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取的对象呢?慈谓普缘什么?慈心观好像是缘取慈心,来当做我的对境而修禅修嘛,是不是这个意思?
可是我们一般谈到慈心的话,慈心是有境,是我内心产生慈心,我的内心产生慈心,在我的内心产生希望他能够离苦得乐这种想法,这才称之为慈心。所以是我内心所产生的慈心,这是有境的部分,怎么会变成所缘的对境来禅修呢?所以发生这个问题了,至尊仁波切就回答了,在广论里面所谈到的,「欲以利益安乐意乐。」「普缘亲中怨三,等引地摄,」完全平等来做为一个基础,在这个基础摄持之下,想要给他利益安乐,这样一个想法,这种想法就是慈心的行相,「即由慈心行相,于彼所缘任持其心,名曰缘慈,」于彼所缘,在这个情况下,继续的观修,这个是缘慈心来做观修。
但是前面谈到,缘慈心来做观修,一般来讲慈心是有境,不是所缘的对境,怎么会变成缘慈心来做观修,就很奇怪了,所以回答「是于心境俱说为慈。」这个是指,对境也可以称之为慈,有境本身也可以称之为慈,这广论里面讲的非常明白清楚了。一般来讲,当我前面所谈到了,缘取亲怨中三等之后,希望给他利益安乐这种想法,这个是慈心,当然这个是有境产生慈心是没有错了,不过不仅如此,在这个产生慈心的情况之下,他所涉及的那个对境本身也把他称之为慈。
譬如举仇敌做例子来讲,我希望离苦得乐,敌人他也希望离苦得乐,跟我完全一模一样。好了,现在以这个做为基础,前面谈到「等引地摄」,以这个做为根基之后,正如我的快乐,希望要得到,我要去达成,因此之故,敌人他的快乐,这个目标,我也要给他快乐,给他去达成。我要远离痛苦,这个目标,我也要达成,一样的道理,他的痛苦也要把他去除掉,把他排除掉,这个目标,也要去达成。
这个是在慈心对境之下的敌人,慈心这个差别,内心的慈心之下,所涉及的对境,所以这个对境,也把他称之为慈。所以有境本身也可以称之为慈,对境本身也可以称之为慈。前面谈到的,就仇敌而言,跟我一样要离苦得乐,一模一样的想法之故,所以他的痛苦我也要把他去除掉,他的快乐我也要去达成,这个固然是我们内心的想法,这是我们内心的慈心,所以有境来讲,当然也称之为慈心。
但是在我产生慈心的情况之下,这个对境就有点点不太一样了,因为他是慈心所涉及的对象,慈心所涉及的仇敌嘛,慈心所涉及的对象,所以这慈心所涉及的对象本身,这个仇敌本身,虽然是对境,也把它称之为慈。所以这里谈到「心境俱说为慈」,心是有境,境是对境,所以有境的心也称之为慈,对境部分也称之为慈。在这里主要的慈心观指的慈,主要是指对境。
这一个部分的差别要了解的,首先我们要讲禅修,禅修的时候,我们把禅修的对象分成好几种类型,譬如说我们观修无常,观修四圣谛,观修空性也有,或者我们说修出离心,修慈心,修悲心,修菩提心,我们都这样讲。如果就对境的情况而言,有时候是讲对境实际的情形是什么?缘取对境实际的情形来做观修,譬如说无常,四圣谛,或者是空性等等。
但是出离心、慈心、悲心、菩提心这个部分,讲的是有境的内心。有境内心禅修的意思,修慈心、悲心、菩提心的意思是指,我的内心要生出出离心、慈心、悲心、菩提心。透过这个禅修,出离心、慈心、悲心、菩提心的部分,要在我的内心产生,这种禅修也有的。
观修苦谛的时候,不是说我的内心要产生苦谛嘛,对不对?所以透过观修,让我的内心很痛苦,这个人就笨蛋了!为什么我们说观修苦谛呢?观修苦谛的意思,或者观修无常呢?这个意思是指,针对这个对境的观修,我要去了解对境实际的情形是什么?苦谛的内容是什么?集谛的内容是什么?无常的内容是什么?透过这个观修,我对这些内容,能够有深入的了解,而不是说透过这个观修,苦谛在我的内心产生,我的内心产生痛苦,不是这个意思的。
观修慈心、悲心,观修出离心的时候,是说我的内心要产生这个情形,我的内心要产生出离心、产生慈心等等,可见当我们做禅修的时候,涉对境的时候,观修的方式不太一样,针对缘取对象来做禅修的时候,有一些观修方式是指我的内心要产生,要在我的内心产生;有的观修是指不是说要在我的内心产生,而是对于我所观想的对境、对象本身,我去思惟它实际的情形是什么?而有一个正确的了解。所以所谓的观修,应当有这两种情况。
我们现在所谓的止跟观的禅修,应当是指缘取对境,了解对境的情形,而不是说在我的心中,不是说对境在我的心产生,不是这个样子的。
我们现在讲的是安止,安止是指缘取一个对境,之后心很专一,安住在这个对境之上来做禅修,而不是说我的心要产生,对境要在我的内心产生,不是这个意思的。这两种情况的差别要好好做一个了解的。
现在问题就在这里,慈心做为对境就会发生问题了,因为我们现在讲的段落是修安止,修安止应该是说在外面放一个对象,在我的内心专一缘取这个对象,心很专一的安住在上面来修安止,应该是这个样子,这是安止的段落。如果这样讲的话就发生问题了,这里所要谈到的问题就是慈心,不是在外面的一个对象嘛!现在修安止的段落,意思是指在外面选择一个对境,在外面的一个对象,我的心专一的安住在上面都不动摇,这样来修安止。我们明白的了解,慈心不是在外面,慈心是指自己内心的情况,应该慈心是指内心,怎么会当做一个所缘的对境来做禅修?就会发生这个问题。
这个问题,至尊大主、宗喀巴大师的解释,有境本身,对境本身,都可以称之为慈,但是现在修止的段落,慈心观所缘的慈,不是指有境的内心,有境的慈心。是讲对境之慈,对境怎么可以当慈心呢?对境为什么可以当慈呢?所以这里就要解释这个问题了。
首先,这个是对境之慈,是指对境本身也用慈这个名称,它不是真正的慈心,是对境本身也可以用慈这个名称。就像我们前面解释,譬如说配合仇敌来做说明的话,因为是慈心所涉及的对象,这样的一个对象,也可以用慈这个名称,所以现在缘慈心观的时候,是指对境的慈。
对境的慈,譬如说我们现在修慈心的时候,所涉及的那个对象,因为他是慈心所涉及的对象,所以这个对境也把它称之为慈。这个对境为什么可以称之为慈呢?我们就举一个例子做说明,仁波切说,譬如这位孔师兄,假设仁波切对他非常愤怒生气的时候,还有大显法师对他修慈心观的时候,假设对象都是同一个人,是不是同一个人?当然是同一个人,都是孔师兄,都是同一个人。仁波切对他非常愤怒、非常生气,可是大显法师对他非常的慈祥、慈爱,两个人所涉及的对象是不是同一个人?是同一个人,当然都是同一个人,可是行相不一样。
仁波切去看他的时候,对待他的时候,是非常愤怒生气的,这表示他看出来的孔师兄的行相,是看成他七成八成都是坏蛋,很多的毛病,就超过他的量了,本身缺点只有一点点,所以我把他看成很多了,七成八成都是毛病,因此非常生气嘛,是在这种情况之下的孔师兄。
但是大显法师去看他的时候,是在非常爱愍、悦意的行相,对他产生一个慈爱之心,非常爱愍、悦意的行相之下的孔先生,以这个方式、在这样一个行相的一个孔师兄,对他产生一个慈爱之心,对不对?
这种情况之下,当然可以把他称之为对境的慈,用这个名称也是可以的,因此之故,这个对境的慈,就要注意了,至尊仁波切所做的解释,应该不是孔师兄这么一个名称,应该是非常爱你,悦意之下的孔师兄,这个才是慈心所观修的对象。这个对象可不可以称之为慈呢?当然可以称之为慈,所以也用慈这个名称。
《菩提道次第广论 奢摩他 第18讲》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