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菩提道次第广论 奢摩他 第21讲▪P3

  ..续本文上一页对欲界的部份四圣谛,欲界配合四圣谛来做观修,才有办法把烦恼连根拔灭掉。

  大家这个部分了解吗?就十二缘起分支,十二缘起分支里面分成两种,就是遍烦恼的缘起分支跟净治的缘起分支。遍烦恼分支里面:顺生次第跟反转次第;净治分支的部份:顺生次第跟反转次第。就是苦集灭道四个项目,这以前有解释过了,如果大家了解的话,就不再说明,如果不是非常了解的话,仁波切说就再解释一次,这个部分了不了解?如果说不是很明白,或者是没听过,或者是不了解的话,就再讲解一次,如果了解的话,就不再说明了。

  佛经里面去开示十二缘起的时候,开示的方式是这个样子,遍烦恼方面“顺生的缘起”开示了一次,遍烦恼方面“反转的缘起”又讲了一次;然后开示十二缘起在净治方面“顺生的缘起”又做了开示,反转的缘起”又讲了一次、又做了开示。所以分成了四个方式,四种方面来做了开示的。

  开示的内容是这个样子的,佛经里面谈到了,十二缘起是无明,然后是行、识、名色、六入(六处)、之后接触、然后感受、爱、取、有、生、老死。在佛经里面开示的时候,它讲无明生行,然后行会产生神识,神识会产生名色,一直到最后由生会产生老死。如果是这情况,是讲它的果,就是由无明产生行,行产生神识,神识产生名色,这样子前面生出后面,一直到最后由生产生老死,这是佛经里面开示这样子讲的。

  这种开示的方式,主要讲的内容是什么呢?讲的是苦谛,因为祂讲它的果,由无明作为因产生行,所以行是它的果,这样一直到最后老死,老死当做果。这样来讲的话,这种方式是遍烦恼里面顺生的缘起分支。顺生的缘起分支这个部分要讲的内容是苦谛,因为是祂讲它的果的部分。

  但是一样这个内容,如果颠倒过来讲,就不一样了,颠倒过来讲的时候,佛经里面就会开示,老死又从何而来呢?从生而来。生又从何而来呢?从有而来。这样子往后面反转过来,把它的原因仔细去分析、追寻,追寻到最后,行又从何而来呢?从无明而来。这样子反转追、追、追,往上面追过去,所以叫做反转的缘起,反转次第的缘起是去寻找它的原因,寻找它的原因,是属于集谛的部分,是遍烦恼分支里面反转的缘起,是讲集谛,因为去寻找它的原因。

  所以如果从前面生过来,从无明、行、识、一直生,生到最后老死,这是讲它果的部分,顺着从前面生到后面,讲果的部分,这样的开示方式,是讲苦谛。如果往前面去追踪它的原因,是从哪里而来,从哪里而来往上面找过去的话,这是反转的次第,反转的缘起,是找它的因,这个时候就讲它的原因是什么?要去介绍集谛。苦谛也好,集谛也好,这个是指遍烦恼的分支,遍烦恼的部分,普遍的烦恼,遍烦恼的部分。

  之后又讲的是净治烦恼的缘起,净治的分支,佛经里面怎么做开示呢,佛经里面讲了,如果灭掉无明的话,就灭掉了行;如果灭掉了行的话,就灭掉了神识;一直到最后如果灭掉了生,就灭掉了老死,是不是这样讲到?所以这种开示是从净治方面来讲,这个时候讲的是指顺生的缘起,因为我把无明灭掉了。

  顺生的缘起就是前者为因产生后面的果,因为我把无明灭掉之故,会怎么样呢?行就灭掉了,这是它的果;行灭掉会怎么样呢?后面神识会灭掉;这样一直谈到最后,如果把生灭掉的话,老死就灭掉了。所以要讲的是后面的果,会形成后面的果,这种是讲灭谛,因为讲果是灭谛嘛,这是净治方面的分支顺生的缘起,是讲灭谛。

  之后又颠倒过来讲,颠倒过来讲的时候找它的原因,为什么能够把老死灭掉呢?因为我把生灭掉了;为什么能够把生灭掉呢?因为我把前面的有灭掉了;这样子反转过来往前面一直追踪它的原因,追踪到最后,为什么能够把行灭掉呢?因为把无明灭掉了嘛!所以往前面去追踪它的原因,这个是反转过来的缘起,这是讲原因,分析它的原因的话,这是道谛。

  这个时候的灭谛跟道谛,是属于净治方面的分支,净治方面的分支里面,顺生的部分讲,因为灭掉了前者生出后者,(即灭掉后者)这个是讲灭谛。反转的缘起是讲后面灭掉是从什么原因而来?因为灭掉前面嘛!这样子又再讲一次,这个变成了反转的缘起,这个是讲道谛。所以有遍烦恼的分支跟净治的分支,这两边都各有顺生的缘起跟反转的缘起,就形成四圣谛。

  我们从欲界地一直到有顶天,一共是九个处所,这九个处所都有投生,投生的话就有它的十二缘起。从欲界地到有顶天,都有投生的十二缘起存在。有十二缘起存在之故,十二缘起里面就会分成遍烦恼分支跟净治分支。普遍的烦恼分支里面就有顺生的缘起跟反转的缘起;净治分支里面就有顺生的缘起跟反转的缘起,这个是四圣谛的内容。

  四圣谛的内容,这种情形存在于欲界地到有顶天之间,全部都有,就欲界的烦恼而言,如果要把欲界的烦恼种子都连根拔掉的话,要配合欲界地的四圣谛来做实修,就把欲界的烦恼连种子、连根拔掉。

  一样的方式,从欲界地烦恼种子要灭掉的方式,一模一样的,到初静虑天,配合初静虑天它投生的十二缘起,四圣谛的内容来做实修;二静虑天,这样,一直配合到有顶天实修四圣谛的内容,用这个方式,可以把烦恼拔灭掉,连它的因、根本的部分完全拔灭掉。把它的因、根本的部分拔灭掉的原因,就是要用四圣谛的实修方式。从四圣谛的实修方式,去分析它的原因、根本之处何在,之后把它的烦恼连根本部分、连根拔掉,所以称之为净治烦恼。这是净治烦恼的方式,这种方式就能够把烦恼的种子连根拔灭掉。

  这里讲净惑所缘,就是净烦恼的所缘里面,分成两种「唯伤烦恼种子及永断种」暂时损伤烦恼的种子,及连根拔灭掉烦恼的种子那种方式。假设配合欲界来讲的话,就欲界投生的十二缘起里面的四圣谛的内容去做实修,这种实修的方式就会把欲界烦恼连它的种子都连根拔灭掉,它的实修方式是这个样子的。这种实修的方式,配合欲界的四圣谛来实修,之后到初静虑天、二静虑天、三静虑天,一直按照这个方式做观想,就会把烦恼的种子连根都拔灭掉,这样子一直配合上去到有顶天,有顶天有它投生的十二缘起,有它四圣谛的实修,用这个实修,就能够把有顶天的烦恼的种子连根都拔灭掉,可以达成。

  前面讲了两种所缘,就是净惑所缘的两种类型,为什么在这里把它当作安止的所缘呢?就这个问题产生了,前面所讲到是净惑所缘,问题是为什么它是净惑所缘,是怎么产生的呢?因为谈到两种类型的净惑所缘,其实仔细看看,这都是属于分析的对象。

  净惑所缘的第一种而言,暂时损伤种子的所缘来讲的话,要分析欲界的毛病、粗糙的行相,这个要做分析;上界是寂静、它是功德,这个当然是属于分析,这都是内心的分析思惟,如果是内心的分析思惟的话,怎么(会是)安止所缘的对境呢?(有)这么一个情况了。

  净惑所缘的第二种类型,「第二所缘,谓四谛中无常等十六行.四谛以及它十六个特色,其实非常深奥的,它是属于隐晦法,对隐晦法的部分,它的意义一定要透过分析思惟,要透过仔细的分析,内心才能够思惟,除此之外,不去分析它的原因,就没有办法思惟它了,没有办法思惟四谛十六行相了。

  因此之故,四谛十六个特色的这些内容,还是一样要透过分析思惟,如果这样子讲的话,为什么它会是一个安止所缘呢?四谛十六特色的这些内容,不做分析没有办法思惟的,所以关于这个问题,至尊仁波切后面就要做答复,至尊仁波切答复了:「又以此等作奢摩他所缘之时,谓于诸境所现影像,随心决定,任持其心,不多观察。」「此等」,就是两种净惑所缘,当作为安止所缘的时候,首先一定要先进行分析,不管是粗静相道或者是四谛十六特色的内容

  首先要先做分析,做分析之后会归纳得知它的意义,已经归纳得知意义的时候,譬如说下界、欲界,是粗糙的、是毛病的;上界,是寂静的、是好的。或者说有为法是无常,有漏都是苦。这些要仔细在内心分析,好好的思惟,思惟到最后会得到一个肯定、得到一个结论,确定的一个结论。譬如有为法是无常,有漏都是苦,这最后会有一个非常明确的确定,已经决定了、很确定的意义,心就专一安住在上面来修安止。

  所以心专一安住在决定的意义上面来修安止,这个部分是安止,这个可以的。除此之外,在前面分析要得到它的意义,得到结论的过程里面,这不能当做安止的。所以这里讲的「不多观察」嘛!「不多观察」是说,心已经决定了,「随心决定,任持其心」,就是前面内心要先做过分析,分析完了之后要做决定,决定给它下一个定论,很肯定产生定解,之后心专一系念在这个定解、决定的上面不动摇,这个时候,不做观察了。

  首先,不知道的时候,当然要从分析而来,在分析的状况、那个段落里面没有安止,那个时候是正在进行分析。但是分析会产生一个定解,已经定解了这个意义、已经是结论了,定解了这个意义,这个时候心可以专一安住在上面,这个可以啊,所以那个时候它就是属于安止所缘。

  到这个之间为止,四种所缘已经讲解完毕了,就是在前面的段落曾经谈到,「如世尊言,修瑜伽师有四种所缘」。

  接下来就是「修次中编说三种所缘,」莲花戒在《修次第中编》又讲了三种所缘。我们前面讲的是佛陀、薄伽梵所开示的,修瑜伽师实修有四种所缘,这是从佛陀的解释来做说明。这个部分讲完了之后,要引用印度的大博士莲花戒所开示的情况,他开示的有三种所缘。这三种所缘的内容是这个样子,「谓十二分教.一切皆是随顺、趣向、临入真如,总摄一切安住其心。」这是第一种,「或缘蕴等总摄诸法.这是第二种,「或于见闻诸佛圣像安住其心。」这是第三种,开示了三种所缘。

  这里面谈到了,首先是十二分教…

《菩提道次第广论 奢摩他 第21讲》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