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菩提道次第廣論 奢摩他 第15講▪P3

  ..續本文上一頁奮想要去禅修,在系心于所緣的前面,這些都先要做到的。這都是我們之前做的說明,就是要把前面的懈怠,在系心于所緣的前面先産生的懈怠,這個懈怠先要把它滅除掉,滅除掉的方式是什麼呢?就是內心要先産生一個興奮、喜悅的想法,相信懈怠它是可以滅除掉的。

  在前面的時候産生的懈怠也是可以滅除掉,後面的時候産生的懈怠也可以滅除掉,既然懈怠可以滅除掉,安止我當然可以得到,這種信心要非常的強烈。如果一個喜悅、快樂之心去禅修,這些懈怠我都可以滅掉,安止我一定可以得到,這種堅決的想法,堅決的確信産生了的話,去進行禅修的時候,勇悍毅力的量就達到了,程度就達到了。

  後面要講滅除懈怠的方式是什麼?對等持來進行觀修的時候,如果沒有懈怠的話,在那種情況之下,內心勇悍毅力會非常的強烈。這個勇悍毅力,一個很強的勇悍毅力是怎麼産生的?就是相信安止一定可以得到,堅決相信安止一定可以得到,懈怠一定可以滅掉,一個確信的相信,所以後面要講的,「故滅懈怠爲初切要。」最初的段落滅除懈怠是非常重要的。

  但怎麼把懈怠滅除掉呢?「若能獲得身心輕安,喜樂增廣,晝夜行善能無疲厭,懈怠盡除。」如果得到身心輕安的話,在做善行實修的時候,就很喜樂的情況下來進行,不會疲累的。因此之故,在實修、禅修的過程當中,不想持續去做禅修這種懈怠,前面講的兩種懈怠,這些懈怠,完全可以滅掉的,在得到輕安的時候,會把這些懈怠完全可以滅掉。

  但是輕安當然不是立刻就産生,輕安也有它的原因,所以「然生輕安,須于能生輕安之因妙叁摩地(無過的叁摩地),恒發精進。」輕安是持續禅修而産生,當然也要精進做禅修,精進做禅修之後,會修到一個身心非常熟練,身心非常熟練才會産生輕安,表示前面先要有一個精進,所以要恒發精進。

  「然生精進,須于正定具足恒常猛利希欲,」精進之所以産生是因爲對禅定的觀修,有一個強烈的渴求之心、欲求之心。因爲有強烈的欲求之故,所以去修禅定的時候,進行禅修的時候,就非常勇猛精進。因爲勇猛精進之故,再叁修、精進、常常修,變得非常熟練。因爲熟練之故才産生身心的輕安,所以前面要有一個強力的欲求之心。

  「欲樂之因,」欲求之心從何而來的呢?「須由觀見正定功德生堅信心,故應先思正定功德,數修信心。」欲求之心是從了解等持的功德而來的,因爲了解等持的功德,內心産生非常欽慕之心,相信等持真的好,我要得到,這種信心非常的強烈。

  相信等持有這些功德,這種信心非常的強烈之後,就會産生一個欲求,就是我要得到,有這種強烈的欲求,我一定要得到,當然就精進努力去禅修,再叁修,就會變成身心很熟練。身心很熟練的時候就産生輕安,輕安之後就會等持、安止就會得到了。

  我們現在講的段落,還沒有産生輕安,輕安還沒有得到,這是在系心于所緣的前面,觀修還沒有開始之前。這個段落不是說我們已經得到了,是在還沒有觀修,還沒有禅修之前,我們要先了解這些內容的,了解什麼內容?了解如果我只得到輕安的話,可以把懈怠完全的滅除掉,懈怠盡除。

  如果産生輕安的話,可以把懈怠完全的滅掉,而且禅定的果,安止也可以得到,這個一定要先了解。如果了解這一點的話,內心去修等持的時候,相信我可以直接做實修,最後的果,安止我也可以得到,這種信心,相信之信非常強烈。在相信之下來進行觀修的話,在觀修的當時,觀修的過程當中,當時勇悍的毅力就可以存在了,這個勇悍的毅力就可以達到一個標准,就會合乎標准的。

  或許大家看到這裏的時候,不是談到「若能獲得身心輕安,喜樂增廣,晝夜行善能無疲厭,」一般來講,不是應當禅修很久才會産生輕安的嗎?爲什麼在這裏來講呢?是啊!現在這不是說已經得到了輕安,是說在前面,要先對整體有一個了解,爲什麼要對整體有一個了解呢?因爲我先了解,有了了解之後,我的內心會勇氣百倍,我知道一切的懈怠都可以滅掉,而且我有能力持續做實修,禅定的果,安止我一定可以得到,先有這種了解,産生一個勇氣,在這個勇悍的勇氣之下去進行禅修。所以這個不是說已經得到了,在得到之前,要先有一個這樣的了解。

  「此等次第,」我們前面談到的內容有次第存在,這個次第首先有信心,之後産生一個企圖、欲求的想法,之後精進,之後去得到一個輕安,有一個順序存在,「修者觀之極顯決定,」禅修的人去看的話,就知道這個次第是存在的,非常明確的,有這四個次第存在,「故應認爲最勝重要。」所以要了解這是最殊勝關鍵的重點。

  這是按照前面講的四個項目,它有次第存在,按照四個次第,可以把懈怠完全滅掉,所以應當當作是一個最爲殊勝的關鍵重點,這個根據是什麼呢?有根據呀!就是至尊仁波切後面引經據典來說明,說前面兩個有來源出處的,來源出處就是《辨中邊分別論》裏面談到的,辨中邊論雲:即所依能依,及所因能果。」所依:所依之處。能依:是能依者,能依者依靠在所依之處的上面。然後,所因跟能果,「所依謂欲勤所依故,能依謂勤或名精進,欲因謂信深忍功德,勤果謂輕安。」「所依之處是欲求。「能依」靠的是安住在欲求上面的精進,以精進去安住在欲求上,強烈的去追求。「所因」是二者的因,就是所依跟能依的因,這二者的因就是信心。「能果」是這二者的果,就是欲求跟精進的果。欲求跟精進的果就是輕安,所以這是四個項目、四個次第。這是前面做的說明,後面引經據典,講它的來源出處。

  這都是在系心于所緣的前面要做的准備,系心于所緣前面要准備的是,當我去做觀修的時候,勇悍毅力要非常的強烈,這當然非常有必要。可是勇悍的毅力如何産生呢?就要先知道懈怠完完全全可以滅掉,安止一定可以達成。靠著這個認識、這個了解。其次安止得到了之後,有什麼好處嗎?有啊!安止之後很多功德利益,這個功德利益也要了解,這兩個了解。

  在這兩個了解之下,勇悍毅力會非常的強烈,所以再說明一下安止的功德、等持的功德是什麼?這個都有必要要了解了,所以現在才會談到:「此中所說正定功德,」現在談到的段落是等持或者是安止,這裏所要談到的安止的功德是什麼?底下就要說明了,「謂由獲得奢摩他已,現法樂住身心喜樂。」因爲得到安止之故,則現法、這一輩子安樂而住,身心都在安樂之中,放眼看去,現前可以看到它的情況,得到安止的話,內心也很快樂,身體也很快樂,身心都在快樂當中的,這個是首先的功德利益了。

  「及由獲得身心輕安,于善所緣心如欲轉。」因爲身心輕安已經得到之故,對于善所緣進行實修的時候,不會勞累。在中間禅修的過程當中,「心如欲轉」是隨心所欲,對安住在善所緣對境上面來做實修的時候,隨心所欲,中間不必停下來吃飯,不想吃飯的,會繼續,不想停下來,因爲不會勞累嘛!所以繼續做實修啊!這個是安止的功德了。能夠乘心如願,對善的所緣,隨心所欲的不斷的去做實修,不會勞累的,這是第一個功德。

  「又由息滅于顛倒境散亂無主,」因此之故「則諸惡行皆不得生。」其次是因爲得到安止之故,當我們進行善行實修的時候,散亂就可以排除掉,平常如果沒有得到安止,做任何善行實修,都是一邊做禅修、一邊在胡思亂想,都在散亂之中,在這種情況之下,所做的善行實修,力量很薄弱,利益也很薄弱。所以《入菩薩行論》裏面談到了,課誦或者是禅修等等,在散亂之下來進行的話,是不可以的。

  散亂之下來進行的話,利益也很薄弱,在《入菩薩行論》裏面談到了。如果在禅修的時候已經得到安止了,在安止的情況之下進行實修的時候,這個實修本身沒有妄念的散亂,沒有妄念的散亂的話,禅修的威力、利益將會非常的強大,這是一個功德利益。其次,「隨所修善皆有強力。」因爲沒有散亂的緣故。「又止爲能依,」依靠安止之故,「能引神通變化等德。」當我去利益衆生的時候,要有許多神通變化的威力,這些神通變化的威力,也是要靠著安止就可以得到的。

  「尤由依止,能生通達如所有性毗缽舍那,」尤是特別,特別是依靠安止,能生通達如所有性的毗缽舍那(勝觀)。特別是了空慧,通達如所有性就是了空慧,如所有性是空性,尤其在得到了空慧這個部分,安止會有很大的幫助。透過安止之故,對如所有性能夠了悟的這種了空慧,當然就很容易産生。「速疾能斷生死根本。」速疾能斷輪回的根本,因此有了了空慧,當然就能很快把輪回的根本滅掉。

  諸如此類,前面所談到的很多的功德,要把這些功德再叁思惟,內心好好的觀修,把這裏面所談到的項目、這些功德,再叁觀修,因爲觀修之故,了解了這些功德,對安止的禅修,勇悍的毅力就會産生了。

  因此對前面所講的這些功德要先了解,「若能思惟此諸功德,則于修定增長勇悍,」對這些功德,好好的了解,內心再叁思惟、反複思惟,好好做一下觀修,一個堅定的信心,在禅修的時候,勇悍毅力就會非常的強烈。

  「生勇悍故恒樂修定,」因爲勇悍毅力很強烈之故,勇悍毅力是屬于自己的內心,不會有外面的人偷走它。因爲勇悍毅力之故,去實修的時候,很喜歡,很快樂去修禅定。「極易獲得勝叁摩地,」因爲禅修的時候很高興、很快樂,勇悍毅力很強烈,實修之後,當然它後面的果、安止很容易得到。「得已不失能數修習。」而且安止得到了之後,等持得到了之後,也不容易丟掉的。

  如果內心有了勇悍毅力,已經得到勇悍毅力的話,對自己的等持的禅修有一個很大的鼓動、鼓勵的作用,在這個強力鼓勵之下,當然等持很容易得到,安止很容易得到,而且…

《菩提道次第廣論 奢摩他 第15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