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觸到對境,就會産生感受。所以前面講的,首先無明作爲動機,之後會造業這是第二分支,再來神識第叁個分支,到這裏爲止,將來會産生一個果,果就是後面四個分支,名色、六入、觸和感受,感受這個分支是很奇怪,首先它是一個果,但它又不僅僅只是一個果,通常在感受産生的同時,必定引發煩惱,所以感受的能力是很奇怪,雖然它是果,可是會繼續引發煩惱,在感受産生的同時,我們內心貪念之心也會産生,如果僅僅只是純粹引發感受,而沒有引發貪念之心,幾乎是絲毫不可能的,所以感受會繼續引發我們內心産生貪念,這就是愛。
如果貪愛的力量越來越強烈(越來越強烈),會投生到下輩子,引發我們投生的力量會越來越強大(越來越強大),這就是取。取就是取得一個東西,就是下輩子的身體。所以這個取的力量更加強大,已經非常明確,必定會投生到下輩子,一定會得到,那個時候就稱爲有,有等于是存有,就是非常明白確定,一定會投生到下輩子,所以稱之爲有。愛、取、有這叁個分支是和下輩子有關系,既然和下輩子有關系,接下來就是生,生之後就是死亡,這是十二個分支。
十二分支要說明的內容是輪回如何繼續流轉下去的情況(流轉的情形是什麼)?所以就用緣起十二分支來作說明。稱爲分支的原因是,雖然要解釋緣起流轉的情形,但在解釋緣起流轉的情形要分成因果的關系來解釋,十二項目裏哪些是因?哪些是果?這樣做一個解釋,所以稱之爲分支。分支就是雖然講十二個項目,彼此之間有因果關系存在,因爲有因果關系存在之故,所以是一個分支。
而且緣起是相依關聯,解釋輪回不斷流轉的情形的時候,這裏面幾個項目都有相依靠的關聯性存在,所以是個緣起。而且講到這些項目的時候,這個項目是原因?還是果?那個項目是原因?還是果?都會做這樣的解釋,所以它是一個分支,因此稱爲十二緣起的分支。
前面講的是十二緣起分支的內容,若僅僅只是了解這點就不能稱爲善巧。前面講的是十二緣起分支的內容,我們學習了之後,也了解了,但對于這些的了解,不能說之爲善巧(把這些十二項目的內容利弊都知道了,這還不能稱爲善巧)。還要再更進一步,也就是廣論P352第叁行所談到「謂知緣起是無常性苦性無我性」如此才稱爲善巧,所以(不僅)十二緣起的內容已經知道了,善巧的意思是指針對十二緣起要能修無常,要能修苦,要能修無我,這樣才能稱爲善巧。
如何觀修無常呢?把十二緣起分支想一想,前前生出後後,這中間一分一秒都絲毫沒有中斷、沒有停止、沒有等待,在不中斷、不等待的情況下,持續的改變,在改變的情況下,還不斷的強化增長,所以在不中斷的情況下,它還持續的在改變,這就是生。它沒有停,沒有停止的情況下它發生改變,所以稱爲生。生的情況下這種情形還不斷的強化,這是無常。所以把無常的情況想一想,它根本都不必停止,它的改變不斷的在進行,想一想實在非常可怕了。
譬如:一個人如果把老化的情形想一想,當然會非常害怕,如果不想不會怕,但是老化的情形想一想就有點害怕了,因爲老化是完全沒有停止的,它不會等待的,我們想一想年月日時分秒,每一分每一秒都不斷在老化,老化從來就沒有停止過,有沒有中間停一下、等待一下,完全沒有,因爲在無常變化情況之下,不斷都在老化,想想真的是一件很恐懼的事情了。
一樣的道理,把十二緣起的道理想一想,由前面爲因生出後面的果,由因生果這件事情,它不斷在變化,這部份(從來)分分秒秒都沒有停止過,不斷的由因生果,果作因又生果,繼續生下去,在輪回裏不斷的持續,沒有停過。所以把十二緣起輪回持續的情況想一想,分分秒秒都沒有停過,在不中斷、不停止的情況下,它還繼續不斷的改變,這個改變不斷的繼續下去,以這樣來觀修,這是觀修無常。以無常作爲原因,後面要觀修苦,所以講修無常性、修苦性、修無我性。
法稱在《釋量論》談到:「是故無常而有苦」,這是以無常作爲原因,之後,來觀修苦,這並不是說因爲無常之故它是苦。譬如世俗菩提心也是無常、道谛也是無常,但是這裏無常觀修苦是指輪回裏面無常的情形想一想,在輪回裏由因生果的部份想一想,無常的內容想一想,唉呀!真的是苦啊!除此之外,如果我們去想一想世俗菩提心的部份,不能說由此而引生苦,所以這裏說由無常性觀修苦是指輪回裏面的情形,輪回裏的因生果的情況想一想,會引發內心的痛苦這方面的觀修。
所以法稱在《釋量論》才會談到「是故無常而有苦」,透過無常的觀修,之後來觀修苦,(因此)這些項目應該有次第存在,我們平常談到無常、苦、空、無我,應當有這個次第存在,就是以無常作爲原因,而來修苦,這個苦當果,由苦作爲原因再引發後面無我的項目,所以前後應當有次第存在。
問:因爲相依靠有關聯,而形成後面的現象,這是緣起。譬如說杯子放在桌子上,也是相依靠有關聯,可是它並沒有輪回,我們講的粗分的緣起或細分的緣起和杯子放在桌子上相依靠有關聯有何不同?我們可不可以說杯子放在桌子上也是一個緣起,是不是這樣的意思?
答:就茶杯放在桌子上,這當然是緣起,不過前面談到不管是因緣的緣起,部分(支分)的緣起也好,這時候所談到的緣起,是指某一個法它的形成,一定要依靠其他的法。所以假設不需要依靠其他者,這個部份的內容要把它完全排除在外,如果要把某一法的形成,它不需要依靠其他者,要把這種內心的執著完全排除掉,必須去思惟相依的意義。如果對相依靠的意義都完全了解的話,對某一法的形成不必依靠他者的想法就完全不會産生了。
相依關聯,關聯的意思,就是指和其他者有關系,把和其他者有關系的意義,好好想一想,某一法完全不必和其他者有任何關系,這種想法不可能産生,因爲都要有關系。就前面講的這當然也是個緣起,但就這個緣起而言,還不能排除不需要依靠其他者這種想法,所以這就不能稱爲細分的緣起。
緣起是相依關聯,相依是要把常邊排除掉,常邊就是指不必依靠任何其他者,自己方面就可以成立,就變成常邊了。這種不需依靠任何其他者,在我們的內心有這種執著想法要把它排除掉,就必須對于相依靠這個意義要有一個完全的了解。所以茶杯放在桌子上,這當然是個緣起,但在這個緣起裏能不能達到這個目標,把不需要依靠其他者這種想法排除掉,不會。爲什麼?因爲茶杯放在桌子上當然是緣起,可是桌子本身可能是不需要依靠其他者、自己方面可以成立,這種想法存不存在?仍然有,有可能産生,所以就不能把常邊這部份排除掉。
接下來要想茶杯它自己本身的緣起,就茶杯它自己而言,相依和關聯這個條件,相依的意義想一想,不需要依靠任何其他者,這種執著才可以排除掉。相依的意思是指也許依靠分支、也許依靠其他法、也許依靠因緣,總之不依靠任何其他者,而自己方面單獨就可以成立,這種執著一定可以完全排除掉。如果我們把依靠的意義好好想一想,就能把這個執著完全排除掉,對于這種執著要完全排除掉,就要對相依的意義好好的仔細作思惟,可見這個就很細分了。
對于緣起的情況,前者生後者,持續不斷的下去,這個變化一直始終都存在,持續不斷的下去,這是無常的意義。把無常的意義好好做分析觀修,就無常變化而言,也不是往好的地方變化,都是往壞的地方變化,越來越嚴重,就是痛苦。所以又馬上想到痛苦的意義,以無常作爲原因成立出苦,來觀修苦。之後,就輪回所攝的法而言,(其)因都是業力和煩惱,把這部份好好做一個深入的分析,因此對輪回所攝的這些法,我們就會了解純粹都是靠因緣條件的。不需靠任何因緣條件,而自己方面就可以單獨成立,這種法一個都沒有,就産生這個認識,這是無我的意義。
就對無我意義的了解而言,能夠知道輪回所攝的法純粹(僅僅)只是由因緣和合而形成,亦即指不必靠因緣和合,自己方面就可以成立,這種法根本都沒有,這是對無我意義的了解。可見緣起善巧是對于無常、苦、無我這些意義都要通達了,這樣才能稱爲善巧。
「謂知緣起是無常性苦性無我性」,緣起的善巧是指「知」就是通達,所以對于緣起的內容、情況了解,不能稱爲善巧,善巧是說在它上面觀修無常苦無我的意義,能夠通達才能稱爲善巧。不過就算十二緣起的分支,裏面也有善業所形成的緣起,不善業所形成的緣起,由善業投生在善道的果報,有十二緣起的分支,不善業投生在惡道,也有十二緣起的分支,所以接下來又解釋處、非處的部份。
「處非處者,謂從善業生可愛果是名爲處,從不善業生可愛果是名非處」,就善業而言,將來異熟的果報,僅僅只是純粹投生在善道,不可能投生在惡道。同樣道理,就不善業而言,靠著這個不善業的因,將來異熟果報的果,純粹僅僅只是惡道,不可能成熟出善道的快樂,那是絲毫不可能,所以這稱爲處與非處。
前面談到十二緣起的分支,這是整體(整個緣起)來講,前面的因生後面的果,這裏所談到的處非處是指個別的情況,是指善道的緣起和惡道的緣起。「處非處者,謂從善業生可愛果是名爲處,從不善業生可愛果是名非處,處非處善巧者即如是知」,「即如是知」是指不是因爲其他者,因爲由善的業作爲因,它的異熟果報純粹就生出善道的果,不是由其他者作爲原因;如果不善業作爲原因,將來所生出來的果是惡道,成熟出這個異熟果報,這也是因爲由不善業作爲原因,不是由任何一個其他者,沒有其他的能生之果存在。因此在我們得到身體上這個補特伽羅我不能成立,這個方面要知道。所以「即如是知」是指善的果成熟出善道,不善的果成熟出惡道,一定是純粹只有那個原因而形成,不是還有一個能生果存在,所以身體上這個補特伽羅我不能成…
《菩提道次第廣論 奢摩他 第20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