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菩提道次第广论 奢摩他 第15讲▪P3

  ..续本文上一页奋想要去禅修,在系心于所缘的前面,这些都先要做到的。这都是我们之前做的说明,就是要把前面的懈怠,在系心于所缘的前面先产生的懈怠,这个懈怠先要把它灭除掉,灭除掉的方式是什么呢?就是内心要先产生一个兴奋、喜悦的想法,相信懈怠它是可以灭除掉的。

  在前面的时候产生的懈怠也是可以灭除掉,后面的时候产生的懈怠也可以灭除掉,既然懈怠可以灭除掉,安止我当然可以得到,这种信心要非常的强烈。如果一个喜悦、快乐之心去禅修,这些懈怠我都可以灭掉,安止我一定可以得到,这种坚决的想法,坚决的确信产生了的话,去进行禅修的时候,勇悍毅力的量就达到了,程度就达到了。

  后面要讲灭除懈怠的方式是什么?对等持来进行观修的时候,如果没有懈怠的话,在那种情况之下,内心勇悍毅力会非常的强烈。这个勇悍毅力,一个很强的勇悍毅力是怎么产生的?就是相信安止一定可以得到,坚决相信安止一定可以得到,懈怠一定可以灭掉,一个确信的相信,所以后面要讲的,「故灭懈怠为初切要。」最初的段落灭除懈怠是非常重要的。

  但怎么把懈怠灭除掉呢?「若能获得身心轻安,喜乐增广,昼夜行善能无疲厌,懈怠尽除。」如果得到身心轻安的话,在做善行实修的时候,就很喜乐的情况下来进行,不会疲累的。因此之故,在实修、禅修的过程当中,不想持续去做禅修这种懈怠,前面讲的两种懈怠,这些懈怠,完全可以灭掉的,在得到轻安的时候,会把这些懈怠完全可以灭掉。

  但是轻安当然不是立刻就产生,轻安也有它的原因,所以「然生轻安,须于能生轻安之因妙三摩地(无过的三摩地),恒发精进。」轻安是持续禅修而产生,当然也要精进做禅修,精进做禅修之后,会修到一个身心非常熟练,身心非常熟练才会产生轻安,表示前面先要有一个精进,所以要恒发精进。

  「然生精进,须于正定具足恒常猛利希欲,」精进之所以产生是因为对禅定的观修,有一个强烈的渴求之心、欲求之心。因为有强烈的欲求之故,所以去修禅定的时候,进行禅修的时候,就非常勇猛精进。因为勇猛精进之故,再三修、精进、常常修,变得非常熟练。因为熟练之故才产生身心的轻安,所以前面要有一个强力的欲求之心。

  「欲乐之因,」欲求之心从何而来的呢?「须由观见正定功德生坚信心,故应先思正定功德,数修信心。」欲求之心是从了解等持的功德而来的,因为了解等持的功德,内心产生非常钦慕之心,相信等持真的好,我要得到,这种信心非常的强烈。

  相信等持有这些功德,这种信心非常的强烈之后,就会产生一个欲求,就是我要得到,有这种强烈的欲求,我一定要得到,当然就精进努力去禅修,再三修,就会变成身心很熟练。身心很熟练的时候就产生轻安,轻安之后就会等持、安止就会得到了。

  我们现在讲的段落,还没有产生轻安,轻安还没有得到,这是在系心于所缘的前面,观修还没有开始之前。这个段落不是说我们已经得到了,是在还没有观修,还没有禅修之前,我们要先了解这些内容的,了解什么内容?了解如果我只得到轻安的话,可以把懈怠完全的灭除掉,懈怠尽除。

  如果产生轻安的话,可以把懈怠完全的灭掉,而且禅定的果,安止也可以得到,这个一定要先了解。如果了解这一点的话,内心去修等持的时候,相信我可以直接做实修,最后的果,安止我也可以得到,这种信心,相信之信非常强烈。在相信之下来进行观修的话,在观修的当时,观修的过程当中,当时勇悍的毅力就可以存在了,这个勇悍的毅力就可以达到一个标准,就会合乎标准的。

  或许大家看到这里的时候,不是谈到「若能获得身心轻安,喜乐增广,昼夜行善能无疲厌,」一般来讲,不是应当禅修很久才会产生轻安的吗?为什么在这里来讲呢?是啊!现在这不是说已经得到了轻安,是说在前面,要先对整体有一个了解,为什么要对整体有一个了解呢?因为我先了解,有了了解之后,我的内心会勇气百倍,我知道一切的懈怠都可以灭掉,而且我有能力持续做实修,禅定的果,安止我一定可以得到,先有这种了解,产生一个勇气,在这个勇悍的勇气之下去进行禅修。所以这个不是说已经得到了,在得到之前,要先有一个这样的了解。

  「此等次第,」我们前面谈到的内容有次第存在,这个次第首先有信心,之后产生一个企图、欲求的想法,之后精进,之后去得到一个轻安,有一个顺序存在,「修者观之极显决定,」禅修的人去看的话,就知道这个次第是存在的,非常明确的,有这四个次第存在,「故应认为最胜重要。」所以要了解这是最殊胜关键的重点。

  这是按照前面讲的四个项目,它有次第存在,按照四个次第,可以把懈怠完全灭掉,所以应当当作是一个最为殊胜的关键重点,这个根据是什么呢?有根据呀!就是至尊仁波切后面引经据典来说明,说前面两个有来源出处的,来源出处就是《辨中边分别论》里面谈到的,辨中边论云:即所依能依,及所因能果。」所依:所依之处。能依:是能依者,能依者依靠在所依之处的上面。然后,所因跟能果,「所依谓欲勤所依故,能依谓勤或名精进,欲因谓信深忍功德,勤果谓轻安。」「所依之处是欲求。「能依」靠的是安住在欲求上面的精进,以精进去安住在欲求上,强烈的去追求。「所因」是二者的因,就是所依跟能依的因,这二者的因就是信心。「能果」是这二者的果,就是欲求跟精进的果。欲求跟精进的果就是轻安,所以这是四个项目、四个次第。这是前面做的说明,后面引经据典,讲它的来源出处。

  这都是在系心于所缘的前面要做的准备,系心于所缘前面要准备的是,当我去做观修的时候,勇悍毅力要非常的强烈,这当然非常有必要。可是勇悍的毅力如何产生呢?就要先知道懈怠完完全全可以灭掉,安止一定可以达成。靠着这个认识、这个了解。其次安止得到了之后,有什么好处吗?有啊!安止之后很多功德利益,这个功德利益也要了解,这两个了解。

  在这两个了解之下,勇悍毅力会非常的强烈,所以再说明一下安止的功德、等持的功德是什么?这个都有必要要了解了,所以现在才会谈到:「此中所说正定功德,」现在谈到的段落是等持或者是安止,这里所要谈到的安止的功德是什么?底下就要说明了,「谓由获得奢摩他已,现法乐住身心喜乐。」因为得到安止之故,则现法、这一辈子安乐而住,身心都在安乐之中,放眼看去,现前可以看到它的情况,得到安止的话,内心也很快乐,身体也很快乐,身心都在快乐当中的,这个是首先的功德利益了。

  「及由获得身心轻安,于善所缘心如欲转。」因为身心轻安已经得到之故,对于善所缘进行实修的时候,不会劳累。在中间禅修的过程当中,「心如欲转」是随心所欲,对安住在善所缘对境上面来做实修的时候,随心所欲,中间不必停下来吃饭,不想吃饭的,会继续,不想停下来,因为不会劳累嘛!所以继续做实修啊!这个是安止的功德了。能够乘心如愿,对善的所缘,随心所欲的不断的去做实修,不会劳累的,这是第一个功德。

  「又由息灭于颠倒境散乱无主,」因此之故「则诸恶行皆不得生。」其次是因为得到安止之故,当我们进行善行实修的时候,散乱就可以排除掉,平常如果没有得到安止,做任何善行实修,都是一边做禅修、一边在胡思乱想,都在散乱之中,在这种情况之下,所做的善行实修,力量很薄弱,利益也很薄弱。所以《入菩萨行论》里面谈到了,课诵或者是禅修等等,在散乱之下来进行的话,是不可以的。

  散乱之下来进行的话,利益也很薄弱,在《入菩萨行论》里面谈到了。如果在禅修的时候已经得到安止了,在安止的情况之下进行实修的时候,这个实修本身没有妄念的散乱,没有妄念的散乱的话,禅修的威力、利益将会非常的强大,这是一个功德利益。其次,「随所修善皆有强力。」因为没有散乱的缘故。「又止为能依,」依靠安止之故,「能引神通变化等德。」当我去利益众生的时候,要有许多神通变化的威力,这些神通变化的威力,也是要靠着安止就可以得到的。

  「尤由依止,能生通达如所有性毗钵舍那,」尤是特别,特别是依靠安止,能生通达如所有性的毗钵舍那(胜观)。特别是了空慧,通达如所有性就是了空慧,如所有性是空性,尤其在得到了空慧这个部分,安止会有很大的帮助。透过安止之故,对如所有性能够了悟的这种了空慧,当然就很容易产生。「速疾能断生死根本。」速疾能断轮回的根本,因此有了了空慧,当然就能很快把轮回的根本灭掉。

  诸如此类,前面所谈到的很多的功德,要把这些功德再三思惟,内心好好的观修,把这里面所谈到的项目、这些功德,再三观修,因为观修之故,了解了这些功德,对安止的禅修,勇悍的毅力就会产生了。

  因此对前面所讲的这些功德要先了解,「若能思惟此诸功德,则于修定增长勇悍,」对这些功德,好好的了解,内心再三思惟、反复思惟,好好做一下观修,一个坚定的信心,在禅修的时候,勇悍毅力就会非常的强烈。

  「生勇悍故恒乐修定,」因为勇悍毅力很强烈之故,勇悍毅力是属于自己的内心,不会有外面的人偷走它。因为勇悍毅力之故,去实修的时候,很喜欢,很快乐去修禅定。「极易获得胜三摩地,」因为禅修的时候很高兴、很快乐,勇悍毅力很强烈,实修之后,当然它后面的果、安止很容易得到。「得已不失能数修习。」而且安止得到了之后,等持得到了之后,也不容易丢掉的。

  如果内心有了勇悍毅力,已经得到勇悍毅力的话,对自己的等持的禅修有一个很大的鼓动、鼓励的作用,在这个强力鼓励之下,当然等持很容易得到,安止很容易得到,而且…

《菩提道次第广论 奢摩他 第15讲》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