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踪这个烦恼它的根本、它的根基,根本部分在哪里?它只是去分析这个烦恼不好,它造成我很多的痛苦,因此之故,它多么不好,之后去观想上层地多么的好,产生一个追求,(粗静相道)仅仅只是这样子,没有去分析烦恼的根源、根基之处,没有想办法把根本拔除掉,所以没办法断掉烦恼的种子。
就上层地而言,譬如说初禅天,初禅天当然有烦恼,可是初禅天的烦恼(初静虑的烦恼),不会像欲界地的烦恼一样的,不会像这种情况的,欲界地的烦恼,我们前面谈到过了,当欲界地的补特伽罗,譬如说一个人,他烦恼产生的时候呢?这是欲界地的烦恼。欲界地的烦恼,会让欲界的补特伽罗他的内心,不知羞耻、惭愧,会造成这种效果、影响,这是因为烦恼的力量造成这种影响。
上界补特伽罗,就算他的内心产生烦恼,烦恼的力量也不会影响到他变成不知恩而羞耻、惭愧,不会造成这样一个影响的,而且欲界者烦恼产生的时候,造成自己痛苦,造成别人不快乐,这些都会发生。上界者就算他的内心产生烦恼,烦恼也不会造成这种效果。上界烦恼当然有,不能说没有烦恼,可是烦恼的力量不至于造成上界的补特伽罗不知羞耻、惭愧,这个原因是因为上界没有不善,只有无记。
无记当然是所应断,但是没有不善的,仅仅只有无记,无记的部分不能说它是不善的,没有不善的话,就没有无惭、无愧。所以上界者就算他烦恼产生了,这个烦恼也不至于让它变成无惭、无愧,如果变成无惭、无愧,就变成不善了,上界没有不善嘛!
上界烦恼产生的时候,上界者他的内心产生烦恼,这个烦恼也不会导致他去伤害别人;可是欲界者内心烦恼产生的时候,会让这个欲界众生去伤害别人啰,欲界众生烦恼产生的时候,也会造成自己很大的痛苦。上界众生它的内心就算产生烦恼,也不会导致自己很大的痛苦,因为上界不会造成自己痛苦,也不会造成他人痛苦,因为上界没有苦的感受,他要嘛是快乐的感受,要嘛是舍的感受。为什么没有痛苦的感受、没有苦受呢?因为烦恼的力量很薄弱,内心就算有烦恼,烦恼的力量也很薄弱,所以烦恼产生之后,就算产生烦恼,也不会让自己痛苦,也不会去伤害别人,让别人痛苦。
可是欲界的烦恼不是这个样子,当欲界者它内心的烦恼产生的时候,会让这个欲界众生变成不知羞耻、惭愧,变成自己也会很痛苦,也会去伤害别人,让别人都非常痛苦,就表示这个烦恼的力量很强烈。
例如欲界贪念之心产生的时候,引发的力量、引发的对境是什么呢?就是外在的色声香味触,形状颜色等等,这个是贪念之心能引的对境,引发的对境。可是上层界,它的内心贪心产生的时候,能引的对境是什么呢?内心的等持功德啊!自己的内心的观修,对这个部分产生贪念之心,内心里面所存在的功德,对这个部分产生贪念之心,所以这个也不一样。
就算是在上界之中,它的烦恼也有粗分跟细分的差别,初静虑天的烦恼就算是最粗糙的了,就上界天而言,从初静虑天开始往上面,烦恼就更加微细,慢慢到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之后到达有顶天,有顶天是上界天之中烦恼最微细的,因此之故,按照这个方式的话,有顶天的烦恼不能够灭掉。
因为首先要观下层地、下层界的粗糙、毛病;观想上层地的寂静、功德,这样子的观想,一直观想到最后,慢慢观想到最后,观想无所有处它是粗糙、不好的,有顶天是寂静、功德,是好的。再进一步到有顶天的时候,能不能用这个方式把有顶天烦恼灭掉,暂时把它灭掉呢?不能够!因为有顶天的上面没有(更上层地)了嘛。
如果要把有顶天的烦恼灭掉,应该观想有顶天它是不好的,粗糙的,它的上一界是好的,是功德的,可是它最高了,上面没有了,它的烦恼已经最微细了,所以用这种实修的方式,不能够把有顶天的烦恼灭掉。用这种方式,把有顶天的烦恼暂时灭掉(压伏),达不到,这种方式没办法,因为从欲界到有顶天,有顶天就已经是最高了。
这种禅修的方式,给它取一个名称,叫做世间的道路,世间的粗静相道,世间的道路是因为它还是属于世间,粗静相道的原因是粗糙跟寂静的行相。要观想下层地粗糙的行相,要观想上层地、上界它是寂静的行相,以这方式来做禅修,再三的观想。所以粗糙跟寂静的行相,这样的一个道路,粗静相道,是属于世间的道路,世间的道路的原因,就是因为它还是轮回的处所,透过这个实修还是要再度投生到轮回里面,只是这样一种情况而已。
所以透过这个(种)观修,能不能彻底脱离轮回?达不到的!因为观想下层地粗糙的行相,观想上层地寂静的行相,对上层地的功德产生一个贪爱之心,由这个贪爱之心,还是让我们投生,只不过投生在上层地,上层地还是轮回的处所。所以这样的实修还是让我们投生在一个处所,解脱前面的处所,投生到后面的处所去,还是在轮回里面。所以这个实修不能够脱离轮回,这个实修还是让我们投生在轮回里面,因此把它称之为世间的道路。
如果要脱离轮回的话,应当把烦恼的原因,它的根本地方做一个分析,要观想无我的意义,就不是要观想下层地的粗糙,上层地的功德,就不是这种方式了,要观想烦恼的毛病,根基之处从何而来,之后把根本拔灭掉,如果这样做的话会脱离轮回,这种情况就称之为出世间的道路,因为脱离轮回。前面这个观修,粗静相道,还是在轮回里面,这个禅修还是让我们投生在轮回里面,所以把它称之为世间的道路。
前面谈到,「谓唯暂伤烦恼种子」,前面谈到的实修,仅仅只是暂时去衰损烦恼种子的力量而已,这里面谈到的烦恼,是指哪里的烦恼呢?从欲界的烦恼一直到无所有处的烦恼,不是讲有顶天的烦恼。为什么不是讲有顶天的烦恼呢?因为这里谈到暂时损伤烦恼种子它的观修的方式,是观想下层地粗糙,上层地寂静,透过这个方式,把下层地的烦恼种子把它衰损掉,用这个方式。
假设有顶天的上面还有上层地的话,用这个观想,把有顶天的烦恼种子,把它衰损掉,但问题是有顶天的上面没有上层地了,所以这个方式就不能够用了,不能够用这个方式把有顶天的烦恼种子,把它衰损掉,没办法做到。有顶天上面没了,所以现在讲暂时去衰损种子的力量,不是说把它连根拔灭掉。
这样的一个方式,从暂时衰损的方式而言,只能到达无所有处,所以我们的书上讲,「初所缘者.」就是暂时损伤烦恼的这个实修,「谓观欲地乃至无所有处下地粗相.上地净相。」下层地的粗糙行相,即欲界地开始一直到无所有处,没有说到有顶天,一直到无所有处而已,在这个中间,每一个地方的烦恼种子,都可以用这个方式把它衰损掉,不是连根拔灭,只是把它衰损掉,都可以用,就是从欲界地一直到无所有处。
所以说净治烦恼,净惑所缘,就有两种方式了,一种是使种子衰损的方式,使种子衰损的净惑所缘的方式;一种是把种子连根完全拔灭掉的净惑所缘的方式。其中如果是第一种净惑所缘,把种子暂时衰损的这种方式,这个称之为世间的道路,它的观修方式是什么呢?要观想下层地是粗糙的行相,上层地是寂静、是好的行相,用这种方式观想上去,从欲界开始一直观想到无所有处这个地方为止,然后可以把中间这些处所,它烦恼的种子威力衰损掉,但是有顶天的烦恼的种子力量不能够衰损,不能用这个观修方式。这个观修、观想,从欲界地开始,欲界地之后初静虑天,二静虑天,三静虑天,四静虑天,上去就是空无边处,识无边处,一直到无所有处,中间都可以如此观修。
其次「第二所缘者」净治烦恼的所缘第二种类型是讲,「谓四谛中无常等十六行(相).」的观修,四谛十六行相的观修。配合欲界四谛的观修,配合初静虑天也有四谛,配合二静虑天也有四谛(四谛:四圣谛),一直到有顶天,都有配合四圣谛来做观修,这个方式是有的。这个是因为从欲界到有顶天都有十二缘起的分支,这十二缘起的分支里面有一个遍烦恼的分支,遍烦恼分支里面,又分顺生的部分跟反转的部分,遍烦恼分支的部分就是苦谛跟集谛。还有净治的缘起分支,净治缘起分支的部分就是灭谛跟道谛。
在欲界里面投生的时候,从十二缘起分支来看,譬如配合欲界来讲,在欲界投生,就有欲界投生的十二缘起的分支,这其中(投生在欲界),有它的遍烦恼分支的部分,顺生跟反转:苦谛跟集谛。还有它净治的缘起分支的部分:灭谛跟道谛。这是欲界的四圣谛。
配合初禅(初静虑天),投生在初静虑天,也有这个缘起的分支,就有四圣谛的内容;之后可以配合二静虑天,也是一样有四圣谛的内容,这样子一直配合上去,一直到有顶天,到有顶天的四圣谛,这是四圣谛方面的观修。
我们前面讲到第一种净治烦恼的所缘,是指对烦恼果的这个部分,把它分析一下,想一想,这烦恼造成的影响多么不好,它的毛病是什么?什么样子?不是从它根本、根基之处去做一个分析。现在第二个方式,四谛十六行相的观修,这个方式,是从现在已经灭掉的果、痛苦,这个情况去分析它的根基何在?它的根本是什么地方?去了解它的根本,看到了它的根本。
因此就欲界来讲,四圣谛,苦谛它的根本之处:集谛,而且是欲界的我执,这个部分来了解了。之后想如果把我执断掉的话,就能把欲界烦恼的根本连根拔灭掉,了解这一点之后,好好去分析、做一个观修,因此之故,如果说把烦恼的根本断掉的话,当然就不会造业,之后它的这些痛苦的部分,就完全连根拔灭掉了。这是从种子上、从根本上连根拔灭掉,以这个方式来做实修的,这是配合欲界来做四圣谛的实修,以这个方式把欲界烦恼的种子连根拔灭掉,不是说暂时去损伤烦恼的种子,是把它连根都完全拔灭掉,以这个方式来做实修。所以在欲界,烦恼连根拔灭的这个方式,要靠针…
《菩提道次第广论 奢摩他 第21讲》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