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菩提道次第广论 奢摩他 第20讲

  《广论奢摩他20》

  

讲授: 雪歌仁波切2007-11-02

  思惟利益遍满虚空界的如母有情众生,因此一定要得到所得的果位中,究竟的无上正等正觉的佛果。但就得到的佛果而言,根本之处、一切功德的基础是等持,再加上内心对于对境的行相,能够分析的胜慧。

  首先要得到内心不散乱,再加上能够分析对境的胜慧。以这二个项目作为基础,之后,内心的功德才能得到成就。所谓的佛果是由内心得到,内心首先要经过五道十地的证悟,逐渐的产生,最后彻底究竟,因此就成就佛果。

  在内心产生五道十地的功德之前,就大乘的五道而言,广论前面所谈到的下、中、上三士道的证悟,也要先在内心产生。可是这些证悟要在内心产生的话,首先内心对于对境的散乱,由于烦恼的力量控制之故,内心恒常散乱在外在的对境上,这部份要先把它去除掉,这是等持的部份。这部分去除掉之后,还要对于对境的究竟实相,能够无颠倒正确的了知,这部份是胜慧。要在止和观二者双运的情况下,证悟才会逐渐的产生。

  因此我们现在就止观的闻思,首先就内心住分而言,要先得到心能够安住,之后,在安住的情况下,还要对于对境的实相能够无颠倒错误的正确了知,因此在这个方面我们好好的闻思,好好的学习,之后,希望内心的住分也能够得到,对于对境没有颠倒的实相也能够得到了知,胜慧也能够出现。在住分和胜慧结合的情况下,下士、中士、上士道路的证悟也逐渐产生,最后经过五道十地的功德不断的进步,得到究竟的佛果,内心产生这个动机之后来听闻教法。

  就现在进行的段落而言,所缘对境的部分有四种,首先周徧所缘徧及其他任何三种,它是属于周徧性的。所以正式缘取一个对境来观修,应当是净行所缘,之后是善巧所缘,再来是净惑所缘,有这样的顺序存在。

  其中就净行所缘开示了五种,开示五种是因为如果贪念之心特别强烈的话,应当要修什么所缘?就瞋恨之心(很容易愤怒),这个部份特别严重,要修什么所缘?如果愚痴之心特别严重,要修什么所缘?如果傲慢之心过于严重的话,要如何作?如果妄念纷飞,胡思乱想特别严重,应该要怎么作?这五种主要都是内心为烦恼所动乱,在烦恼的干扰之下,为烦恼所动乱。最后一项妄念的部份,虽然不是内心受到烦恼的干扰而动乱,可是内心涣散在对境上面,非常严重。总之前面这一切要把它去除掉,要靠净行所缘才能够达成。一方面把内心受到烦恼动乱排除掉,最后那种内心妄念纷飞,涣散在对境上也能够去除掉。

  当这些都排除掉,接下来要为胜慧作准备,为胜慧增长、增广来做准备,所以就要讲善巧所缘,(善巧所缘的目标其实是为了胜慧增广、增长而作准备),因此之故,善巧所缘主要都是结合空性的意义来说明。善巧所缘里对于五蕴善巧、对于界善巧、对于处善巧、对于缘起善巧,目标都是结合空性意义来说明。

  譬如就善巧五蕴这个内容而言,实际上讲的是补特伽罗无我,我和我所为无,这些是配合坏见来说明。因为轮回的根本无明,这个无明的耽着境并不存在,执着它有,就是我执和我所执坏见,可是坏见的耽着境(轮回的根本是无明,无明我执和我所的耽着境)并不存在,从这个方面的分析来做一个了解,这是对五蕴的善巧。所以五蕴当作善巧所缘,实际上是讲我和我所为无,由这个方面来讨论的。

  其他的界也是这个样子,处也是这个样子,都是配合空性来讨论,之后,善巧缘起这个部份,虽然直接上不是讲无我,直接讲的内容是十二缘起,不过间接透过十二缘起,讨论无我(我为空),这些都是为了胜慧增长、增广之故,前面所作的准备,所以要修善巧所缘。

  广论352页第三行,「缘起谓十二有支」这是善巧缘起,善巧是动词,缘起是对象、是受词,善巧缘起是指对缘起很精通的意思。缘起分成粗分和细分,显然这里讲的不是细分,是粗分。所以一开始讲缘起就是十二分(有)支的缘起,此处所讲的善巧是指对于缘起里粗分行相的缘起善巧,不是讲细分的行相,(因为十二缘起是粗分的缘起)。

  细分的部份是中论所谈到的。中观(中论)所谈到万法无谛实,无谛实是因为缘起之故,彼缘起是缘起正理,中观根本慧论谈到,因为缘起之故,所以不灭、不生、不断、不常、不一、不异、不来、不去。前面因为缘起是作为能成立之因(逻辑推理的正因),以此成立八不:不生、不灭等等八个项目,那个缘起是属于细分的缘起,这里所讲的缘起不是那个缘起,现在这里所讲的是粗分的缘起。

  前面谈到根本慧论的缘起非常细分,细分是指要依靠这个缘起去成立空性的意义,表示此缘起和空性的意义非常靠近(它是能立的原因)。此缘起是相缘而形成的意思,相依靠之后有关联而形成,故谓缘生缘灭,缘是相依靠而关联、生是形成的意思,缘起是指相依靠有关联而形成。首先相依赖相依靠能够去除常边,有关联能够去除断边,由相依靠有关联之故,才能够形成,所以称为缘生。

  譬如以绿苗作为有法,它是不是靠因缘和合而形成的呢?是靠因缘和合而形成。因为是靠因缘和合而形成之故,所以自己方面不需要依靠任何其他者(自己方面不共的就能够存在)这个部份没有,必需要依靠其他者才能够形成。因此这里所谈到就不是缘起正理细分的部份。

  就绿苗而言,以这个方式去除常边,所谓绿苗的常边就是指绿苗不必依靠任何其他者,自己方面就能够成立,所以「自己方面就能够成立」就称为常边。「相依」的意思是指自己方面就能够成立这个部份根本没有,所以把常边排除掉。

  关联就是指和其他的法有关系,如果要和其他的法有关系,基本上的前提是它必须存在,因为存在故才能和其他的法有关系,假设它空空洞洞根本都没有,怎么和其他的法有关系呢?所以前面谈到相依靠故,绿苗自己方面不能够成立(自己方面成立这个部份没有),它是互相依靠,这是指把常边断除掉,自己方面可以成立的部分没有的话,是不是它无呢?它根本就不存在呢?有这么一个疑问?不是的。虽然自己方面不能成立没错,但这一点不会让它成为无,所以后面还要再解释,就是有关联存在,关联就是和其他法有关系,和其他法有关系就应当存在,不能说没有。所以,以这个方式把无、断边,绿苗根本就没有、根本就不存在这是断边,把这个部份排除掉。

  就无谛实而言,空性就是无谛实成立,因此谈到空性的逻辑推理称为缘起正理,缘起正理为何可以去除常边、断边?因为缘起正理所讲的就是相依和关联,相依去除常边,关联去除断边,这种解释的缘起是属于细分的缘起,不过这里讲的不是这个。这里讲的是比较粗分的,是十二缘起分支的缘起,前面讲的细分缘起是和空性密切相关的,因为它要去成立空性的意义,所以非常靠近空性的意义,不过就算这里讲的不是细分的缘起,是粗分的,也是透过这个缘起逐渐通过它的,慢慢的也是要和空性的意义有关系,所以是间接(通过)的和空性意义有关系。

  这就是《入菩萨行论》胜慧品,佛陀讲的「一切此诸分支者,能仁悉为胜慧说」,佛陀所开示的一切敎法,实际上都是为了了悟空性的意义作准备,不管十二缘起、业力因果,实际上最后究竟的目标都是朝向证悟空性的意义。所以这里十二缘起就算是粗分,但是实际上、在究竟上它还是和空性的意义有关系,细分的缘起当然是直接和空性意义有关系,但就算是粗分的,究竟上还是和空性的意义有关系。

  这里谈到缘起,是讲缘起的十二分支,十二分支是要说明轮回流转的情形,最主要轮回流转的情形,靠什么原因而产生?(即流转的过程),所以为什么要说明轮回为什么会持续下去,它不断转动的原因何在?把轮回流转的情形作一个解释说明,这个内容就是缘起的分支(十二缘起分支)。

  轮回之所以不断流转的主因是无明,因为有无明作为主要的原因,之后,就会引发烦恼而造业,第二项就是造业。已经造了业后,所造作的业会不会消失不见,空空洞洞都没有了呢?不会。不会的原因是什么?要作说明。因为神识去保管业所形成的习气,(此即)第三个分支神识。为什么要谈到第三个分支神识呢?因为第二个分支造业,造完业是否就消失不见,那是不可能的,这是因为造了业之后,业所形成的习气,它不会消失不见,为何不会呢?因为还有神识去保管它。

  接下来讲第三项神识,神识扮演保管的功能,使这个习气能够维持下去,如果习气受到保管,不会坏掉能够持续下去,那不是就要形成下辈子了吗?接下来要解释下辈子的情况是什么?所以就谈到名色任何者的分支。

  名色任何者的分支其实讲的是五蕴,谈到五蕴就要讲补特伽罗的形成,补特伽罗的形成当然是靠五蕴的形成,因为有神识去保管习气,既然习气留存下来,不会消失的话,表示习气将来要成熟,就有下辈子了(即又投生到下辈子)。所以下辈子能否形成,当然就是看下辈子这个补特伽罗有、还是没有来决定,补特伽罗的形成有、或没有,当然是靠他的施设基五蕴是不是存在,五蕴的施设基有没有形成。所以要谈到下辈子有补特伽罗存在,首先他的施设基五蕴先形成,所以名色任何者的分支这是第四项。

  名就是指受想行识四蕴,色就是色蕴这个分支,这是讲补特伽罗的施设基五蕴,补特伽罗的施设基五蕴形成就是补特伽罗存在,所以五蕴形成之后,就是拥有五蕴的补特伽罗就形成了,可是拥有五蕴的补特伽罗既然已经有了,他的心识当然就会增长、增广,如果心识要增长、增广就必须心识所依靠之处要成熟,心识所依靠之处就是六处,所以接下来第五项就是六入。

  入就是处的意思。其次心识要增长、增广不是只有靠六处,还要靠和对境相接触到,接下来就是触的分支。也就是要能去接触到对境,所以要有触的分支,如果接…

《菩提道次第广论 奢摩他 第20讲》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