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義都要聽聞。辭、義二方面皆需了解,産生聞所成慧。思惟要産生思所成慧,就不僅要聽聞,仁波切開示講完之後,還有個討論班,是思慧産生的機會。思惟的抉擇,思慧産生的機會。聽聞之後所産生聞所生慧,辭、意義、內容都要了解。特別是意義的部份,都要了解,這是聞所生慧。聽聞辭義都知道之後不能把它忘記,要在內心再叁思惟,自己內心得到一個決定,這是思所生慧。
第十一項:沒有內外的阻礙。內在障礙:指疾病,自己修法時身上的許多疾病,會造成實修的障礙。外在障礙,外:指環境,例如:唱歌、跳舞、看電視、環璄太吵雜,或見到有別人相互交談時,導致自己心意改變,有時我們聽對方講話內心改變,被他引入他的道路之中,離開自己原來的道路,這是外在的障礙。或者在自己禅修時,禅修的處所,不具備處所的條件,這也是外在的障礙。
前面有提到安止資糧,一、住于隨順之處,隨順處所的條件要齊備,一共有五個條件。住處具有五德:「一、易于獲得衣食;二、處所賢善;叁、地土賢善;四、伴友賢善;五、具善妙相。」這些都要齊備,假設不齊備就變成外在的障礙。
第十二項:能舍之心。不具備能舍之心,內心執著很強烈。假設內心執著很強烈,悭悋之心太過強烈了。一般悭悋之心太過強烈的話,會讓我們心胸開闊、內心證悟的産生、形成一種障礙,應當沒有任何貪戀、沒有任何執著,要做到沒有貪戀執著,能舍之心就有必要。
第十叁項:「頭陀行做爲莊嚴而且不欺诳又疾病少」。頭陀行做爲莊嚴,這是經常常提到的沙門四法,十二頭陀行功德要齊備,當成是一種莊嚴。十二頭陀行指的是難行、苦行,例如常住屍陀林,常坐在大樹底下,討論內容很多,主要指難行、苦行。但十二頭陀行做爲一種莊飾,一般世俗人會以珠寶莊飾,但頭陀行者會以頭陀行實修做爲自己的莊飾,而且不會矯詐欺诳,疾病也能夠很少,這些算是一種項目,稱爲十叁種資糧。
廣論p348第一行,「聲聞地說于佛所許,或床或座或草敷上結跏趺坐」能夠跏趺坐、依五因緣(五個必要性):
一、「善斂其身速發輕安,由此威儀順生輕安故。」能夠好好收攝自己的身體,順著這個威儀禅坐的動作,順著此威儀容易産生輕安。
二、「由此宴坐(久坐)能經久時,以此威儀不極令身疾疲倦故。」靠此長坐能經久的時間,不會令自己的身體産生疲勞、勞累。
叁、「故由此威儀不共外道,及異論故。」跟外道及敵論不一樣、不共的。
四、「由此威儀令他見已極信敬故。」由此端身正坐令別人看到産生清淨的信心。
五、「由此威儀佛(佛陀)佛弟子(佛陀聲聞弟子),共所開許共依止故。」佛陀、佛陀聲聞弟子所開許、共通可以做的方式。
因此了解了五個因緣(原因),好好的結跏趺坐,好好的做實修,這是出自《聲聞地》,但沒有把原文引用出來,至尊仁波切做了結論說明它的意義。
其中最重要是端身正坐「端正身體者會令不生昏沈睡眠」,端身正坐者,可遠離昏沈睡眠,了解前面五個原因,結跏趺坐有很多好處,我們了解前面的原因及必要性。端身正坐就能避免掉這些條件的,這是以身威儀而實修。
第二正行分二:(一)身何威儀(外表姿勢)而修,(二)正釋修習之次第
身靠什麼威儀來做實修。接著是說明修習次第:至尊仁波切談到(p348第五行),先應令身具八威儀,尤于調息如說善修(習)。調息應具足前面八種威儀,具足此方式,要好好調息、調順呼吸,前面巳提過。尤于是特別重要,調息就很重要,針對我們而言,妄念都很強烈、煩惱也很強烈。這時心受到煩惱影響之故,都在動蕩不安之中,所以調息的幫助就非常大。因爲心都在動亂之中,呼吸與氣也都在動亂之中。這二個比較起來那個比較容易呢?當然把動亂的氣調伏比較容易。比起調伏內心而言,把氣調伏柔和就比較容易進行,故先調伏氣柔和,讓氣柔和,可使內心妄念平順調伏,這有很大幫助。
首先讓心能夠遠離妄念,能夠調伏。這方面而言有很大的幫助,就是調息方面有很大的幫助,這是第一個原因。第二個原因,調心與調息來比較,調息容易多了,所以這裏指出特別是調息,要好好重視它。把氣調柔和,當然心很容易柔和,先調息再調心,在密咒乘門也如此談到。
密咒乘門有個比喻:好比人騎在馬上,人講的就是我們的心識,馬講的就是我們的氣。把心識騎在氣上而行動,好像人騎在馬上而行動,就跟這裏講的情形類似。所以在密咒乘門提到,壓迫身體的關鍵而讓心識得到自主,壓迫身體關鍵主要指的是氣的實修爲主。氣爲主的實修之後達到的目標是心能夠自由自主,氣的實修所以要去壓迫身體關鍵要點的氣。如果透過氣的實修,讓氣可以自主,靠氣的實修進一步就要讓心也能夠達到自主。密咒乘門內容與這裏很類似,透過調息讓妄念平伏掉,內容很類似。
現在的段落,身應具何種威儀而實修。請看p347倒數第叁行,「如《修次中編、下編》所說內容,以下所講,一直到p348第一行,全無功用徐徐而轉」到此爲止。接下來是根據「《聲聞地》說于佛所許,一直到五行,端正身者爲令不生昏沈睡眠」到此爲止;「先應令身具八威儀,尤于調息如說善修。」這是至尊仁波切的說明。所以第一段:根據《修次中編、下編》詳細做了解釋。第二段:是根據《聲聞地》的內容,又做了解釋。第叁段:是至尊仁波切的補充,又做了解釋。分爲叁段,今日講到此爲止。
《菩提道次第廣論 奢摩他 第13講》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