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和生氣了。
前面憤怒和生氣的情形是因爲現在堵車,堵在這裏,自己煩躁不安,這種情形自己不能夠接受,因爲不知道很多因素所造成的,現在把緣起的理論想一想,分析一下,哦!有這麼多因素所造成的,所以這麼多因素所造成的這種情況,現在自己可以接受了,那麼多因素所造成的嘛!這個就是因爲思惟一下緣起的理論,對我們的內心有幫助,什麼幫助呢?讓我們的內心非常開闊,因爲了解很多的條件情況所造成的,所以內心就非常的開闊。
這就表示思惟緣起的理論,讓我們內心可以走的路很多,開了很多內心可以走的道路,內心的思惟會變得非常的多,變得非常的開闊,這個是緣起的理論一個很大的幫助。在內心可以思惟的方向、角度多的情況之下,這個人的內心就很容易開闊,內心不會鑽牛角尖,所以這個方面是很有幫助的。
前面談到世俗廣大道次第,這個部分跟我們現在講到的有什麼關系呢?緣起的部分呢?這個要稍微說明一下,這樣子來了解的,我們談到廣大道次第,這句話裏面所談到的廣大道次第,主要的實修是菩提心。菩提心的部分主要是指追求利他這種想法,內心有個想法,熱切去追求利他,在利他方面立下一個誓言,就是內心全部放在純粹利益廣大的衆生,産生這種想法,立下一個堅定的誓言,這種想法,這是菩提心的一個主要的部分。
爲了利益其他遍滿虛空的衆生,我對利益衆生,有一個利他的想法,利他的事情,我去做的時候,要知道這個果,是因爲我利益衆生,遍滿虛空的衆生,有這種利他的想法,利他的行爲之故。所以將來果、成效,其實是對我有所幫助,成效方面是由此我可以得到圓滿的菩提。
假設說我們今天只是利益一個人的話,這個善根,它的效果只有一個,假設我緣想的是遍滿虛空一切的衆生,廣大無比啊!這種利他的想法,所進行的善根,因爲是跟遍滿虛空的衆生有關系之故,以這個作爲因,當然它所産生的善根的果就非常廣大,這個果的部分,靠著這個果,將來我們才可以得到圓滿的菩提。
因此先了解自己,自己如果要得到無上佛果,有這種追求的想法的話,要靠什麼?要靠遍滿虛空的衆生啊!不是說靠一個人、兩個人啦!得到圓滿的佛果,要依靠遍滿虛空的衆生,這是因緣和合緣起的理論,對這一點有了明白的了解,能深刻的了解之後,才會付諸自己的內心深處,身口意叁門,完全的奉獻于衆生,想要去利益遍滿虛空的衆生,這種想法才會産生。假設對緣起的理論都不知道的話,要利益遍滿虛空的衆生,這種廣大的心胸不可能産生的,對緣起的理論不了解的話。
爲什麼有這麼一個開闊的胸襟說要利益遍滿虛空的衆生呢?這種想法的産生就是因爲了解了緣起的理論,要得到究竟圓滿的菩提,要靠遍滿虛空的衆生,對這種緣起的理論,已經了解了,知道了,所以這種開闊的胸襟才會産生的。
總而言之,圓滿的菩提而言,是一切功德都完全聚集,而且功德都已經究竟圓滿,這是圓滿的果嘛!如果要成就圓滿的果,它的因必須也是要圓滿的,而且因不可能只有一個、兩個,一定要是無邊、廣大的因,以這個圓滿的因作爲基礎,才能得到一個圓滿的果、究竟的果。
因的部分,要圓滿的因,又要無邊廣大(的因),必須是什麼呢?一定要跟遍滿虛空的衆生有關,才能夠累積形成無邊的因,圓滿的因。除此之外,不可能形成一個無邊的因跟圓滿的因的,如果跟遍滿虛空的衆生沒有關系,那不可能。現在所要得到的,靠著這個圓滿的因之故,將來會得到圓滿的果,這個就是緣起的理論嘛!所以很深刻的了解到這一點,明白通達了這一點之後,付諸行動而做實踐,這種實踐者是誰呢?就是菩薩!所通達的這個內容,産生這種了解,這種心,就是菩提心。
因此這個方面的實踐、實修,就把他稱之爲世俗廣大道次第,世俗就是緣起理論,我們談到世俗的時候,由因生果,這緣起的理論稱之爲世俗。談到勝義的話是指無自性方面的情形,這個方面的解釋說明,稱之爲勝義。如果說由因産生果,由因緣條件産生果,這個方面的討論,就是世俗的道次第。
果是圓滿的果,它的因必須是什麼?因必須是圓滿的、無邊的因,因此由這個因,才能夠産生一個圓滿的果,這個方面的解釋當然是屬于世俗的部分,所以這個方面的實踐就稱之爲世俗廣大道次第。
接下來是對內心的我慢之心嚴重者,想要把我慢降伏,就要必須要「緣取界差別者」,「緣」是動詞,界差別,是對象,所緣的內容,就十八界的差別了,差別是各別的情況,主要應該是講精進的學習者,因爲精進的學習者,博通叁藏典籍之後,內心總是産生我的學問非常好,傲慢之心就産生了嘛!所以傲慢之心産生的情況之下,怎麼把傲慢之心降伏下來呢?有一個方法呢!你就緣取界差別來思惟,傲慢之心就會降伏下來。
界差別的內容非常複雜,主要是在《俱舍論》裏面談到的,十八界的內容裏面,對很多的部分都有解釋,解釋的非常的多。譬如說十八界裏面,「十八界」主要就是十八界的內容。「差別」,各別各別的情況。這十八界裏面,有漏的是那幾項。有漏失的是那幾項;無漏失的是那些項目。有妄念分別的是那些項目;沒有妄念分別的是那些項目。有依靠處的是那些項目;無依靠處的是那些項目。無記的是那些項目;有記的又是那些項目。
這些內容,差別的分析起來,內容非常的多,如果要把這些內容,計算一下下,每種情況來計算,分析了解的話,只會一個頭兩個大,很頭痛的問題啊!所以把界差別想一想,緣起界差別的內容來思惟一下,想一想就會發現原來我不知道的還很多咧!如果說是大博士的話,應該是人家問了一個什麼問題,馬上脫口而出,立刻給他答複,因爲我是大博士嘛!
如果要問到十八界的內容,有沒有辦法人家問了馬上就回答呢?其實非常困難,問到十八界的內容,都是要敲敲腦袋,要想很久才有辦法做答複的,所以這個時候想一想,對于自己說是一個大博士這種傲慢之心,大概就很容易降伏下來。這是如果傲慢之心要降伏的話,緣取界差別。仁波切問:有沒有人學過《俱舍論》?(…哦,利害哦!)(仁波切與學員大笑;均沒有學)這個問題是…所以你們就有人回答,沒有學過(仁波切與學員大笑)。
我們要補充一下,前面的課文還沒有念到(351頁到數第四行),這是補充。「緣緣起者,謂唯依叁世緣起之法,生唯法果(他的所生、所産生的,唯有、僅有這個法的果)。除法更無實作業者(除了這個法之外,並無其他另外的造作者),實受果者(也沒有其他的受果者),即于是義任持其心。(這是緣起的思惟了)」。
這緣起的思惟,要這樣來了解的,就是叁世一切緣起之法是什麼?這個因一定産生這個果,不會産生另外一個其他的一個果。如果就我們這個果去分析它的原因的話,一定是這個原因,不是由其他原因而來。所以除了這個果的因之外,不可能有其他的造作者。
這個因所成熟出來的這個果之外,不會再成熟出其他的果,所以對于此因生此果,一定要有一個非常明確、肯定,對于這個因,産生這種果,明白的肯定。就果方面而言,這個果的産生,一定是由此因而産生,不是由其他原因造作出來的。這個因所生出來的果,就是此果,不會生出其他的果的。
假設脫離這個範圍,去思考其他方面的話,都跟實際的情形不相隨順。譬如說造做了這個因之後,應當産生這個果,現在不是,産生另外一個其他的果,就跟實際情形不符合。
或者說現在這個果而言,應當有一個此因而産生,不是由此因而産生,由另外一個其他的造作的因而産生,就跟實際的情況不符合。如果跟實際的情況(實相)不符合的話,這個方面的思惟,越多分析的話,只會使煩惱增長、增廣,只會使自己變得更加的愚笨。
除此之外這種思惟不會使內心更加聰明的,這我們前面有解釋過的了,所以要使內心更加聰明的話,應當是符合實際情形這個方面的思惟分析越多的話,對聰明方面才有幫助。所以對于緣起的對境,這個部分應當要有一個無誤正確的了解。所謂的「緣緣起」者,這不是說隨便馬馬虎虎的思惟,把各種的法全部納在思惟,這不對的。各種法許多方面有時候是跟實際的情況相符合,有時候是跟實際的情況不相符合,所以不能馬馬虎虎隨便做一個思惟。譬如我們前面所談到的,許多煩惱方面的思惟,只會讓自己更加愚笨,應當是此因生此果,這個方面給它做一個明白的確定。
「緣界差別者,謂個別分析地水火風空識六界,即緣取此界任持其心。」
這個是緣取界差別的部分,除此之外,就慢心嚴重者而言,慢心的産生有很多的方式。譬如有時候依于自己學問很大産生慢心,依于自己實修方面很大也産生傲慢之心,所以要看自己在哪一個方面産生傲慢之心。自己學問好而産生傲慢,實修好而産生傲慢,看自己在哪一個方面産生傲慢之心,把這個方面想一想,譬如說比自己學問更加好的,比自己實修更加殊勝的,從那個人,那個方面去想一想,對自己傲慢之心降伏很有幫助了。
我們現在這裏談到的界差別是指降伏傲慢之心,這裏的傲慢之心主要是指博通,廣博多聞,學問非常好,從這個方面來討論的,從這個方面來講,在這個方面所産生的傲慢之心,就由緣取界差別能夠把這種傲慢之心降伏下來,這是就這個方面來討論的。
其次是妄念紛飛的情況,如果妄念紛飛,內心的妄念紛飛非常嚴重的話,應該怎麼辦呢?應該緣取自己的出入息來數息(數息觀)緣阿那波那者,謂于出入息,由數觀門住心不散。」這種種情況是指我們前面討論的項目,都是指個性裏面,某一種煩惱特別嚴重,有時候這一個人貪瞋癡等等,各各方面的煩惱也不是特別嚴重,可是他的內心有一種情況就是完全不能夠穩定的,內心不能夠安住的,妄念、思緒非常紛亂,…
《菩提道次第廣論 奢摩他 第19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