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心,當然要把它滅掉。
爲了要把內心的貪念之心去掉之故,我才進行這個觀修,目標是設在這裏,來進行這個觀修,不是說平常持續的觀修,如果說平常持續這樣做觀修的話,可能對悲心還造成傷害的,有這種危險的存在。
這個是貪心,爲了把貪欲之心淨化之故,在這個階段之下,要修不淨觀,白骨觀等等,或者是按照《入行論》裏面所講的內容來做觀修,《入行論》裏面所談到的,跟凡庸之人在一起,常久陪伴,沒有用處啊!不應該跟凡夫俗子經常的來往,這是指貪欲之心的對境,因爲貪欲之心的對境,他的內心也非常的頑劣,非常糟糕,所以經常來往自己只會吃虧,受到嚴重的傷害。把這些內容思惟、想一想,貪欲之心當然就逐漸減少了,這個是表示,貪欲之心強烈,要把它去除掉,在這個階段裏面,所要做的禅修。
如果把貪欲之心去除掉之後,把它壓下來,或者說淨化掉之後,就不必再做這個觀修了,可是,有時候是這樣子,貪戀之心降下來之後,其實他的內心,仔細分析發現他的內心瞋恨之心力量很強大,人有時候非常奇怪的,表面上看起來好像這個毛病沒有了,其實還有別的毛病。
所以外表上看起來好像是一個好的行者,譬如說有一種人是這個樣子的,就是喜歡追逐、慌亂的追逐,常常要新的車子,新的房子,新的這個東西,新的那個東西,很盲目的去追逐,這是貪戀之心嚴重。
有一些人看起來少欲知足,都安貧樂道,完全不會去追逐這些新奇時髦的東西,我們看起來,這個人好像實修非常好,他少欲知足。那是因爲你不常跟他在一起,如果你在跟他接近久……喔,這個人禅修非常好,他安貧樂道,少欲知足,可是你稍微跟他在接觸在一起,你就會發現,他是很容易發脾氣,稍微一點點意見不合,馬上勃然大怒,這樣一個人,就表示他瞋恨之心很嚴重。
爲了把這種瞋恚之心淨化掉之故,所以接下來要修慈心觀,我們現在是在欲界,就欲界衆生而言,普遍的狀況都是貪欲之心很強烈,所以首先是把貪欲之心降伏下來,但是就算把貪欲之心降伏下來,不是說沒有煩惱了,接下來有些情況瞋恚之心脾氣很大啊,針對脾氣很大要修什麼呢?接下來就要講了,要修慈心觀。
講一個事記,色拉寺有很多康村,大家去過的人就非常了解了,不然的話你們問這位師父,他待了很久,他就完全知道了,大顯師父,他在色拉寺康村,就非常熟悉。這色拉寺的康村,裏面有一個叫做洛巴康村,洛巴是南方的意思,應該是西藏的南方來講,因爲色拉寺的康村是按照不同的區域來分,這個康村,那個康村。洛巴康村,大概就是南方的人,集中在這樣的一個康村裏面。
洛巴康村的人看起來少欲知足,看起來實修非常好,不會盲目的追逐,少欲知足,外表看起來,這些人好像禅修都滿不錯的,可是如果你跟他們來往的時候,會發現他的個性、脾氣大的很呢!所以從沒有貪欲之心的毛病,少欲知足來看,這是一個優點,這當然是一個功德,看起來,好像有這樣一個功德,是實修非常好了。
雖然內心沒有貪戀的毛病,可是當他們跟別人來往的時候,總是覺得自己高人一等,自己都比較厲害,根本不必靠其他者。自己都是對的,不必靠其他者,自己高人一等。所以只要語言上一句兩句差異,跟他不一樣,有差別的時候,馬上發脾氣,好像火上添油一樣,脾氣大的很呢!所以在色拉寺康村裏面,如果大家有時候一言不和,對方要發脾氣的時候,就要告訴他說,你不是洛巴康村的僧人啰!(學員大笑)
(以下仁波切中文講述)去年,還是前年,有一個洛巴康村的格西,來色拉寺的中心,他來學素菜,我們一看到他的時候,就會感覺到講話比較少,好像比較獨立這種個性,有點比較單獨的,比較孤僻是吧。就是這種的一個,他的那種行爲,也可以說可能這個,沒有貪心的這個,自己好像不想接觸他人,所以自己覺得好像比較孤獨,人家跟他講話或是一點點不(好)相處的時候,馬上發脾氣,因爲他覺得我自己孤獨,我自己沒有什麼靠別人,未來也不需要靠別人,我現在那麼孤獨,那繼續就走這條路吧!(仁波切與大家大笑),可能有這樣子一個感覺吧,所以這種人比較容易發脾氣,沒有貪的,就這種人,所以有一點好像我們衆生很可能沒有貪,沒有瞋,就沒有什麼意思(大家大笑),所以一定有一個,要有這些。(以上仁波切中文講述)
如果沒有貪欲之心的話,可能瞋恨之心也會嚴重,所以仔細看看是不是貪戀之心可能也有一些幫助呢!就是,我們把貪戀之心滅掉之後,有時候就會看到瞋恨之心會很嚴重;或者說這樣講,分析看看,可能因爲貪戀之心存在的緣故,貪戀之心可能造成瞋恨的力量不會這麼嚴重,當沒有(貪欲)的時候,好像就很容易發脾氣,變成他的瞋恨之心又比較嚴重。當瞋恨之心很嚴重的時候,當然這也是一個毛病了,也要把它去除掉。淨化掉要靠什麼方式呢?要靠著對衆生觀想産生慈心,以這個方式把瞋恨之心去除掉。
但是內心要産生慈心,如何來做觀修呢?首先要有一個基礎,這個基礎應該以等舍,要先以平等心來做爲一個基礎,平等心是指要先想一想衆生跟我離苦得樂都一樣,衆生跟我一樣,想要得到快樂,這一樣的嘛,衆生跟我一樣,想要去除痛苦,這個都是一樣的。所以先平等看待一切的衆生,先已經能夠平等看待一切衆生之後,再進一步的對衆生來修慈心觀,這種所産生的慈心是不參雜汙垢的慈心。
除此之外,一般我們慈心,自自然然的對自己的親人好友就會産生慈心,對仇敵不會産生慈心,這個就比較有點雜質了。如果說內心能夠安住于平等,對衆生都平等對待,衆生離苦得樂都一樣,先把它安住在平等之後,再産生的慈心就非常的純淨。
廣論裏面談到,(351頁)「慈謂普緣親怨中叁.」慈心謂普遍緣取親人,仇敵,怨是仇敵、怨敵,中間陌生者叁,叁者,「等引地攝,」平等而引,是平等對待這叁者,「地」是指基楚,在這個攝持之下來修慈心,就是「等引地攝」是指心平等對待衆生,在這個方式做爲基礎之下,來緣取,普緣親中怨叁(者)來修慈心。這個「地」地是根基,基礎的意思,以這個做爲基礎,是要普遍緣取親怨中叁者,平等對待他們,把這個當做基礎之後,「欲以利益安樂(的)意樂。」來修這個慈心,以緣取親怨中做爲基礎。
一般來講,以自己來做例子,都有離苦得樂的想法,都有這種期望,我們的內心都有如渴求飲,都有一個很強烈的期望,這個感受自己都非常強烈的。就自己的感受而言,無論如何,快樂的部分都覺得不夠,不管得到多少,還需要;痛苦的部分,不要說大的痛苦,小的痛苦也不要,不要說小的痛苦,連名字都不想要聽到的。
譬如說聽到人家罵我們小偷,壞蛋,不好聽的聲音的時候,僅僅只是聽到,我們都不高興,都會生氣,連聽都不想要聽到的。譬如說自己得到菩薩的戒律,密咒乘的戒律,其實這些戒律都很難守護嘛,但是別人說你沒有守好的時候,就忿怒發脾氣了,但實際上是不是這個樣子?實際上也是啊!因爲這很難守到,不能夠守到,很困難守到的,所以實際上情況確實是這個樣子。就算實際上情況是這個樣子,但是還是不要聽到。
我們都是很會裝模作樣,做出很好的樣子,別人一講的時候,實際上雖然沒有做到,可是別人一講,還是要生氣,所以得到菩薩的戒律,其實也沒有好好的守護戒律,得到密咒乘的戒律,其實也沒有好好的守護這個戒律,實際上是這個樣子。雖然實際上是這個樣子,但是不能去說,別人說了,說你守的不好,就憤怒發脾氣。所以,痛苦的話連名字都不想要聽到,實際上的情況就算是這個樣子,連這個名稱都不想要聽到,我們的情況都是這個樣子。就快樂而言,絲毫都覺得不夠,不管得到多少,都不夠;就痛苦而言,連名字都不要聽到的。
仔細想一想自己是這個樣子的話,其他衆生一定也是這個樣子,從自己來想一想,別人,敵人也是這個樣子,中等、中間者也是這個樣子,跟自己完全一模一樣,所以緣取這些,要平等對待這叁者。對于緣取衆生之中,親人、怨敵、中等者,平等對待這叁者,把叁者都當作平等,就是離苦得樂這個部分,離苦得樂的期望,這一點都完全一模一樣,都平等,把他們當作平等之後,接下來再産生慈心,這個慈心是正式的慈心,這很純淨的慈心,要以這個方式來觀修慈心,這個是瞋恨之心強烈的話做這個觀修。
首先安住在離苦得樂這些都完全平等,先要觀修等舍。觀修等舍,只是當作一個根基,在這個基礎之下,要産生慈心,怎麼産生慈心呢?你們要這樣子想,等舍之心之下,是指自他一切衆生都希望離苦得樂,這個期望要讓他達成。我們想一想自己,我有一個離苦得樂的想法,我期望要去達成我這一個目標,所以跟自己期望要達成目標一樣,他的目標也要去達成,我們要這樣的去想。
如果我有一個離苦得樂的期望,我所要追求的快樂,是我的目標,我的快樂要去達成。同樣的道理,他要得到的快樂,這個目標也要去達成。還有我要離開痛苦,所以我的痛苦,我想要把他排除掉,要去除掉。想一想,他也有痛苦,他的痛苦,我也要去把他排除掉,希望他的痛苦也能夠排除掉,這個目標也要能夠達成它,離開痛苦這個目標也要達成,要産生這種想法,以這個方式來做觀修。
在自他都要離苦得樂這個部分都一樣,做爲基礎,這個是等舍。等舍接下來要想達成目標的部分,不僅說我的目標,離苦得樂的目標要達成,他離苦得樂的目標也要達成,這樣子來做觀修的話,這個是修慈心觀。
在修慈心觀的時候,名稱上怎麼樣子來講,我們看看這裏,修不淨觀,修慈心觀,修緣起觀,修界差別觀,跟修出入息。我們發現,這裏面會發生一個問題的,就是這裏談到的,修什麼觀,修什麼觀。這裏面談到修慈心觀,慈心應該是屬于對境,怎麼會是緣…
《菩提道次第廣論 奢摩他 第18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