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論奢摩他19》
講授:雪歌仁波切2007-10-26
聞法動機
思惟利益遍滿虛空的有情衆生之故,因此所得的果位之中,圓滿的佛果珍貴寶,不論如何一定要努力去得到。在我們現在這一個段落裏面,難以遇到的是大乘顯密二者完全齊備的教法,這是非常難以遇到的;其次非常難以得到的是具足八種有暇十種圓滿的人身寶,也非常難以得到。因此在這個時候,每一天、每一分、每一秒都不要浪費掉,應當努力去學習,最重要是無論如何要得到圓滿的佛果。這種想法,應當每天在內心産生,産生之後,還要使它不斷的增長、增廣,未來究竟的果位,圓滿菩提佛果的根本,就是靠這個了。
首先要先産生菩提心是極爲重要的,不僅菩提心要産生,而且在得到圓滿菩提的這個方面,最主要的實修是止觀雙運,以這個做爲根本。在菩提心産生的前面,隨順于止觀雙運的實修,也是有必要的。以這方式讓菩提心沒有産生能夠使它産生,最爲主要是我們現在就止觀雙運進行聞思修,讓菩提心沒有産生的,使它産生,已經産生的,還能夠依于這個道路的學習,能夠去得到圓滿的菩提佛果,産生這種動機之後來學習教法。
正講
現在我們學習到的段落講安止,這個部分先講到「所緣」,安止的時候所緣取的對象,所緣的部分。我們學習安止的時候,首先要産生無過失的等持,這個等持産生了之後,運用無過失的等持,慢慢的來實修安止,透過九住心的方式,逐漸的做實修,最後就會得到安止了,安止就得到成就了。
首先要産生無過失的等持,這無過失的等持要産生之前,要做什麼樣子的准備呢?首先要了解自己的個性方面,每一個人的個性不一樣,上輩子看他在煩惱方面,什麼方面的煩惱串習的力量比較深重、比較強烈沈重,因此由這個助緣之故,這輩子在個性方面的煩惱,有一些人貪戀之心比較嚴重,有些人瞋恨之心比較嚴重,有些傲慢之心比較嚴重,有些人是妄念紛飛、很會胡思亂想,這是表示自己個性裏面,煩惱方面比較嚴重的部分,這個部分要先把它做一個調整改變了。
首先有一個「淨行所緣」,上次就講到這個段落,在「淨行所緣」裏面,上一次提到的是「慈心觀」的部分已經講完畢了,現在講到「緣起」的部分。
「緣緣起者,謂唯依叁世緣起之法,生唯法果。除法更無實作業者,實受果者,即于是義任持其心。」
「緣緣起者,」緣取緣起者,第一個緣是動詞;第二個緣是名詞,就是所緣取的理論,這是所緣的對象,緣取這個緣起來做觀修。這裏所談到的緣起,一般來講是粗分的緣起。甚深空性方面的緣起,大概不是這個內容,是指粗分的緣起。粗分的緣起是什麼?例如十二緣起、十二分支的緣起。或者說就這輩子來講,這輩子的緣起情況也很多,譬如說由因當然要産生果,可是因形成之後,果不是立刻馬上出現,往往過了幾年之後,果出現了。十年,二十年,甚至叁十年、四十年之後,果逐漸慢慢出現了,這是緣起。
所以緣起的情況也很多,就這輩子來講,但緣起當然不是只有這輩子,還有配合下輩子來講,就有十二緣起的內容,這些類型的緣起,都是屬于粗分的緣起。把這些緣起的理論,如果內心再叁想,再叁思惟,慢慢這個愚癡就會逐漸的減少,能夠把愚癡的毛病去除掉的。
針對前面談到的,上輩子愚癡串習的比較嚴重,這輩子自己個性裏面愚癡的程度嚴重的話,在這種情況要把它做一個改善的話,對緣起的內容仔細思惟,很有幫助的。
我們就一般的情況來講,一個人年紀越來越大,慢慢會變的越來越愚笨,腦袋就比較不太靈光了,然後很多事情一下子就忘記了,很多事情發生沒有多久一下就忘記,這種情況大致上都是對于緣起的理論沒有好好思惟,會産生這個毛病的。
我們如果注意看一下,廟裏面譬如說有的年紀很老的喇嘛,年紀很老的師父,有老年癡呆症這種情況,幾乎非常少,一般都是因爲在年紀小小,很年輕的時候,仔細的思惟,讀很多的經論,腦袋經常運作,所以把這個愚癡的毛病減到很少,所以到了年紀老的時候,也不會老年癡呆症了。
一般我們的情況裏面,很多人到了老的時候,就有老年癡呆症出現。所以在年紀輕的時候,把緣起的理論,還有經論裏面的道理,好好的分析,好好的思惟,能夠把愚癡這個毛病,把它去除掉,這有很大的幫助的。
這個是指好好的思惟一下緣起的理論,佛經的道理,就好的方面去學習,才有這個幫助的。如果就煩惱的方面去學習的話,沒有這個幫助了。譬如我要怎麼樣的妄語去騙他,他才會上當,怎麼去傷害他,這是壞的方面。壞的方面花很多心思去思惟,將來只會變得更笨,讓自己的愚笨越來越嚴重,除此之外這方面的思惟,不會讓自己的愚笨減少,只是變的更加愚笨而已。
一般來講屬于煩惱方面的思惟,就這個方面而言,首先煩惱本身並不是穩定而存在的,因此對于煩惱方面,由煩惱而引發的思惟,跟對境事物的實際情況並不相隨順的,所以這個方面的思惟,如果想的很多,思惟、思慮的很多的話,由于這種力量推動的助緣之故,其實這種思惟方式,對自己不會産生幫助的,而且它會跟煩惱一樣,這一方面的思惟,其實也很容易丟掉,很容易忘記。
除此之外,不是煩惱方面的思惟,是順著事物實際的情況,仔細做分析,這個方面如果常常去學習,常常練習的話,對事物實際情況的了解,當然越來越多。因爲它是順著事物實際情況之故,所以容易很堅定,比較容易穩定保留在內心之中,也不容易失去它,不容易把它忘記。
舉例子來講,如果一個人,總是講謊話,或者說這個人的個性裏面,貪念之心比較沈重,瞋恨之心比較沈重,所以他的內心念頭、想法,都是想這一方面的事情。如果一個人,總是在講妄語,總是在欺騙別人,一直都在講謊話,謊話都是假的嘛,所以逐漸的,有時候後他講過的謊話,講完他馬上就忘記了。因爲都是假的,講過馬上就忘記了,所以他的個性也會變成這個樣子,不容易穩定。
貪戀、瞋恨等等這些心思,都是不穩定的,這是因爲就對境而言,也是不穩定之故,慢慢逐漸的串習久了,個性也就不容易穩定,不容易很堅定的留在內心,容易把它忘記,很容易丟掉。因此之故,如果很容易忘記,很容易失去它,不容易保留下來,分析的能力就逐漸的減弱,沒有辦法進行分析。因爲忘記了嘛,所以沒有辦法進行分析思惟,當然愚笨就越來越沈重。
相反的,所思惟的內容,是順著事物真實的情形的話,這個方面學習的越多,串習的越多,力道就越強烈。因此會累積很多好的習氣,靠著這個加持的力量,它的力道之故,容易保留在內心裏面不容易忘失。不容易忘失之下,就容易進行分析,容易分析的情況之下,分析的力量越來越強烈,越來就越聰明。
不僅如此,思惟緣起的內容,也會讓我們的聰明的力量越來越聰明,爲什麼會讓我們越來越聰明呢?因爲內心可以思惟的道路很多,因此之故,聰明的內心的力量越來越強大,越來越聰明,所以把它稱之爲世俗廣大道次第,用這個名詞。爲什麼把它稱爲世俗谛,世俗方面的廣大道次第呢?因爲這個樣子,如果我們對緣起,因緣聚集所形成的這種緣起的理論,如果再叁思惟的話,所知,了解的內容,所知道的了解的內容,就變得非常的廣大,因爲所知道的內容,了解的內容,變得非常廣大的話,這個人的心胸就會變得非常的開闊。
舉個例子而言,譬如說大家下課之後騎車回家,如果到半路上剛好就遇到堵車,遇到堵車的時候,內心就非常的憤怒,非常的生氣,爲什麼呢?因爲沒有其他的辦法,沒有其他的方法。(仁波切開示改爲開車)開車,我們比較高級一點,不要騎摩托車(大家大笑),開車好了,開車回去堵車的時候,就非常的憤怒、生氣的時候,怎麼辨呢?沒有辦法,只好生氣,爲什麼?因爲你又不能把你的車子背著走,你也不可能飛在天空飛回家裏去,所以這時候當然就非常的生氣。非常生氣的情況之下,如果靜下心來想一想,剛剛我上課的時候講的什麼?講緣起的理論。這個時候,前面只有覺得無路可通,因爲沒有路,全部堵車了嘛!內心只有憤怒、生氣,想把車子擺在這裏,除此之外,沒有其他的方法了。
如果我把緣起的理論好好想一想的話,前面的想法先放下來,這個時候産生其他的想法,爲什麼呢?我們用緣起的理論來分析看看,首先,我來的時間不對了,現在下班的時間,爲何我剛好這個時間到路上來呢?這是我來的時間不對了。其次,可能還有其他的道路可以走,但是我不知道。其實,堵車是堵車,如果我知道別的道路的話,我就不會留在這裏了,啊!這個是因爲我不了解,我不知道。其次還有一個情形是,別人跟我一樣,大家工作都非常忙碌,當然這個時候大家都出來了,所以當然堵車。
很多原因造成這種情形,把很多原因好好的想一想,哦!現在會在這裏,困在這裏,這是由諸多因素所造成的,這個時候想一想,心胸就會非常的廣大,因爲想到很多的因素形成這樣一個局面嘛!
前面無法可想,只會在那裏幹生氣,非常憤怒,內心鑽牛角尖,這種情況會立刻改善。內心的思惟好像被堵住了,好像無路可通,鑽牛角尖,這種情形會改善掉。這個時候內心想一想,啊!原來是這麼多因素所造成的,爲什麼我這個時候要出來在馬路上呢?哦,想一想,笑一笑,內心完全放輕松。
前面是非常憤怒生氣,好像沒有什麼思緒,好像被堵住了,那種緊張煩悶的心情,立刻就可以放輕松。堵,是沒有辦法開很快,但是慢慢開,笑一笑,慢慢開,想一想,各種的因素想一想,這個時候內心就會很輕松的。爲什麼這個時候內心可以輕松?因爲把緣起的理論好好的思惟一下,把自我的內心開闊,心情放輕松,不會像前面一樣,憤怒…
《菩提道次第廣論 奢摩他 第19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