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論奢摩他15》
講授: 雪歌仁波切2007-09-28
聞法動機
我們前面念頌皈依跟發菩提心文,首先,皈依叁寶的時候,內心要完全的信賴、寄托于叁寶,來進行皈依,皈依之後要成辦叁寶內心的想法,如何去成辦、如何去達成呢?就是我們內心産生菩提心,祂們內心的心意就可以說是達成了。後面還有一個菩提心,念誦菩提心文的時候,首先是前面皈依境壇城聖衆內心的喜悅,接下來讓後面所要進行的講說跟聽聞的善根,變成圓滿菩提的一個原因,所以發菩提心就相當重要了。就發菩提心而言,積聚資糧也是靠它,作爲煩惱的對治也是靠它,要忏除罪業也是靠它,所以像萬靈丹一樣有廣大效果的,所以它是非常有必要的,如此産生菩提心的動機之後來聽聞教法。
正講
我們現在進行到正式說明觀修、修法,首先在修安止的時候,有它的資糧要要先累積的,所以順緣資糧的部分要先齊備,這是第一個項目。依于安止的資糧已經齊備之後,怎麼樣子來做實修?這是第二個段落。第二個段落裏面也有加行跟正行的部分,加行的部分已經講解完畢了。
首先第一個,前面所談到這些的內容,每一個項目其實都非常重要的,因爲在安止實修的前面,資糧要先齊備,資糧就是悅意之處所等等的六個項目,這六個都要齊備。資糧是作爲資助的條件,如果作爲資助的條件、作爲幫助的順緣不齊備的話,安止就不可能成功了,完全沒指望了,所以前面資助的條件、資糧,一定要齊備,這是非常有必要的。
資助的條件、資糧已經齊備之候,依于這些資糧,正式來進行安止的實修。正式來觀修安止的時候,裏面就要分爲加行、正行、結行叁段來做說明。這其中加行的部分就是動機的部分,動機的部分特別談到的,就是至尊大主宗喀巴大師在加行的段落,特別強調菩提心的觀修極爲重要,因爲假設加行的段落,菩提心這部分沒有的話,通常這個止跟觀,世間外道也做如此的實修,可以說是一個共通的道路。
如果這個樣子講的話,我們的實修跟他(世間外道)又有什麼差別嗎?有啊!就靠加行動機、菩提心的部分來成爲一個差別的,假設欠缺加行、動機菩提心這個部分,沒有小心謹慎去做一個觀修的話,後面所修的正行的段落,可能沒辦法成爲大乘的法,可能也不會成爲佛教的法,可能成爲外道的法,這些都有可能發生的。這個危險不發生的話,就要靠菩提心的觀修,所以在前面動機的部分,一定要觀修菩提心。
所以這些危險會發生,是因爲後面所做的實修,止跟觀的這些部份有共通的道路之故,所以至尊大主宗喀巴大師談到的,第347頁,「修如前說加行六法,尤應久修大菩提心。」菩提心要花一點時間常常的觀修,「又應淨修共中下士所緣自體(所緣的內容),爲菩提心之支分。」這些是宗喀巴大師所談到的。
就順緣的部分,這些都齊備了,順緣資糧的部分齊備了之後,進入加行、正行的實修。加行的部分,動機觀修菩提心的部分,也都做到了之後,現在就談到,正式要說明觀修的方式。正式要說明觀修的方式,裏面又談到了,身的威儀的部分怎麼來進行,這就是我們上次解釋完畢的部分。
接下來就要到今天的段落了,正式解釋修行的次第,但是在正式解釋修行次第的時候,至尊仁波切沒有先說明大綱,他先對後面所要做說明的內容,先講出它的法源根據,法源根據是根據拉梭瓦、功德稱大師的主張來做解釋的,所以有所根據。
大綱還沒有講之前,花了一頁多的篇幅先說明,這個說明的法源根據從何而來?這些都解釋清楚了,解釋清楚了之後才開始說明大綱,再做一個討論。正式解釋修行次第裏面就分爲兩項,此又分二:一.引生無過叁摩地法. 二.依彼引生住心次第。我們現在就進行到這個段落。
我們如果把大綱看一看的話,引生無過等持之法,依彼能夠引生住心的次第,這兩個項目。這兩個項目裏面的第二個,依此所引發出來的住心次第,是指在修安止的時候,要經過九個段落,這是九住心。首先得到等持之後,等持本身的安住的部分、住分這個部分,要讓它不斷的加強,不斷的進步,因爲進步之故,就會有不同的段落了,前後前後的段落,所以一共要經過九個段落。
九個段落裏面要經過內住、續住、安住(補住)、近住、調伏、寂靜、最極寂靜、專注一境到最後一個平等住,這樣子一共要經過九個階段的,所以是九住心的段落。九住心這個段落還沒有談到之前,應該要先産生一個無過失的等持,無過失的等持産生了之後,然後讓它更加進步,不斷的進步,這樣子才會到所謂的住心次第。所以無過失的等持産生了,才叫進入第一個次第、第二個次第、第叁個次第,要不斷不斷這樣進步的。
因此之故,首先要一個無過失的等持,這個要先産生,這個産生了之後要讓它再進步,進步的時候就像樓梯一樣,班級一樣,它的威力會不斷的強化,在強化的過程之中,就要經過九個階段,所以就有第二個段落,九住心了。九住心得到之後,後面安止就會成功了,就得到了一個安止。
因此第二個段落談到了,依彼引生住心次第,這個是指內心裏面安住的量、安住的程度,到達什麼樣?表示說這個安住的程度,還沒有達到安止,這是說在安止的前面,它要經過一個段落、一個段落,不斷來進步,才能夠得到安止的。因爲安止不可能忽然間就得到了,突然間就成功了,不可能!所以首先有一個安住的量,這個安住的量不斷進步,到最後終于到達安止、就得到安止了。
在還沒有得到安止之前,要經過內心本身住分的威力,要不斷的強化,這強化的過程一共要經過九個邏輯,就是九個段落的意思。所以九個住心的過程,必須都要是純淨的。它前面,一定要有它的因存在,如果它沒有因的話,怎麼突然會變成一個很純淨內心的安住呢?表示它前面有一個基礎存在,這前面有一個基礎,就是無過失的等持。無過失的等持要先産生,之後讓這個無過失的等持,它安住的力量,更加純淨,威力更加增強,增強到第一個段落,增強到第二個段落,增強到第叁個段落,不斷的進步,就有九住心。這樣子到徹底究竟的時候,終于得到安止了,安止成功了,所以是這樣的一個過程。
我們現在這個段落,進行到觀修安止,安止的觀修方式是什麼?表示還沒有得到安止,因爲還沒有得到安止,爲了要得到安止之故才進行觀修,所以講到安止的觀修方式。在觀修方面而言,實修的時候,前前後後一定有順序的,首先要得到一個無過失的等持。無過失的等持已經得到了之後,這個無過失的等持,讓它的威力要加強,讓它純粹、純淨的程度還要再加強,加強的過程中不斷的進步、進步,這樣要經過九個階段,這個九個階段已經徹底破掉了、結束了,得到了安止,安止成功了。
所以爲什麼這個大綱是這樣排列的,就是首先引生無過的等持,用什麼方法,如何引生無過等持之法?無過等持産生之後,依彼、依這個無過的等持,怎麼樣子讓住心的次第又産生呢?分爲兩個大綱。
第376頁,「第二.依彼引生住心次第分叁. 」我們從它的大綱裏面來看,前面的第一段講,引生無過等持之法,那段的篇幅很長的,之後「第二.依彼引生住心次第」,第380頁,「由修成辦奢摩他之量」(由修成辦等持的量),到這個地方爲止,我們看看篇幅就相對很短了,有沒有?由禅修之後成辦的等持已經産生了,量怎麼來解釋,你看從第376頁到第380頁,篇幅只有這個樣子。
前面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最重要的是,有一些人一談到修安止的時候,他馬上就要開始直接學內住、續住,直接就要從這裏開始了,認爲應該很快的、直接的學習九住心。但是,不是這個樣子的,因爲在九住心還沒有學習的前面,應當要一個可以趣入的標准存在,資格要先得到。已經合乎資格了,你可以去學習九住心。是不是要先有一個標准、一個資格,達到了這個資格,可以去學習。這前面的資格是什麼呢?如果說你這個資格已經符合了,去修九住心,很快就絲毫沒有困難。所以表示前面還有一個資格、標准存在,就是無過等持這個部分要先産生。這個資格已經得到了,去學九住心,就很快也不會困難了。
我們如果看一下,「第二.依彼引生住心次第,」到這篇講完是在380頁,從376頁到380頁,就是只有五面而已,是講正式禅修的時候九住心的內容,就這麼簡單。可是這前面引生無過的等持呢,要從349頁到376頁,這中間將近快30頁了,相對篇幅差距就很大了,就表示前面無過失的等持,是不是非常重要?爲什麼講那麼多呢,它實在是非常重要。
許多人想,現在是講安止,要修安止,當然馬上修安止,直接從內住、續住開始實修,不是這樣子嗎?不是的!因爲在實修之前,應當先取得一個資格,合乎這個資格,取得這個資格之後,再去修九住心就容易多了。就表示前面的一些資格還沒有得到的話,恐怕不太能夠修,所以前面要有一個標准、要有一個資格要先得到的,這個部分非常重要,所以前面就要講無過失的等持,內容就很多了。
大家要了解,這個篇幅很長、篇幅很多,內容都是還沒有到達九住心之前、還沒有進入九住心,在它的前面,要解釋的內容是這麼多,它差不多快達到30頁,這麼長的內容,都是要解釋無過失的等持怎麼産生?它的方式是什麼?要做一個詳細的說明。所以九住心都還沒有達到,安止就根本不要講了,安止還要更加後面呢!
許多人想到說,我們現在是講安止,總要講到安止了吧?還沒有呢!連安止前面的九住心都還沒有!在九住心的前面還有資格要先取得,這個資格是…
《菩提道次第廣論 奢摩他 第15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