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菩提道次第广论 奢摩他 第16讲

  《广论奢摩他16》

  

讲授:雪歌仁波切2007-10-05

  就得到无上佛果珍贵宝而言,在我们身口意三门里,主要是指内心证悟的功德,逐渐增长增广之后,到达佛陀的果位。关于这部份,在佛陀开示的典籍里提到过,成佛的道路有资粮道、加行道、见道、修道、无学道,这些道路的功德不是讲身口的功德,是讲内心的功德,这些五道的功德是根据内心的功德来划分、解释说明的。

  同样的道理,下士、中士、上士的道路,这些道路的内容讲的也是内心功德的差别。除此之外,并不是讲身体语言方面的功德,也不是按照这个方式来做分类的。

  因此之故,应当重视我们内心的功德,逐渐逐渐进步,之后,就会成就佛果。应该是这个样子的。我们前面解释很多内容,上次谈到内心证悟的功德产生。总而言之,下士、中士、上士道路,一切证悟的功德要在内心产生的话,首先要依靠的是心,透过等持所得到的住分,靠着住分使胜慧的功德,逐渐增长进步,靠着止和观这二个的能力,慢慢的使自己证悟的功德逐渐增长增广。

  在《解深密经》也谈到,一切乘门的功德,由止观而来。当然这里讲的不是正式的止观,「止」主要是指内心安住的部份,以及不涣散,靠着这个部分使内心的功德增长增广,之后,正式产生胜观的功德,在止和观双运之下,不断的努力之后,就得到内心地道功德增广增长。这是《解深密经》里所谈到,我们现在所要讲的是安止的学习。

  安止的学习,主要是讲内心的住分。要得到内心的住分,要透过等持,透过等持的实修,得到内心住分,这部份至尊仁波切在《广论》「修止方便」做了解释说明,透过这方面的闻思修,希望内心能够好好的学习止观,内心的住分能够得到,之后,能够得到正式的胜慧。没有得到要使它得到,得到的要不断的增长增广,之后,经过下士、中士、上士的道路,地道的功德逐渐的增长、增广,最后成就佛果,广大利益众生,有这种了解,产生这个动机之后来学习教法。

  上次谈到系心于所缘,系心在所缘的对境上来观修,在此之前要做什么?这是上次所解释的部份。内心要得到安住,安住的等持要怎么去成就?这是讲内心住分的部份。靠着内心能够坚固的安住,才能够产生正式的胜慧,这都是我们所要实修的内容。

  首先,要得到坚固的住分,要透过等持的观修,在等持观修之前,先要了解等持有什么功德?因为先知道功德好处,内心会产生强烈的兴奋欲求,追求的想法,但内心如何产生勇悍热切追求的想法,要如何思惟才能产生呢?这是上次所讲述内容。

  上次主要的内容是讲一切的功德,特别是内心住分的等持,以及所产生胜慧的功德,止观双运的功德,特别是现在讨论的等持观修,由安止(等持)的观修,最主要的目标是希望将来能够缘取空性,然后缘取空性来做分析,产生胜观,为了达到这个目标之故,因此我现在来修安止,这是在正式实修安止之前,要先了解有这个功德好处,有这个目标,在这个了解之下来修安止。

  前面谈到「尤由依止,能生通达如所有性毗钵舍那,速疾能断生死根本」,特别是依于安止之故,才能够产生缘取空性的胜观,以缘取空性所产生的胜观,才能够断除轮回的根本。这是依于安止产生胜观,由胜观产生了空慧,能断掉轮回的根本,这是了解它的功德利益,由了解功德利益,我要来学习,那种渴求热切兴奋勇悍的想法,当然就会非常的强烈。

  所以知道未来我能够缘取空性,之后,产生胜观,能够断掉轮回的根本,这时候要实修的想法,当然非常强烈,生起勇悍的想法,兴奋的欲求,在这个情况下,安住在所缘的对境上来实修,就非常好了。这是上次所谈到的内容。

  系心于所缘的内容观修,此时开始缘取对境,进行观修的时候,所缘取的对境是什么?又要做说明了。第二住所缘,前面是安住所缘,前面要先做什么,这都做完了!之后,当然正式安住在所缘上,怎么来修呢?开始做说明了,一、明心住之所缘,二、心于所缘如何安住。

  首先要说明清楚,心住之所缘对象是什么?这个了解了,心缘取对象之后,怎么安住在上面呢?分成二项。其中第一项,总建立所缘,总体来讲所缘的理论是什么?第二项,明此处之所缘,现在个别所要缘取的对象是什么?

  第一项总体来讨论所缘的对象是什么?这又分成三项:一、正明所缘,说明所缘的对象是什么。二、显示何等补特伽罗应缘何境,什么样的实修者,应当缘取什么样的所缘对境。三、显示所缘异门,异门不同的类型,所缘的对境不同的类型。

  首先第一个:「如世尊言修瑜伽师有四所缘,谓周徧所缘,净行所缘,善巧所缘,净惑所缘。周徧所缘复有四种,谓有分别影像,无分别影像,事边际性,所作成办」,关于四种所缘的部份,佛陀在佛经及许多的典籍里曾经开示过,主要是《声闻地》,在《解深密经》讲述安止的那一品也是谈到这个内容。

  周徧所缘又分成四种,这四种我们大略作一个解释说明,可能笼统先讲解一下,大家比较容易了解。周徧的意思,就是指周徧于任何的法,当缘取任何的法进行实修的时候,这四个情况都可以包括在里面做解释。缘取任何一个法,进行观修的时候,现在所谈的周徧所缘的缘取方式,都可以做解释,在它的上面都可以形成,都可以用这个缘取的方式来做实修。

  有境去缘取对境的时候,不管缘取任何一个法,现在所谈到的缘取的方式,一定包括在里面,都可以来进行这个实修,都可以在任何一个法上达成,如此来做解释的。因此在缘取一切法来做实修,这个方式都可以包括在里面,所以名称上就称为周徧所缘,当然这是笼统的解释,大家可能不是很容易了解。

  举一个正式的例子来讲,可能大家比较容易了解,譬如缘取五蕴来做观修,把五蕴当成所缘境。之后,缘取五蕴来做观修,也可以用有分别影像、无分别影像、事边际性、所作成办,在五蕴上就可以有这四个所缘对象来进行,在五蕴上可以形成这四种情况来进行,跟五蕴的情况一模一样,徧及一切法都可以这样做。譬如缘取补特伽罗、瓶子、柱子,缘取任何一个法,它的缘取方式,这四个项目都可以来进行,因此就称为周徧所缘。

  我们要先把书里面内容作一个解释说明,因为如果不看书的内容,直接作解释说明,可能大家更糊涂、更不容易明白。我们先把书里面字面上的意义作一个解释,大家字面上一看就知道了,之后,再把里面的意义归纳,再作一个解释,那就了解了,更加深入啦!所以我们现在首先一定要先看书本里的文字,先把书本里的文字作一个解释。

  现在谈到四种所缘,就是经和论所谈到的四种所缘,四种所缘里面,第一个周徧所缘,周徧所缘又分成四个,这四个项目至尊仁波切怎么划分呢?首先就能缘的心来讨论,二种影像的所缘,就是有分别影像和无分别影像,周徧所缘有四个,为什么分成有分别影像和无分别影像这二个?这是从能缘的心来讨论,因此分成二种。

  接着,就所缘境,安立事边际性(351页第二行)的所缘,就果安立所作成办(351页第四行最底下)的所缘。所以讨论到有分别影像、无分别影像的所缘,这是从能缘者(能缘的心)来讨论。讨论到事边际性,这是从所缘的对境来讨论,如果讨论到所作成办,这是从果方面来讨论。因此周徧所缘分成四种,这四种至尊仁波切所作分类,就分成从能缘心来讨论、从所缘对境来讨论、从果来讨论。

  从能缘心来安立怎么做解释?第一项从能缘心来讨论,就安立二种影像的所缘,初、是毗钵舍那所缘,二、是奢摩他所缘,毗钵舍那是胜观,奢摩他是安止,首先胜观所缘取的对象,称为有分别影像所缘;安止所缘取的对象,称为无分别影像所缘,这二项就是以有分别影像、无分别影像,来做区分的,这个区分不是从对境来讨论,是从有境方面来讨论。从有境缘取对境的方式,在此情况下称为有分别影像、无分别影像,所以是从有境缘取的方式来做讨论。

  除此之外,不是从对境来做讨论,为什么不是从对境来做讨论呢?一切万法都是胜观所缘取的对境,一切万法都是安止所缘取的对境,譬如空性是不是安止所缘取的对境?是啊!是不是胜观所缘取的对境?是啊!无常是不是安止所缘取的对境?也是啊!是不是胜观所缘取的对境?仍然是啊!因为应当是止观双运配合之下来进行禅修,这是非常重要的。

  因此,一切万法既是安止所缘取的对境,亦是胜观所缘取的对境,可见能不能说这个对境是安止所缘取的对境,这个对境是胜观所缘取的对境,不能这样讨论。因为一切万法也是安止所缘取的对境,也是胜观所缘取的对境。可见前面谈到这个分类,分成安止所缘对境、胜观所缘对境,这不是从对境来讨论的。因为一切的对境也是安止的对境,也是胜观的对境,所以不能从对境上来讨论,这是安止的对境,这是胜观的对境。

  不过安止所缘取的对境和胜观所缘取的对境,应当有所差别才对嘛!应该不太一样,应该有所分别,这个分别应该从有境来做分别,不应该从对境上来做分别,一切对境既是安止的所缘对境,也是胜观所缘的对境。当缘取对境的时候,能缘的心本身伴随着检查分析的方式来缘取的时候,在此情况下称为胜观所缘的对境。如果缘取对境的时候,能缘的心没有伴随着检查分析,没有做任何的检查分析,直接缘取安住在上面,这时候的所缘对境称为安止所缘的对境。

  这里谈到,初、是有分别影像,是胜观所缘,二、是奢摩他所缘,是无分别影像,是安止所缘的对象。伴随着检查分析来做分析的时候,这时候所缘的对象称为有分别影像。假设不伴随检查分析,直接缘取对境来观修这是修安止,此称为无分别影像的所缘,这时候的所缘是按照有境来做分类的,不是根据对境来做分类,这个差…

《菩提道次第广论 奢摩他 第16讲》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