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蹤這個煩惱它的根本、它的根基,根本部分在哪裏?它只是去分析這個煩惱不好,它造成我很多的痛苦,因此之故,它多麼不好,之後去觀想上層地多麼的好,産生一個追求,(粗靜相道)僅僅只是這樣子,沒有去分析煩惱的根源、根基之處,沒有想辦法把根本拔除掉,所以沒辦法斷掉煩惱的種子。
就上層地而言,譬如說初禅天,初禅天當然有煩惱,可是初禅天的煩惱(初靜慮的煩惱),不會像欲界地的煩惱一樣的,不會像這種情況的,欲界地的煩惱,我們前面談到過了,當欲界地的補特伽羅,譬如說一個人,他煩惱産生的時候呢?這是欲界地的煩惱。欲界地的煩惱,會讓欲界的補特伽羅他的內心,不知羞恥、慚愧,會造成這種效果、影響,這是因爲煩惱的力量造成這種影響。
上界補特伽羅,就算他的內心産生煩惱,煩惱的力量也不會影響到他變成不知恩而羞恥、慚愧,不會造成這樣一個影響的,而且欲界者煩惱産生的時候,造成自己痛苦,造成別人不快樂,這些都會發生。上界者就算他的內心産生煩惱,煩惱也不會造成這種效果。上界煩惱當然有,不能說沒有煩惱,可是煩惱的力量不至于造成上界的補特伽羅不知羞恥、慚愧,這個原因是因爲上界沒有不善,只有無記。
無記當然是所應斷,但是沒有不善的,僅僅只有無記,無記的部分不能說它是不善的,沒有不善的話,就沒有無慚、無愧。所以上界者就算他煩惱産生了,這個煩惱也不至于讓它變成無慚、無愧,如果變成無慚、無愧,就變成不善了,上界沒有不善嘛!
上界煩惱産生的時候,上界者他的內心産生煩惱,這個煩惱也不會導致他去傷害別人;可是欲界者內心煩惱産生的時候,會讓這個欲界衆生去傷害別人啰,欲界衆生煩惱産生的時候,也會造成自己很大的痛苦。上界衆生它的內心就算産生煩惱,也不會導致自己很大的痛苦,因爲上界不會造成自己痛苦,也不會造成他人痛苦,因爲上界沒有苦的感受,他要嘛是快樂的感受,要嘛是舍的感受。爲什麼沒有痛苦的感受、沒有苦受呢?因爲煩惱的力量很薄弱,內心就算有煩惱,煩惱的力量也很薄弱,所以煩惱産生之後,就算産生煩惱,也不會讓自己痛苦,也不會去傷害別人,讓別人痛苦。
可是欲界的煩惱不是這個樣子,當欲界者它內心的煩惱産生的時候,會讓這個欲界衆生變成不知羞恥、慚愧,變成自己也會很痛苦,也會去傷害別人,讓別人都非常痛苦,就表示這個煩惱的力量很強烈。
例如欲界貪念之心産生的時候,引發的力量、引發的對境是什麼呢?就是外在的色聲香味觸,形狀顔色等等,這個是貪念之心能引的對境,引發的對境。可是上層界,它的內心貪心産生的時候,能引的對境是什麼呢?內心的等持功德啊!自己的內心的觀修,對這個部分産生貪念之心,內心裏面所存在的功德,對這個部分産生貪念之心,所以這個也不一樣。
就算是在上界之中,它的煩惱也有粗分跟細分的差別,初靜慮天的煩惱就算是最粗糙的了,就上界天而言,從初靜慮天開始往上面,煩惱就更加微細,慢慢到空無邊處、識無邊處、無所有處,之後到達有頂天,有頂天是上界天之中煩惱最微細的,因此之故,按照這個方式的話,有頂天的煩惱不能夠滅掉。
因爲首先要觀下層地、下層界的粗糙、毛病;觀想上層地的寂靜、功德,這樣子的觀想,一直觀想到最後,慢慢觀想到最後,觀想無所有處它是粗糙、不好的,有頂天是寂靜、功德,是好的。再進一步到有頂天的時候,能不能用這個方式把有頂天煩惱滅掉,暫時把它滅掉呢?不能夠!因爲有頂天的上面沒有(更上層地)了嘛。
如果要把有頂天的煩惱滅掉,應該觀想有頂天它是不好的,粗糙的,它的上一界是好的,是功德的,可是它最高了,上面沒有了,它的煩惱已經最微細了,所以用這種實修的方式,不能夠把有頂天的煩惱滅掉。用這種方式,把有頂天的煩惱暫時滅掉(壓伏),達不到,這種方式沒辦法,因爲從欲界到有頂天,有頂天就已經是最高了。
這種禅修的方式,給它取一個名稱,叫做世間的道路,世間的粗靜相道,世間的道路是因爲它還是屬于世間,粗靜相道的原因是粗糙跟寂靜的行相。要觀想下層地粗糙的行相,要觀想上層地、上界它是寂靜的行相,以這方式來做禅修,再叁的觀想。所以粗糙跟寂靜的行相,這樣的一個道路,粗靜相道,是屬于世間的道路,世間的道路的原因,就是因爲它還是輪回的處所,透過這個實修還是要再度投生到輪回裏面,只是這樣一種情況而已。
所以透過這個(種)觀修,能不能徹底脫離輪回?達不到的!因爲觀想下層地粗糙的行相,觀想上層地寂靜的行相,對上層地的功德産生一個貪愛之心,由這個貪愛之心,還是讓我們投生,只不過投生在上層地,上層地還是輪回的處所。所以這樣的實修還是讓我們投生在一個處所,解脫前面的處所,投生到後面的處所去,還是在輪回裏面。所以這個實修不能夠脫離輪回,這個實修還是讓我們投生在輪回裏面,因此把它稱之爲世間的道路。
如果要脫離輪回的話,應當把煩惱的原因,它的根本地方做一個分析,要觀想無我的意義,就不是要觀想下層地的粗糙,上層地的功德,就不是這種方式了,要觀想煩惱的毛病,根基之處從何而來,之後把根本拔滅掉,如果這樣做的話會脫離輪回,這種情況就稱之爲出世間的道路,因爲脫離輪回。前面這個觀修,粗靜相道,還是在輪回裏面,這個禅修還是讓我們投生在輪回裏面,所以把它稱之爲世間的道路。
前面談到,「謂唯暫傷煩惱種子」,前面談到的實修,僅僅只是暫時去衰損煩惱種子的力量而已,這裏面談到的煩惱,是指哪裏的煩惱呢?從欲界的煩惱一直到無所有處的煩惱,不是講有頂天的煩惱。爲什麼不是講有頂天的煩惱呢?因爲這裏談到暫時損傷煩惱種子它的觀修的方式,是觀想下層地粗糙,上層地寂靜,透過這個方式,把下層地的煩惱種子把它衰損掉,用這個方式。
假設有頂天的上面還有上層地的話,用這個觀想,把有頂天的煩惱種子,把它衰損掉,但問題是有頂天的上面沒有上層地了,所以這個方式就不能夠用了,不能夠用這個方式把有頂天的煩惱種子,把它衰損掉,沒辦法做到。有頂天上面沒了,所以現在講暫時去衰損種子的力量,不是說把它連根拔滅掉。
這樣的一個方式,從暫時衰損的方式而言,只能到達無所有處,所以我們的書上講,「初所緣者.」就是暫時損傷煩惱的這個實修,「謂觀欲地乃至無所有處下地粗相.上地淨相。」下層地的粗糙行相,即欲界地開始一直到無所有處,沒有說到有頂天,一直到無所有處而已,在這個中間,每一個地方的煩惱種子,都可以用這個方式把它衰損掉,不是連根拔滅,只是把它衰損掉,都可以用,就是從欲界地一直到無所有處。
所以說淨治煩惱,淨惑所緣,就有兩種方式了,一種是使種子衰損的方式,使種子衰損的淨惑所緣的方式;一種是把種子連根完全拔滅掉的淨惑所緣的方式。其中如果是第一種淨惑所緣,把種子暫時衰損的這種方式,這個稱之爲世間的道路,它的觀修方式是什麼呢?要觀想下層地是粗糙的行相,上層地是寂靜、是好的行相,用這種方式觀想上去,從欲界開始一直觀想到無所有處這個地方爲止,然後可以把中間這些處所,它煩惱的種子威力衰損掉,但是有頂天的煩惱的種子力量不能夠衰損,不能用這個觀修方式。這個觀修、觀想,從欲界地開始,欲界地之後初靜慮天,二靜慮天,叁靜慮天,四靜慮天,上去就是空無邊處,識無邊處,一直到無所有處,中間都可以如此觀修。
其次「第二所緣者」淨治煩惱的所緣第二種類型是講,「謂四谛中無常等十六行(相).」的觀修,四谛十六行相的觀修。配合欲界四谛的觀修,配合初靜慮天也有四谛,配合二靜慮天也有四谛(四谛:四聖谛),一直到有頂天,都有配合四聖谛來做觀修,這個方式是有的。這個是因爲從欲界到有頂天都有十二緣起的分支,這十二緣起的分支裏面有一個遍煩惱的分支,遍煩惱分支裏面,又分順生的部分跟反轉的部分,遍煩惱分支的部分就是苦谛跟集谛。還有淨治的緣起分支,淨治緣起分支的部分就是滅谛跟道谛。
在欲界裏面投生的時候,從十二緣起分支來看,譬如配合欲界來講,在欲界投生,就有欲界投生的十二緣起的分支,這其中(投生在欲界),有它的遍煩惱分支的部分,順生跟反轉:苦谛跟集谛。還有它淨治的緣起分支的部分:滅谛跟道谛。這是欲界的四聖谛。
配合初禅(初靜慮天),投生在初靜慮天,也有這個緣起的分支,就有四聖谛的內容;之後可以配合二靜慮天,也是一樣有四聖谛的內容,這樣子一直配合上去,一直到有頂天,到有頂天的四聖谛,這是四聖谛方面的觀修。
我們前面講到第一種淨治煩惱的所緣,是指對煩惱果的這個部分,把它分析一下,想一想,這煩惱造成的影響多麼不好,它的毛病是什麼?什麼樣子?不是從它根本、根基之處去做一個分析。現在第二個方式,四谛十六行相的觀修,這個方式,是從現在已經滅掉的果、痛苦,這個情況去分析它的根基何在?它的根本是什麼地方?去了解它的根本,看到了它的根本。
因此就欲界來講,四聖谛,苦谛它的根本之處:集谛,而且是欲界的我執,這個部分來了解了。之後想如果把我執斷掉的話,就能把欲界煩惱的根本連根拔滅掉,了解這一點之後,好好去分析、做一個觀修,因此之故,如果說把煩惱的根本斷掉的話,當然就不會造業,之後它的這些痛苦的部分,就完全連根拔滅掉了。這是從種子上、從根本上連根拔滅掉,以這個方式來做實修的,這是配合欲界來做四聖谛的實修,以這個方式把欲界煩惱的種子連根拔滅掉,不是說暫時去損傷煩惱的種子,是把它連根都完全拔滅掉,以這個方式來做實修。所以在欲界,煩惱連根拔滅的這個方式,要靠針…
《菩提道次第廣論 奢摩他 第21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