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一切的法,十八界而言也可以包括一切的法。
五蕴是色受想行识,五蕴的开示,主要是认为只有一类的心所,心所只有一个,或者说心所只有一类,只有一种类型,这种愚昧无知把它去除掉之故,就开示了五蕴,做了一个讲解。
之后又讲了十二处,十二处是要把认为色法只有一类,只有很少,只有一种类型,只有一个,或者是只有一类,就是很狭隘的一个范围。这种了解,这是一个愚昧,不是很了解、很透彻,很愚昧嘛,为了把这个愚昧排除掉之故,就开示了十二处。
十八界主要是对于神识,神识是心王,心王只有一个,只有一类,有这种想法,这种看法很狭窄、很狭小、愚昧,为了把这个愚昧消灭掉之故,也就开示了十八界。所以蕴处界的开示,各自都有它不同的必要性。
五蕴的情形,色受想行识五蕴,这其中就内心的帮助者,心识产生的时候,它帮助的眷属,譬如说有一个受蕴,就是领受的作用。心识产生的时候,帮助的方式里面,还有这一个领受者,能够去领受对象的这一点,所有的作用存在,这是一个心所了。但是不仅说有领受作用的这个心所存在,已经领受完毕之后,还有一个决断者,来决断我所领受的部分,这是好的吗?是坏的吗?不是还有一个决定者存在吗?这个是想的作用,所以还有一个心所存在呢!
所以把五蕴做一个开示的时候就会了解,原来心所有这么多,心所是有可能有很多的,一个心识产生的时候,陪伴在一起帮助它的心所,也有领受作用力的受蕴;而且领受完毕之后还有决断的作用力存在,去判断它,这个是好吗?是坏吗?有想的作用在里面存在呢!
所以各自不同作用的心所,可能会有很多,这种了解就会产生了,因此之故,要开示五蕴的内容,开示五蕴的内容谈到受蕴、想蕴等,就会把认为心识只有一个,它帮助的心所只有一个,这种愚昧无知把它去除掉。排除掉什么愚昧呢?当心识产生的时候,会认为它的帮助者、眷属可能只有一个,实际上讲起来,讲到它的眷属心所可能有好几个,不同不同的作用,各自各自都有各别各别的心所,这种了解才会产生。如果没有这种了解,会认为心识只有一个,它的帮助者心所只有一个,就看的很狭窄、很狭隘了,这了解就很狭隘了,这是一个愚昧。所以不知道一个心识产生的时候,它的眷属还很多的心所去帮助它呢!所以把五蕴讲一讲,受蕴、想蕴这些内容讲一讲,就能够把执着心识一个产生的时候,它的眷属心所,大概也只有一个去帮助它,这种无知愚昧就能够去除掉。
如果好好的去学习五蕴,色蕴、受蕴、想蕴,再过去是行蕴,一般来讲行蕴里面,我们经常谈到的心所,如果按照对法总集的传统来讲的话,五十一种心所的分类方式里面,四十九种要把它包括在行蕴里面,把它放在这个范围里面的。行蕴里面分成相应行跟不相应行,相应行蕴跟不相应行蕴。
心所如果分类成五十一种,五十一种里面的四十九种要把它放在相应行蕴之中,所以把五蕴好好的了解之后,就会对心所有一个好好的了解的。
五蕴里面谈到色蕴的部分,这色蕴只有谈到一项,色蕴。可是实际上是把所有一切的色法全部包括在色蕴里面。所以这时候可能会认为原来色蕴就只有一种,色法就只有一种类型,仅只有一种,就产生这种无知了,这种范围很狭隘的了,这是一种愚昧。为了把“原来色蕴就是只有一种类型”这种愚昧把它消除掉之故,又讲了十二处,这十二处特别是针对色蕴,把它分散开来、演绎开来所做的开示。
十二处里面,十项是属于色法,十二处就是十二项,十二项里面有十项就是属于色法,十种色法里面,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这五根是属于内五色,外在的色、声、香、味、触五种,是外五色。外在的五色,内在的五色,这十个项目都是属于色法。
十二处开示的目的是因为讲到五蕴,把五蕴开示完了之后,认为原来色蕴就是只有一种、色法就是只有一种,可能会产生这种了解,因此就了解不是很深入了,这是一个无知了。为了把这个无知去除掉之故,针对色蕴、色法很多种,把它散开来详细的作一个解释,因此就讲了十二处。
十二处里面有十种类型是属于色法的,以这个开示,能够把执着色蕴、色法只有一种类型这个愚昧,可以把它消灭掉。
十二处分成内六处、外六处。内六处第六处就是意处,外六处第六处就是法处,这二者就不是色法了。因为其中的内六处第六处,是意处,意处当然就是心识。其次,外六处的第六处法处,法处理面也包括色法,但是也有属于心识的部分,所以不能说法处是色法,它虽然包括色法,不能说法处是色法。所以这二个不是属于色法,其他十个都是色法。
十二处是十二项,十二项里面已经有十项,是属于色法,其中的两项不是色法,十二处可以包括一切的万法。十二处怎么去包括一切的万法呢?就有这么一个问题了,我们仔细去分析一下,怎么把它包括一切的万法呢?因为一切万法都可以做为心识的对境,如果做为心识对境的话,要嘛是五种根门识的对境,要嘛是第六意识的对境。如果是五种根门识的对境的话,把它列在色声香味触,外五色里面;如果是第六意识的对境的话,那不是纳入第六处的法处之中了吗?就包括在里面了嘛!
不是认知的对境的法,不会存在的,如果是认知的法,属于对境的法,要嘛包括在五尘里面,要嘛包括在法处里面,就十二处都可以包括了。或许有人讲,十二处里面有十个项目是色法,色法怎么可以去包括一切的万法呢?刚好这十二个可以去包括一切的万法的。在开示十二处的内容的时候,从眼处、耳处、鼻处、舌处、身处一直到意处,然后对境的部分是色处、声处、香处、味处、触处还有一个是法处。这里面眼处、耳处、鼻处一直到意处,这讲的都是所依,所要依靠的处所;色、声、香、味、触、法,这是讲对象,对象是属于所缘,所缘的对境。
十二处里面要讲的是所依靠的部分,跟所缘的对象这个部分,还缺少什么?我们分析一下就发现还缺少什么?所以还要再做说明,要做说明就要讲十八界了,十八界里面就讲神识,再加上六个神识:眼睛的神识,耳朵的神识,鼻子的神识,舌头的神识,身体的神识,跟意神识,又加上了这六个,所以就变成了十八界。十二处后面再加上六个神识,因此就变成了十八界,这是十八界开示的内容了,所以加上六个是神识的部分。
要先了解一下在讲十二处的时候,通常我们分类是这个样子:所依六处,能依六神识,所缘六种对境,对不对?所依的六个处所是:眼耳鼻舌身意,都是处,眼处、耳处、鼻处、舌处、身处还有意处,眼耳鼻舌身意处,这个是属于被依靠的处所、所要依靠的处所,依靠在这个处所上面的能依者是谁呢?所以一个是所依,一个是能依,能依靠的是神识,神识又是眼耳鼻舌身意,眼睛的神识,耳朵的神识,鼻子的神识,舌头的神识,身体的神识,加上意的神识,又六个了。这六个是属于能依靠的部分,能依者。前面眼处、耳处是所依者、被依靠的。然后还有六个是所缘的对境,就是色、声、香、味、触、法,这是所缘的对境。
因此要先了解一下,十二处跟十八界彼此之间的差别,因为在讲十二处的时候,只有讲所依的六个处所、所依六处,还讲所缘六种对境,可是到了十八界的时候,又再加上六项,所加上的六项是能依者本身,六个神识加上去,变成了十八界了。为什么要讲十八界呢?我们前面谈到的,执着认为神识只有一个,只有一种类型,这种愚昧无知,要把它排除掉、消除掉之故,所以就开示了十八界。
或者我们现在先不要谈十二处跟十八界,我们先来讲眼睛的神识这个问题,眼睛的神识是因为依于所依眼根,而形成之神识,称之为眼睛的神识。所以从眼睛的神识到意的神识,就有六个神识,这六个神识,名字各自各自不同,各自不同的原因,是因为…名字各自不同,眼睛的神识、耳朵的神识、鼻子的神识、舌头的神识、身体的神识跟意识的神识嘛,这个是这样讲。就是因为它各自各自配合的根门不一样,配合的根们不一样,是因为依于所依眼根,而产生之神识,名为眼神识;依于所依耳根,而形成产生之神识,称为耳朵的神识;依于所依鼻根,所产生之神识,称之为鼻神识;就这样子排列下去的,一直到第六意神识,依于所依意根,而形成之神识,当然把它称之为意神识嘛,对不对?
如果这样讲起来,前面五种神识容易了解,它的名称来源,为什么把它称为那个神识呢?容易了解,为什么?因为它是依于所依根门而产生的神识嘛!譬如说,依于所依眼根,而产生的神识,眼根很容易了解了;依于所依耳根,而产生之神识,一直到依于所依身根,而产生的神识。
这五根都很容易了解,因为眼耳鼻舌身五根是属于色法,依于这五种根门,色法的根门而产生的神识,这很容易了解了。可是最后意神识为什么称之为意神识呢?意神识称之为意神识的原因,跟前面一样,就眼神识为什么称之为眼神识道理一样的,因为眼神识是依于所依眼根,而产生的神识,所以意神识,当然是依于所依意根,而产成的神识,应该这样子解释,对不对?
前面的五种根门,所依的根门,眼耳鼻舌身都容易了解,因为它是色法,如果意识的话,是依于所依意根,所产生的神识,把它称之为意神识。意根是什么?意根会不会是色法?不是色法。意根是什么?就有问题了,意根不是色法,它是一个心识。它是什么样子的心识、什么类型的心识呢?就产生疑问了,就要把这问题解释清楚,意神识是依于所依的根门而形成的嘛!
这个意根倒底是什么?就有必要做一个了解,可是意根的了解有点困难,为了把意根倒底是什么呢,做一个解释说明之故、为了把它明白了解之故,所以就开示了十八界。
因为所依的六根里面,第六个根门是意根,依于意根才会产生神识,所以把它称为意神识,可是这个意根到底…
《菩提道次第广论 奢摩他 第22讲》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