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解釋的,而且是隨順于蓮花戒論師的《修次第叁編》裏面都是這樣子談的。
可見這樣子講的話,就分成叁種情況了,一種是大多數的道次第根據《辨中邊分別論》來做解釋;一種是大博士拉梭瓦補充《聲聞地》的內容講了六力、四作意跟九住心,之後功德稱大師又把九住心歸納到四作意裏面,然後又變成了八斷行去斷六種過失,這個是功德稱-德稱大師的道次第裏面所談到的,就表示至尊仁波切把曆代傳承上師這些解釋,都詳細做了分析研究,從佛尊阿底峽《菩提道炬論》之後,曆代這麼多上師做了注解,他們裏面所談到安止的實修方式是什麼?至尊仁波切把它廣泛的做了一個了解之後,在這裏歸納做了一個解釋說明。
這叁種類型裏面最讓至尊仁波切心悅臣服、最爲折服的就是功德稱-德稱大師的主張,所以才特別在這裏引用,後面還會指出來,這個是講得最爲周全的一個說法。就是從佛尊阿底峽《菩提道炬論》之後傳承下來,他的傳承噶當派後面就分裂成叁派,噶當派曆代傳承下來的上師,寫的有關道次第的書籍非常的多,不過在佛尊阿底峽進入西藏之前,《菩提道炬論》傳出來之前,蓮花戒大師到達西藏,已經寫過了《修次第初編、中編、後編》,所以《修次第叁編》已經有了,還有《五部地論》,《五部地論》比較有關系的是《大乘經莊嚴論》跟彌勒菩薩的《慈氏五論》,《慈氏五論》中比較有關系的是《大乘經莊嚴論》及《辨中邊分別論》,因此德稱大師所主張的都跟這些是相隨順的。
不僅是前面所談到的佛尊阿底峽的傳承解釋出來的道次第,甚至把在前面傳揚出來蓮花戒大師講的內容,還有彌勒菩薩的《現觀莊嚴論》及《辨中邊分別論》的內容都給它包括在裏面,順著這個方式來做解釋。所以德稱大師的主張是一個接一個,各個間彼此緊緊相扣都有關系,而且還引用了佛經做解釋。所以前面談到了“是爲一切正定方便”,而且衆多契經,契經就是佛經-佛陀開示的佛經,還引用了很多佛經作爲支持,而且補充了慈氏彌勒的《大乘經莊嚴論》及《辨中邊分別論》,還補充了無著菩薩的《五部地論》,還補充了中觀宗蓮花戒論師的《修次第叁編》等等,把這些作爲來源之後,來開示修靜慮的一切方便,所以德稱大師所講的修靜慮方便,把這些一語貫通,貫通在一起,所以至尊仁波切認爲德稱大師解釋的最爲完整,是解釋最爲妥當、最爲完整的。
叁種類型裏面前面大多數道次第傳承,所談到根據《辨中邊分別論》來講,還有大博士拉梭瓦所談到的,之後就是德稱大師,這裏面德稱大師所談到的最爲完整,因此應當以這個方式來修等持,所以後面就講了“若能先住正定資糧,以此方便”以此方便是說德稱大師所談到的方便法門,“勵力修習,決定能得妙叁摩地。”,但是前面要先安住在等持(靜慮)的資糧,靜慮的資糧我們前面才剛討論過,修靜慮的資糧有六項,把這六項全部都齊備,正定資糧齊備之後,“以此方便”就是現在所談到觀修的方式,在這觀修的方式上“勵力修習”精進努力做實修的話“決定能得”必定能夠得到,必定能夠得到等持的,就是說如果不靠這個方便就得不到了。
前面說有六種資糧,這個要齊備,齊備之後還要把這個禅修的方便好好努力,就能夠得到等持。因此之故,假設六種資糧都不齊備,我看看書的內容知道怎麼修,我就去修的話,是不能夠得到等持。
總之現在這裏大家所要了解的,就是德稱大師對《菩提道炬論》做注解,而開示靜慮---安止的實修方式。因此之故,德稱大師所做的注解,當然是以《菩提道炬論》做爲他的基礎,可是在這個基礎的上面,當德稱大師去做解釋的時候,又把《菩提道炬論》的內容補充解釋了很多,譬如說在前面蓮花戒大師的《修次第初編、中編、後編》補充進去做了解釋,在蓮花戒大師的前面,他所根據無著的書的論典又把它補充進去,但是聖者無著寫的時候,他的根據是什麼?就是慈氏彌勒的書,所以把慈氏彌勒又引用進來,慈氏彌勒又有根據,根據什麼?是佛經嘛!所以又把作爲根據的佛經又引用進來,所以一項解釋,這一項根據是什麼又做了解釋,那一項根據是什麼又做了解釋,溯本追源一項一項解釋上去,因此解釋的非常完整,前前後後完全貫通。這就是爲什麼至尊仁波切對德稱大師所做的解釋,內心非常的佩服,因此這裏來講述安止的方便法門,也是根據德稱大師所做的解釋,以這個作爲基礎,來做解釋說明的。
即使德稱大師講到修定的方式,這麼完整、這麼殊勝,我們去實修的時候,前面的六種資糧還是要齊備。如果在這六種資糧都齊備的條件之下,再把這完整修定的方便法門實修的話,是可以得到等持,六種資糧都不齊備,冒冒失失去進行修定的方便法門,也不會有什麼成效的。
大家對前面這段文字的內容,應該要産生明確的了解,就是德稱大師的道次第中,談到四作意中攝九住心,斷六過要靠八斷行,是爲一切正定方便。接下來“衆多契經”,契經是佛陀所說佛經的意思,再過來就是《大乘經莊嚴論》及《辨中邊分別論》,這是彌勒五論的兩部書,是怙主彌勒的著作,再下來就是無著菩薩的《瑜伽師地論》,這五部地論是聖者無著菩薩所寫,再過來是中觀宗叁編就是《修次第叁編》,蓮花戒阿阇黎所寫《修次初編、中編及後編》,分別是這幾位上師所寫的了,這裏面之所以把這些書籍寫在這裏,是因爲彼此之間都有關系,蓮花戒大師他寫《修次第叁編》的時候有一個根據,他根據的法源是什麼?就是聖者無著,聖者無著寫書的時候,又有他的法源根據,根據誰呢?慈氏彌勒,慈氏彌勒講說教法,又有他的根據,根據佛陀所開示,所以又有佛經,所以是有他的根據之處,根據前者、再根據前者、再根據前者,因此之故才有這裏所談到的內容,爲甚麼這裏會講到衆多契經以及莊嚴經論等等,就是要講到他的根據。
接下來要講甚麼內容呢?“現在傳說修靜慮之甚深教授中,全不見此方便之名,”現在這個時代傳說的修靜慮之甚深教授---許多許多小冊子,當時流通了很多小篇文章的小冊子,這些小冊子談到這個瑜伽的實修法、那個瑜伽的實修法很多,這種流通的小冊子很多,可是在流通的小冊子裏面,就我們前面所講從佛經開始,到聖者無著、到功德稱大師所提到的,根據一位聖者、再根據另一位聖者,傳承非常純淨所傳承下來的完整方便法門---修安止的完整方便,這些內容很奇怪的,在現在所談到的修靜慮甚深教授之中全部都沒有看到。
現在流通很多了很多小冊子都非常有名氣,這些流通的小冊子說我現在所說的這些法,都是甚深的修法、都是很有名氣的,可是看他的內容全部都沒有根據,就我們前面談到這些佛經、莊嚴經論等等的這些根據,在裏面都沒有,而且在傳承裏面談到的這些修定的方法,四作意攝九住心、八斷行斷六過,這些名稱在裏面也是沒有,但是又說這些教授非常有名、又廣大流通,“若不具足正定資糧及無此方便,雖長時修定終不成。”而且前面談到修定的資糧也沒談到,在許多的甚深冊子裏面也沒談到,直接就談到觀修的方式。修定的資糧、修禅定的處所應該如何、少欲、知足、持守清靜的戒律,這些也沒有談到,這些沒有談到之後直接就講禅修的方便法門是甚麼。如果不具足這些資糧,而且傳承留下來的這些方便法門也沒有,如果這個樣子的話,就算你把他們的靜慮,經年累月長時的實修,也不會得到等持的。
前面談到現在傳說之甚深靜慮教授,這個是德稱大師所談到的,所以那裏談到的現在應該是他的時代,所以不是至尊仁波切-宗喀巴大師所談到的,這是引用德稱大師的道次第裏面所談到的,所以應該是德稱大師談到說他們怎麼樣,應該是德稱大師他們那個時代,但是德稱大師的道次第這本書可能非常少有,仁波切說他也沒有見到過,達賴喇嘛聖者仁波切曾談到,赤江仁波切曾經看到這本書,可見這本書大概非常稀有、很少看到,所以在德稱大師道次第書裏面談到,現在這個時代應該是他的那個時代,傳說很多修甚深靜慮的小冊子,這裏面怎麼怎麼樣談到很多,可是很多以前的大博士,所談到的“全不見此方便之名”,就是曆代傳承下來修定方便的方法,還有裏面很多內容,奇怪這些小冊子裏面都沒有談到,而且修定一定要靠修定的資糧,但是現在這些小冊子裏面也沒談到,“若不具足正定資糧及無此方便,雖長時修定終不成。”所以德稱大師特別談到,這種實修方式想得到等持,就算長時間實修也不會有效果的。
至尊仁波切-宗喀巴大師,引用德稱大師的這段話用意何在,就是要非常決斷,德稱大師所講的內容是非常肯定的,德稱大師一定把傳承以來的修定方便法門,做了一個通盤的了解,把當時的情況做了一個通盤的了解,所以才講這些話。所以一定要非常的肯定,他講的一切內容,之後順著他的內容來做解釋,所以底下至尊仁波切就講了“此語是于諸大教典修定方法,得清淨解。”,這是至尊仁波切他講的,“此語”是德稱大師他講的話,德稱大師所講的這些話一定是他對曆代以來所傳承教典裏面,修安止的方式“得清淨解”,就是通盤的了解,而且是純淨的了解,而且是非常肯定決斷的了解,所以應當順著這個方式來做實修。
底下“又總叁乘修道次第”這個部份才是至尊仁波切講自己的主張,提到他自己的主張,因爲從這句話開始的前面,講了許多修安止的方法,不過修安止的方法裏面,是談到曆代以前修安止的書怎麼怎麼講,以前的博士怎麼講,這些都是講以前的人。從這裏“又總叁乘修道次第,無著菩薩于五分中極廣抉擇,故彼爲最廣開示修行之論”這個就是至尊仁波切他要做一個解釋了,他要詳細來…
《菩提道次第廣論 奢摩他 第14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