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菩提道次第廣論 奢摩他 第18講▪P4

  ..續本文上一頁取的對象呢?慈謂普緣什麼?慈心觀好像是緣取慈心,來當做我的對境而修禅修嘛,是不是這個意思?

  可是我們一般談到慈心的話,慈心是有境,是我內心産生慈心,我的內心産生慈心,在我的內心産生希望他能夠離苦得樂這種想法,這才稱之爲慈心。所以是我內心所産生的慈心,這是有境的部分,怎麼會變成所緣的對境來禅修呢?所以發生這個問題了,至尊仁波切就回答了,在廣論裏面所談到的,「欲以利益安樂意樂。」「普緣親中怨叁,等引地攝,」完全平等來做爲一個基礎,在這個基礎攝持之下,想要給他利益安樂,這樣一個想法,這種想法就是慈心的行相,「即由慈心行相,于彼所緣任持其心,名曰緣慈,」于彼所緣,在這個情況下,繼續的觀修,這個是緣慈心來做觀修。

  但是前面談到,緣慈心來做觀修,一般來講慈心是有境,不是所緣的對境,怎麼會變成緣慈心來做觀修,就很奇怪了,所以回答「是于心境俱說爲慈。」這個是指,對境也可以稱之爲慈,有境本身也可以稱之爲慈,這廣論裏面講的非常明白清楚了。一般來講,當我前面所談到了,緣取親怨中叁等之後,希望給他利益安樂這種想法,這個是慈心,當然這個是有境産生慈心是沒有錯了,不過不僅如此,在這個産生慈心的情況之下,他所涉及的那個對境本身也把他稱之爲慈。

  譬如舉仇敵做例子來講,我希望離苦得樂,敵人他也希望離苦得樂,跟我完全一模一樣。好了,現在以這個做爲基礎,前面談到「等引地攝」,以這個做爲根基之後,正如我的快樂,希望要得到,我要去達成,因此之故,敵人他的快樂,這個目標,我也要給他快樂,給他去達成。我要遠離痛苦,這個目標,我也要達成,一樣的道理,他的痛苦也要把他去除掉,把他排除掉,這個目標,也要去達成。

  這個是在慈心對境之下的敵人,慈心這個差別,內心的慈心之下,所涉及的對境,所以這個對境,也把他稱之爲慈。所以有境本身也可以稱之爲慈,對境本身也可以稱之爲慈。前面談到的,就仇敵而言,跟我一樣要離苦得樂,一模一樣的想法之故,所以他的痛苦我也要把他去除掉,他的快樂我也要去達成,這個固然是我們內心的想法,這是我們內心的慈心,所以有境來講,當然也稱之爲慈心。

  但是在我産生慈心的情況之下,這個對境就有點點不太一樣了,因爲他是慈心所涉及的對象,慈心所涉及的仇敵嘛,慈心所涉及的對象,所以這慈心所涉及的對象本身,這個仇敵本身,雖然是對境,也把它稱之爲慈。所以這裏談到「心境俱說爲慈」,心是有境,境是對境,所以有境的心也稱之爲慈,對境部分也稱之爲慈。在這裏主要的慈心觀指的慈,主要是指對境。

  這一個部分的差別要了解的,首先我們要講禅修,禅修的時候,我們把禅修的對象分成好幾種類型,譬如說我們觀修無常,觀修四聖谛,觀修空性也有,或者我們說修出離心,修慈心,修悲心,修菩提心,我們都這樣講。如果就對境的情況而言,有時候是講對境實際的情形是什麼?緣取對境實際的情形來做觀修,譬如說無常,四聖谛,或者是空性等等。

  但是出離心、慈心、悲心、菩提心這個部分,講的是有境的內心。有境內心禅修的意思,修慈心、悲心、菩提心的意思是指,我的內心要生出出離心、慈心、悲心、菩提心。透過這個禅修,出離心、慈心、悲心、菩提心的部分,要在我的內心産生,這種禅修也有的。

  觀修苦谛的時候,不是說我的內心要産生苦谛嘛,對不對?所以透過觀修,讓我的內心很痛苦,這個人就笨蛋了!爲什麼我們說觀修苦谛呢?觀修苦谛的意思,或者觀修無常呢?這個意思是指,針對這個對境的觀修,我要去了解對境實際的情形是什麼?苦谛的內容是什麼?集谛的內容是什麼?無常的內容是什麼?透過這個觀修,我對這些內容,能夠有深入的了解,而不是說透過這個觀修,苦谛在我的內心産生,我的內心産生痛苦,不是這個意思的。

  觀修慈心、悲心,觀修出離心的時候,是說我的內心要産生這個情形,我的內心要産生出離心、産生慈心等等,可見當我們做禅修的時候,涉對境的時候,觀修的方式不太一樣,針對緣取對象來做禅修的時候,有一些觀修方式是指我的內心要産生,要在我的內心産生;有的觀修是指不是說要在我的內心産生,而是對于我所觀想的對境、對象本身,我去思惟它實際的情形是什麼?而有一個正確的了解。所以所謂的觀修,應當有這兩種情況。

  我們現在所謂的止跟觀的禅修,應當是指緣取對境,了解對境的情形,而不是說在我的心中,不是說對境在我的心産生,不是這個樣子的。

  我們現在講的是安止,安止是指緣取一個對境,之後心很專一,安住在這個對境之上來做禅修,而不是說我的心要産生,對境要在我的內心産生,不是這個意思的。這兩種情況的差別要好好做一個了解的。

  現在問題就在這裏,慈心做爲對境就會發生問題了,因爲我們現在講的段落是修安止,修安止應該是說在外面放一個對象,在我的內心專一緣取這個對象,心很專一的安住在上面來修安止,應該是這個樣子,這是安止的段落。如果這樣講的話就發生問題了,這裏所要談到的問題就是慈心,不是在外面的一個對象嘛!現在修安止的段落,意思是指在外面選擇一個對境,在外面的一個對象,我的心專一的安住在上面都不動搖,這樣來修安止。我們明白的了解,慈心不是在外面,慈心是指自己內心的情況,應該慈心是指內心,怎麼會當做一個所緣的對境來做禅修?就會發生這個問題。

  這個問題,至尊大主、宗喀巴大師的解釋,有境本身,對境本身,都可以稱之爲慈,但是現在修止的段落,慈心觀所緣的慈,不是指有境的內心,有境的慈心。是講對境之慈,對境怎麼可以當慈心呢?對境爲什麼可以當慈呢?所以這裏就要解釋這個問題了。

  首先,這個是對境之慈,是指對境本身也用慈這個名稱,它不是真正的慈心,是對境本身也可以用慈這個名稱。就像我們前面解釋,譬如說配合仇敵來做說明的話,因爲是慈心所涉及的對象,這樣的一個對象,也可以用慈這個名稱,所以現在緣慈心觀的時候,是指對境的慈。

  對境的慈,譬如說我們現在修慈心的時候,所涉及的那個對象,因爲他是慈心所涉及的對象,所以這個對境也把它稱之爲慈。這個對境爲什麼可以稱之爲慈呢?我們就舉一個例子做說明,仁波切說,譬如這位孔師兄,假設仁波切對他非常憤怒生氣的時候,還有大顯法師對他修慈心觀的時候,假設對象都是同一個人,是不是同一個人?當然是同一個人,都是孔師兄,都是同一個人。仁波切對他非常憤怒、非常生氣,可是大顯法師對他非常的慈祥、慈愛,兩個人所涉及的對象是不是同一個人?是同一個人,當然都是同一個人,可是行相不一樣。

  仁波切去看他的時候,對待他的時候,是非常憤怒生氣的,這表示他看出來的孔師兄的行相,是看成他七成八成都是壞蛋,很多的毛病,就超過他的量了,本身缺點只有一點點,所以我把他看成很多了,七成八成都是毛病,因此非常生氣嘛,是在這種情況之下的孔師兄。

  但是大顯法師去看他的時候,是在非常愛愍、悅意的行相,對他産生一個慈愛之心,非常愛愍、悅意的行相之下的孔先生,以這個方式、在這樣一個行相的一個孔師兄,對他産生一個慈愛之心,對不對?

  這種情況之下,當然可以把他稱之爲對境的慈,用這個名稱也是可以的,因此之故,這個對境的慈,就要注意了,至尊仁波切所做的解釋,應該不是孔師兄這麼一個名稱,應該是非常愛你,悅意之下的孔師兄,這個才是慈心所觀修的對象。這個對象可不可以稱之爲慈呢?當然可以稱之爲慈,所以也用慈這個名稱。

  

《菩提道次第廣論 奢摩他 第18講》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