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心,当然要把它灭掉。
为了要把内心的贪念之心去掉之故,我才进行这个观修,目标是设在这里,来进行这个观修,不是说平常持续的观修,如果说平常持续这样做观修的话,可能对悲心还造成伤害的,有这种危险的存在。
这个是贪心,为了把贪欲之心净化之故,在这个阶段之下,要修不净观,白骨观等等,或者是按照《入行论》里面所讲的内容来做观修,《入行论》里面所谈到的,跟凡庸之人在一起,常久陪伴,没有用处啊!不应该跟凡夫俗子经常的来往,这是指贪欲之心的对境,因为贪欲之心的对境,他的内心也非常的顽劣,非常糟糕,所以经常来往自己只会吃亏,受到严重的伤害。把这些内容思惟、想一想,贪欲之心当然就逐渐减少了,这个是表示,贪欲之心强烈,要把它去除掉,在这个阶段里面,所要做的禅修。
如果把贪欲之心去除掉之后,把它压下来,或者说净化掉之后,就不必再做这个观修了,可是,有时候是这样子,贪恋之心降下来之后,其实他的内心,仔细分析发现他的内心瞋恨之心力量很强大,人有时候非常奇怪的,表面上看起来好像这个毛病没有了,其实还有别的毛病。
所以外表上看起来好像是一个好的行者,譬如说有一种人是这个样子的,就是喜欢追逐、慌乱的追逐,常常要新的车子,新的房子,新的这个东西,新的那个东西,很盲目的去追逐,这是贪恋之心严重。
有一些人看起来少欲知足,都安贫乐道,完全不会去追逐这些新奇时髦的东西,我们看起来,这个人好像实修非常好,他少欲知足。那是因为你不常跟他在一起,如果你在跟他接近久……喔,这个人禅修非常好,他安贫乐道,少欲知足,可是你稍微跟他在接触在一起,你就会发现,他是很容易发脾气,稍微一点点意见不合,马上勃然大怒,这样一个人,就表示他瞋恨之心很严重。
为了把这种瞋恚之心净化掉之故,所以接下来要修慈心观,我们现在是在欲界,就欲界众生而言,普遍的状况都是贪欲之心很强烈,所以首先是把贪欲之心降伏下来,但是就算把贪欲之心降伏下来,不是说没有烦恼了,接下来有些情况瞋恚之心脾气很大啊,针对脾气很大要修什么呢?接下来就要讲了,要修慈心观。
讲一个事记,色拉寺有很多康村,大家去过的人就非常了解了,不然的话你们问这位师父,他待了很久,他就完全知道了,大显师父,他在色拉寺康村,就非常熟悉。这色拉寺的康村,里面有一个叫做洛巴康村,洛巴是南方的意思,应该是西藏的南方来讲,因为色拉寺的康村是按照不同的区域来分,这个康村,那个康村。洛巴康村,大概就是南方的人,集中在这样的一个康村里面。
洛巴康村的人看起来少欲知足,看起来实修非常好,不会盲目的追逐,少欲知足,外表看起来,这些人好像禅修都满不错的,可是如果你跟他们来往的时候,会发现他的个性、脾气大的很呢!所以从没有贪欲之心的毛病,少欲知足来看,这是一个优点,这当然是一个功德,看起来,好像有这样一个功德,是实修非常好了。
虽然内心没有贪恋的毛病,可是当他们跟别人来往的时候,总是觉得自己高人一等,自己都比较厉害,根本不必靠其他者。自己都是对的,不必靠其他者,自己高人一等。所以只要语言上一句两句差异,跟他不一样,有差别的时候,马上发脾气,好像火上添油一样,脾气大的很呢!所以在色拉寺康村里面,如果大家有时候一言不和,对方要发脾气的时候,就要告诉他说,你不是洛巴康村的僧人啰!(学员大笑)
(以下仁波切中文讲述)去年,还是前年,有一个洛巴康村的格西,来色拉寺的中心,他来学素菜,我们一看到他的时候,就会感觉到讲话比较少,好像比较独立这种个性,有点比较单独的,比较孤僻是吧。就是这种的一个,他的那种行为,也可以说可能这个,没有贪心的这个,自己好像不想接触他人,所以自己觉得好像比较孤独,人家跟他讲话或是一点点不(好)相处的时候,马上发脾气,因为他觉得我自己孤独,我自己没有什么靠别人,未来也不需要靠别人,我现在那么孤独,那继续就走这条路吧!(仁波切与大家大笑),可能有这样子一个感觉吧,所以这种人比较容易发脾气,没有贪的,就这种人,所以有一点好像我们众生很可能没有贪,没有瞋,就没有什么意思(大家大笑),所以一定有一个,要有这些。(以上仁波切中文讲述)
如果没有贪欲之心的话,可能瞋恨之心也会严重,所以仔细看看是不是贪恋之心可能也有一些帮助呢!就是,我们把贪恋之心灭掉之后,有时候就会看到瞋恨之心会很严重;或者说这样讲,分析看看,可能因为贪恋之心存在的缘故,贪恋之心可能造成瞋恨的力量不会这么严重,当没有(贪欲)的时候,好像就很容易发脾气,变成他的瞋恨之心又比较严重。当瞋恨之心很严重的时候,当然这也是一个毛病了,也要把它去除掉。净化掉要靠什么方式呢?要靠着对众生观想产生慈心,以这个方式把瞋恨之心去除掉。
但是内心要产生慈心,如何来做观修呢?首先要有一个基础,这个基础应该以等舍,要先以平等心来做为一个基础,平等心是指要先想一想众生跟我离苦得乐都一样,众生跟我一样,想要得到快乐,这一样的嘛,众生跟我一样,想要去除痛苦,这个都是一样的。所以先平等看待一切的众生,先已经能够平等看待一切众生之后,再进一步的对众生来修慈心观,这种所产生的慈心是不参杂污垢的慈心。
除此之外,一般我们慈心,自自然然的对自己的亲人好友就会产生慈心,对仇敌不会产生慈心,这个就比较有点杂质了。如果说内心能够安住于平等,对众生都平等对待,众生离苦得乐都一样,先把它安住在平等之后,再产生的慈心就非常的纯净。
广论里面谈到,(351页)「慈谓普缘亲怨中三.」慈心谓普遍缘取亲人,仇敌,怨是仇敌、怨敌,中间陌生者三,三者,「等引地摄,」平等而引,是平等对待这三者,「地」是指基楚,在这个摄持之下来修慈心,就是「等引地摄」是指心平等对待众生,在这个方式做为基础之下,来缘取,普缘亲中怨三(者)来修慈心。这个「地」地是根基,基础的意思,以这个做为基础,是要普遍缘取亲怨中三者,平等对待他们,把这个当做基础之后,「欲以利益安乐(的)意乐。」来修这个慈心,以缘取亲怨中做为基础。
一般来讲,以自己来做例子,都有离苦得乐的想法,都有这种期望,我们的内心都有如渴求饮,都有一个很强烈的期望,这个感受自己都非常强烈的。就自己的感受而言,无论如何,快乐的部分都觉得不够,不管得到多少,还需要;痛苦的部分,不要说大的痛苦,小的痛苦也不要,不要说小的痛苦,连名字都不想要听到的。
譬如说听到人家骂我们小偷,坏蛋,不好听的声音的时候,仅仅只是听到,我们都不高兴,都会生气,连听都不想要听到的。譬如说自己得到菩萨的戒律,密咒乘的戒律,其实这些戒律都很难守护嘛,但是别人说你没有守好的时候,就忿怒发脾气了,但实际上是不是这个样子?实际上也是啊!因为这很难守到,不能够守到,很困难守到的,所以实际上情况确实是这个样子。就算实际上情况是这个样子,但是还是不要听到。
我们都是很会装模作样,做出很好的样子,别人一讲的时候,实际上虽然没有做到,可是别人一讲,还是要生气,所以得到菩萨的戒律,其实也没有好好的守护戒律,得到密咒乘的戒律,其实也没有好好的守护这个戒律,实际上是这个样子。虽然实际上是这个样子,但是不能去说,别人说了,说你守的不好,就愤怒发脾气。所以,痛苦的话连名字都不想要听到,实际上的情况就算是这个样子,连这个名称都不想要听到,我们的情况都是这个样子。就快乐而言,丝毫都觉得不够,不管得到多少,都不够;就痛苦而言,连名字都不要听到的。
仔细想一想自己是这个样子的话,其他众生一定也是这个样子,从自己来想一想,别人,敌人也是这个样子,中等、中间者也是这个样子,跟自己完全一模一样,所以缘取这些,要平等对待这三者。对于缘取众生之中,亲人、怨敌、中等者,平等对待这三者,把三者都当作平等,就是离苦得乐这个部分,离苦得乐的期望,这一点都完全一模一样,都平等,把他们当作平等之后,接下来再产生慈心,这个慈心是正式的慈心,这很纯净的慈心,要以这个方式来观修慈心,这个是瞋恨之心强烈的话做这个观修。
首先安住在离苦得乐这些都完全平等,先要观修等舍。观修等舍,只是当作一个根基,在这个基础之下,要产生慈心,怎么产生慈心呢?你们要这样子想,等舍之心之下,是指自他一切众生都希望离苦得乐,这个期望要让他达成。我们想一想自己,我有一个离苦得乐的想法,我期望要去达成我这一个目标,所以跟自己期望要达成目标一样,他的目标也要去达成,我们要这样的去想。
如果我有一个离苦得乐的期望,我所要追求的快乐,是我的目标,我的快乐要去达成。同样的道理,他要得到的快乐,这个目标也要去达成。还有我要离开痛苦,所以我的痛苦,我想要把他排除掉,要去除掉。想一想,他也有痛苦,他的痛苦,我也要去把他排除掉,希望他的痛苦也能够排除掉,这个目标也要能够达成它,离开痛苦这个目标也要达成,要产生这种想法,以这个方式来做观修。
在自他都要离苦得乐这个部分都一样,做为基础,这个是等舍。等舍接下来要想达成目标的部分,不仅说我的目标,离苦得乐的目标要达成,他离苦得乐的目标也要达成,这样子来做观修的话,这个是修慈心观。
在修慈心观的时候,名称上怎么样子来讲,我们看看这里,修不净观,修慈心观,修缘起观,修界差别观,跟修出入息。我们发现,这里面会发生一个问题的,就是这里谈到的,修什么观,修什么观。这里面谈到修慈心观,慈心应该是属于对境,怎么会是缘…
《菩提道次第广论 奢摩他 第18讲》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