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菩提道次第廣論 奢摩他 第14講

  

《廣論奢摩他14》

  

講授: 雪歌仁波2007-09-21

  前行

  首先思惟利益遍滿虛空的一切如母有情衆生,因此無論如何要得到所得果位之中,究竟圓滿的無上果位佛果菩提。要産生善良的心,如果産生善良的心的話,所做善行才能夠成爲圓滿的果的一個原因,爲什麼呢?因爲所要得到的果---圓滿菩提,這個部份而言它是圓滿的,因此之故,它的因至少、最低程度要求,應當要有利他的想法,就是當利他的事情還沒有去進行之前,至少在它的前面要有利他的想法,這利他的想法是什麼呢?是指利益遍滿虛空一切衆生,這種想法應當要在內心産生的,如果這種想法在內心産生的話,所做的善行就能夠成爲證得圓滿果的一個原因。

  一般來講,原因的類型非常多種,我們現在要得到的果是圓滿的果,因此它的因也必須是圓滿的,例如自利的想法,自私自利這種想法所進行的任何大大小小的善根,將來所成熟的果報只能自己方面得到,自己方面所得到的一點小小的果報而已,除此之外不能去獲得圓滿的果,不能得到自他二利究竟圓滿的果,這不可能得到的。

  所以果是究竟的果,這個果是一切善好功德都齊備,是無上究竟的果,沒有利他想法的善根是沒有辦法成爲這種果的原因的,因爲果是無上的、究竟的、是一切善好都齊備的,因此之故,因也要隨順著果是這種類型,所以因也應當是圓滿的。

  所以圓滿的因是什麼呢?圓滿的因就要思惟利益到遍滿虛空的一切衆生,應當要有這種想法,這種想法在內心産生的話,以這種想法的威力之故,這個因就會變成一個圓滿的因,因此動機上要産生菩提心的思惟這是相當重要的。

  如果說沒有這種動機的話,所做善行是沒有辦法做爲證得無上圓滿菩提佛果的原因的,因此之故利他想法的産生是非常重要的,所以要有追求利他的想法在內心産生,而且以這個作爲動機之後,來進行教法的講說跟聽聞,不管在何時我們進行的時候,大家都應該以這種動機來聽聞教法。

  或許用這個比喻來講的話大家就更容易明白了解了,譬如說我有一個布施的想法,一個能舍(舍棄)、布施的想法,譬如說現在我有一個布施的想法,有了這個想法之後,接著這個布施想法的後面,我就去做這個布施行爲,我去做這件事情嘛,腦袋有這個想法,跟我去做真正布施的這個行爲,這二者將來會成熟出什麼果呢?將來下輩子會讓我得到好的財物受用,所以這二者會成爲將來會成就財物受用的果報。

  所以這樣分析,財物受用的果報它的因是什麼?它一開始、最開始的因是什麼呢?最開始的因是從我想要給他一個布施,我這種布施想法這個念頭開始的,可是以這種我想要給他作一個布施這種想法開始之後,最後實際上得到利益的人是誰?是我自己啊。

  爲了自己得到利益,爲了成熟出自己財物受用的果報。所以就自己成就財物受用的果報而言,它的最初引發的原因在利他的想法,在布施的想法。所以這一世布施的想法,是未來自己有一個好的財物受用的一個原因的,除此之外如果沒有這種認知的話,譬如說我心裏面想我現在要發大財,這種想法會不會成爲我下輩子得到財物受用的原因呢?完全不會的。

  下輩子要發財的原因,應該是我這輩子趕快對他做廣大布施,好好的去幫助他,以這個想法跟這個行爲之故,會引發成爲我下輩子發財得到財物受用,除此之外,現在我心裏面想著我要發財、我要發財,這種想法根本不會給我將來得到財物的果報,這不是一個發財的原因的,因此之故,對于遍滿虛空一切衆生有利他的想法,這就非常重要了,假設沒有這種想法的話,將來不會得到無上的,徹底究竟的這種圓滿的果,這就絲毫得不到。

  所以這個果如果要得到的話,應當是現在利他的想法,而且想要得到這圓滿的果,現在利他的想法不能夠只利益一位衆生、兩位衆生、應當遍滿虛空之一切的衆生,從這個想法來做爲一個開始。所以說我現在想要成佛,心裏面有這種想法,但是把利他的想法丟掉的話,心裏想我要成佛,這種想法會不會成爲證得佛果的一個原因呢?不會的。

  我們現在心裏想說我要有這個財物受用,我要有那個財物受用,心裏面這樣想能不能得到呢?不會的,要想得到的話要從我現在能舍,能夠去做布施開始。如果現在我不能夠舍、不能夠做布施的話,心裏面只想到這個東西我也要,那個東西我也要,我也要發財,而沒有布施想法的話,下輩子不但不能夠得到財物受用,反而這種想法會成爲下輩子貧困潦倒的一個原因。不要說不能得到財物受用,這種想法不是得到財物受用的原因,而且還會遭致下輩子窮困潦倒。

  所以因跟果之間關聯的方式應當好好來了解,因應當要跟一切衆生有所關系,就是利他,要産生這種想法。所以就圓滿菩提的因,因形成是在什麼時候開始的呢?因應當是思惟到利益遍滿虛空一切衆生的想法,從這種想法産生的時候就開始了,這個因就已經形成了。

  所以當我們進行大大小小任何善行的時候,所進行的善行可不可以成爲圓滿菩提的一個原因,可以、還是不可以?就看前面的動機,在前面動機的那個段落,利益衆生的菩提心這種想法是有?還是沒有?來做決定。如果有利益遍滿虛空界的一切衆生的這種想法産生的話,這個想法本身就是圓滿菩提的因,這個想法作爲動機,所進行的行爲、善業也是圓滿菩提的因。因此之故,在前面産生菩提心相當重要,所以我們在念皈依文、跟發菩提心文的時候,它的原因要好好進行了解,能不能成爲圓滿菩提的一個原因,就看這個段落,就看發菩提心這個想法有、還是沒有來做決定,許多人不知道這一點,應該好好了解其中關鍵所在。

  有些人他在念了發菩提心文以後,他內心還不了解圓滿菩提怎樣去進行,怎樣去得到它的,我們從前面講的比喻就可以知道了。前面講的比喻就是,如果沒有我要去利益他這種想法存在,只有我要從他那裏得到什麼?這種想法的話,這種想法不會成爲未來財富受用的一個原因,這個不僅不能成爲一個原因,還會阻礙將來得到財富受用,所以只是說我要從他那裏得到,而不是說我要給他,這種想法是將來發財的阻礙呢!

  因此我們現在追求圓滿菩提的話,這個不是自己個人的利益,圓滿菩提沒有說利益我自己個人的想法,應該不是的,應該是利益遍滿虛空界的想法。假設只有利益我自己一個人的這種想法,這種想法不是圓滿菩提的因,不僅不是圓滿菩提的一個因,而且還是圓滿菩提的一個障礙,所以在發菩提心的時候,應當要對這個關鍵重點好好了解。

  利益一切衆生想法的産生,這種菩提心是爲了利益衆生我要得到圓滿菩提心,這是發菩提心的時候所談到的,所以得到菩提不是爲了我。前面談到爲了利益一切衆生要得到圓滿菩提,得到菩提不是爲了我,而是爲了遍滿虛空的一切衆生,所以不是說我要得到什麼?而是說我能夠付出什麼?所以說利益遍滿虛空的一切衆生,爲了衆生能舍棄,能夠人人至上,爲了利益一切衆生,爲了達到這個目標之故,因此要得到圓滿菩提,我來進行這個事情---要追求圓滿菩提。不是爲了利益我自己,不是爲了我之故而得到圓滿菩提,而是爲了其他衆生之故,我要得到圓滿菩提,如果這樣想的話,這會得到最大的利益。

  但是我們通常都沒有這樣的想法,爲了要利益衆生、服務衆生,我要得到圓滿菩提,我們通常總是認爲自己好像可以得到很大的利益一樣,其實利益衆生的想法,廣大的利益衆生就是我們得到的最大的利益,但是我們都沒有這種認識,我們的想法好像是我一定要得到什麼,才能算是我的利益,而不知道我的付出,就是我得到的最大的利益。

  前面的段落,不論在何時我們都念到菩提心發心的頌文,這發心的頌文對産生菩提心的動機是非常重要的,除此之外如果沒有任何發菩提心的動機,什麼動機都沒有,就立刻來進行的話,恐怕也是不太好,就最初發起菩提心念誦的時候,要把它的原因、內容、意義做一個好好的了解。如果說對詞句的意義根本都不了解,不但沒有利益而且還要吃虧呢!吃虧是什麼呢?吃虧就是有時候傲慢之心會越來越強烈,一般來講不了解佛法義理當然也是不好,可是學習之後也會産生弊端的,爲什麼呢?因爲廣爲聽聞學習佛法之後,學習之後總是認爲這個我已經了解了,這個是我的派系,學了這個法之後我可以把對方打敗,我還比他懂得更多,我比他還強,因此會想到說比起沒有學習佛法的人,我還更加偉大,一般來講是會這個樣子。

  因爲佛法總是跟下輩子有關系,所以當我們想到我的時候,想到一些東西的時候都是這輩子的東西。可是如果想到下輩子,當然想到下輩子就更加偉大,更加有價值了,所以想到我在學習佛法,我在學的是跟下輩子有關系的話,好像我學法時這個我,比起一般情況來講更加偉大,因爲現在所學的法對下輩子有利益,因此跟下輩子的我有所關系,好像我在學習的時候,這個我又變得非常偉大,不管從有境的部份也好,或是從對境的部份也好,對境的部份---所學的法跟下輩子有關,有境的部分---我現在在學習下輩子的法,因此也是跟下輩子有關。不管跟有境也好、對境也好,這個我都變得被放大,變得非常的偉大,好像變得自己非常了不起,所以學習佛法之後有一種情況,我執會越來越嚴重,內心的煩惱會越來越多,這種危險不是說不會發生,它也是會有發生的可能。

  所以在這種情況之下,會變成一邊學習佛法,佛法好像是使我內心煩惱發育的一個工具,去補助它、去滋潤它,使煩惱發育得越加強大,變成它滋長的一個順緣,變成它發育的一個工具,會不會有這種可能,這種危險發生呢?也有可能的。所以在最前面階段,念菩提心頌文的時候,不能夠了解它的意義,一邊學法而煩惱越強烈,我執越強烈,這個…

《菩提道次第廣論 奢摩他 第14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