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菩提道次第广论 奢摩他 第18讲

  

《广论奢摩他18》

  

讲授: 雪歌仁波切2007-10-19

  闻法动机

  在《解深密经》里面,或者圣者无着的圣典里面,或者是慈氏父子的圣典里面,都曾经开示了大小乘的一切功德,都是止观的果,如此开示的。虽然现在我们学习的是广论后面的段落,把安止跟胜观的段落,进行闻思修。不过就闻思修学习安止跟胜观而言,虽然一方面来讲它是广论后面的段落,不过在这个段落,我们所学习的是随顺的安止跟随顺的胜观,但是正如前面所谈到的,这是大小乘一切功德的根本之处。

  今天我们是第一天在新的场所来上课(四谛佛学会),也是第一堂课,第一次上课,因此在第一次上课的时候,所上课的内容是安止跟胜观的学习,这可以说是一个非常好的缘起。

  随顺的安止、随顺的胜观,它是大小乘一切功德的根本,经由这个学习,使大小乘的功德都增长、增广了。就我们今天止观的学习而言,可以说这是一个非常好的缘起。未来能够在这个处所,由于在这个处所进行闻思修之故,将来大乘的功德,在自己的内心不断的增长、增广。有这么好的一个善缘,之后,当然逐渐的就能够证得佛果,所以就有这样子的功德。

  首先在这样子了解之下,调整自己的动机,一方面是调整动机,一方面要了解到这是一个多么殊胜、善好的缘起。

  因为没有椅子可以坐的缘故,所以大家可能坐起来也会有点辛苦劳累,不过盘腿而坐是代表安止的根本,这个是表示能够把安止立下一个坚固稳定的根本、基础,是不是非常好呢?因为一般来讲,当然大小乘一切功德的基础,是在安止跟胜观,但是其中胜观的基础又在安止,而安止的基础又在盘退而坐,所以今天大家可以说已经立定了一个坚固的基础,多么的好!

  也许大家觉得这样坐起来身体有点劳累,不过在身体有点劳累的时候,想一想,大小乘的功德由止观而来,观又要从安止而来,止的根本又要靠盘腿好好的静坐。今天已经做的不错了,这样子坐是非常有意义的,这样想一想,大概不会觉得太劳累,而且这样坐也可以累积善根,我们如果看一看唐卡上面的佛像、画像,大多数都是盘腿而坐。所以盘腿而坐的原因,就是因为这样子稳定的坐着之故,内心能够安静下来,内心安静下来之后,才能够好好做分析和思惟,然后才会产生胜观,产生胜慧。

  所以应该以这个坐姿来坐的话,心很容易稳定,在心稳定下来之后要分析和思惟,就很容易来进行,这样子坐应该有很大的好处了。我们今天也是这样子来坐,也是比较好的,因为这样子安静坐下来内心稳定,之后才能够好好进行思惟,这是附带谈到的。

  如果说脚比较酸痛,或者是身体有病脚比较酸痛,这样子坐着可能因为太过劳累之故,或者是腰酸背痛太过劳累,可能心思涣散的话,就准备椅子,就坐椅子也可以了,假设这些毛病都没有发生,盘腿而坐比较好,这还会累积善根呢!

  而且我们经常讲的毗卢七支坐法,毗卢遮那佛、大日如来七支坐法,大日如来七支坐法是清净我们身体的罪业跟盖障,因为身体──色蕴,清净显现的形像就是大日如来,所以我们按照大日如来的坐姿来坐的话,当然能够净除身体所累积的罪障。

  正讲

  上一次我们所谈到的是「净行所缘者」,五种净行所缘,351页,「由此所缘,能净贪等增上现行」的这个部分。这是上次所谈到的,这个「行」是前已行过者,这是一个过去式,是动词的过去式,前已行过者,是什么时候已经进行过了呢?上辈子啊!上辈子已经进行过、已经享用过了,这个贪念、瞋恨、愚痴等等,在上辈子我们的内心已经产生过了。

  上辈子我们的内心产生了贪念、瞋恨、愚痴、傲慢等等,这些感受在上辈子我们已经受用过了。在上辈子已经出现的时候贪念、愚痴、瞋恨、傲慢、妄念、心思涣散等等,这些烦恼在上辈子我们的内心已经产生过了,已经进行过了,已经受用过了。之后会熏习成为一个果,这个果就是造作的等流果。

  这个造作等流果的部分就称之为「行」,就是现在所谈到的「净行」,这是已经行过的部分,前辈子已经进行过的部分,现在熏习所形成的果。因此之故,因为前面已经进行过、已经受用过了之故,现在正在持续的进行。所以可以看到现在我们这一辈子,在这一辈子的情况,有时候很容易瞋恨,很容易愤怒,傲慢之心很容易产生,贪恋之心很容易产生,愚痴之心很容易产生,妄念导致心思的涣散很容易产生,这个就是已「行」的部分,就是上辈子已经进行受用过了,累积所形成的造作等流果。

  现在正在进行的部分,就称之为「净行所缘」,好了,这一些烦恼都要把它清净掉,为了要把它净化之故,当然所缘的对境就不一样了。因为前面已经进行过、已经受用过的部分,要把它净化掉的话,所缘的对境就很多了,不过那么多的对境里面,我们这里主要所要谈到的是,把贪心净化掉要缘取的是什么?之后把瞋恚净化掉,把愚痴净化掉,还有傲慢之心净化掉,还有妄念导致的涣散,主要讲这五种。

  一般来讲,烦恼当然各种各类非常的多,把一个一个的烦恼净化掉,应当都要一个一个的所缘,应该要很多种,但是这么多里面,这里谈到是就主要的来讲,最主要就这五种。

  我们要看课本,「净行所缘者,由此所缘,能净贪等增上现行。」这个「等」是集摄的概略词,集摄概略词就是贪等等,等等还有什么?还有四个。只有举一个来做说明,所以概略只讲一个,由一个来概略其他,后面应该是生气、就是瞋恚,还有愚痴、傲慢之心,还有妄念的涣散,所以用「由此所缘」,能够清净贪、还有其他四个等等的增上现行,增上现行的意思就是指力量强大的意思。我们这个书里面谈到增上现行都是指力量强大,就是清净力量强大的贪心,力量强大的瞋恚,力量强大的愚痴,力量强大的傲慢,力量强大的妄念的涣散。

  如果要把它清净掉的话,由此所缘能够清净这几个项目的话,这个所缘是什么呢?所以「略有五种,」底下这五种,就是按上面这个来排列的,(谓不净,慈愍,缘起,界别,阿那波那。)如果要把比较强烈的贪念之心净化掉的话,要修不净观;把比较强烈的瞋恚之心净化掉的话,所缘要缘慈愍(慈心),修慈心观;把比较强烈的愚痴之心要净化掉的话,要修缘起观;如果想要把比较强烈的傲慢之心净化掉的话,要修界差别(界差别观)。「界」,一项一项是什么?分别就是差别,每一项一项是什么?这是界的差别;如果要把强烈的妄念涣散净化掉的话,(要修阿那波那),这个阿那波那是数息观,气的呼跟吸,气息的呼出去跟吸进来,要做这个禅修。

  广论在这个段落,接下来就是一项一项分开,每一项个别来做说明。所以底下就讲了,「缘不净者,」不净观开始,一项一项来做详细的说明,这个是讲:如果贪念之心比较强烈的话,想要把这一种情况净化掉,要怎么做呢?要「缘不净者,」缘不净来做观想,叫做修不净观,缘取不净来进行观修。

  对我们而言,这个部分还更加重要呢!重要原因是因为我们在欲界的缘故,欲界的补特伽罗贪欲之心都比较强烈,所以就称之为欲界。讲欲界的众生、欲界的补特伽罗,就表示了这个涵义,表示欲界的众生贪欲之心比较强烈,既然比较强烈,前面谈到了,要把它净化怎么做呢?所以这里就谈到了缘不净来进行观修。

  一般来讲,在我们修安止之前,应当先内心里面的什么烦恼力量比较强大,这个烦恼的力量要先把它压下来,假设这个部分都还没有做到,就直接去修安止的话,这个安止不能修得好,这个安止的实修也不能够进入道路之中。所以首先要分析一下,自己的个性之中,什么类型的烦恼比较强烈,然后把那个类型的烦恼,要先好好的做一个调整改变,先把它压伏下来,因此之故,才会把「净行所缘」放在最前面。

  我们现在讨论「净行所缘」,当然我们前面已经谈到了「周徧所缘」,不过「周徧所缘」不是正式禅修的开始。因为「周徧所缘」是遍及一切的实修都要用到的,不是说正式禅修的开始,正式禅修的开始在什么地方呢?正式禅修的开始在「净行所缘」,但是为什么把它放在最前面呢?就是我们前面谈到的,因为就每一个人而言,内心的烦恼,它的个性上面都有一些烦恼,某些类型的烦恼比较强烈,假设这个部分不调整改变,进入安止的话,这个安止就不能修好了,安止的实修也不会进入道路之中的。

  为了让安止的实修能够好,安止能够进入道路之中,前面,要先把自己的个性调整一下,个性之中看看什么烦恼力量强大,先把这个烦恼力量先把它压下来,好好的调整,这样子后面的禅修才会产生效果,所以要把「净行所缘」放在最前面是这个原因的。

  其中「净行所缘」放到最前面,到底要修什么呢?因为我们是欲界众生的缘故,当然个性里面贪欲之心就比较强烈了,所以又把贪欲之心放到前面来说明。

  「缘不净者,」缘取不清净的行相来做观修,「谓缘毛发等三十六物,」谓缘毛发等等三十六种事物来做观修,「名内不净,」是内在的不清净的观修方式。以「及青瘀等名外不净。」这个是指贪欲之心比较强烈的情况之下,当然要把它去除掉,这是一个烦恼,不好嘛,所以这个方式就要修不净观了,既然是不净观,这是一个禅修的话,当然有它所缘取的对境,这缘取的对境,是不清净的行相,那里的不清净的行相呢?自跟他。

  在《入菩萨行论》里面就讨论到了,缘取自己身体不清净的形像来进行观修,这是缘取自己不清净的部分来做观修的,这个想一想应当知道是非常重要的。当然不净观缘自他均有,《入菩萨行论》里面就特别谈论到了缘取自己,自己身体里面不清净的情况,好好的做一个观修。能够把自己的身体,…

《菩提道次第广论 奢摩他 第18讲》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