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菩提道次第廣論 奢摩他 第21講▪P3

  ..續本文上一頁對欲界的部份四聖谛,欲界配合四聖谛來做觀修,才有辦法把煩惱連根拔滅掉。

  大家這個部分了解嗎?就十二緣起分支,十二緣起分支裏面分成兩種,就是遍煩惱的緣起分支跟淨治的緣起分支。遍煩惱分支裏面:順生次第跟反轉次第;淨治分支的部份:順生次第跟反轉次第。就是苦集滅道四個項目,這以前有解釋過了,如果大家了解的話,就不再說明,如果不是非常了解的話,仁波切說就再解釋一次,這個部分了不了解?如果說不是很明白,或者是沒聽過,或者是不了解的話,就再講解一次,如果了解的話,就不再說明了。

  佛經裏面去開示十二緣起的時候,開示的方式是這個樣子,遍煩惱方面“順生的緣起”開示了一次,遍煩惱方面“反轉的緣起”又講了一次;然後開示十二緣起在淨治方面“順生的緣起”又做了開示,反轉的緣起”又講了一次、又做了開示。所以分成了四個方式,四種方面來做了開示的。

  開示的內容是這個樣子的,佛經裏面談到了,十二緣起是無明,然後是行、識、名色、六入(六處)、之後接觸、然後感受、愛、取、有、生、老死。在佛經裏面開示的時候,它講無明生行,然後行會産生神識,神識會産生名色,一直到最後由生會産生老死。如果是這情況,是講它的果,就是由無明産生行,行産生神識,神識産生名色,這樣子前面生出後面,一直到最後由生産生老死,這是佛經裏面開示這樣子講的。

  這種開示的方式,主要講的內容是什麼呢?講的是苦谛,因爲祂講它的果,由無明作爲因産生行,所以行是它的果,這樣一直到最後老死,老死當做果。這樣來講的話,這種方式是遍煩惱裏面順生的緣起分支。順生的緣起分支這個部分要講的內容是苦谛,因爲是祂講它的果的部分。

  但是一樣這個內容,如果顛倒過來講,就不一樣了,顛倒過來講的時候,佛經裏面就會開示,老死又從何而來呢?從生而來。生又從何而來呢?從有而來。這樣子往後面反轉過來,把它的原因仔細去分析、追尋,追尋到最後,行又從何而來呢?從無明而來。這樣子反轉追、追、追,往上面追過去,所以叫做反轉的緣起,反轉次第的緣起是去尋找它的原因,尋找它的原因,是屬于集谛的部分,是遍煩惱分支裏面反轉的緣起,是講集谛,因爲去尋找它的原因。

  所以如果從前面生過來,從無明、行、識、一直生,生到最後老死,這是講它果的部分,順著從前面生到後面,講果的部分,這樣的開示方式,是講苦谛。如果往前面去追蹤它的原因,是從哪裏而來,從哪裏而來往上面找過去的話,這是反轉的次第,反轉的緣起,是找它的因,這個時候就講它的原因是什麼?要去介紹集谛。苦谛也好,集谛也好,這個是指遍煩惱的分支,遍煩惱的部分,普遍的煩惱,遍煩惱的部分。

  之後又講的是淨治煩惱的緣起,淨治的分支,佛經裏面怎麼做開示呢,佛經裏面講了,如果滅掉無明的話,就滅掉了行;如果滅掉了行的話,就滅掉了神識;一直到最後如果滅掉了生,就滅掉了老死,是不是這樣講到?所以這種開示是從淨治方面來講,這個時候講的是指順生的緣起,因爲我把無明滅掉了。

  順生的緣起就是前者爲因産生後面的果,因爲我把無明滅掉之故,會怎麼樣呢?行就滅掉了,這是它的果;行滅掉會怎麼樣呢?後面神識會滅掉;這樣一直談到最後,如果把生滅掉的話,老死就滅掉了。所以要講的是後面的果,會形成後面的果,這種是講滅谛,因爲講果是滅谛嘛,這是淨治方面的分支順生的緣起,是講滅谛。

  之後又顛倒過來講,顛倒過來講的時候找它的原因,爲什麼能夠把老死滅掉呢?因爲我把生滅掉了;爲什麼能夠把生滅掉呢?因爲我把前面的有滅掉了;這樣子反轉過來往前面一直追蹤它的原因,追蹤到最後,爲什麼能夠把行滅掉呢?因爲把無明滅掉了嘛!所以往前面去追蹤它的原因,這個是反轉過來的緣起,這是講原因,分析它的原因的話,這是道谛。

  這個時候的滅谛跟道谛,是屬于淨治方面的分支,淨治方面的分支裏面,順生的部分講,因爲滅掉了前者生出後者,(即滅掉後者)這個是講滅谛。反轉的緣起是講後面滅掉是從什麼原因而來?因爲滅掉前面嘛!這樣子又再講一次,這個變成了反轉的緣起,這個是講道谛。所以有遍煩惱的分支跟淨治的分支,這兩邊都各有順生的緣起跟反轉的緣起,就形成四聖谛。

  我們從欲界地一直到有頂天,一共是九個處所,這九個處所都有投生,投生的話就有它的十二緣起。從欲界地到有頂天,都有投生的十二緣起存在。有十二緣起存在之故,十二緣起裏面就會分成遍煩惱分支跟淨治分支。普遍的煩惱分支裏面就有順生的緣起跟反轉的緣起;淨治分支裏面就有順生的緣起跟反轉的緣起,這個是四聖谛的內容。

  四聖谛的內容,這種情形存在于欲界地到有頂天之間,全部都有,就欲界的煩惱而言,如果要把欲界的煩惱種子都連根拔掉的話,要配合欲界地的四聖谛來做實修,就把欲界的煩惱連種子、連根拔掉。

  一樣的方式,從欲界地煩惱種子要滅掉的方式,一模一樣的,到初靜慮天,配合初靜慮天它投生的十二緣起,四聖谛的內容來做實修;二靜慮天,這樣,一直配合到有頂天實修四聖谛的內容,用這個方式,可以把煩惱拔滅掉,連它的因、根本的部分完全拔滅掉。把它的因、根本的部分拔滅掉的原因,就是要用四聖谛的實修方式。從四聖谛的實修方式,去分析它的原因、根本之處何在,之後把它的煩惱連根本部分、連根拔掉,所以稱之爲淨治煩惱。這是淨治煩惱的方式,這種方式就能夠把煩惱的種子連根拔滅掉。

  這裏講淨惑所緣,就是淨煩惱的所緣裏面,分成兩種「唯傷煩惱種子及永斷種」暫時損傷煩惱的種子,及連根拔滅掉煩惱的種子那種方式。假設配合欲界來講的話,就欲界投生的十二緣起裏面的四聖谛的內容去做實修,這種實修的方式就會把欲界煩惱連它的種子都連根拔滅掉,它的實修方式是這個樣子的。這種實修的方式,配合欲界的四聖谛來實修,之後到初靜慮天、二靜慮天、叁靜慮天,一直按照這個方式做觀想,就會把煩惱的種子連根都拔滅掉,這樣子一直配合上去到有頂天,有頂天有它投生的十二緣起,有它四聖谛的實修,用這個實修,就能夠把有頂天的煩惱的種子連根都拔滅掉,可以達成。

  前面講了兩種所緣,就是淨惑所緣的兩種類型,爲什麼在這裏把它當作安止的所緣呢?就這個問題産生了,前面所講到是淨惑所緣,問題是爲什麼它是淨惑所緣,是怎麼産生的呢?因爲談到兩種類型的淨惑所緣,其實仔細看看,這都是屬于分析的對象。

  淨惑所緣的第一種而言,暫時損傷種子的所緣來講的話,要分析欲界的毛病、粗糙的行相,這個要做分析;上界是寂靜、它是功德,這個當然是屬于分析,這都是內心的分析思惟,如果是內心的分析思惟的話,怎麼(會是)安止所緣的對境呢?(有)這麼一個情況了。

  淨惑所緣的第二種類型,「第二所緣,謂四谛中無常等十六行.四谛以及它十六個特色,其實非常深奧的,它是屬于隱晦法,對隱晦法的部分,它的意義一定要透過分析思惟,要透過仔細的分析,內心才能夠思惟,除此之外,不去分析它的原因,就沒有辦法思惟它了,沒有辦法思惟四谛十六行相了。

  因此之故,四谛十六個特色的這些內容,還是一樣要透過分析思惟,如果這樣子講的話,爲什麼它會是一個安止所緣呢?四谛十六特色的這些內容,不做分析沒有辦法思惟的,所以關于這個問題,至尊仁波切後面就要做答複,至尊仁波切答複了:「又以此等作奢摩他所緣之時,謂于諸境所現影像,隨心決定,任持其心,不多觀察。」「此等」,就是兩種淨惑所緣,當作爲安止所緣的時候,首先一定要先進行分析,不管是粗靜相道或者是四谛十六特色的內容

  首先要先做分析,做分析之後會歸納得知它的意義,已經歸納得知意義的時候,譬如說下界、欲界,是粗糙的、是毛病的;上界,是寂靜的、是好的。或者說有爲法是無常,有漏都是苦。這些要仔細在內心分析,好好的思惟,思惟到最後會得到一個肯定、得到一個結論,確定的一個結論。譬如有爲法是無常,有漏都是苦,這最後會有一個非常明確的確定,已經決定了、很確定的意義,心就專一安住在上面來修安止。

  所以心專一安住在決定的意義上面來修安止,這個部分是安止,這個可以的。除此之外,在前面分析要得到它的意義,得到結論的過程裏面,這不能當做安止的。所以這裏講的「不多觀察」嘛!「不多觀察」是說,心已經決定了,「隨心決定,任持其心」,就是前面內心要先做過分析,分析完了之後要做決定,決定給它下一個定論,很肯定産生定解,之後心專一系念在這個定解、決定的上面不動搖,這個時候,不做觀察了。

  首先,不知道的時候,當然要從分析而來,在分析的狀況、那個段落裏面沒有安止,那個時候是正在進行分析。但是分析會産生一個定解,已經定解了這個意義、已經是結論了,定解了這個意義,這個時候心可以專一安住在上面,這個可以啊,所以那個時候它就是屬于安止所緣。

  到這個之間爲止,四種所緣已經講解完畢了,就是在前面的段落曾經談到,「如世尊言,修瑜伽師有四種所緣」。

  接下來就是「修次中編說叁種所緣,」蓮花戒在《修次第中編》又講了叁種所緣。我們前面講的是佛陀、薄伽梵所開示的,修瑜伽師實修有四種所緣,這是從佛陀的解釋來做說明。這個部分講完了之後,要引用印度的大博士蓮花戒所開示的情況,他開示的有叁種所緣。這叁種所緣的內容是這個樣子,「謂十二分教.一切皆是隨順、趣向、臨入真如,總攝一切安住其心。」這是第一種,「或緣蘊等總攝諸法.這是第二種,「或于見聞諸佛聖像安住其心。」這是第叁種,開示了叁種所緣。

  這裏面談到了,首先是十二分教…

《菩提道次第廣論 奢摩他 第21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