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如果按照这里所谈的周徧的话,一切对境在我们内心第六意识出现一个行相,缘取这个行相来做观修,当然也称为影像,一切万法的行相都可以。
不过至尊仁波切进一步来做说明,课本351页,「又此影像为何所缘之影像耶」,这里所讲的影像,是什么所缘对境的影像呢?谓是五种,此即350页倒数第四行「如世尊言,修瑜伽师有四所缘,谓周徧所缘,(后面就是三种所缘),净行所缘,善巧所缘,净惑所缘。」这就是这三种所缘对境,这很多种,它在第六意识所出现的行相,来当做影像。
351页第一行「又此影像为何所缘之影像耶?」是什么对境的影像呢?「五种净行所缘,五种善巧所缘,二种净惑所缘之影像」这三种对境类型就很多了,总之,净行所缘,善巧所缘,净惑所缘,这三种对境里面各各有好几项,这些对境在第六意识上所出现的行相,缘取这个行相来做观修,所以这些对境在第六意识上所出现的行相,才是我们这里所讨论的影像。当然一般讲影像的话,一切万法在第六意识所出现行相都可以,不过这里特别指出很具体的例子,实际上禅修时所用的三种类型,就是净行所缘,善巧所缘,净惑所缘,这些对境在第六意识所出现的行相,才是这里所讲的影像。
从能缘有境来讨论,分为有分别影像所缘和无分别影像所缘,这讨论完毕了。再来讲第二种,就所缘境来安立事边际性的所缘,周徧所缘有四种,有分别影像所缘、无分别影像所缘,第三种事边际性所缘,这是这里所要谈的。至尊仁波切把「周徧所缘」分成三种情况,第一种从能缘者的角度来讨论,第二种从所缘的对境来讨论,就是四种所缘对象的第三种事边际性所缘对象。
至尊仁波波切从所缘的对境来分类,从所缘对境来讨论事边际性的话,怎么来说明呢?所缘的对境有什么情况呢?在每一个所缘的对境上都有如所有性、尽所有性。就所知的万法,就每一个所知上面,它自己本身都有二谛的性质。这是月称菩萨《入中论》所言「就万事万物,以名言心进行施设是世俗谛,以究竟抉择的心去安立是胜义谛」,万事万物就是一切所知,每一个所知的上面,假设我用名言抉择的心去看它的话,会了知世俗谛的部份;用胜义抉择的心去看它的话,就会了解它胜义谛的部份。
所以就对境(所知)而言,每一个所知,每一个法上面,它自己的本质,一定分成粗的面貌、细的面貌,粗的情况是什么?细的情况是什么?细分的情况是胜义谛的理论、粗分的情况是世俗谛的理论,所以每一个对境都有二谛的理论,这就称为事边际性。事就是万事万物,亦即《入中论》所言:「假设以名言抉择心去看的话,会看到粗分(世俗谛)的情况,假设用究竟胜义抉择的心去看,会看到细分的情况,这是胜义谛的部份。」
关于二谛的理论、二谛的性质徧一切所知,一切万法之上都可以讨论二谛,因此之故,它的名称就称为周徧所缘。因为在每一个所知上面,都有二谛的理论,二谛的理论徧一切所知上面,所以称为周徧所缘。这里最主要讲的就是二谛的理论,广论所谈到二谛理论的部份是,就所缘境立事边际,「事」是实有法,就是万事万物,「此有二种,如云唯尔更无余事,是尽所有事边际性,如云实尔非住余性,是如所有事边际性」。就是如所有事边际性和尽所有事边际性,事边际性就是一切实有法的某一个性质,尽所有的性质和如所有的性质,这是二谛的理论。
每一个所知上,一定有如所有的性质、尽所有的性质,在实有法上面全部都有,二谛的理论徧及一切所知,一切万法之上,所以就称为周徧所缘,就是这里所说的事边际性。
就一切的所知每一项上都有二谛的理论存在,就世俗谛的理论称为尽所有性事边际性,「如云唯尔更无余事」,唯尔,仅仅就是这个样子,再没有其他的实有法,唯尔更无余事是指,譬如依于善业生出快乐的果,依于不善业生出痛苦的果,依于集谛生出苦谛,依于道谛生出灭谛,关于这方面的理论,都是尽所有事边际性。
尽所有事:即是好的、是坏的,是这样子、不是那个样子,唯尔更无余事,唯尔这个样子,不是另外一个其他的情况。因此之故,譬如说一切所知,可以包括在十八界来讨论,或包括在十二处来讨论,或一切有为法可以包括在五蕴来讨论,或者四圣谛可以包括轮回和涅槃的万法,这种说法即是世俗谛的理论。
世俗谛的理论即是说此是因,由此因生此果,此是所应断、此是所应取,它就是这个样子,非常肯定决断的理论。此即是因,此即是果,此是所应取,此是所应断,这方面的讨论即是世俗谛的理论,也就是尽所有事边际性。总而言之,在名言上所进行的这些肯定决断,这是好的、坏的事,或者不是,名言上所进行的肯定,唯尔更无余事,很肯定是这个样子,不是其他的情况了,此即称为尽所有事边际性。这是名言上所进行的决断,这是属于世俗谛的理论。
譬如举例来说,就瓶子来讨论关于世俗谛的理论,瓶子是色法并不是非色法,它也不是非瓶子,这是尽所有事边际性,这是在名言上所作的一个决断。但是如果就瓶子去讨论,它的显现是什么样子?实相是什么样子?从究竟实相来分析,它显现的情况跟实际上的情况又不一样,如果从这方面来讨论分析,就变成「如云实尔,非住余性」它实际上是这个样子,不是其他的性质,这方面的讨论,就是如所有事边际性。
如所有事边际性这部份是指不是从显像的部份来讨论,是要看细分实相的部份,这是属于胜义谛的理论。也就是「如云实尔,非住余性」,实际上是这个样子,它的实相是这个样子,非住余性,不是其他的性质。所以这二个讨论就不太一样了。
譬如就瓶子,这是瓶子,它是一个色法,它不是非瓶子,它也不是非色法,这种讨论就是「唯尔,更无余事」它是瓶子,不是非瓶子,所以唯尔更无余事。
但现在不是讨论瓶子的显像,显像上瓶子显现为一个我恒常成立,好像看起来显现是这个样子,不过在实相上它是自性涅槃,是空性,所以「实尔,非住余性」实际上的情况是这个样子,实相上是这个样子,不是属于其他的性质,不是像它显现出来的性质,这是从如所有事边际性来讨论,就变成二种了,尽所有事边际性和如所有事边际性。
譬如唯尔更无余事,这是瓶子不是非瓶子,实尔非住余性,实相上是自性涅槃是空性,非住余性,不是它显像的样子。这二种说法不一样,一个是尽所有事边际性,一个是如所有事边际性,这二者就不同了。
就一切万法,五蕴、十二处、十八界、四谛都可以包括,进行这种分类都是由名言的心来进行,这个分类就是唯尔更无余事,是尽所有事边际性,这是名言上所作的分类。但假设就每一个法自己的实相,前面的这些分类,它的实相上只有一味,因为万法都是空性,就证悟空性(了空的心)而言,万法都是一味,在了空的心去了知万法,不会分成这是所应取,那是所应舍,这是苦谛,那是集谛,在了空心上面不会进行这种分类。在了空心上不会分这是五蕴的部份,这是十二处的部份,那是十八界的部份。因为五蕴也好,十二处也好,十八界也好,这一切全部都是空性,就了空的内心而言,了悟到它空性的部份,这一切在空性上完全都是一味的。所以不能够再把它分成这是五蕴,这是十二处,这是十八界,这是应取应舍,没有这样一个分类了,这是从实相上(空性方面)来讨论,
从空性实相上会成立它没有自性存在,从它实相上而言自性不能成立,不能够把它指出来,这是从空性来讨论,如果这样就会变成实尔非住余性。
其尽所有性者,谓如于五蕴摄诸有为,譬如一切有为法都可以包括在五蕴里,或者一切万法都可以包括在十八界及十二处,四谛尽摄一切所应知事,这是应该取的你要知道,这是应该舍的你应当要知道,所以应取、应舍都应当要知道的,应取、应舍都包括在四谛里。一个解脱者而言,这些都应当知道的,一切应舍都包括在苦谛、集谛里面,一切应取都包括在道谛、灭谛里,就解脱者而言,这一定要知道。所以取舍也好、涅槃也好,包括在里面,就解脱者而言这是所应知事,应当要知道的,因此唯尔更无余事,没有其他者。
所以有为法包括在五蕴,之外没有其他者,或者万法包括在十二处,之外没有其他者,包括在十八界,之外没有其他者,或者除了四圣谛之外,就没有其它应取、应舍要知道的事情,所以说唯尔更无余事,因此这是从名言上来进行分类,这部份称为唯尔更无余事,是尽所有事边际性。
如所有性是指前面讨论到的有为法分成五蕴,或者一切所知,一切万法,一切所缘而言,就它们而言进行分类,分成五蕴、十二处、十八界,这是名言上的分类。作完这个分类后,再仔细分析它的实相,一切有为法的实相上不能再说有五蕴了。因为一切有为法,五蕴、十二处、十八界,实相的部份就是空性,空性的部份是一样的,所以在一切万法上分成十二处、十八界,这个分类是名言心上来进行的。
名言上进行分类的每一个法,从它的实相上来看都是一味,空性,所以万法就算分成四圣谛(包括应取、应舍),就实际上而言,应取、应舍都是空性,空性这部份是一味,不能用手指头指出来这是应取、这是应舍,因为它是空性,所以称为实尔非住余性。
实尔非住余性,是如所有性,谓彼所缘,实性真如,理所成义,是指用逻辑推理分析到最后一定可以成立它的真如性,它的空性,(实性是真实性,真如是它的空性),所以称为实尔非住余性。
《菩提道次第广论 奢摩他 第16讲》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