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我們有這個貪欲的執著,從這個來做觀修,所貪的對境,要修不淨觀,主要是所貪的對境。對于所貪的對境,修一修不清淨的形像之後,對它産生貪念之心,引發我們對它貪念的原因就不會存在。我們對自己的身體都有貪念執著,修不淨觀之後,禅修的力量強大,對其他讓我産生貪念之心的對境,再個別的來修不淨觀,這些都非常有必要的。
就不淨觀的禅修而言,可以分成這裏所談到的,外在的不淨觀,內在的不淨觀。內在的不淨觀是說,緣取身體的毛發等等一共叁十六個項目;外在的不淨觀是指,這個青瘀,是指死亡的時候,我們死亡的時候,身體慢慢流出黃色的水,身體慢慢浮腫,慢慢爛掉,所以這個青瘀,就是浮腫、爛掉了,這樣一個形像。
大概死亡叁天之後,身體的水分慢慢流出來,然後就慢慢爛掉,顔色變成青瘀,很難看啦,對不對?所以把那個又再做一個不淨觀的觀修,又叁十六項,這是出自《聲聞地》。仁波切說這叁十六項,內容很多,以前看過,仁波切說他現在記得不是很清楚,要去查一下《聲聞地》裏面才能知道每一項是什麼?以後有興趣要了解的話,再來每一項、每一項都列出來,這是在《聲聞地》裏面所談到的。
這樣子把內在的叁十六項、外在的叁十六項,每一項、每一項不清淨的形像緣取來做觀想,要適用在自己這樣子的一個情況,它的內外兩種情況這樣的來觀修。首先要了解,貪欲之心是自己內心的一個毛病,既然它是毛病就是不好的,所以我要把它滅掉,把它消滅掉的話,那應當有一個觀修,對貪念之心消滅掉有幫助的觀修,透過這個觀修,我可以逐漸把我的貪欲之心把它滅掉。
實際上,我們實際上的情形,清淨也好,不清淨也好,或者它只是名言也好,我們總是認爲身體是清淨的,但是現在不管清淨、不清淨,可是我們的內心現在主要是貪念之心很嚴重,我們現在要把貪念之心減少下來,爲了要達到這個目的之故,因此我們才要做這個禅修。貪念之心要滅掉的原因是在我們的禅修上面,它會造成很大的傷害,貪念之心是不好的,在我們禅修的時候,他都要造成很大的傷害的,所以我要特別針對貪念,要把這個貪念之心把它逐漸減少,把它滅掉,在這個方面能夠發揮有作用、發揮功效的禅修,就是不淨觀。
實際的情形是如何呢?實相是如何?怎麼樣子?這個不重要了,重要是透過這個禅修,我可以達到目的,把我的貪念之心減下來,把它消除掉。譬如說白骨觀,觀想整個大地都充滿白骨,整個大地不會充滿白骨嘛!可是透過這個禅修的話,對我們卻有很大的幫助。
或者是在密宗裏面所談到的觀修,衆生是本尊,衆生不是本尊嘛!但是我觀想衆生是本尊之故,對我的禅修會有很大的幫助。或者是所依的器物世界,所依的世間是無量宮,它實際上不是無量宮,可是我做了這個觀想之故,這樣子禅修的話,對我就會有很大的幫助。因此之故,實際的情況不管它如何,也可能不是個這樣子,但是現在我的目標是放在把我的貪念之心滅掉,這是重點。所以,爲了達到這個目標之故,我修整個大地充滿白骨,這當然很有幫助嘛!
還有觀修自己的身體,貪欲對象的身體,內外的不淨,透過這個禅修,因此,我的貪念之心就逐漸的減少,這個就有很大的幫助了,而且因爲貪念之心去除掉之故,我的內心本身不斷的進步,當然慢慢的功德證悟,增長、增廣了。因此當內心逐漸進步之後,實際的情形是如何,好好的能夠做一個思惟。然後思惟一下它的原因,慢慢的透過禅修,貪念之心當然逐漸的減少。
「于內心所現不淨非可愛相」不清淨的行相,「任持其心。」這個持是維持,所以任持其心就是盡量的串習,不斷的觀修,透過持續不斷的觀修,貪念之心一定會逐漸減少的。
不僅如此,在《入行論》的第八品裏面談到,對于我所貪戀的對象,對方的身體外、內不清淨的部分,緣取來做觀想。更進一步的,不僅如此,如果我把對方的內心,仔細的做一個分析的話,發現也是非常可怕的,仔細分析看看,都完全不好的,我爲什麼會對它産生貪戀之心呢?所以貪戀之心的基礎、理由也不會存在的。
注意分析一下對方的內心,我所貪戀的那個對象,他的內心是什麼呢?他的內心都是充滿很多煩惱的,都是在損害別人利益自己,愛我執都非常嚴重啊!所以實際上都是要傷害我,不顧惜于我,對我只會有傷害,沒有任何利益的。
因此之故,這樣的一個我所貪著的一個對境,實際上他是這樣的一個人,仔細想一想,我對他的貪戀之心也會去除掉的。
就一個凡夫俗子的內心,我們如果仔細分析看看的話,實在對他也不值得産生貪戀之心,貪戀之心也可以去除掉的。所以在《入行論》第八品裏面談到,跟凡夫俗子來往,自己只會不斷退步,到最後只會到無間地獄,沒有什麼地方可以去,這是因爲凡夫俗子的內心,都充滿了自私自利,傷害別人,愛我執非常嚴重,凡夫俗子都是這個樣子。
所以想一想,我對他産生貪戀執著,那沒有道理嘛!爲什麼我要去貪愛他呢?沒有道理嘛!所以把這個部分想一想,對我們的貪戀之心的去除,也有很大幫助了。
不僅如此,再進一步來想一想,對方非常愛我,對方不會傷害我,這樣的一個情況,我們把這個的情況做一個分析,所謂的對方愛我、不會傷害我,這個部分我們如果把它做一個分析的話,對方對我的貪戀之心,其實是由我這裏來得到利益,因此之故才會愛我,才會對我有所貪戀,不是因爲要真正的幫助我,對我有所利益,而對我産生貪愛的,把這個情況仔細做分析看看,能夠了解的。
對方所以貪戀于我,是因爲可以從我這裏得到利益而言,並不是純粹的要來利益于我的,如果要從我這裏得到利益的話,其實就是傷害于我嘛!我們仔細去分析看看,就是我吃虧、我受到傷害,他從我這裏得到利益嘛!因此不是真正的想要幫助我,不是真正的利益于我,而對我産生貪愛。仔細分析對方的情況,確實是這樣子的,是他自己可以得到利益,從這個角度而言。
如果說他現在愛我,對我的貪戀,是因爲他自己可以得到利益的話,這個等于是一種欺騙于我了,爲什麼呢?因爲實際上外表做出來的樣子,是來對我有所幫助,要利益于我、愛我,但他內心其實是希望自己得到利益,能夠從我這裏得到利益,所以表裏不如一,就是欺騙嘛!所以把對方的行爲仔細分析看看,分析一下,其實對我都沒有什麼利益的,其實只是對我一種傷害,我們這樣子分析看看,也可以來了解的。
或者說再進一步來想一想,從自己的內心來做分析,其實自己也很明白,譬如說對方對我有貪戀之心,對方愛我,但是如果我們仔細想一想,分析一下我自己的內心,我自己的內心也是很壞的,因爲自己的內心裏面充滿了煩惱,都是自私自利愛我執,都爲了自己得到利益去傷害別人,讓別人吃虧,這樣一個內心,值不值得對方去愛呢?我們想一想,自己的內心是不是充滿了煩惱?自己反省一下,就能夠很切身體驗確實知道的,所以想一想,這樣的內心,爲什麼值得他去愛,不可能嘛!
所以讓他引發貪愛的基礎也不存在了,讓他産生貪戀之心的基礎根本就沒有嘛!所以從對方,我們把對方分析想一想,把自己這邊分析想一想,都是這個樣子的。《入行論》第八品裏面談到的,不僅從身體不淨觀來做一個分析,從內心的部分來做一個分析,也非常有幫助的,這是不淨觀的禅修方式,能夠讓貪欲的執著減弱下來,對這個方面很有幫助的。但是禅修是配合階段性的必要性來討論的,就在貪心強烈,要把貪心,針對這個部分做調伏而做的觀修,不是說經常持續做的一種觀修方式,這個就不是了。
就衆生的貪戀之心,我們仔細分析看看,首先衆生都有離苦得樂的感受存在,有了這種離苦得樂的感受之後,當然就要追求,要達成這個目標,所以有一個期望,期望完全都沒有痛苦,期望能夠得到圓滿的快樂。
首先有一個離苦得樂的感受,之後有一個無苦之樂的一個目標要去達成,可是,有這種種思惟,接下來要去進行離苦得樂,我要去達成這個的目標的時候,進行的時候,辨明的方式錯誤,把痛苦執著爲快樂,對于痛苦的認識也錯誤,對于快樂的認識也錯誤,在這個錯誤之下去了解什麼叫做解脫的道路,這個了解也錯誤,因此在進行的當中,就會産生了貪念跟瞋恨,衆生都是這個樣子。所以把貪念跟瞋恨在內心産生的情況想一想,自他衆生充滿貪念跟瞋恨,衆生都非常可憐,自他衆生都是一樣的,都是如此。
實際上就內心的基礎而言,最根本的基礎,是離苦得樂的感受,衆生全部都有,既然有這種感受存在,當然要去追求,要去達成。要去達成一個沒有痛苦,純粹只有快樂,有這麼一個目標存在的。有了這個目標之後,我要去達成它,要去達成它的時候,就要辨明清楚,界定清楚,要得到的快樂是什麼?要排除掉的痛苦是什麼?在那個時候錯誤了,對于苦跟樂的了解錯誤了。
在前面離苦得樂這個感受,衆生都有,這個沒有錯誤,之後要確定要達到一個目標,就是痛苦完全去除掉,得到快樂,把這個當作要達到的目標,這個也沒有錯誤,但是接下來什麼是痛苦?什麼是快樂?我要排除掉什麼?我要追求什麼才是快樂。我要排除掉什麼?什麼是痛苦?這個時候認識錯誤,認識錯誤的話,進行的方法當然錯誤,因此之故貪念瞋恨就出現了。
所以就基礎的部分,離苦得樂的感受,跟所期望的目標,沒有痛苦,只有快樂,這些都是正確的,這些都沒有錯誤的,這是實際的情形。但是要達成這個目標的時候,違背了,跟實際情形不符合的,對于苦跟樂的了解錯誤了,因此用的方法也錯誤了,所以衆生才會非常的可憐。衆生的情況都是這樣子的,分析一下自己的內心,也都是這樣子,貪念瞋恨的情況都是這樣子,所以在這種情況之下,看一看衆生,有這種情形,在這個情形之下,我對衆生的貪念之…
《菩提道次第廣論 奢摩他 第18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