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论奢摩他21》
讲授: 雪歌仁波切2007-11-23
闻法动机
思惟利益遍满虚空的如母有情众生,因此无论如何一定要得到所能够获得的果位之中,最为究竟圆满的无上正等正觉的佛果珍贵宝。就获得佛果珍贵宝这个方面而言,最主要的要靠地道方面的证悟,逐渐的进步提升,逐渐的成就佛果。在地道功德的证悟逐渐进步方面而言,最根本之处一定要仰赖止观方面的实修。就止观方面实修的这个方面而言,首先必须要先成就安止,在成就安止这个方面而言,首先要了解安止的实修方式是什么?这个部分要先有一个正确无误的了解,对于实修的方式有一个正确无误的了解,之后,实修上就比较容易了,安止方面的证悟,以后的证悟要产生也就比较容易了。
我们现在根据至尊大主宗喀巴大师的广论里面所谈到的,安止的实修方式这个部分来做一个闻思,希望有一个正确的了解,正确的了解之后,希望将来安止的实修,安止的证悟能够产生,止观双运的证悟能够产生,地道功德的证悟能够逐渐的进步,希望很快的能够成就佛果,产生这个动机来学习教法。
正讲
我们所进行到的段落是四种所缘里面,第一种,修安止的时候缘取的对象,四种所缘里面第一个周徧所缘,已经讲解完毕了。之后,净行所缘也已经讲解完毕了。再过来,善巧所缘的部分也讲解完毕了。现在要到净惑所缘,净惑所缘就是净化烦恼,净烦恼的所缘,现在进行到这个段落。
善巧所缘到净惑所缘这两项中间的关系何在呢?就善巧所缘,最主要的是要善巧对象是什么?首先是无我的意义,因为对无我的意义能够善巧之后,才能够去对付烦恼,因此之故,才有后面的净惑所缘,这是净烦恼的所缘,净惑所缘,如此而产生的。
首先对善巧所缘的部分,要对无我的意义有一个了解。对无我的意义有所了解之后,不仅仅只是如此,接下来对于善巧所缘,所精通、善巧无我的意义要进一步做实修,止观双运才能够产生,才能够现证。到现证的时后,内心才能够成为这一个我执──粗分、细分,或者是遍计跟俱生烦恼的部分,形成一个正对治,才能够逐渐的灭掉烦恼,这个后面才有净惑所缘,因此这是善巧所缘跟净惑所缘彼此之间的关系。
或者说不要像前面所谈到的甚深的部分,是从不是无我的意义(甚深的部分),而是总体方面来讲的话,就在三界这个方面有所了解,就三界这些内容,能够善巧通达。
我们是欲界里面的补特伽罗,因此对所依靠之处(欲界)。或者说色界、无色界的部分,不管是有情生命或者是器(物)世界,在这些内容有所了解之后,进一步的去了解下界的粗分,下界的过失的部分,然后对上界的寂静,对上界的善好产生一个羡慕追求,以这个方式来做实修。如果这样去实修,就能够将下界粗分的烦恼,暂时的把它压伏掉,对上界的善、美好、功德产生一个佩服、追求。因此,能够将下下界的贪爱等等的烦恼暂时把它压住,因此之故,就可以分成这两种类型了。
一种,不是暂时把烦恼压住,而是连种子一起完全断灭掉,如果这样子的话,要现证无我。一种不是这个样子,只是暂时去压住烦恼,如果暂时压住烦恼,要对下下界的过失、毛病有所了解,对上上界的好处,产生一个羡慕、追求,以这个方式把下下界的烦恼压伏、压住,所以就有这两种情况,因此这两种情况都跟善巧所缘有关,所以善巧所缘就分为这两种类型。
首先是蕴处界的部分,蕴处界的部分要有所善巧,之后,比这个还要更加深入、深奥的,对无我的意义要有所善巧,从这个方面去引出净惑所缘。我们看到内容就会了解了,(352页)「又净惑者,」这个惑是指烦恼,「谓唯暂伤烦恼种子及永断种。」谓,仅仅只是暂时去衰损烦恼的种子,还有一种是永远断除烦恼的种子。
「初所缘者.」是暂时去损伤烦恼的种子这个项目,怎么说呢?「谓观欲地乃至无所有处下地粗相.上地静相。」下层地的粗糙行相,上层地寂静的行相,这是第一种情况。这里谈到「又净惑者」这个者,就是引出后面,还没有讲完,后面还要讲,净烦恼的这种所缘,是什么样子呢?后面讲了有两种,两种就是暂时衰损烦恼的种子,这是第一种;第二种是永远把烦恼的种子连根全部断灭掉,就分为两种了。
这两种里面,第一种,「初所缘者」是指第一种,把烦恼种子的力量暂时衰损掉,这种情况是观察、观想欲地乃至无所有处下地粗相,上地静相。这里讲观察、观想,要观想一下欲界地一直到无所有处中间,无所有处的上面是有顶天,现在只有从欲界到无所有处。在欲界到无所有处这个地方,要观察下层地粗糙行相。下层地粗糙行相,是从欲界地到无所有处,这八个处所;如果要观察上层地寂静的行相,就要从初禅天一直到有顶天,也是八个处所。
观察下层地粗糙行相是从欲界地一直到无所有处,八个处所;观察上层地寂静的行相,是从初静虑天一直到有顶天,也是八个处所。从欲界地一直到无所有处,要观想一下它们粗糙的样子,粗分的行相。
一般来讲,从欲界地一直到有顶天是九个处所,但是如果要观想下层地粗糙的行相,只能观想从欲界地一直到无所有处,这有顶天不在下方,所以它不能属于下层地。如果你要观察下层地粗糙行相,只有从欲界地一直到无所有处,再上面有顶天不在下方,不能观它是下层粗糙的行相,所以观察粗分行相,只有从欲界地一直到无所有处。
如果要观察寂静的上层地,寂静的行相、美好的行相,就不能观想欲界了,因为欲界已经最底下了,它底下就没有了,所以要观察上层地寂静的行相,是从初静虑天开始一直到有顶天,这八个处所,要观想这八个处所寂静的行相,如此来观想。
观想的目的是能够暂时损伤种子,就是烦恼的种子,透过这个观想能够把烦恼的种子它的力量暂时衰损,但是不能把它灭掉。从下层地粗糙的行相好好观想,然后观想上层地。举例而言,首先欲界地它是粗糙的,不好的,这是下层;它的上层是初静虑天,初静虑天是寂静的,是好的。这样子观想的话,会把欲界地的烦恼种子暂时力量衰损,烦恼种子不会产生,但是不能够把它连根拔灭掉,这种方式是暂时把它压伏住,不能把它彻底断灭掉。
一样的道理,按照这个方式,一模一样,观想下层地粗糙的行相,上层地寂静的行相。接下来就是观想初禅天(初静虑天),是粗糙的行相,二禅天,是寂静的行相,这样的观想下去的话,会把初静虑天烦恼种子的力量衰损,但是不能够把它消灭掉。
接下来观想二静虑天是粗糙的行相,三静虑天是寂静的行相,这样的观想的话,会把二静虑天烦恼的种子衰损掉,但是不能够把它连根拔灭,这样子一直观修上去,到最后观想下层地无所有处,是粗糙的行相,然后上层地寂静的行相是指有顶天,是寂静的行相,这样的观想会把无所有处烦恼的种子把它衰损压伏掉,但是不能连根拔灭。
仔细去分析欲界烦恼的毛病、坏处在什么地方,欲界烦恼会造成我们内心很多的不快乐,也导致其它很多人不快乐,自己附近所有的人都受到干扰,造成大家都不快乐,这是欲界烦恼造成的。不仅如此,受到欲界烦恼的影响之故,自己还不知道羞耻、惭愧,造作很多的恶业,这也是欲界烦恼的影响之故,因此导致许多人受到伤害,这些都是欲界烦恼所造成的。而且会导致自己内心宁静受到很多的干扰,欲界烦恼产生的时候,贪念、瞋恨、愚痴等等,让自己的内心都不能够平稳,所以让自己的内心的宁静、平稳受到非常严重的破坏,破坏的力量从何而来呢?是欲界烦恼!
但是现在不去分析欲界烦恼从何而来,它的根本之处在哪里?根本之处是我执,就我执的耽着境而言,仔细的去分析并不存在。现在不是这样去做,现在不去分析它的原因的部分,只不过是把现在所面对的烦恼,它的毛病了解清楚,把它压下来,仅仅只是做这样子的观想。就是现在我所遇到的烦恼,烦恼造成什么不好的影响,从这个方面来做分析而做观修,以这个方式去撼动、摇动这个烦恼,让它崩溃掉,但是没有说去追踪一下烦恼它从何而来?从我执而来。我执的耽着境并不存在,这个方面没有做,不做这样的分析。只不过现在我所遇到的烦恼,把它摇动,让它崩溃掉,这个方式来做而已。
因此之故,内心好好安住在等持之中,去观想一下,初静虑天的寂静它是多么的好,对初静虑天的宁静、寂静,对初静虑的正行,认为它多么的好,产生一个爱好追求。这当然也是烦恼、也是贪念,不过对初静虑的正行,产生一个喜好追求之故,好好的思惟一下初静虑天的功德,初静虑天的补特伽罗,跟我们也不一样,不像我们这样子的,有欲界粗糙的烦恼,初静虑天这种毛病也不存在。欲界的烦恼很粗糙,可以说贪念之心也很粗糙,瞋恨之心也很粗糙。
初静虑天的补特伽罗,就不会像我们有这种情况的,欲界里面还有男女相合的贪爱,初静虑天就没有了,所以想一想初静虑天多么的好。以这个方式来观想,把上层天的功德也好好想一想,观想的时候仔细思惟一下,把下层地的毛病仔细的好好观想一下,以这个观想,再三观想,能够让它的力量导致欲界的烦恼不会产生,暂时不会出现。
能够让欲界的烦恼暂时不会出现,而且生出欲界烦恼这个能生的力量,就是烦恼的种子力量变成非常的薄弱,这个是靠着观修的方式,但是这个观修不能够把欲界烦恼的种子连根拔灭掉,不能够!只能够让烦恼暂时不会出现,它的能生因(烦恼的种子)力量非常的薄弱,仅仅达到这个效果而已。
这个原因是因为观想下层地欲界的烦恼它粗糙的行相,上层地初静虑天寂静的行相,这样的一个禅修方式,不能够把烦恼的种子连根拔灭,不能够连根拔灭的原因,是因为只有针对这个烦恼它的不好,它的毛病在什么地方,但是没有去追…
《菩提道次第广论 奢摩他 第21讲》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