是经过分析之后,最后一定会有一个决定,就是由原因分析之后得到一个决定,由这个决定会产生一个定解,定解就是很确定它就是这个样子,就所产生的定解这个部份,心专一的朝向上面(指向上面)的时候,专一的安住在上面,从这个角度来看,把它称为安止所缘。
由这个举出原因(理由)来做说明,然后做很多的推理,之后,会得到一个结论,再对于这个千真万确的肯定它就是这个样子,内心里下了一个定论,这是定解。之后,心就指向这个定解然后专ㄧ安住在上面,因此之故,这个当然是安止。假设是胜观对境就不是这个样子,它要透过许多的逻辑推理来作一个分析,所以胜观缘取对境的时候是属于演绎的方式,散开来的。安止缘取对境的时候是属于归纳的方式,全部把它收摄过来,从这里来讲的话,这个段落当然可以当作安止的所缘。
《菩提道次第广论 奢摩他 第20讲》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