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都是”j隨順,或者是k趣向,或者是l臨入真如,以這個方式來總攝一切而安住其心。十二分教或者是叁藏十二種類型的典籍,去思惟它的時候不是以演繹、開演的方式,如果以演繹、開演的方式話,對境演繹開來它有多少呢?內心的思惟就會演繹開來有多少,非常廣大。
但是現在不用這種方式,現在用歸納的方式把它收攝起來,怎麼樣子歸納呢?就是大菩薩寂天《入行論》第九品講的,“一切此諸分支者,能仁悉爲勝慧說”,這是一個歸納的方式;或者說至尊仁波切在《緣起贊》裏面談到了,佛語不管開示有多少,都是針對緣起所做的開示。
可以這樣講,一切佛陀所歸納起來,是可以這樣來做一個歸結,就是這些開示都是爲了抉擇空性之故,來做開示,可以用這個方式來做一個歸納。所以對佛陀所說的教言,用歸納的方式來思惟,一以貫之的方式來思惟,而不是用演繹的方式來思惟。如果用一以貫之的方式的話,就是用歸納的方式把它總結起來,在這種情況之下,以這個總結把它作爲安止所緣,這是一種安止所緣的方式。
抉擇究竟空性的方式是什麼,後面所談到的,「一切皆是隨順、趣向、臨入真如,總攝一切安住其心」一切皆是隨順真如、趣向真如、臨入真如,總攝一切安住其心。
首先是「隨順」于真如,是對空性的意義,還不能直接進行抉擇,這樣一個所調伏衆,首先在它的前面,要先慢慢來引導他進入空性的抉擇,所以要引導他進入空性的抉擇之故,前面引導的段落裏面,就要先開示無常,開示痛苦等等,開示業力因果的理論,以這些方式去開示他,讓他能夠隨順,朝向真如的方向去走,現在先隨順,隨順就是順著這個方向,順著這個方向去進行,所以要先去引導他。
再過來,「趣向」就比前面更深了,比前面談到的無常、苦、業力、因果等等理論,講的更加深奧的一點點,譬如說唯識宗的見地,補特伽羅無我講獨立實質有成立的補特伽羅並不存在,這個方面的開示,讓他已經「趣向」了,趣向就是還沒有到達,趣向是未來式,是將來要發生,是未來式,所以還沒有到達,但是已經很靠近了。前面是順著那個方向去,之後趣向已經很靠近了,但還沒有到達,已經很靠近了;趣向,就是已經向著它靠近了,但是還沒有到達,已經向著它去了,但是靠近了,還沒有到達。
再過來「臨入」,就是已經進入了,這是第叁個,這個時候才告訴他如何去抉擇空性,正式去抉擇空性,這個時候佛陀會開示,所以總結來講佛陀的開示,究竟的目標都是要去抉擇真如、空性。雖然究竟的目標放在這裏,但是有時候在一些佛經裏面,講到的是「隨順」的講,讓他朝著那個方向去;有些佛經裏面是,已經「趣向」了,讓他走上去,已經快到達了;有些佛經裏面是「臨入」了,已經正式去做抉擇了。
所以,把佛經的內容,用這叁種情況可以去包括它,根本之處實際上要講的就是要抉擇空性,了解到這一點之後,就可以知道,佛陀的叁藏十二部的典籍,實際上它所要講的是去抉擇空性,以這個方式來一以貫之。所以對佛陀教法的了解,不是用演繹分散開來的方式去了解,而是用歸納、一以貫之的方式來做思惟。一般來講對境是歸納的話,我們內心就不會演繹散開來,對我們內心的收攝集中就非常有幫助了,因此之故,在觀修安止的時候,這種可以當做所緣。
第一個段落,安止所緣是能诠的教言叁藏十二典籍,這叁藏十二分教的典籍,非常多啊!可是我現在把這些典籍歸納成爲究竟的目標只有一個,以這個方式來做思惟。
其次是所诠的教法,所诠的教法也非常的多種,教法非常多種,譬如說叁界,十二緣起,還有實有法,恒常法,這法很多嘛!或者是色聲香味觸,這些都是所解釋的法;或者是所解釋世俗谛的法方面非常的多,法粗分、細分,這些法那麼多,如果我要把它歸納,用五蘊可以把它做一個歸納;用十二處也可以把它做一個歸納;用十八界也可以把它做一個歸納。
所以就所诠的法雖然演繹開來、散開來是非常的多,可是也可以用歸納的方式來做一個思惟,歸納的方式來做思惟的話,雖然所诠的法這麼多,可以把它歸納,已經歸納完這個對境,我如果安住在對這個對境上,我對歸納的對境來思惟的話,當然內心就容易收攝,不會渙散開來。對這個渙散開來,散亂防堵它、防堵散亂,當然就有很大的幫助,所以就有第二種情況了。
第二種情況,我們看書本裏面談到的,「或緣蘊等總攝諸法.」或者緣取蘊等等,能夠總攝諸法,首先對于怎麼去總攝諸法,用蘊等等去總攝它,緣取蘊等等來做實修,把它當作安止所緣。「或緣蘊等」,那個等,就是包括五蘊、十二處、十八界,用蘊來做代表,所以叫蘊等等。
這裏面能夠去歸納這些諸法的方式,用蘊來歸納,用處來歸納,用界來歸納。五蘊可以歸納一切的有爲法,十二處可以歸納一切的萬法,十八界可以歸納一切的萬法。但是不能說五蘊歸納一切的萬法,因爲五蘊只能歸納有爲法,在恒常法、無爲法的部分,不能夠歸納在五蘊裏面。五蘊雖然是五個,可是五個項目卻能夠包括一切的有爲法的部分。十二處雖然十二項目而已,數目字而言它就十二個而已,可是它卻可以歸納一切的萬法。就十八界而言只有十八項目,這數量上來講是十八個項目了,可是它卻可以包括歸納一切所有的萬法。
所以從歸納這個方面來講的話,所緣的對境它是一個歸納的方式,當緣取這種對境的時候,內心也能夠歸納,因此不會渙散開來。所以,在專一安住在一個對境上面,這樣一個思惟就非常有幫助了,可以當做是一個安止的所緣,因爲用這個歸納萬法的方式來實修,專住在上面,心就會收攝、會集中。所以專住在五蘊上面來做觀修,專住在能夠歸納萬法的十二緣起,或者是專住在能夠歸納萬法的十八界,專住來做觀修,來當做是一個專住的所緣,這是可以的,內心就會收攝其中而不會散亂,這個當然能夠做爲安止所緣,這是第二種。
有一些人回到家裏的時候,房間裏面佛像也非常多,對這一尊佛像要做一些什麼?對另一尊佛像要頂禮、要供養,還要修一些什麼法?這樣去想的話,心思都完全散開了,如果不要這樣做的話,我們把它歸納起來,全部都是佛,我皈依佛,這樣子能代表一切,這個時候,心是不是收攝起來呢?心就容易收攝,不會散開來。
譬如說,我們這個佛堂也是這樣子,佛像很多尊,如果說到了一個佛堂,大殿佛像很多尊,東邊這尊佛像要頂禮、要供養,西邊這尊佛像頂禮、供養,這個時候東看看、西看看、南看看、北看看,心思都完全散開了。要想的很多,要做的很多。如果說心裏面想這全部都是佛,心把它收攝起來,首先肯定這些全部都是佛,凡是一切的佛我都頂禮,這樣的時候我頂禮佛,我皈依佛的話,就代表我頂禮了一切的佛,這個時候內心的思惟就會收攝,而不會散開來。因爲內心想我頂禮佛的話,就是代表我已經頂禮了一切所有的佛,這樣做的話,內心的思惟就會收攝、集中,就不會散開、不會紛亂。
一樣的問題就有人也問到了,說得到的灌頂很多,本尊也很多,通常得到灌頂的時候,總是對灌頂有關系的這尊本尊,一天裏面要做供養、要忏罪。這尊本尊要修什麼?那尊本尊要修什麼?那就很多了,這個時候心就會完全散開。
如果要濃縮歸納起來怎麼做,就有六座瑜伽的實修方式,得到無上咒乘的灌頂之後修六座瑜伽,念誦本尊的時候,要思惟一切的本尊全部歸納在上面,在六座瑜伽念誦到上師的時候,那時候凡是我得到無上咒乘的灌頂,傳授給我灌頂的這些上師,全部把它歸納在裏面,就是本尊也全部把它歸納在裏面,所以差不多可以說修了六座瑜伽,算是實修了其他的儀軌,不必每一尊,每一個儀軌,一個一個去實修。
如果這樣子做的話,心思完全的散開來了,因爲本尊這麼多,而且會想到好像本尊有高有低,然後我修了這個儀軌,又沒有修了那個儀軌,觀想了這尊本尊,又沒有觀想另外一尊本尊,好像本尊有高有低一樣,這個時候心思就七上八下,完全散開。
現在爲了要讓心思不會完全散開之故,我們把它集中、歸納起來、一以貫之,以這種方式來進行的話,當然對內心的收攝,就很有幫助了。
《菩提道次第廣論 奢摩他 第21講》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