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和生气了。
前面愤怒和生气的情形是因为现在堵车,堵在这里,自己烦躁不安,这种情形自己不能够接受,因为不知道很多因素所造成的,现在把缘起的理论想一想,分析一下,哦!有这么多因素所造成的,所以这么多因素所造成的这种情况,现在自己可以接受了,那么多因素所造成的嘛!这个就是因为思惟一下缘起的理论,对我们的内心有帮助,什么帮助呢?让我们的内心非常开阔,因为了解很多的条件情况所造成的,所以内心就非常的开阔。
这就表示思惟缘起的理论,让我们内心可以走的路很多,开了很多内心可以走的道路,内心的思惟会变得非常的多,变得非常的开阔,这个是缘起的理论一个很大的帮助。在内心可以思惟的方向、角度多的情况之下,这个人的内心就很容易开阔,内心不会钻牛角尖,所以这个方面是很有帮助的。
前面谈到世俗广大道次第,这个部分跟我们现在讲到的有什么关系呢?缘起的部分呢?这个要稍微说明一下,这样子来了解的,我们谈到广大道次第,这句话里面所谈到的广大道次第,主要的实修是菩提心。菩提心的部分主要是指追求利他这种想法,内心有个想法,热切去追求利他,在利他方面立下一个誓言,就是内心全部放在纯粹利益广大的众生,产生这种想法,立下一个坚定的誓言,这种想法,这是菩提心的一个主要的部分。
为了利益其他遍满虚空的众生,我对利益众生,有一个利他的想法,利他的事情,我去做的时候,要知道这个果,是因为我利益众生,遍满虚空的众生,有这种利他的想法,利他的行为之故。所以将来果、成效,其实是对我有所帮助,成效方面是由此我可以得到圆满的菩提。
假设说我们今天只是利益一个人的话,这个善根,它的效果只有一个,假设我缘想的是遍满虚空一切的众生,广大无比啊!这种利他的想法,所进行的善根,因为是跟遍满虚空的众生有关系之故,以这个作为因,当然它所产生的善根的果就非常广大,这个果的部分,靠着这个果,将来我们才可以得到圆满的菩提。
因此先了解自己,自己如果要得到无上佛果,有这种追求的想法的话,要靠什么?要靠遍满虚空的众生啊!不是说靠一个人、两个人啦!得到圆满的佛果,要依靠遍满虚空的众生,这是因缘和合缘起的理论,对这一点有了明白的了解,能深刻的了解之后,才会付诸自己的内心深处,身口意三门,完全的奉献于众生,想要去利益遍满虚空的众生,这种想法才会产生。假设对缘起的理论都不知道的话,要利益遍满虚空的众生,这种广大的心胸不可能产生的,对缘起的理论不了解的话。
为什么有这么一个开阔的胸襟说要利益遍满虚空的众生呢?这种想法的产生就是因为了解了缘起的理论,要得到究竟圆满的菩提,要靠遍满虚空的众生,对这种缘起的理论,已经了解了,知道了,所以这种开阔的胸襟才会产生的。
总而言之,圆满的菩提而言,是一切功德都完全聚集,而且功德都已经究竟圆满,这是圆满的果嘛!如果要成就圆满的果,它的因必须也是要圆满的,而且因不可能只有一个、两个,一定要是无边、广大的因,以这个圆满的因作为基础,才能得到一个圆满的果、究竟的果。
因的部分,要圆满的因,又要无边广大(的因),必须是什么呢?一定要跟遍满虚空的众生有关,才能够累积形成无边的因,圆满的因。除此之外,不可能形成一个无边的因跟圆满的因的,如果跟遍满虚空的众生没有关系,那不可能。现在所要得到的,靠着这个圆满的因之故,将来会得到圆满的果,这个就是缘起的理论嘛!所以很深刻的了解到这一点,明白通达了这一点之后,付诸行动而做实践,这种实践者是谁呢?就是菩萨!所通达的这个内容,产生这种了解,这种心,就是菩提心。
因此这个方面的实践、实修,就把他称之为世俗广大道次第,世俗就是缘起理论,我们谈到世俗的时候,由因生果,这缘起的理论称之为世俗。谈到胜义的话是指无自性方面的情形,这个方面的解释说明,称之为胜义。如果说由因产生果,由因缘条件产生果,这个方面的讨论,就是世俗的道次第。
果是圆满的果,它的因必须是什么?因必须是圆满的、无边的因,因此由这个因,才能够产生一个圆满的果,这个方面的解释当然是属于世俗的部分,所以这个方面的实践就称之为世俗广大道次第。
接下来是对内心的我慢之心严重者,想要把我慢降伏,就要必须要「缘取界差别者」,「缘」是动词,界差别,是对象,所缘的内容,就十八界的差别了,差别是各别的情况,主要应该是讲精进的学习者,因为精进的学习者,博通三藏典籍之后,内心总是产生我的学问非常好,傲慢之心就产生了嘛!所以傲慢之心产生的情况之下,怎么把傲慢之心降伏下来呢?有一个方法呢!你就缘取界差别来思惟,傲慢之心就会降伏下来。
界差别的内容非常复杂,主要是在《俱舍论》里面谈到的,十八界的内容里面,对很多的部分都有解释,解释的非常的多。譬如说十八界里面,「十八界」主要就是十八界的内容。「差别」,各别各别的情况。这十八界里面,有漏的是那几项。有漏失的是那几项;无漏失的是那些项目。有妄念分别的是那些项目;没有妄念分别的是那些项目。有依靠处的是那些项目;无依靠处的是那些项目。无记的是那些项目;有记的又是那些项目。
这些内容,差别的分析起来,内容非常的多,如果要把这些内容,计算一下下,每种情况来计算,分析了解的话,只会一个头两个大,很头痛的问题啊!所以把界差别想一想,缘起界差别的内容来思惟一下,想一想就会发现原来我不知道的还很多咧!如果说是大博士的话,应该是人家问了一个什么问题,马上脱口而出,立刻给他答复,因为我是大博士嘛!
如果要问到十八界的内容,有没有办法人家问了马上就回答呢?其实非常困难,问到十八界的内容,都是要敲敲脑袋,要想很久才有办法做答复的,所以这个时候想一想,对于自己说是一个大博士这种傲慢之心,大概就很容易降伏下来。这是如果傲慢之心要降伏的话,缘取界差别。仁波切问:有没有人学过《俱舍论》?(…哦,利害哦!)(仁波切与学员大笑;均没有学)这个问题是…所以你们就有人回答,没有学过(仁波切与学员大笑)。
我们要补充一下,前面的课文还没有念到(351页到数第四行),这是补充。「缘缘起者,谓唯依三世缘起之法,生唯法果(他的所生、所产生的,唯有、仅有这个法的果)。除法更无实作业者(除了这个法之外,并无其他另外的造作者),实受果者(也没有其他的受果者),即于是义任持其心。(这是缘起的思惟了)」。
这缘起的思惟,要这样来了解的,就是三世一切缘起之法是什么?这个因一定产生这个果,不会产生另外一个其他的一个果。如果就我们这个果去分析它的原因的话,一定是这个原因,不是由其他原因而来。所以除了这个果的因之外,不可能有其他的造作者。
这个因所成熟出来的这个果之外,不会再成熟出其他的果,所以对于此因生此果,一定要有一个非常明确、肯定,对于这个因,产生这种果,明白的肯定。就果方面而言,这个果的产生,一定是由此因而产生,不是由其他原因造作出来的。这个因所生出来的果,就是此果,不会生出其他的果的。
假设脱离这个范围,去思考其他方面的话,都跟实际的情形不相随顺。譬如说造做了这个因之后,应当产生这个果,现在不是,产生另外一个其他的果,就跟实际情形不符合。
或者说现在这个果而言,应当有一个此因而产生,不是由此因而产生,由另外一个其他的造作的因而产生,就跟实际的情况不符合。如果跟实际的情况(实相)不符合的话,这个方面的思惟,越多分析的话,只会使烦恼增长、增广,只会使自己变得更加的愚笨。
除此之外这种思惟不会使内心更加聪明的,这我们前面有解释过的了,所以要使内心更加聪明的话,应当是符合实际情形这个方面的思惟分析越多的话,对聪明方面才有帮助。所以对于缘起的对境,这个部分应当要有一个无误正确的了解。所谓的「缘缘起」者,这不是说随便马马虎虎的思惟,把各种的法全部纳在思惟,这不对的。各种法许多方面有时候是跟实际的情况相符合,有时候是跟实际的情况不相符合,所以不能马马虎虎随便做一个思惟。譬如我们前面所谈到的,许多烦恼方面的思惟,只会让自己更加愚笨,应当是此因生此果,这个方面给它做一个明白的确定。
「缘界差别者,谓个别分析地水火风空识六界,即缘取此界任持其心。」
这个是缘取界差别的部分,除此之外,就慢心严重者而言,慢心的产生有很多的方式。譬如有时候依于自己学问很大产生慢心,依于自己实修方面很大也产生傲慢之心,所以要看自己在哪一个方面产生傲慢之心。自己学问好而产生傲慢,实修好而产生傲慢,看自己在哪一个方面产生傲慢之心,把这个方面想一想,譬如说比自己学问更加好的,比自己实修更加殊胜的,从那个人,那个方面去想一想,对自己傲慢之心降伏很有帮助了。
我们现在这里谈到的界差别是指降伏傲慢之心,这里的傲慢之心主要是指博通,广博多闻,学问非常好,从这个方面来讨论的,从这个方面来讲,在这个方面所产生的傲慢之心,就由缘取界差别能够把这种傲慢之心降伏下来,这是就这个方面来讨论的。
其次是妄念纷飞的情况,如果妄念纷飞,内心的妄念纷飞非常严重的话,应该怎么办呢?应该缘取自己的出入息来数息(数息观)缘阿那波那者,谓于出入息,由数观门住心不散。」这种种情况是指我们前面讨论的项目,都是指个性里面,某一种烦恼特别严重,有时候这一个人贪瞋痴等等,各各方面的烦恼也不是特别严重,可是他的内心有一种情况就是完全不能够稳定的,内心不能够安住的,妄念、思绪非常纷乱,…
《菩提道次第广论 奢摩他 第19讲》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