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触到对境,就会产生感受。所以前面讲的,首先无明作为动机,之后会造业这是第二分支,再来神识第三个分支,到这里为止,将来会产生一个果,果就是后面四个分支,名色、六入、触和感受,感受这个分支是很奇怪,首先它是一个果,但它又不仅仅只是一个果,通常在感受产生的同时,必定引发烦恼,所以感受的能力是很奇怪,虽然它是果,可是会继续引发烦恼,在感受产生的同时,我们内心贪念之心也会产生,如果仅仅只是纯粹引发感受,而没有引发贪念之心,几乎是丝毫不可能的,所以感受会继续引发我们内心产生贪念,这就是爱。
如果贪爱的力量越来越强烈(越来越强烈),会投生到下辈子,引发我们投生的力量会越来越强大(越来越强大),这就是取。取就是取得一个东西,就是下辈子的身体。所以这个取的力量更加强大,已经非常明确,必定会投生到下辈子,一定会得到,那个时候就称为有,有等于是存有,就是非常明白确定,一定会投生到下辈子,所以称之为有。爱、取、有这三个分支是和下辈子有关系,既然和下辈子有关系,接下来就是生,生之后就是死亡,这是十二个分支。
十二分支要说明的内容是轮回如何继续流转下去的情况(流转的情形是什么)?所以就用缘起十二分支来作说明。称为分支的原因是,虽然要解释缘起流转的情形,但在解释缘起流转的情形要分成因果的关系来解释,十二项目里哪些是因?哪些是果?这样做一个解释,所以称之为分支。分支就是虽然讲十二个项目,彼此之间有因果关系存在,因为有因果关系存在之故,所以是一个分支。
而且缘起是相依关联,解释轮回不断流转的情形的时候,这里面几个项目都有相依靠的关联性存在,所以是个缘起。而且讲到这些项目的时候,这个项目是原因?还是果?那个项目是原因?还是果?都会做这样的解释,所以它是一个分支,因此称为十二缘起的分支。
前面讲的是十二缘起分支的内容,若仅仅只是了解这点就不能称为善巧。前面讲的是十二缘起分支的内容,我们学习了之后,也了解了,但对于这些的了解,不能说之为善巧(把这些十二项目的内容利弊都知道了,这还不能称为善巧)。还要再更进一步,也就是广论P352第三行所谈到「谓知缘起是无常性苦性无我性」如此才称为善巧,所以(不仅)十二缘起的内容已经知道了,善巧的意思是指针对十二缘起要能修无常,要能修苦,要能修无我,这样才能称为善巧。
如何观修无常呢?把十二缘起分支想一想,前前生出后后,这中间一分一秒都丝毫没有中断、没有停止、没有等待,在不中断、不等待的情况下,持续的改变,在改变的情况下,还不断的强化增长,所以在不中断的情况下,它还持续的在改变,这就是生。它没有停,没有停止的情况下它发生改变,所以称为生。生的情况下这种情形还不断的强化,这是无常。所以把无常的情况想一想,它根本都不必停止,它的改变不断的在进行,想一想实在非常可怕了。
譬如:一个人如果把老化的情形想一想,当然会非常害怕,如果不想不会怕,但是老化的情形想一想就有点害怕了,因为老化是完全没有停止的,它不会等待的,我们想一想年月日时分秒,每一分每一秒都不断在老化,老化从来就没有停止过,有没有中间停一下、等待一下,完全没有,因为在无常变化情况之下,不断都在老化,想想真的是一件很恐惧的事情了。
一样的道理,把十二缘起的道理想一想,由前面为因生出后面的果,由因生果这件事情,它不断在变化,这部份(从来)分分秒秒都没有停止过,不断的由因生果,果作因又生果,继续生下去,在轮回里不断的持续,没有停过。所以把十二缘起轮回持续的情况想一想,分分秒秒都没有停过,在不中断、不停止的情况下,它还继续不断的改变,这个改变不断的继续下去,以这样来观修,这是观修无常。以无常作为原因,后面要观修苦,所以讲修无常性、修苦性、修无我性。
法称在《释量论》谈到:「是故无常而有苦」,这是以无常作为原因,之后,来观修苦,这并不是说因为无常之故它是苦。譬如世俗菩提心也是无常、道谛也是无常,但是这里无常观修苦是指轮回里面无常的情形想一想,在轮回里由因生果的部份想一想,无常的内容想一想,唉呀!真的是苦啊!除此之外,如果我们去想一想世俗菩提心的部份,不能说由此而引生苦,所以这里说由无常性观修苦是指轮回里面的情形,轮回里的因生果的情况想一想,会引发内心的痛苦这方面的观修。
所以法称在《释量论》才会谈到「是故无常而有苦」,透过无常的观修,之后来观修苦,(因此)这些项目应该有次第存在,我们平常谈到无常、苦、空、无我,应当有这个次第存在,就是以无常作为原因,而来修苦,这个苦当果,由苦作为原因再引发后面无我的项目,所以前后应当有次第存在。
问:因为相依靠有关联,而形成后面的现象,这是缘起。譬如说杯子放在桌子上,也是相依靠有关联,可是它并没有轮回,我们讲的粗分的缘起或细分的缘起和杯子放在桌子上相依靠有关联有何不同?我们可不可以说杯子放在桌子上也是一个缘起,是不是这样的意思?
答:就茶杯放在桌子上,这当然是缘起,不过前面谈到不管是因缘的缘起,部分(支分)的缘起也好,这时候所谈到的缘起,是指某一个法它的形成,一定要依靠其他的法。所以假设不需要依靠其他者,这个部份的内容要把它完全排除在外,如果要把某一法的形成,它不需要依靠其他者,要把这种内心的执着完全排除掉,必须去思惟相依的意义。如果对相依靠的意义都完全了解的话,对某一法的形成不必依靠他者的想法就完全不会产生了。
相依关联,关联的意思,就是指和其他者有关系,把和其他者有关系的意义,好好想一想,某一法完全不必和其他者有任何关系,这种想法不可能产生,因为都要有关系。就前面讲的这当然也是个缘起,但就这个缘起而言,还不能排除不需要依靠其他者这种想法,所以这就不能称为细分的缘起。
缘起是相依关联,相依是要把常边排除掉,常边就是指不必依靠任何其他者,自己方面就可以成立,就变成常边了。这种不需依靠任何其他者,在我们的内心有这种执着想法要把它排除掉,就必须对于相依靠这个意义要有一个完全的了解。所以茶杯放在桌子上,这当然是个缘起,但在这个缘起里能不能达到这个目标,把不需要依靠其他者这种想法排除掉,不会。为什么?因为茶杯放在桌子上当然是缘起,可是桌子本身可能是不需要依靠其他者、自己方面可以成立,这种想法存不存在?仍然有,有可能产生,所以就不能把常边这部份排除掉。
接下来要想茶杯它自己本身的缘起,就茶杯它自己而言,相依和关联这个条件,相依的意义想一想,不需要依靠任何其他者,这种执着才可以排除掉。相依的意思是指也许依靠分支、也许依靠其他法、也许依靠因缘,总之不依靠任何其他者,而自己方面单独就可以成立,这种执着一定可以完全排除掉。如果我们把依靠的意义好好想一想,就能把这个执着完全排除掉,对于这种执着要完全排除掉,就要对相依的意义好好的仔细作思惟,可见这个就很细分了。
对于缘起的情况,前者生后者,持续不断的下去,这个变化一直始终都存在,持续不断的下去,这是无常的意义。把无常的意义好好做分析观修,就无常变化而言,也不是往好的地方变化,都是往坏的地方变化,越来越严重,就是痛苦。所以又马上想到痛苦的意义,以无常作为原因成立出苦,来观修苦。之后,就轮回所摄的法而言,(其)因都是业力和烦恼,把这部份好好做一个深入的分析,因此对轮回所摄的这些法,我们就会了解纯粹都是靠因缘条件的。不需靠任何因缘条件,而自己方面就可以单独成立,这种法一个都没有,就产生这个认识,这是无我的意义。
就对无我意义的了解而言,能够知道轮回所摄的法纯粹(仅仅)只是由因缘和合而形成,亦即指不必靠因缘和合,自己方面就可以成立,这种法根本都没有,这是对无我意义的了解。可见缘起善巧是对于无常、苦、无我这些意义都要通达了,这样才能称为善巧。
「谓知缘起是无常性苦性无我性」,缘起的善巧是指「知」就是通达,所以对于缘起的内容、情况了解,不能称为善巧,善巧是说在它上面观修无常苦无我的意义,能够通达才能称为善巧。不过就算十二缘起的分支,里面也有善业所形成的缘起,不善业所形成的缘起,由善业投生在善道的果报,有十二缘起的分支,不善业投生在恶道,也有十二缘起的分支,所以接下来又解释处、非处的部份。
「处非处者,谓从善业生可爱果是名为处,从不善业生可爱果是名非处」,就善业而言,将来异熟的果报,仅仅只是纯粹投生在善道,不可能投生在恶道。同样道理,就不善业而言,靠着这个不善业的因,将来异熟果报的果,纯粹仅仅只是恶道,不可能成熟出善道的快乐,那是丝毫不可能,所以这称为处与非处。
前面谈到十二缘起的分支,这是整体(整个缘起)来讲,前面的因生后面的果,这里所谈到的处非处是指个别的情况,是指善道的缘起和恶道的缘起。「处非处者,谓从善业生可爱果是名为处,从不善业生可爱果是名非处,处非处善巧者即如是知」,「即如是知」是指不是因为其他者,因为由善的业作为因,它的异熟果报纯粹就生出善道的果,不是由其他者作为原因;如果不善业作为原因,将来所生出来的果是恶道,成熟出这个异熟果报,这也是因为由不善业作为原因,不是由任何一个其他者,没有其他的能生之果存在。因此在我们得到身体上这个补特伽罗我不能成立,这个方面要知道。所以「即如是知」是指善的果成熟出善道,不善的果成熟出恶道,一定是纯粹只有那个原因而形成,不是还有一个能生果存在,所以身体上这个补特伽罗我不能成…
《菩提道次第广论 奢摩他 第20讲》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