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一切的法,十八界而言也可以包括一切的法。
五蘊是色受想行識,五蘊的開示,主要是認爲只有一類的心所,心所只有一個,或者說心所只有一類,只有一種類型,這種愚昧無知把它去除掉之故,就開示了五蘊,做了一個講解。
之後又講了十二處,十二處是要把認爲色法只有一類,只有很少,只有一種類型,只有一個,或者是只有一類,就是很狹隘的一個範圍。這種了解,這是一個愚昧,不是很了解、很透徹,很愚昧嘛,爲了把這個愚昧排除掉之故,就開示了十二處。
十八界主要是對于神識,神識是心王,心王只有一個,只有一類,有這種想法,這種看法很狹窄、很狹小、愚昧,爲了把這個愚昧消滅掉之故,也就開示了十八界。所以蘊處界的開示,各自都有它不同的必要性。
五蘊的情形,色受想行識五蘊,這其中就內心的幫助者,心識産生的時候,它幫助的眷屬,譬如說有一個受蘊,就是領受的作用。心識産生的時候,幫助的方式裏面,還有這一個領受者,能夠去領受對象的這一點,所有的作用存在,這是一個心所了。但是不僅說有領受作用的這個心所存在,已經領受完畢之後,還有一個決斷者,來決斷我所領受的部分,這是好的嗎?是壞的嗎?不是還有一個決定者存在嗎?這個是想的作用,所以還有一個心所存在呢!
所以把五蘊做一個開示的時候就會了解,原來心所有這麼多,心所是有可能有很多的,一個心識産生的時候,陪伴在一起幫助它的心所,也有領受作用力的受蘊;而且領受完畢之後還有決斷的作用力存在,去判斷它,這個是好嗎?是壞嗎?有想的作用在裏面存在呢!
所以各自不同作用的心所,可能會有很多,這種了解就會産生了,因此之故,要開示五蘊的內容,開示五蘊的內容談到受蘊、想蘊等,就會把認爲心識只有一個,它幫助的心所只有一個,這種愚昧無知把它去除掉。排除掉什麼愚昧呢?當心識産生的時候,會認爲它的幫助者、眷屬可能只有一個,實際上講起來,講到它的眷屬心所可能有好幾個,不同不同的作用,各自各自都有各別各別的心所,這種了解才會産生。如果沒有這種了解,會認爲心識只有一個,它的幫助者心所只有一個,就看的很狹窄、很狹隘了,這了解就很狹隘了,這是一個愚昧。所以不知道一個心識産生的時候,它的眷屬還很多的心所去幫助它呢!所以把五蘊講一講,受蘊、想蘊這些內容講一講,就能夠把執著心識一個産生的時候,它的眷屬心所,大概也只有一個去幫助它,這種無知愚昧就能夠去除掉。
如果好好的去學習五蘊,色蘊、受蘊、想蘊,再過去是行蘊,一般來講行蘊裏面,我們經常談到的心所,如果按照對法總集的傳統來講的話,五十一種心所的分類方式裏面,四十九種要把它包括在行蘊裏面,把它放在這個範圍裏面的。行蘊裏面分成相應行跟不相應行,相應行蘊跟不相應行蘊。
心所如果分類成五十一種,五十一種裏面的四十九種要把它放在相應行蘊之中,所以把五蘊好好的了解之後,就會對心所有一個好好的了解的。
五蘊裏面談到色蘊的部分,這色蘊只有談到一項,色蘊。可是實際上是把所有一切的色法全部包括在色蘊裏面。所以這時候可能會認爲原來色蘊就只有一種,色法就只有一種類型,僅只有一種,就産生這種無知了,這種範圍很狹隘的了,這是一種愚昧。爲了把“原來色蘊就是只有一種類型”這種愚昧把它消除掉之故,又講了十二處,這十二處特別是針對色蘊,把它分散開來、演繹開來所做的開示。
十二處裏面,十項是屬于色法,十二處就是十二項,十二項裏面有十項就是屬于色法,十種色法裏面,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這五根是屬于內五色,外在的色、聲、香、味、觸五種,是外五色。外在的五色,內在的五色,這十個項目都是屬于色法。
十二處開示的目的是因爲講到五蘊,把五蘊開示完了之後,認爲原來色蘊就是只有一種、色法就是只有一種,可能會産生這種了解,因此就了解不是很深入了,這是一個無知了。爲了把這個無知去除掉之故,針對色蘊、色法很多種,把它散開來詳細的作一個解釋,因此就講了十二處。
十二處裏面有十種類型是屬于色法的,以這個開示,能夠把執著色蘊、色法只有一種類型這個愚昧,可以把它消滅掉。
十二處分成內六處、外六處。內六處第六處就是意處,外六處第六處就是法處,這二者就不是色法了。因爲其中的內六處第六處,是意處,意處當然就是心識。其次,外六處的第六處法處,法處理面也包括色法,但是也有屬于心識的部分,所以不能說法處是色法,它雖然包括色法,不能說法處是色法。所以這二個不是屬于色法,其他十個都是色法。
十二處是十二項,十二項裏面已經有十項,是屬于色法,其中的兩項不是色法,十二處可以包括一切的萬法。十二處怎麼去包括一切的萬法呢?就有這麼一個問題了,我們仔細去分析一下,怎麼把它包括一切的萬法呢?因爲一切萬法都可以做爲心識的對境,如果做爲心識對境的話,要嘛是五種根門識的對境,要嘛是第六意識的對境。如果是五種根門識的對境的話,把它列在色聲香味觸,外五色裏面;如果是第六意識的對境的話,那不是納入第六處的法處之中了嗎?就包括在裏面了嘛!
不是認知的對境的法,不會存在的,如果是認知的法,屬于對境的法,要嘛包括在五塵裏面,要嘛包括在法處裏面,就十二處都可以包括了。或許有人講,十二處裏面有十個項目是色法,色法怎麼可以去包括一切的萬法呢?剛好這十二個可以去包括一切的萬法的。在開示十二處的內容的時候,從眼處、耳處、鼻處、舌處、身處一直到意處,然後對境的部分是色處、聲處、香處、味處、觸處還有一個是法處。這裏面眼處、耳處、鼻處一直到意處,這講的都是所依,所要依靠的處所;色、聲、香、味、觸、法,這是講對象,對象是屬于所緣,所緣的對境。
十二處裏面要講的是所依靠的部分,跟所緣的對象這個部分,還缺少什麼?我們分析一下就發現還缺少什麼?所以還要再做說明,要做說明就要講十八界了,十八界裏面就講神識,再加上六個神識:眼睛的神識,耳朵的神識,鼻子的神識,舌頭的神識,身體的神識,跟意神識,又加上了這六個,所以就變成了十八界。十二處後面再加上六個神識,因此就變成了十八界,這是十八界開示的內容了,所以加上六個是神識的部分。
要先了解一下在講十二處的時候,通常我們分類是這個樣子:所依六處,能依六神識,所緣六種對境,對不對?所依的六個處所是:眼耳鼻舌身意,都是處,眼處、耳處、鼻處、舌處、身處還有意處,眼耳鼻舌身意處,這個是屬于被依靠的處所、所要依靠的處所,依靠在這個處所上面的能依者是誰呢?所以一個是所依,一個是能依,能依靠的是神識,神識又是眼耳鼻舌身意,眼睛的神識,耳朵的神識,鼻子的神識,舌頭的神識,身體的神識,加上意的神識,又六個了。這六個是屬于能依靠的部分,能依者。前面眼處、耳處是所依者、被依靠的。然後還有六個是所緣的對境,就是色、聲、香、味、觸、法,這是所緣的對境。
因此要先了解一下,十二處跟十八界彼此之間的差別,因爲在講十二處的時候,只有講所依的六個處所、所依六處,還講所緣六種對境,可是到了十八界的時候,又再加上六項,所加上的六項是能依者本身,六個神識加上去,變成了十八界了。爲什麼要講十八界呢?我們前面談到的,執著認爲神識只有一個,只有一種類型,這種愚昧無知,要把它排除掉、消除掉之故,所以就開示了十八界。
或者我們現在先不要談十二處跟十八界,我們先來講眼睛的神識這個問題,眼睛的神識是因爲依于所依眼根,而形成之神識,稱之爲眼睛的神識。所以從眼睛的神識到意的神識,就有六個神識,這六個神識,名字各自各自不同,各自不同的原因,是因爲…名字各自不同,眼睛的神識、耳朵的神識、鼻子的神識、舌頭的神識、身體的神識跟意識的神識嘛,這個是這樣講。就是因爲它各自各自配合的根門不一樣,配合的根們不一樣,是因爲依于所依眼根,而産生之神識,名爲眼神識;依于所依耳根,而形成産生之神識,稱爲耳朵的神識;依于所依鼻根,所産生之神識,稱之爲鼻神識;就這樣子排列下去的,一直到第六意神識,依于所依意根,而形成之神識,當然把它稱之爲意神識嘛,對不對?
如果這樣講起來,前面五種神識容易了解,它的名稱來源,爲什麼把它稱爲那個神識呢?容易了解,爲什麼?因爲它是依于所依根門而産生的神識嘛!譬如說,依于所依眼根,而産生的神識,眼根很容易了解了;依于所依耳根,而産生之神識,一直到依于所依身根,而産生的神識。
這五根都很容易了解,因爲眼耳鼻舌身五根是屬于色法,依于這五種根門,色法的根門而産生的神識,這很容易了解了。可是最後意神識爲什麼稱之爲意神識呢?意神識稱之爲意神識的原因,跟前面一樣,就眼神識爲什麼稱之爲眼神識道理一樣的,因爲眼神識是依于所依眼根,而産生的神識,所以意神識,當然是依于所依意根,而産成的神識,應該這樣子解釋,對不對?
前面的五種根門,所依的根門,眼耳鼻舌身都容易了解,因爲它是色法,如果意識的話,是依于所依意根,所産生的神識,把它稱之爲意神識。意根是什麼?意根會不會是色法?不是色法。意根是什麼?就有問題了,意根不是色法,它是一個心識。它是什麼樣子的心識、什麼類型的心識呢?就産生疑問了,就要把這問題解釋清楚,意神識是依于所依的根門而形成的嘛!
這個意根倒底是什麼?就有必要做一個了解,可是意根的了解有點困難,爲了把意根倒底是什麼呢,做一個解釋說明之故、爲了把它明白了解之故,所以就開示了十八界。
因爲所依的六根裏面,第六個根門是意根,依于意根才會産生神識,所以把它稱爲意神識,可是這個意根到底…
《菩提道次第廣論 奢摩他 第22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