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论奢摩他22》
讲授: 雪歌仁波切2007-11-30
闻法动机
思惟利益遍满虚空的如母有情众生,无论如何一定要得到所得的果位之中究竟纯正圆满的佛果珍贵宝,就这个方面而言,能得的方便应当是完整无误前后次第不错乱的,一切都能够包含在其中的广论。
我们对广论来进行闻思,正同闻思广论的内容一样,听闻思惟之后内心得到一个正确的了解,就能够付诸行动而做观修,逐渐的证悟就可以产生的。就这个方面而言,我们现在所学习的广论可以说是成佛的方法,而且正确无误的方法都包括在里面的。
正讲
进行到这个段落,安止跟胜观两项。现在安止里面首先基本的大纲谈到,要先生起无过失的等持,之后按照次第生起安止。要成就安止,生起无过失的等持这个方面而言,还要系念于所缘之前怎么做,正在系念于所缘之时怎么做,后面怎么做。系念于所缘的时候,前面应该怎么做讲解完毕了。
现在是谈到了正式要专住在所缘上,怎么做实修这个部分,进行到这个段落,关于这个部分佛陀开示四种所缘,所缘的对象有四种,这是佛陀开示的。「修次中编说三种所缘。」但是根据莲花戒《修次第中篇》里面又谈到了三种所缘,上一次就讲到这个段落。
P352L10,十二分教有一个颂文,颂文里面会讲到十二分教个别是什么项目。十二分教是能诠法,它所诠释的内容就是后面要谈到的五蕴,蕴、处、界等等的内容,是所要解释的法的内容,所要解释意义的内容。能诠释的教典就是十二分教。
十二分教是把它演绎开来的说法,就是把它散开来讲,十二种类型这么多。十二种类型里面就要讲到小乘的所诠宗旨是哪一些?大乘的所诠宗旨是哪一些?各自不同。
可是我翻译时,仁波切说他想起来这个颂文了,不过这十二个分教我不是非常熟悉,里面有一个是经藏;还有一个是唱颂的调子,很好听的;一个是授记,授记预言;一个是偈颂;一个是赞颂;还有一个是本生传记;还有一个是方广;因缘;抉择;还有一个是希有很奇特的;一共是十二个,我们要看一下中文里面的翻译,因为这十二个项目我不是非常的熟悉。(按:1.长行2.重颂3.孤起4.因缘5.本事6.本生7.未曾有 8.譬喻9.论义10.无问自说11.方广12.授记)
这个十二分教里面,要讲到的是小乘的教法是什么?大乘的教法是什么?各自不同,所以它能诠释的部分就十二种类型各自不同。可是就算有这么多教言,如果把佛陀所说的这些教言,散开来讲十二种类型。十二分教是指十二种类型的教法,十二种类型能诠释的方式,去说明教法的时候用十二方式去解释它。
「谓十二分教,一切皆是随顺、趣向、临入真如,」
广大是那么多,可是如果我把它归纳起来,其实只有归纳成三种,就是后面的三种,随顺真如、趣向真如、临入真如,这三种类型了。真如是真如性,随顺真如是戒学方面的开示,这是律藏;趣向真如的部分是定学的开示,这是经藏;临入真如的内容是指慧学的开示,这是对法藏,就这三个目标。究竟的目标是内心产生慧学,但是整体来讲,佛陀的十二分教,所说的一切教法,有一些是讲戒学的实修,有一些是讲定学的实修,有一些是开示慧学的实修,虽然说是十二种类型的教法开示,不过把它归纳起来就成这三种。
三种的究竟目标是内心产生慧学,戒学目标是产生定学,定学目标是未来产生慧学,所以三个项目里面究竟目标是慧学,就是临入真如。这三项就可包括佛陀所说的一切教言,实际上目标都是在最后一项,就是临入真如,就是证悟空性,证入真如性,为了这个部分所做的开示,为了达到这个究竟的目标所做的开示。
寂天菩萨就曾经讲过了,“一切此诸分支者,能仁悉为胜慧说。”《缘起赞》里面至尊仁波切讲过,如所有一切的开示,都是为了缘起之故所做的开示,这意思都是一样的,这些目标都放在临入真如。
在调整动机的时候,经常会念诵到种敦巴尊者所念诵的一个颂文,这个颂文的意思是讲:稀有教言为三藏,正士所传之教诫,噶当黄金之念珠,愿能利益虚空之众生。愿能像虚空一样的众生这么多,众生的数量有多少,它的利益就能有多少。稀有的佛陀之教言就是三藏,这是纯正之士他们所留下来之教诫,这个教诫就是噶当派黄金念珠的传承,希望这个传承能够利益像众生的数量有多少,它的利益就能够有多大。
这个是在上师讲说教法,正行开示之前,在调整动机的时候,都经常念颂的一个偈子,这个偈子的第一句是,稀有教理,稀有的教理是三藏,稀有奇特的教理,佛陀的教理是三藏,佛陀、薄伽梵为了利益所调伏众心续中之烦恼,把它降伏之故,所开示的方便道路,那是非常稀有,非常善巧,因此把它称之为稀有,稀有佛陀的教理就是三藏典籍。
首先所调伏众内心的烦恼,粗分的部分要把它灭掉,要先教导戒学的实修方式,透过戒学的实修方式,把粗分的的烦恼慢慢的降伏掉,之后内心就进步多了,因为不会受到粗分烦恼的控制了。这时候内心比较进步了,不会受到粗糙烦恼控制的时候,内心还会被许多比较细分的妄念所控制,心识都在妄念的散乱之中,那怎么办呢?这个时候就开始要教导经藏、定学的实修方式,就要讲解经藏,透过经藏的实修,内心又慢慢进步了,内心的力量变得很有威力了。
因为不会受到妄念的控制,在不会受到妄念的控制之下,就表示内心的威力已经很强大了,内心的威力强大的话,就是说它能够去把烦恼灭掉这个部分有能力了。这个时候就要教导他慧学,慧学是如何去证悟真实性、空性,这个慧学方面的开示要教导他,以这个方式去证悟空,能够把烦恼彻底完全灭掉。所以完全按照次第排好了,这个可以说是非常方便善巧的,因为完全已经按照次第排好了,所以称之为稀有的佛陀教理,这是三藏的典籍。
这里所谈到的,一样的,「随顺、趣向、临入真如,」这主要就是三学的内容包括在里面,意思就是指佛陀所开示的一切教言,可以归纳在三学里面。主要是将弟子内心的烦恼要灭掉的时候,一定是按照次第来的,这个次第佛陀所开示教言的时候,已经顺序都排好了,因为要把内心的烦恼要灭掉,不可能一次,一开始就完全灭掉,不可能!不可能说马上、立刻、直接把它灭掉,当然不可能,所以首先要按照顺序,有这个次第顺序存在。
佛陀所开示教言的时候,次第都已经排好了,首先戒学的时候,只能够把烦恼压伏掉,不能够把它灭掉,因为没有去分析烦恼来源之处是什么?就是谛执,烦恼的根本、来源是谛执,没有分析这个部分,也没有把谛执灭掉,所以这时候是把烦恼暂时压住而已。
之后内心力量强大,要把烦恼根本拔灭的时候,这个要靠般若、慧学的学习,透过慧学的学习,去找到烦恼的根本、来源之处是我执,找到我执之后,怎么把它灭掉呢?开始慧学的开示、讨论。所以教导慧学之后,能够连根拔灭烦恼障跟所知障,这都是在三学里面已经排好这个次第了,所以佛陀祂多么的方便善巧,祂知道对所调伏众开示的时候,要把烦恼灭掉,一定要按照次第的,不可能说一下子马上把烦恼灭掉。所以这个次第佛陀排好了,就是这里所谈到的「随顺、趣向、临入真如,」就是三学,所以「总摄一切安住其心。」
有一种方式这样做解释,就是顺真如、向真如、入真如,随顺、趣向、临入,就是顺着、朝向、到达的意思。有一种解释是,首先顺真如的阶段是开示无常、苦、空等等四谛的理论,在这个阶段四谛理论的学习,这个方面是开示是随顺真如,为什么呢?目的是内心产生出离心,同时要了解烦恼的过失,如果已经了解烦恼它是不好的,它是过失的,就能够好好的持守戒律,这个是随顺真如的阶段所做的开示。
再过来,朝向真如的时候(趣向真如,就是朝向真如),这是表示实修已经越来越高了,这个时候要教导调伏众去辨认烦恼内容,目标是为了把烦恼暂时压伏住之故,就要教导粗分无我的实修,无我的开示,所以就讲了下宗义里面所谈到的补特伽罗无我。开示了唯识宗、自续宗(派)的法无我,这个部分的开示,做这个部分的实修,如果把这部分的实修学一学的话,就能够把细分的妄念的涣散这个部分也压住了,也克服了。
「向真如」的意思是朝向它,快到了,已经向着它,面对着它,快到了,快到达了,到了没有呢?还没有呢!可是「入真如」就到达了,如果要到达入真如的话,就已经到达真如性,那是应成派所开示的法无我。向真如的意思是很靠近的,看着它了,已经要到达了。但是入的时候,就已经到达了,入于真如,已经到达真如,必需是应成派传轨里面所谈到的空性的内容,真如性的内容。也有这种开示的方式,这种解释的。
所以这个偈子,我们前面有配合三藏来做解释的也有,或者是配合刚刚前面讲到的解释的方式也有,两种解释都有的,两种解释也没有违背的。这是第一种。
再过去是「或缘蕴等」能够「总摄诸法,」这个「蕴等」是五蕴能够集摄有为法,有为法都能够包括在五蕴之中。「诸法」就是有若干的法,都能够包括在五蕴里面。蕴等那个「等」表示还有「处」,还有「界」。有若干的法,是指他们集摄的方式并不一样,所以把它称之为诸法,诸法是集摄的方式并不一样的,不同的方式的。
就五蕴而言,只能集摄有为法,不能够集摄一切的万法;十二处以及十八界都能够集摄包括一切的万法,它们所能够归纳的情况不太一样,所以才把它称之为诸法,许多许多的法,若干的法,是指这个意思的。
因为它们集摄的方式不一样,它们集摄的方式差别在哪里?集摄法的数量也不同,就要了解一下了,五蕴它只能集摄有为法,不能够集摄无为法,十二处以及十八界能够集摄万法,就十二处而言可以包括…
《菩提道次第广论 奢摩他 第22讲》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