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是什麼?不知道!要了解的話,就要詳細的把它做一個解釋,因此又講了十八界的教法。其中十八界的教法裏面,從眼睛的神識一直到意神識,這六種神識都詳細的做了一個解釋,詳細做了解釋。
我們看十二處裏面有一個意處,第六意處。就是所緣六種對境,還有六種
所依,這六種所依的第六個所依,就是意處,所以把意處、第六意處,詳細做了一個解釋說明,才講了十八界的教法。簡單這樣子講,十八界的教法裏面,從眼睛的神識到意的神識,加出來的六個,全部歸納在意識之中,簡單來講是這個樣子的。
如果有什麼問題,不了解的部分都可以提出來發問。
要了解意處就是意根,這是一個同義詞,眼處就是眼根,耳處就是耳根,鼻處就是鼻根,舌處就是舌根,身處就是身根,意處就是意根。所以六根就是所依六根,所要依靠的是六根。在十二處裏面講從眼處到意處,一共六個,這六個處都是所要依靠的部分。同樣的道理,我們講眼根、耳根、鼻根、舌根一直到意根,這六根也是屬于所依,所以叫所依根門。
十二處裏面的眼處一直到意處,也是所依的部分。所以根還有處是一個同義詞,所以講眼處到意處,跟講眼根到意根,就是同樣的道理,同義詞嘛!
在十八界的裏面,就是把所依靠的那個部分意處,詳細的做一個說明。這句話的意思也是指把所依靠的意根,詳細的做一個解釋說明,這兩個說法是一樣的意思,所以不要錯亂了。
還要補充的一點是,能依是六種神識,能依的六種神識就是眼神識、耳神識一直到意神識。我們現在講意根,如果要去辨認意根是什麼?意根就是六種神識,對不對?現在要解釋,把意根做一個解釋清楚,把它說明清楚,去認定到底什麼是意根,如果這樣問的話,請你認定一下、界定一下到底什麼是意根呢?這樣問的話,六種神識都是意根,就是眼耳鼻舌身意,到意的神識,這六個神識都是屬于意根,這我們前面已經解釋過了。
但是就六種神識都是意根而言,所以可以依于這六種神識,因爲意根就是被依靠者,透過這個被依靠者,還能夠産生神識啊!所以依賴于六種神識,依于六種神識的任何一種,而産生的心識,也稱之爲意神識,這一點要了解的。
或許大家會産生一個疑問,它爲什麼又是能依又是所依呢?從意根來講,它是所依,它是所依靠之處嘛!但是如果要去界定,問說什麼是意根呢?意根就是六種神識,如果它是被依靠的根門,依靠它會産生神識,對不對?所以依于所依的意根,六種神識的任何一種,再産生神識,那個神識就把它稱之爲意神識。
譬如眼睛看著桌子上面的茶杯,首先茶杯會出現在什麼地方呢?出現在眼根上面,對不對?在眼根上面出現之後,接下來這個茶杯會出現在哪裏呢?出現在眼神識上面,執茶杯的眼睛的神識,它要依靠在什麼地方呢?它的依靠之處是眼根。所以眼睛看著這個茶杯的時候,當然首先茶杯出現,是出現在眼根上面,因爲出現在眼根上面,透過眼根當作一個依靠之處,所以執取茶杯的眼睛的神識,才會出現。就是說這個茶杯出現在眼神識的裏面了,但是眼睛的神識上面已經出現了茶杯之後,還會出現在哪裏呢?還有啊!第六意識、執取茶杯的第六意神識也會出現的,所以這個茶杯的形象,最後會出現在意神識之中。
茶杯的形象,怎麼可以出現在意神識裏面呢?因爲它透過眼睛神識的幫助嘛!對不對?所以是不是有前前後後叁個處所了?茶杯出現的地方,首先出現在眼根的上面,透過眼根的幫助,出現茶杯的形象之後,接下來就能夠出現在眼睛的神識上面,透過眼睛的神識幫助之故,茶杯還能夠出現在第六意識之中啊!第六意神識裏面還能夠出現。
靠著眼根的幫助,能夠出現在眼睛的神識上面,靠著眼睛神識的幫助,就能夠出現在第六意神識的上面。所以執取茶杯的第六意神識而言,它的所依靠之處是什麼?所依靠之處就是執取茶杯的眼睛的神識,執取茶杯的眼睛的神識是意根,對不對?眼神識是屬于意根嘛!所以前面講了,依于所依意根而形成的神識,稱之爲意神識,對不對?所以第六意神識它依于意根的幫助而産生。意根是什麼?舉例而言是什麼?就是眼識,眼睛的神識,執取茶杯的這個眼睛的神識,對不對?
第六意神識,執取茶杯的意神識産生的時候,它的所依靠之處是什麼?它是不是依靠眼根呢?不是的!它是依靠眼睛的神識,之後才産生執取茶杯的意神識,應該要這樣講的。執取茶杯眼睛的神識,它依靠之處是什麼?它是依靠眼根,是不是這個樣子?所以意神識的依靠之處是眼睛的神識,眼睛的神識依靠之處就是眼根,它有前後前後,有這樣一個關系存在的。
執取茶杯的意神識它的所依靠之處是眼睛的神識,眼睛的神識是意根,所以前面定義裏面講的,依于所依意根形成之神識,就把它稱爲意神識,是不是這樣子講?所以問在這個例子裏面,意根是指什麼?意根就是指執取茶杯的眼睛的神識,它是被依靠的處所,依于這個意根之故,才産生意的神識,有這樣一個前後的關系,這樣可以了解吧?
把眼睛的神識當做所依靠之處,然後還生出一個神識,就把它稱之爲意神識,第六意神識,因爲它能夠生出神識之故,當然它是意根啦!所以眼睛的神識把它當作是意根,同樣的道理,根據眼睛的神識能夠産生第六意神識之故,所以眼睛的神識當然當作是意根。
一樣的道理,靠著耳朵的神識當依靠處,當然也可以産生第六意神識;靠著鼻的神識之故,也可以産生第六意神識。所以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都是屬于被依靠的處所,因爲它是被依靠的處所之故,當然就把它稱之爲意根。
第六意神識而言,它不能依靠在色法上,第六意神識,不會依靠色法而産生的,不能夠依靠色法而産生第六意神識,不可能的。我們講依于意神識是依于所依意根而生出,所以把它稱之爲意神識,對不對?所以意神識的所依靠處的意根,就是六種神識,不能是色法,因爲不會說依靠色法而生出一個意神識,不會的。
這其中前面的五個神識産生意神識,我們前面解釋過了,就是眼睛的神識、耳朵的神識一直到身體的神識,産生意神識,這前面我們都講過了。可是根據意神識,也可以産生意神識的,因爲前分的意識,前剎那的意識,生出後剎那的意識,後面剎那的意神識,它依靠之處在哪裏?依靠前分、前剎那的意神識,當做它的依靠之處,前分前剎那的意識,就被當做是所依靠處,就是意根。
就現在這個第六意神識而言,它的意根是什麼呢?舉例來講,它的意根要說明,說明它的意根是什麼呢?它所依靠的意根是什麼?前分的意神識,前面剎那的意神識,當做它的依靠之處。所以前剎那的第六意神識,也是屬于意根,因爲它生出後分的意神識嘛!所以前面那個意神識,當然也是意根。
因此之故,世親在《俱舍論》的根本頌文裏面談到,依于第六(意根)形成故,界的主張有十八。因爲依賴于第六根門意根而形成之故,就主張、就要開示十八種,所以講十八界的教法。
大家在學心類學的時候,心類學裏面有談到,心、意、神識,這叁者是同義詞。心王、心、意還有神識,這四個都是同義詞。所以爲什麼講到意,等同于神識,它有原因存在的。因爲眼睛的神識也是意,耳朵的神識也是意,鼻子的神識也是意,舌頭的神識也是意,身體的神識也是意,意的神識也是意。所以爲什麼講到意等同于神識,它是一個同義詞,在心類學裏面有談到嘛。所以意等同于神識,意也等同于心王,這是一個同義詞。
所以世親菩薩在《俱舍論》裏面才會談到,依于第六形成之故,他開示了十八界,十八界就是要解釋意根的問題,意根就是六種神識,六種神識都是意,神識跟意是同義詞。但是意識又不一樣了,神識跟意識又不相同了,意識是第六意識,因爲是依于意所形成之心識嘛!所以稱之爲意識,意識就指第六個了。
神識不是第六個,如果講神識的話不是說只有第六個嘛!神識跟意是同義詞,但是如果意跟意識就不一樣了,意識的話只有指第六意識,神識不是只有第六啊!
講意識、第六意識的原因,是因爲第六意識不會靠色法而産生,因爲前面的眼識、眼睛的神識,靠的是眼根;耳朵的神識,靠的是耳根,眼耳鼻舌身,這個是色法,由這五個色法所形成的神識,那是五種根門識、五個根門識。
但是意識從何而來呢?意識不能靠前面的色法,它只能靠意而産生,靠第六個意所産生的神識,就稱之爲第六意識,因爲它是靠第六個意,眼耳鼻舌身意,靠第六個意而産生。前面的五個神識,是因爲它靠五個根門而産生,所以稱之爲根門的神識,五個根門的神識。如果是靠意而産生的話,就稱之爲第六意識,應該是第六個,所以講神識跟意識、或者是意不相同,意的話跟神識是同義詞,但是意跟意識又不相同。
現在這個段落向大家來說明,五蘊、十二處、十八界,一項一項來做說明,原因是因爲如果能夠把這些內容做一個了解,才能夠了解爲什麼五蘊它是如何能夠集攝有爲法,十二處它是如何集攝一切萬法,十八界它是如何集攝一切萬法,才能夠有所了解。如果有所了解,才能夠進行思惟五蘊去集攝有爲法的情形,這種集攝的情況才能夠進行思惟。
而且了解之後,才能夠去思惟。十二處是如何去集攝一切的萬法,而且也能夠思惟十八界如何集攝一切的萬法,因爲內心去思惟有爲法的時候,不會千頭萬緒,有爲法那麼多千頭萬緒,有爲法全部散開來千頭萬緒,心思都完全散開,所以現在對境本身已經把它濃縮了,已經可以把它歸納濃縮了。所以現在也不會散開,也會歸納濃縮,心就能夠集中在一起,就能夠專注而集中,這是因爲對境已經濃縮、包括、集攝的緣故,所以心續本身也會收攝,也容易集中。
在收攝內心這個方面,當然有很多的幫助了,所以在五蘊能夠集攝有爲法的情況,好好思惟,心自然就會集合起來,不會散開會收攝,當然在成就等持上,就很有幫助。所以思惟一下五蘊包括有爲法的情形,思惟十二處包括萬法的情形,思惟十八界能夠包括萬法的情形,把這個集攝的情形,好好的思惟一下,當然心思就集中起來,就集攝了,所以在成就等持上面,就非常有幫助了。
我們課本裏面談到,352頁倒數第叁行,「或緣蘊等總攝諸法」這句話的意思是把它當作是安止的所緣,不要向那邊去想那些萬法,不是想外面的那些法,而是想它是如何集攝?怎麼樣子集攝?把這個集攝的情形,專注在集攝情形上面,好好思惟,心識就收攝起來了,所以把它當作是修安止時的所緣。
第二個所緣對象這裏談到了「或緣蘊等總攝諸法」,這個是講對象本身具有集攝的能力,具有這種總攝能力的對象,我緣取它之後,心也能夠達到集攝的效果。譬如說有一些法,並沒有集攝能力,沒有集攝能力的法,譬如說瓶子、柱子,它沒有集攝其它法的功能,可是五蘊、十二處、十八界卻有集攝其它法的功能。因爲它具有這種能力之故,把它當作一個有法、當作一個對境,我的心緣取它,安放在它上面的時候,心系念于這種所緣對境的時候,心也集攝了,會有這種利益,有這個幫助的,所以把它當作是所緣對象,這是一種。
再過來,讓我們産生強烈信心的對象,對我們內心的收攝,也有幫助,我們對他有虔誠信心的這種對象,我們可以運用這種對象,來成就安止,這種情況也有的。課本裏面所談到的「或于見聞諸佛聖像安住其心。」這個是令我産生強烈信心的這樣一個對象,會把我內心的妄念、散亂這些全部收攝起來,因此在安止方面,也會有很大的幫助,因爲我的心神全部放在那裏,讓我産生一個強烈的信心,所以我的精神全部放在對象上面,心當然就收攝起來。
譬如整天讀一讀密勒日巴的傳記,讀完之後,在一天兩天叁天裏面內心所想的全部都是密勒日巴,自己的精神全部專注在密勒日巴身上,因爲對他的信心非常強烈,有這個情況,就是我産生強烈信心的這種對境。或者是讓我産生強烈清淨心的這種對境,他也有一種能力、他有一種作用力,就是讓我的精神能夠收攝、能夠集中,也有這種作用力存在的,所以運用這種對境,也可以來成就安止。這就是我們課文裏面談到的「或于見聞諸佛聖像安住其心」。
之後談到「其于蘊等住心之法,謂先了知一切有爲五蘊所攝,次于五蘊漸攝有爲,即緣五蘊任持其心。」任持其心,專住其心的意思,這個是表示,前面談到的還不是非常明白清楚,前面談到「或緣蘊等總攝諸法」就這個前面介紹了,不是很明白的講解,就第二項的部分,所以現在至尊仁波切又把它再做一個明白的解釋,就是五蘊去總攝諸法、去總攝有爲法是什麼樣子?「蘊等住心之法」,是什麼樣子來實修的呢?當然就要先了解一下,這個五蘊進行集攝有爲法,它怎麼個集攝?這個要先了解,了解之後再做思惟,心思就不會散亂、不會散開了。
已經了解之後進行思惟它總攝的情況,總攝完畢之後,心專住在五蘊上,緣取而專住,這個時候當然心思不會妄念、渙散、分散了,這個時候把能集攝者,緣取能集攝者,做爲所緣的對象之後來專住、安住在上面。
所以就對境而言,具有總攝的能力,不必去思惟對境它總攝了哪些法,這個應該是還沒有緣取對境之前,前面要先了解的,所以「謂先了知一切有爲五蘊所攝」嘛,這個要先學習、先了解一下五蘊集攝一切有爲法的情形,這個先了解一下。
了解完畢了之後,思惟五蘊去總攝一切有爲法的情形,一切有爲法的情形已經總攝完畢了之後,心應該是專住在總攝者,就是五蘊,所以緣取五蘊之後,心專一的安放在上面。
我們的心首先是緣取一切的有爲法,這時候是散亂妄念很多,有爲法全部可以歸納在五蘊裏面,對不對?所以把緣取有爲法這些千頭萬端之心續,全部放到緣取五蘊之心裏面去,因爲五蘊可以包括一切的有爲法,不是嗎?等于是心思完全聚攏起來,完全收攝起來,千頭萬緒這些散亂之心,全部放在緣取五蘊之心上面,心就收攝了嘛!所以把一切的有爲法,千頭萬緒集攝在五蘊的情況,要先做一個了解,之後再去思惟它集攝的情形,集攝完畢之後,能集攝的是五蘊,心就專住在五蘊之上,緣取而一心專住,緣取五蘊之後,「任持其心」是心專住于所緣五蘊上面。
舉個例子而言,如果第一個銀行放一點點錢,第二個銀行放一點點錢,第叁個銀行放一點點錢,第四個銀行放一點點錢,要算一算自己有多少錢的時候,就非常辛苦了,因爲每個銀行都要想一想。或者說跟這個人借一點錢,跟那個人借一點錢,跟第叁個人借一點錢,要想一想我到底欠了多少債務,喔!很麻煩,因爲要想很多人。現在把所有錢放在一個銀行裏面,那不是很容易了解嗎?因爲所有錢就放在一個地方嘛!這樣是不是心就集攝過來,是不是這個樣子?
《菩提道次第廣論 奢摩他 第22講》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