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都是”j随顺,或者是k趣向,或者是l临入真如,以这个方式来总摄一切而安住其心。十二分教或者是三藏十二种类型的典籍,去思惟它的时候不是以演绎、开演的方式,如果以演绎、开演的方式话,对境演绎开来它有多少呢?内心的思惟就会演绎开来有多少,非常广大。
但是现在不用这种方式,现在用归纳的方式把它收摄起来,怎么样子归纳呢?就是大菩萨寂天《入行论》第九品讲的,“一切此诸分支者,能仁悉为胜慧说”,这是一个归纳的方式;或者说至尊仁波切在《缘起赞》里面谈到了,佛语不管开示有多少,都是针对缘起所做的开示。
可以这样讲,一切佛陀所归纳起来,是可以这样来做一个归结,就是这些开示都是为了抉择空性之故,来做开示,可以用这个方式来做一个归纳。所以对佛陀所说的教言,用归纳的方式来思惟,一以贯之的方式来思惟,而不是用演绎的方式来思惟。如果用一以贯之的方式的话,就是用归纳的方式把它总结起来,在这种情况之下,以这个总结把它作为安止所缘,这是一种安止所缘的方式。
抉择究竟空性的方式是什么,后面所谈到的,「一切皆是随顺、趣向、临入真如,总摄一切安住其心」一切皆是随顺真如、趣向真如、临入真如,总摄一切安住其心。
首先是「随顺」于真如,是对空性的意义,还不能直接进行抉择,这样一个所调伏众,首先在它的前面,要先慢慢来引导他进入空性的抉择,所以要引导他进入空性的抉择之故,前面引导的段落里面,就要先开示无常,开示痛苦等等,开示业力因果的理论,以这些方式去开示他,让他能够随顺,朝向真如的方向去走,现在先随顺,随顺就是顺着这个方向,顺着这个方向去进行,所以要先去引导他。
再过来,「趣向」就比前面更深了,比前面谈到的无常、苦、业力、因果等等理论,讲的更加深奥的一点点,譬如说唯识宗的见地,补特伽罗无我讲独立实质有成立的补特伽罗并不存在,这个方面的开示,让他已经「趣向」了,趣向就是还没有到达,趣向是未来式,是将来要发生,是未来式,所以还没有到达,但是已经很靠近了。前面是顺着那个方向去,之后趣向已经很靠近了,但还没有到达,已经很靠近了;趣向,就是已经向着它靠近了,但是还没有到达,已经向着它去了,但是靠近了,还没有到达。
再过来「临入」,就是已经进入了,这是第三个,这个时候才告诉他如何去抉择空性,正式去抉择空性,这个时候佛陀会开示,所以总结来讲佛陀的开示,究竟的目标都是要去抉择真如、空性。虽然究竟的目标放在这里,但是有时候在一些佛经里面,讲到的是「随顺」的讲,让他朝着那个方向去;有些佛经里面是,已经「趣向」了,让他走上去,已经快到达了;有些佛经里面是「临入」了,已经正式去做抉择了。
所以,把佛经的内容,用这三种情况可以去包括它,根本之处实际上要讲的就是要抉择空性,了解到这一点之后,就可以知道,佛陀的三藏十二部的典籍,实际上它所要讲的是去抉择空性,以这个方式来一以贯之。所以对佛陀教法的了解,不是用演绎分散开来的方式去了解,而是用归纳、一以贯之的方式来做思惟。一般来讲对境是归纳的话,我们内心就不会演绎散开来,对我们内心的收摄集中就非常有帮助了,因此之故,在观修安止的时候,这种可以当做所缘。
第一个段落,安止所缘是能诠的教言三藏十二典籍,这三藏十二分教的典籍,非常多啊!可是我现在把这些典籍归纳成为究竟的目标只有一个,以这个方式来做思惟。
其次是所诠的教法,所诠的教法也非常的多种,教法非常多种,譬如说三界,十二缘起,还有实有法,恒常法,这法很多嘛!或者是色声香味触,这些都是所解释的法;或者是所解释世俗谛的法方面非常的多,法粗分、细分,这些法那么多,如果我要把它归纳,用五蕴可以把它做一个归纳;用十二处也可以把它做一个归纳;用十八界也可以把它做一个归纳。
所以就所诠的法虽然演绎开来、散开来是非常的多,可是也可以用归纳的方式来做一个思惟,归纳的方式来做思惟的话,虽然所诠的法这么多,可以把它归纳,已经归纳完这个对境,我如果安住在对这个对境上,我对归纳的对境来思惟的话,当然内心就容易收摄,不会涣散开来。对这个涣散开来,散乱防堵它、防堵散乱,当然就有很大的帮助,所以就有第二种情况了。
第二种情况,我们看书本里面谈到的,「或缘蕴等总摄诸法.」或者缘取蕴等等,能够总摄诸法,首先对于怎么去总摄诸法,用蕴等等去总摄它,缘取蕴等等来做实修,把它当作安止所缘。「或缘蕴等」,那个等,就是包括五蕴、十二处、十八界,用蕴来做代表,所以叫蕴等等。
这里面能够去归纳这些诸法的方式,用蕴来归纳,用处来归纳,用界来归纳。五蕴可以归纳一切的有为法,十二处可以归纳一切的万法,十八界可以归纳一切的万法。但是不能说五蕴归纳一切的万法,因为五蕴只能归纳有为法,在恒常法、无为法的部分,不能够归纳在五蕴里面。五蕴虽然是五个,可是五个项目却能够包括一切的有为法的部分。十二处虽然十二项目而已,数目字而言它就十二个而已,可是它却可以归纳一切的万法。就十八界而言只有十八项目,这数量上来讲是十八个项目了,可是它却可以包括归纳一切所有的万法。
所以从归纳这个方面来讲的话,所缘的对境它是一个归纳的方式,当缘取这种对境的时候,内心也能够归纳,因此不会涣散开来。所以,在专一安住在一个对境上面,这样一个思惟就非常有帮助了,可以当做是一个安止的所缘,因为用这个归纳万法的方式来实修,专住在上面,心就会收摄、会集中。所以专住在五蕴上面来做观修,专住在能够归纳万法的十二缘起,或者是专住在能够归纳万法的十八界,专住来做观修,来当做是一个专住的所缘,这是可以的,内心就会收摄其中而不会散乱,这个当然能够做为安止所缘,这是第二种。
有一些人回到家里的时候,房间里面佛像也非常多,对这一尊佛像要做一些什么?对另一尊佛像要顶礼、要供养,还要修一些什么法?这样去想的话,心思都完全散开了,如果不要这样做的话,我们把它归纳起来,全部都是佛,我皈依佛,这样子能代表一切,这个时候,心是不是收摄起来呢?心就容易收摄,不会散开来。
譬如说,我们这个佛堂也是这样子,佛像很多尊,如果说到了一个佛堂,大殿佛像很多尊,东边这尊佛像要顶礼、要供养,西边这尊佛像顶礼、供养,这个时候东看看、西看看、南看看、北看看,心思都完全散开了。要想的很多,要做的很多。如果说心里面想这全部都是佛,心把它收摄起来,首先肯定这些全部都是佛,凡是一切的佛我都顶礼,这样的时候我顶礼佛,我皈依佛的话,就代表我顶礼了一切的佛,这个时候内心的思惟就会收摄,而不会散开来。因为内心想我顶礼佛的话,就是代表我已经顶礼了一切所有的佛,这样做的话,内心的思惟就会收摄、集中,就不会散开、不会纷乱。
一样的问题就有人也问到了,说得到的灌顶很多,本尊也很多,通常得到灌顶的时候,总是对灌顶有关系的这尊本尊,一天里面要做供养、要忏罪。这尊本尊要修什么?那尊本尊要修什么?那就很多了,这个时候心就会完全散开。
如果要浓缩归纳起来怎么做,就有六座瑜伽的实修方式,得到无上咒乘的灌顶之后修六座瑜伽,念诵本尊的时候,要思惟一切的本尊全部归纳在上面,在六座瑜伽念诵到上师的时候,那时候凡是我得到无上咒乘的灌顶,传授给我灌顶的这些上师,全部把它归纳在里面,就是本尊也全部把它归纳在里面,所以差不多可以说修了六座瑜伽,算是实修了其他的仪轨,不必每一尊,每一个仪轨,一个一个去实修。
如果这样子做的话,心思完全的散开来了,因为本尊这么多,而且会想到好像本尊有高有低,然后我修了这个仪轨,又没有修了那个仪轨,观想了这尊本尊,又没有观想另外一尊本尊,好像本尊有高有低一样,这个时候心思就七上八下,完全散开。
现在为了要让心思不会完全散开之故,我们把它集中、归纳起来、一以贯之,以这种方式来进行的话,当然对内心的收摄,就很有帮助了。
《菩提道次第广论 奢摩他 第21讲》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