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因为针对神识的每一个,我们都有谛实的执着存在,又还要一项一项分开来讲,所以又讲了十八界。开示十八界这一切都没有谛实存在,所以一切万法可以包括在十二处来讲,可以包括在十八界来讲,这样每一项都谈到,要讲每一项都没有谛实存在。原因就是我们对于每一项都有谛实的执着存在,为了把它破除之故,所以不同的每一项全部都要谈到,心经里讲的内容是这个样子。
大家还有一个问题,五蕴、十二处、十八界,譬如眼处和眼界它有差别吗?为什么在十二处讲、十八界也讲,如果从实有的角度来看就没有差别了,从具体的实有法来讲眼处就是眼界,眼界就是眼处,当然二种没有差别。可是就产生执着而言,依于眼处产生谛实的执着,依于眼界产生谛实的执着,谛实执着的产生就不太一样,从这个不太一样的部份来讲,就分成眼处也讲、眼界又讲。
仁波切以他自己为例来说明:首先他是一位出家人,其次他是一位仁波切,不管出家人或仁波切都是同一个人,如果有一位在家人侵犯他的时候,这时候仁波切内心会产生一个(我执)谛实成立的执着,心里就会想我是出家人,你是白衣,在家人怎么可以侵犯我呢?这时候执着产生了,这时候的执着是从我是僧人的角度来想的;但假设现在全部都是出家人,如果僧众冒犯、轻视他的时候,这时候仁波切会想我是仁波切,你只是一位普通的出家人,怎可以侵犯我了,这时候产生的执着是:我是一位仁波切,这样的一个执着,是不是不一样?所以这个执着的产生是不一样,但是僧人也好,仁波切也好,都是指同一个人,但是产生执着的方式是不是不一样,从僧人的角度产生执着,从仁波切这个角度来讲产生执着,是不是不一样?是不一样。
如果是眼处或是眼界,不是一样吗?「处」里面讲,「界」里面也讲,从实有法(眼睛)来看当然是同一个。可是它的执着产生的时候不一样,所以在眼处的时候,这个谛实的执着要把它去除掉,眼处的时候要讲一次没有谛实存在,在眼界的时候又要讲没有谛实存在。
我们前面把五蕴、十二处、十八界,做了许多简略的说明,这些都只是附带的说明,这是应该对大家的学习有所帮助,因为这些都经常会接触到。后面要讲,四谛尽摄所应知事,这个就不必再做解释了,四谛的部份大家都了解了,不过,后面这段摄所应知事,要稍微了解一下这个所应知事,我们经常谈到「有」「成事」「所知」是同义词,这里谈到所应知事,不是指那个所知,那是指什么呢?是指追求解脱者,所应当知道的。
可是佛陀所开示的,都是补特伽罗追求解脱所应当知道的法,因此之故,就可以把佛陀所开示的法,都包括在这里,即摄所应知事,所应知事是指一位补特伽罗在得到解脱上所应当知道的事。因为佛陀薄伽梵所开示的都是针对解脱这个目标,所以佛陀所开示的法都可以归纳在四圣谛,这句话应该这样来做了解,这不是指一切万法的所知,是指在解脱方面应当要知道的事情。
其次这里谈到,以五蕴、十二处、十八界、四谛为例来说明,譬如以色受想行识来分类,这个时候是指万法,我把它分成几个项目,我可以把它计算出来,它是这个、是那个,这不是做了一个分类吗?这是把尽所有法怎么做一个分类的内容;而不是对一个法的究竟实相来做分析,如果把法的究竟实相仔细检查做分析,它的究竟实相应该是无自性,现在做分类没有涉及这个范围。如果把万法究竟实相做分析应该是无自性,就无自性而言,万法的实相是一样的,应该是一味的,这部份佛和众生没有差别,五蕴也没有差别,十二处也没差别,十八界也没有没差别,四谛也没有差别。譬如数学里谈到一切数字都从零而形成,就像这种情况一样。
前面谈到很多分类,五蕴、十二处、十八界各种的分类,这些分类都是名言的内心来进行的,所以都是从名言方面来讨论,不是从实相方面来讨论。如果从究竟实相来说就不能进行区分了,在实相上万法一味,一味就不能再进行区分了,这个部份就称为如所有(实相)的部份,即接下来所说。
如所有性者,谓彼所缘实性真如理所成义。它的实性实相真如推理所成的意义,谓彼所缘,所缘的对象譬如前面所说的五蕴、十二处、十八界这些很多啦!就这些所缘,它的究竟实相是什么呢?它的实性是指实相的部分,还有真如是法性的部分,这个部分是如所有,就这些所缘的部分,它的实相应该是什么呢?实相的部份是恒常的存在,法性(究竟实相的部份)是恒常存在的,就是不管你用什么方式去分析它,不管你分析的时间历经了多久,不管你是怎样深入的去分析,它还是这个样子,始终都不会有任何改变的,这部份就称为究竟实相。
究竟实相就是如所有,所以就所缘的部份,它的实相的部份,它的真如的部份,我们用如理所成立,用各种分析逻辑推理之后,最后所成立出来的意义,就是实相、就是真如,就是它的如所有性的部份,这在《解深密经》里谈到圆成实性,圆成实性与空性是同义词。
就圆成实性而言,应该是恒常而有,不是说我可以用手指,指出最初它从这个地方开始,没有的。还有最后消失之处,也不能用手指指出最后它在这个地方消失不见,没有这种情况。因为它恒常就有,始终都存在,不会有任何改变的,这样的性质称为究竟实相。
除了这个部份之外,其他者都经常改变的,譬如就显现出来世俗法的部份,所显的部份当然经常在改变,这是世俗法的部份。但是如果就它实相的部份是恒常不会改变,所以称为如所有。如所有就是不管多少的程度去看它,它始终是这个样子。
就如所有法、尽所有法安住于其上,把它作为所缘来观修,不管我们如何进行所缘取的部份,一定在这二个范围里,不会超出二个范围之外。我们安住在一个对象,来修安止所缘的部份,不是安住在对境究竟实相来观修,就是安住在对境的名言的情形来观修,不会超出这个范围之外,一定可以归纳在这二个范围里面,所以把它称为周徧所缘,即二者可以周徧一切的意思。
最后一个就果安立所作成办,就是修止和观的所缘,前面谈到修止和观的所缘,所缘的对境缘取二谛,就能缘的内心,止和观的所缘,前面谈到的二个项目,再过来就所缘的对境而言是二谛。透过有境的心,所缘的对境,这二方面禅修,最后能够得到一个果,就是成就止和观。所以就所缘的对境二谛来做观修,不做任何分析思择,安住在上面来作观修,这就是修安止;作分析思择来观修,是修胜观。修、修、修,最后就能成就止和观。
止和观得到的时候最后会产生安乐,就是止观的轻安之乐,然后我还是可以安住在止观的轻安之乐上面来入定,这是于果入定而作禅修,从这个角度来讲,把它当作一个所缘,就变成所作成办的所缘。譬如阿罗汉都灭掉烦恼了,可是它还可以把寂静止息之乐,安住在这个乐上面来入定,来作禅修。一样的道理,现在是在止观的段落,由止观产生的安乐,也可以安住在这个安乐上面入定而作禅修,这个时候的所缘,称为所作成办的所缘。
广论的内容谈到,「就果安立所作成办,谓于如是所缘的影像,由奢摩他毗钵舍那,作意所缘若修若习若多修习,远离粗重而得转依。」所作成办谈到止观二者缘取这个所缘来作禅修,谓于如是所缘的影像,就是前面谈到的五种净行所缘、五种善巧所缘、二种净惑所缘的对象,缘取这些对象的时候,这些对象要在第六意识上面出现一个影像,之后再安住在这个影像上来禅修,禅修时伴随着有分别分析观察来进行的话,这是胜观的禅修。如果不伴随分别分析来禅修,直接安住上面,这是安止的观修。这样经过长久长期的观修之后,最后得到什么成效呢?远离粗重。
远离粗重即把造成安止阻碍的粗重能够灭掉,之后,得到安止。修胜观的部份,造成胜观障碍的粗重能够去除掉,得到胜观的轻安,因此能够把各自自己段落的那些粗重排除掉,而得到成就止和观的轻安,得到止和观的轻安之乐,仍然能够把所领受到的轻安之乐,安住在这个轻安之乐上面来进行观修,这是所作成办这部份的观修方式。
就所作成办这部份而言,如果要说明它的所缘对境是什么?应该说它的所缘对境是指轻安之乐。但是所缘的对境是轻安之乐,难道它周徧一切的观修吗?为什么称为周徧所缘呢?并不是一切的观修都是缘取轻安之乐来作观修,那为何还称为周徧所缘呢?这是因为所作成办的观修,是周徧在我们前面所作的讨论,就是能缘的心的观修,还有所缘对境的观修,这部份它是周徧的。因此之故,以这个角度来讲,把它称为周徧所缘。并不是指一切的观修,都把轻安之乐当成它所缘取的对境,不是以这个方式来讲周徧。
它是从成就果的方式来讲的,这是就果安立,成就果的方式来讨论。因此在因的部份它是周徧的,因的方式是指就果的部份来安立,这个果前面的因是指能缘心这部份禅修作为因,还有所缘境这部分禅修作为因,因此之故来产生这个果。所以从因的部份,从禅修的因的角度来讲,它存在于因部分,所以在原因上它是周徧的,从这个来讲称为周徧所缘,而不是直接从禅修上来讲它是周徧所缘,不是这个意思。
就周徧所缘而言,周徧于后面的净行所缘、善巧所缘、净惑所缘,这三者里面都包括了周徧所缘,它是参杂在里面的,所以不要想周徧所缘是另外单独的一个项目,倒不是的。后面的三种所缘里都要包括周徧所缘,它是打散掺在后面三种所缘里面,所以正式要作观想时,从净行所缘、善巧所缘、净惑所缘这个地方开始。
其中首先正式进行禅修的是,净行所缘者。由此所缘能净贪等增上现行,净行所缘是净以前所缘,以前是指前世前世以前以前,譬如前辈子我们贪念之心已经产生,都已经形成了,瞋恨之心已经产生过了,愚痴之心已经产生过了,前世已经产生过了贪嗔痴,串习到这辈子,因此贪心沉重、愚痴沉重、瞋恨沉重或者忌妒之心沉重。现在这辈子要把这个沉重的部分净化而作的禅修,称为净行所缘。已「行」(串习)过的这些部份要把它净化,这种所缘观修的方式。
所以净行所缘,这个「行」要把它当成前世串习力之果,因此要当成作,(造)作等流果的部份,和受报(领受)等流果的部份。譬如一个杀生的人,上辈子已经杀生习惯,这辈子自然很容易去做这样的行为,这是(造)作等流果报。一个人上辈子杀生的话,这辈子感得的果报寿命比较短促,这是受报(领受)等流果的部份。
所以前辈子如果贪念之心粗重的话,串习下来这辈子贪念之心比较粗重,这是已行(已经串习)下来的部份;瞋恨之心多的话,这辈子瞋恨之心重;上辈子愚痴之心多的话,这辈子愚痴之心重;忌妒之心上辈子多,串习下来这辈子忌妒之心沉重,这是已经行的部份。现在把已经行的部份,已经串习下来这辈子粗重烦恼的部份,要把它净化,所作的观修,称为净行所缘。
《菩提道次第广论 奢摩他 第17讲》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