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無過失的等持,無過失的等持怎麼産生的?就要用這麼多篇幅去解釋它,這裏面所要講的,都是無過失的等持怎麼産生?它的觀修的方式是什麼?這裏面要分成叁項,引生無過叁摩地法.分叁:一.系心所緣先如何修.系心于所緣的時候前面要如何觀修?二.住所緣時應如何修.已經安住于所緣的時候要如何觀修?叁.住所緣後應如何修.安住了之後要如何觀修?這分成叁個段落。
系心所緣的時候,前面先要如何修呢?這裏面主要講的,就是把懈怠消除的方法。因爲我們在觀修等持的時候,一定要有一個勇悍精進、興奮之心,這一定要有。通常是這個樣子,在開始觀修的時候,一種進取、興奮的想法,大概不會産生,這是第一個段落。已經開始正式實修,要有一個堅定的毅力,讓它繼續維持下去,這個部分也沒有。這兩個都是懈怠的情況。
首先要把這種懈怠的情況,做一個認識,要把這個懈怠排除掉。爲了把懈怠排除掉之故,因此應當對于等持觀修的這個的方面,要有一個非常興奮、勇悍的毅力,這個要産生。如果說這種勇悍的毅力要産生的話,應該先了解懈怠本身,它是一種很大的過失。其次要了解懈怠本身,它當然可以滅掉,它確實是可以滅掉,一定可以排除掉的。
因爲相信這一點,懈怠它是不好的,它也可以滅掉的,因此之故,有了這種認知之後,去修等持的時候,勇悍的毅力會非常強烈,去修它會很有興趣,很想持續,這力量會很強大。因此之故,在觀修等持的時候,有這種強烈的勇氣,相信等持會進步,禅修會修的非常好,這種內心有這種喜悅、興奮,就可以用這種喜悅、興奮去做實修了。
但是這種喜悅、興奮要去實修的前面,要先知道,在進行等持的觀修的時候,一開始有的人不想去做禅修,這種懈怠會産生,這個要先把它滅掉。就算已經正式開始了,也會不想繼續做實修,沒有辦法持續進行做觀修,這個也是懈怠,這種懈怠也是要把它滅掉。
譬如說一個食物,我們剛開始去吃它的時候,它很新鮮,啊!很興奮!覺得滋味非常好,但是一吃再吃,又給這個食物,就變成乏善可陳、陳腔濫調一樣,吃起來沒有滋味了,不想去吃它。也有這種情況,對不對?這個也是懈怠,這些懈怠,都是要把它排除掉的。
如何把這些懈怠排除掉呢?不管是在禅修之前,不想去做實修的這一種懈怠;或者是禅修之後,沒有辦法持續,沒有勇猛精進,想要使它持續的,這種懈怠。這些都要滅掉。心裏面要知道,這些懈怠都是可以滅掉的。首先內心一定要有這種相信之心,這個懈怠,一定可以滅掉,這種信心一定要有,要相信是這個樣子的。然後相信懈怠可以滅掉的話,就要知道在修等持的過程當中,懈怠它是怎麼形成阻礙的,這個方式要了解。
因此之故,要相信懈怠確實可以排除掉的,而且相信我一定可以觀修等持。我觀修等持之後,安止一定可以得到,這種勇悍、興奮之心就會産生。有這種認識的話,去觀修等持的時候,毅力非常的堅決,修的時候勇悍毅力很強烈。
如果說,一開始心裏面想著,修禅修,可能也是像食物一樣,最初很新鮮、很好奇,吃、吃之後,常常每次都是一樣的食物,就不會有興趣了。所以現在修、修,可能後面我就提不起興趣去修了。
如果一開始禅修的時候,內心總是有這種感覺、有這種想法。如果有這種想法的話,禅修的時候,一開始提不起勁,修的過程當中,又好像乏善可陳,也不想繼續持續下去。一開始有這種想法的話,就非常不好了,禅修沒有辦法持續,而且,就算持續,懶懶散散最後也很難得到等持。
所以不要有這種想法,首先要相信,前面産生的懈怠,進行當中所産生的懈怠,這些懈怠都是可以排除掉的。它造成阻礙的方式是什麼?先一個認識的了解,之後,這些懈怠是可以排除掉的,我的等持,一定可以禅修,安止,我一定可以得到,先有這種想法,禅修的時候,勇悍精進的毅力才會産生,所以怎麼把這個懈怠滅掉,就是要講滅除的方法。
這個時候等持都還沒有進行,觀修都還沒有開始,所以這個段落的題目叫做系心所緣的前面,「先」就是前面,前面如何來做觀修?就是前面要做什麼樣子的准備?這是指還沒有觀修之前,我們先要了解什麼,就是在進行觀修的時候,首先,有一個不想觀修的想法,這是懈怠,這個懈怠,可以把它滅掉的。
如果把這個懈怠滅掉的話,觀修的時候才有一個渴求,想要精進努力去觀修,這種想要觀修的想法才會産生。這個時候,這種興奮喜悅,想要觀修的想法要産生的話,要先知道等持的觀修有什麼利益,這些利益內心要完全相信。之後對等持的觀修産生一個強烈的渴求,我要去觀修,這個想法産生的話,觀修前面所産生的懈怠、不想去修的這種懈怠,就可以把它排除掉,這一點一定要完全相信,懈怠它是可以除去的。
第二種懈怠是已經開始了之後,已經進行了,進行了之後,譬如今天修、明天修、後天也禅修,每天都在禅修,就覺得好像力不從心,不想做禅修了。這個似經常吃的食物,不太想去吃它的,仁波切說小時後在印度,每天吃高麗菜,所以一看到高麗菜就生氣,因爲每天都吃一樣的嘛!今天吃、明天吃、後天吃,每天都吃一樣啊!所以後來看到高麗菜,不要說不想吃,心裏還是會生氣。所以今天觀修、明天觀修、後天觀修,每天都在觀修,當然後來就會産生有一點點厭惡、有一點點害怕,不想做實修,這種情況也會産生的。
所以會擔心,這種情況不是也會産生嗎?這種擔心,擔心將來不想做實修,這是對安止、禅修的一種障礙,這是懈怠,禅修進行當中的懈怠。這個懈怠也是可以除去的,這個懈怠去除要靠精進跟輕安。在觀修正在進行的當時,不想持續作觀修的這種懈怠,透過精進努力,透過輕安,就可以把它滅除掉的。因爲有精進之故,所以內心都是在勇悍毅力之下來進行觀修,而且因爲有輕安之故,都在身心的喜樂增長、增廣的情況下來進行觀修。因此之故,在這種情況下,就會相信,這個等持的觀修,我一定可以進行,最後的安止,我一定可以得到,這種堅定的信心相信會非常的強烈。
因此以這些方式,把懈怠滅掉了,在禅修前面的懈怠,可以把它滅掉;在禅修過程進行當中的懈怠,也可以把它滅掉。透過精進、輕安,也可以把它滅掉。在禅修進行時,因爲有精進的緣故,內心興奮、勇悍的力量很強烈,有輕安的緣故,身心在喜樂之下來進行觀修,當然觀修過程當中的懈怠就可以滅掉了。這個時候相信自己一定可以做到觀修,最後的安止,一定可以達到,在這種情況、這種確信之下來進行觀修。
這個是觀修、在禅修過程當中勇悍的毅力要達到這個程度,就是已經開始禅修,禅修到最後徹底究竟,要有一個安止,這個過程,我一定可以達成,最後安止,我一定可以得到。這個想法如果在內心産生了的話,勇悍的毅力就達到標准了。
如果沒有按照前面的方式去做好一個准備,這個勇悍的毅力程度不夠,觀修的時候,力氣不是很大,這個觀修很難徹底究竟。因此要達到標准的勇悍毅力,相信從觀修到得到安止的中間,我一定可以達成,最後安止我一定可以得到,這種勇悍的毅力要怎麼樣子産生呢?就是我們前面所談到的,一開始就不想做實修,這是前面的懈怠,也可以把它滅除掉的,這一點一定要了解。禅修之後,不想繼續、持續做實修,這種懈怠,這是禅修之後的懈怠(已經開始了,禅修之後的懈怠),這個懈怠也是可以把它滅除掉的。
滅除方法,我們也要了解用什麼方式?把這個前前後後的懈怠都滅掉。相信它可以滅掉,滅掉的方法也有,這些都知道的時候,就會相信,從觀修開始到安止,我一定可以達成,這種信心也會産生,這種信心産生的話,勇悍毅力的程度,到達量了、到達一個標准了。如果不是這個樣子的話,就表示勇悍毅力的程度不夠。
我們接著要看廣論的內容「若不能滅不樂修定,樂定障品所有懈怠,」若不能滅掉,不樂修定,這是一個。樂定的障礙品,這是第二個。所有的懈怠,跟它相關的這些懈怠,如果不能夠滅掉的話,「初即于定不令趣入。」最初的階段,即于等持(定)不令趣入,導致我們不想去修等持。
在修等持的時候,一開始就不想去修等持,最初不樂修定,不想、根本不喜歡、不高興去修這個等持,這個首先就遇到了。還有就是樂定障品,讓我們喜歡修等持,會遇到許多障礙阻礙我們,阻礙我們去喜歡禅修,阻礙就是懈怠了。
或者是喜歡跟別人講話聊天,喜歡上網路看很多的新聞,這些都是世俗的雜事,這些雜事就是障礙品,讓我們喜歡修等持的這些障礙品,會導致我們一開始就不能夠趣入等持來做禅修。所以一開始讓我們不能趣入的這種類型的懈怠,假設沒有把它滅掉的話,首先我們不會去進行等持,受到這些障礙的影響,一開始就不會去進行等持的禅修。
就算勉強進行等持的禅修的話,「縱一獲得」這個獲得,不是獲得九住心,因爲現在還沒有討論到九住心,這個段落是無過失的等持,就算勉強獲得無過失的等持,「亦不能相續,」相續是持續,所得到的無過失的等持,也不能夠維持下去。因此「速當退失,」很快就衰損掉了。所以一開始對等持,讓我們不喜歡去禅修它,還有這些障礙品也會導致我們,就算得到的無過失的等持,很容易就衰損掉。
前面講的這兩種情況,就是一開始不願意、不喜歡去趣入等持,這是懈怠,先了解這種情況。這些都是在系心于所緣之前我們內心的情況,內心的情況是這種內容。在系心于所緣之前,首先是不喜歡去禅修,這種懈怠,其次是許多的障礙品,因此之故,我們有這種的情況的話,這些全部先要把它排除掉的。
排除掉的方式應該先産生一個勇悍、喜悅的、快樂的想法,我要修這個等持。有一個很喜悅、很興…
《菩提道次第廣論 奢摩他 第15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