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我们有这个贪欲的执着,从这个来做观修,所贪的对境,要修不净观,主要是所贪的对境。对于所贪的对境,修一修不清净的形像之后,对它产生贪念之心,引发我们对它贪念的原因就不会存在。我们对自己的身体都有贪念执着,修不净观之后,禅修的力量强大,对其他让我产生贪念之心的对境,再个别的来修不净观,这些都非常有必要的。
就不净观的禅修而言,可以分成这里所谈到的,外在的不净观,内在的不净观。内在的不净观是说,缘取身体的毛发等等一共三十六个项目;外在的不净观是指,这个青瘀,是指死亡的时候,我们死亡的时候,身体慢慢流出黄色的水,身体慢慢浮肿,慢慢烂掉,所以这个青瘀,就是浮肿、烂掉了,这样一个形像。
大概死亡三天之后,身体的水分慢慢流出来,然后就慢慢烂掉,颜色变成青瘀,很难看啦,对不对?所以把那个又再做一个不净观的观修,又三十六项,这是出自《声闻地》。仁波切说这三十六项,内容很多,以前看过,仁波切说他现在记得不是很清楚,要去查一下《声闻地》里面才能知道每一项是什么?以后有兴趣要了解的话,再来每一项、每一项都列出来,这是在《声闻地》里面所谈到的。
这样子把内在的三十六项、外在的三十六项,每一项、每一项不清净的形像缘取来做观想,要适用在自己这样子的一个情况,它的内外两种情况这样的来观修。首先要了解,贪欲之心是自己内心的一个毛病,既然它是毛病就是不好的,所以我要把它灭掉,把它消灭掉的话,那应当有一个观修,对贪念之心消灭掉有帮助的观修,透过这个观修,我可以逐渐把我的贪欲之心把它灭掉。
实际上,我们实际上的情形,清净也好,不清净也好,或者它只是名言也好,我们总是认为身体是清净的,但是现在不管清净、不清净,可是我们的内心现在主要是贪念之心很严重,我们现在要把贪念之心减少下来,为了要达到这个目的之故,因此我们才要做这个禅修。贪念之心要灭掉的原因是在我们的禅修上面,它会造成很大的伤害,贪念之心是不好的,在我们禅修的时候,他都要造成很大的伤害的,所以我要特别针对贪念,要把这个贪念之心把它逐渐减少,把它灭掉,在这个方面能够发挥有作用、发挥功效的禅修,就是不净观。
实际的情形是如何呢?实相是如何?怎么样子?这个不重要了,重要是透过这个禅修,我可以达到目的,把我的贪念之心减下来,把它消除掉。譬如说白骨观,观想整个大地都充满白骨,整个大地不会充满白骨嘛!可是透过这个禅修的话,对我们却有很大的帮助。
或者是在密宗里面所谈到的观修,众生是本尊,众生不是本尊嘛!但是我观想众生是本尊之故,对我的禅修会有很大的帮助。或者是所依的器物世界,所依的世间是无量宫,它实际上不是无量宫,可是我做了这个观想之故,这样子禅修的话,对我就会有很大的帮助。因此之故,实际的情况不管它如何,也可能不是个这样子,但是现在我的目标是放在把我的贪念之心灭掉,这是重点。所以,为了达到这个目标之故,我修整个大地充满白骨,这当然很有帮助嘛!
还有观修自己的身体,贪欲对象的身体,内外的不净,透过这个禅修,因此,我的贪念之心就逐渐的减少,这个就有很大的帮助了,而且因为贪念之心去除掉之故,我的内心本身不断的进步,当然慢慢的功德证悟,增长、增广了。因此当内心逐渐进步之后,实际的情形是如何,好好的能够做一个思惟。然后思惟一下它的原因,慢慢的透过禅修,贪念之心当然逐渐的减少。
「于内心所现不净非可爱相」不清净的行相,「任持其心。」这个持是维持,所以任持其心就是尽量的串习,不断的观修,透过持续不断的观修,贪念之心一定会逐渐减少的。
不仅如此,在《入行论》的第八品里面谈到,对于我所贪恋的对象,对方的身体外、内不清净的部分,缘取来做观想。更进一步的,不仅如此,如果我把对方的内心,仔细的做一个分析的话,发现也是非常可怕的,仔细分析看看,都完全不好的,我为什么会对它产生贪恋之心呢?所以贪恋之心的基础、理由也不会存在的。
注意分析一下对方的内心,我所贪恋的那个对象,他的内心是什么呢?他的内心都是充满很多烦恼的,都是在损害别人利益自己,爱我执都非常严重啊!所以实际上都是要伤害我,不顾惜于我,对我只会有伤害,没有任何利益的。
因此之故,这样的一个我所贪着的一个对境,实际上他是这样的一个人,仔细想一想,我对他的贪恋之心也会去除掉的。
就一个凡夫俗子的内心,我们如果仔细分析看看的话,实在对他也不值得产生贪恋之心,贪恋之心也可以去除掉的。所以在《入行论》第八品里面谈到,跟凡夫俗子来往,自己只会不断退步,到最后只会到无间地狱,没有什么地方可以去,这是因为凡夫俗子的内心,都充满了自私自利,伤害别人,爱我执非常严重,凡夫俗子都是这个样子。
所以想一想,我对他产生贪恋执着,那没有道理嘛!为什么我要去贪爱他呢?没有道理嘛!所以把这个部分想一想,对我们的贪恋之心的去除,也有很大帮助了。
不仅如此,再进一步来想一想,对方非常爱我,对方不会伤害我,这样的一个情况,我们把这个的情况做一个分析,所谓的对方爱我、不会伤害我,这个部分我们如果把它做一个分析的话,对方对我的贪恋之心,其实是由我这里来得到利益,因此之故才会爱我,才会对我有所贪恋,不是因为要真正的帮助我,对我有所利益,而对我产生贪爱的,把这个情况仔细做分析看看,能够了解的。
对方所以贪恋于我,是因为可以从我这里得到利益而言,并不是纯粹的要来利益于我的,如果要从我这里得到利益的话,其实就是伤害于我嘛!我们仔细去分析看看,就是我吃亏、我受到伤害,他从我这里得到利益嘛!因此不是真正的想要帮助我,不是真正的利益于我,而对我产生贪爱。仔细分析对方的情况,确实是这样子的,是他自己可以得到利益,从这个角度而言。
如果说他现在爱我,对我的贪恋,是因为他自己可以得到利益的话,这个等于是一种欺骗于我了,为什么呢?因为实际上外表做出来的样子,是来对我有所帮助,要利益于我、爱我,但他内心其实是希望自己得到利益,能够从我这里得到利益,所以表里不如一,就是欺骗嘛!所以把对方的行为仔细分析看看,分析一下,其实对我都没有什么利益的,其实只是对我一种伤害,我们这样子分析看看,也可以来了解的。
或者说再进一步来想一想,从自己的内心来做分析,其实自己也很明白,譬如说对方对我有贪恋之心,对方爱我,但是如果我们仔细想一想,分析一下我自己的内心,我自己的内心也是很坏的,因为自己的内心里面充满了烦恼,都是自私自利爱我执,都为了自己得到利益去伤害别人,让别人吃亏,这样一个内心,值不值得对方去爱呢?我们想一想,自己的内心是不是充满了烦恼?自己反省一下,就能够很切身体验确实知道的,所以想一想,这样的内心,为什么值得他去爱,不可能嘛!
所以让他引发贪爱的基础也不存在了,让他产生贪恋之心的基础根本就没有嘛!所以从对方,我们把对方分析想一想,把自己这边分析想一想,都是这个样子的。《入行论》第八品里面谈到的,不仅从身体不净观来做一个分析,从内心的部分来做一个分析,也非常有帮助的,这是不净观的禅修方式,能够让贪欲的执着减弱下来,对这个方面很有帮助的。但是禅修是配合阶段性的必要性来讨论的,就在贪心强烈,要把贪心,针对这个部分做调伏而做的观修,不是说经常持续做的一种观修方式,这个就不是了。
就众生的贪恋之心,我们仔细分析看看,首先众生都有离苦得乐的感受存在,有了这种离苦得乐的感受之后,当然就要追求,要达成这个目标,所以有一个期望,期望完全都没有痛苦,期望能够得到圆满的快乐。
首先有一个离苦得乐的感受,之后有一个无苦之乐的一个目标要去达成,可是,有这种种思惟,接下来要去进行离苦得乐,我要去达成这个的目标的时候,进行的时候,辨明的方式错误,把痛苦执着为快乐,对于痛苦的认识也错误,对于快乐的认识也错误,在这个错误之下去了解什么叫做解脱的道路,这个了解也错误,因此在进行的当中,就会产生了贪念跟瞋恨,众生都是这个样子。所以把贪念跟瞋恨在内心产生的情况想一想,自他众生充满贪念跟瞋恨,众生都非常可怜,自他众生都是一样的,都是如此。
实际上就内心的基础而言,最根本的基础,是离苦得乐的感受,众生全部都有,既然有这种感受存在,当然要去追求,要去达成。要去达成一个没有痛苦,纯粹只有快乐,有这么一个目标存在的。有了这个目标之后,我要去达成它,要去达成它的时候,就要辨明清楚,界定清楚,要得到的快乐是什么?要排除掉的痛苦是什么?在那个时候错误了,对于苦跟乐的了解错误了。
在前面离苦得乐这个感受,众生都有,这个没有错误,之后要确定要达到一个目标,就是痛苦完全去除掉,得到快乐,把这个当作要达到的目标,这个也没有错误,但是接下来什么是痛苦?什么是快乐?我要排除掉什么?我要追求什么才是快乐。我要排除掉什么?什么是痛苦?这个时候认识错误,认识错误的话,进行的方法当然错误,因此之故贪念瞋恨就出现了。
所以就基础的部分,离苦得乐的感受,跟所期望的目标,没有痛苦,只有快乐,这些都是正确的,这些都没有错误的,这是实际的情形。但是要达成这个目标的时候,违背了,跟实际情形不符合的,对于苦跟乐的了解错误了,因此用的方法也错误了,所以众生才会非常的可怜。众生的情况都是这样子的,分析一下自己的内心,也都是这样子,贪念瞋恨的情况都是这样子,所以在这种情况之下,看一看众生,有这种情形,在这个情形之下,我对众生的贪念之…
《菩提道次第广论 奢摩他 第18讲》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