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论奢摩他17》
讲授: 雪歌仁波切2007-10-12
就我们而言,想要得到圆满的佛果,能得到的方便,大小乘门的教法,或者是下士、中士、上士道路的学习,透过这个实修,来得到圆满的佛果,这是最为主要。
不能让我们实修的根本之处,是因为我们自己不能摄持自己的内心,因此之故,不能实修,可见摄持自己的内心非常的重要,但是如何达成摄持自己的内心呢?先要了解,不能摄持内心,会有什么毛病?寂天菩萨在《入行论》谈到:我们的内心就像疯狂的大象,如果不能管住它的话,会造成严重的伤害,像疯狂大象的内心造成的伤害很多,在《入行论》颂文谈到,可能会导致堕入无间地狱,这么严重的麻烦也会发生。
一般而言,动物疯狂当然会造成伤害,特别是动物中力气最为强大的大象,如果疯狂的话,伤害就更加严重了。动物中力气最大的大象疯狂当然很恐怖,会造成大的伤害。但这个伤害再怎么严重,不可能把我们善道的命脉都破坏掉,那是不可能的。可是如果内心不能摄持,它像疯狂的大象,我们就不能做实修了。
所以,下士道路要实修也要能摄心,中士道路要实修也要能摄心,上士道路要实修也要能摄心。小乘道路想要实修,也要能摄持自己的内心,大乘的道路要实修,还是要靠摄持自己的内心,甚至大乘道路中殊胜的密咒乘门,这方面的实修,还是要摄持自己的内心。因此,任何方面的实修,摄持自己的内心都非常重要,自己好好管住自己的内心,能够控制自己的内心,这个称之为摄持自己的内心。
怎么能够达成呢?主要这个部分的实修,是靠在安止的段落所谈到,因为像疯狂大象一样的内心,来来往往不能够拘束,现在我们要把这个心抓住,把它拘束下来,让它能够坚固稳定,然后让它能够非常的熟练,这种练习的方式,就是在安止的段落所谈到。如果这个部份做到了,然后再进入,下士、中士、上士的道路,小乘、大乘的道路,精进努力实修的话,就能够达到目的(成就佛果),因此,思惟以这个方式能够迅速成就佛果之故,产生这种动机来学习教法。
所以,当我们要摄持自己的内心,使它远离什么呢!就有很多的内容、方式也不同,寂天菩萨在《入行论》谈到,心思涣散在某一个对境上,现在要把它摄持回来,让它离开涣散的对境,向内能够安住,这样来观修。那是离开什么对境不要涣散呢?在《入菩萨行论》最主要谈到的是爱我执的内心,对于涣散在爱我执的内心,这个部份应当要离开,收摄回来,离开这个对境,这是在《入菩萨行论》第八品静虑品所开示的内容,主要谈的是,内心涣散在爱我执的想法之中,在爱我执的想法,从最初开始产生的时候,从这个地方开始就要把它去除掉,这个部分的涣散都要去除掉。
这个部份的开示,主要是针对大乘菩提心的实修,当在菩提心实修的时候,要摄持自己内心,应当要把内心涣散在爱我执的部份去除掉,针对这个角度来开示。除此之外,在小乘的阶段心思涣散,为了把心思涣散这种情况灭除的缘故,要离开什么对境吗?那倒不需要,不需要像前面所谈到的,仍然在爱我执的情况之下。所要灭除的部份,就不是爱我执了,是比爱我执还要更加粗一点的心思,因此还没有到达要把爱我执排除掉。因此前面所谈到的是配合菩提心的实修,应当要去除的是心思换散在爱我执的上面,到了小乘比起大乘又再更加粗糙一点点了,就不是要灭除掉爱我执,是比较稍微粗糙一点点的。
可是比起世间人的情况而言,比起小乘更加粗糙了,在世俗之人安止实修的段落,心思的涣散,要让心思稳定下来,主要要离开的涣散,就是更加粗分的贪念、瞋恨部份的涣散。不是细分的烦恼,也不是爱我执的部份。心思涣散在细分的爱我执部份,这些都不是要破除的,要破除的只是粗分的贪念、瞋恨等等的烦恼,离开这个方面的涣散,让心思稳定下来。
可见安止的部份,要让心思安住,让内心安住、远离涣散。而远离哪个部分的涣散就不一样了,这个方面安止的观修,就变成情况很多种,所以大家不要把安止认为只有一种禅修的方式,那就大错特错了。因为,就算世间之人也有他所实修的安止、小乘有实修的安止、大乘也有实修的安止,安止所要讨论到的内容就非常的广泛了,类型有很多种。
我们现在进行的段落,配合大乘行者,以大乘行者为基础来做讨论,从大乘行者一开始要怎么实修来讨论,首先要产生无过失的等持,之后按照顺序修九住心,最后就会得到安止。可是最初无过等持如何产生?就无过等持产生而言,首先要有所缘对境来做实修,因此要讲所缘对境是什么?这是上次谈到的内容。
四种所缘,周徧所缘,净行所缘,善巧所缘,净惑所缘这四种类型,如果要产生无过等持,要安住于所缘来禅修,所缘的类型就有这么多种,但其中周徧所缘,范围是最广大的,因为在任何实修它都遍及的,称为周徧所缘。除此之外,后面的三项,净行所缘,善巧所缘,净惑所缘,就有前后的次第,顺序存在。首先是净行所缘,之后进入善巧所缘,再进入净惑所缘,有前后的次第存在。
首先第一种周徧所缘,实际上分成四种类型,这四种项目又归纳成三种类型,这是上次所谈到的内容。其中有分别影像所缘、和无分别影像所缘,这二个归纳成一个类型,这是从有境主体本身来讨论。
第三种事边际性所缘,这是从对境的角度来讨论,当从有境和对境的部份好好来实修,实修彻底究竟之后,就得到安止的果了。但是安止之乐得到的时候,内心还能够安住在安止之乐上,也能够来修安止,就果已经得到的时候,安住在果上仍然可以继续修安止,那时候的情况称为所作成办,所以所作成办是从果来安立。三种类型中,上次进行到第二种类型,就所缘境来安立的事边际所缘,上次就讲到事边际所缘这个段落。事边际所缘,是从对境来讨论,主要是从对境二谛的部份来说明。
我们看广论的内容,就会了解刚刚所谈到的部份,周徧所缘实际上是四种类型,可是至尊仁波切把它归纳成三项。初就能缘的心,立二种影像,从能缘的心来讲有二种。其次从所缘的境,351页第二行就所缘的对境立事边际性,这有二种类型。再来从它的果,第四行「就果安立所作成办」,所以就分成三项。虽然周徧所缘里面要讨论四项,但至尊仁波切归纳成三项,三项里从所缘的对境来讨论,就是事边际性所缘,从所缘对境来看就分成二谛了,上次就谈到这个部分。
二谛就是尽所有事边际性和如所有事边际性,所以一个是尽所有,一个是如所有。如所有的部份,我们常讲如实,或如所有,其中如实或如所有指的就是胜义谛,如所有的意思是指对于对境究竟的实相(真谛)的部份,称为胜义谛,这是如所有(如实)的部份。
不过这个部份,中文和藏文的意义有一点点的出入,如所有性藏文「几搭瓦」(译音)中文翻成如所有性,「搭瓦」并不是如同、好像的意思,「搭瓦」其实就是看的意思,仔细的看,仔细的分析的意思,是指所有的看,所有的仔细分析的意思,这又怎么解释呢?即对某一个法,不管你用所有的看,仔细的去看,就是你长久去看、或者是你仔细去分析、仔细去看,看得非常细、非常深入,不管你看了多少,它还是这个样子,仍然不会改变,不会因为长久的时间之后,变成另外一个性质,完全不会的。所以如所有是指你用所有的方式去看,在看得多么长久、多么深入的情况下,它还是这个样子,不会有任何的改变,所以它是究竟实相,不会转变成任何其他者。所以「几搭瓦」还是「看」的意思,用多少、多久去看,它还是这个样子不会改变,字面上是指这个意思。
其次后面要讲尽所有法,「其尽所有性者,谓如于五蕴摄诸有为」,五蕴、十二处、十八界这部份是尽所有的法。如果是空性胜义谛的部份,如所有法(空性)的部份不用涉及很多法,只要在某一个法经过长久的分析,细分很深入的分析以后,它还是没有改变面貌。它究竟实相的部份你了解了,看到了,就是空性的部份(胜义谛的部份),所以它不需要涉及很多的法。
现在不是在对境上长久的去看它,尽所有的长久去看它,去分析,现在不是这个样子。现在是就对境,它的名言安立的部份去了解就可以了,如果从名言安立的项目上去了解,就有这是色受想行识五蕴、这是十二处、这是十八界,这部份的了解就称为尽所有、穷尽所有,就是所能够得到的有多少、有多少,因此一定要涉及它的名相(项目),它的项目的部份就有很多名称,即尽所有的项目的意思。这是指对于对境的法我不是很长久的去仔细的看、去详细的看,不是这个;是就它穷尽的所有项目我知道了、我了解了,从这个部分来讲,这个就是尽所有,这是世俗谛。因此这部份的类型,譬如五蕴、十二处、十八界这是尽所有的部份,这是世俗谛的法。
譬如当我们提到五蕴的时候,五蕴是把这个法做各各分类,譬如说这是色蕴、这是受蕴、这是想蕴、这是行蕴、这是识蕴,是不是把法分成这一堆、那ㄧ堆,做一个分类,所以是尽所有的法。或者说例如谈到十二处,这是外在的对境有五尘(五种对境),内心的部份有五个根门。之后还有一个,就对境的部份,不是都是色法,对境也有非色法的部份,这部份列入法处,之后,就内在心识的部份,还有一个意根的部份,这些加起来十二处,这是作不同项目的分类。
讨论到十八界的理论也是这样,对境的部分有六个项目,心识的部分有六个项目,再加上心识所依的根门又有六个项目,归纳起来就是十八界,又是把法分成十八个范畴,所以把这部份的了解称为尽所有,对一切的法来作一个分类的方式,称之为尽所有。
关于五蕴、十二处、十八界这个部份,因为我们学习佛法常常会遇到,心经里不是常常都念诵到,所以做一些说明,有必要做一个了解。谈到五蕴的时候…
《菩提道次第广论 奢摩他 第17讲》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