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論奢摩他18》
講授: 雪歌仁波切2007-10-19
聞法動機
在《解深密經》裏面,或者聖者無著的聖典裏面,或者是慈氏父子的聖典裏面,都曾經開示了大小乘的一切功德,都是止觀的果,如此開示的。雖然現在我們學習的是廣論後面的段落,把安止跟勝觀的段落,進行聞思修。不過就聞思修學習安止跟勝觀而言,雖然一方面來講它是廣論後面的段落,不過在這個段落,我們所學習的是隨順的安止跟隨順的勝觀,但是正如前面所談到的,這是大小乘一切功德的根本之處。
今天我們是第一天在新的場所來上課(四谛佛學會),也是第一堂課,第一次上課,因此在第一次上課的時候,所上課的內容是安止跟勝觀的學習,這可以說是一個非常好的緣起。
隨順的安止、隨順的勝觀,它是大小乘一切功德的根本,經由這個學習,使大小乘的功德都增長、增廣了。就我們今天止觀的學習而言,可以說這是一個非常好的緣起。未來能夠在這個處所,由于在這個處所進行聞思修之故,將來大乘的功德,在自己的內心不斷的增長、增廣。有這麼好的一個善緣,之後,當然逐漸的就能夠證得佛果,所以就有這樣子的功德。
首先在這樣子了解之下,調整自己的動機,一方面是調整動機,一方面要了解到這是一個多麼殊勝、善好的緣起。
因爲沒有椅子可以坐的緣故,所以大家可能坐起來也會有點辛苦勞累,不過盤腿而坐是代表安止的根本,這個是表示能夠把安止立下一個堅固穩定的根本、基礎,是不是非常好呢?因爲一般來講,當然大小乘一切功德的基礎,是在安止跟勝觀,但是其中勝觀的基礎又在安止,而安止的基礎又在盤退而坐,所以今天大家可以說已經立定了一個堅固的基礎,多麼的好!
也許大家覺得這樣坐起來身體有點勞累,不過在身體有點勞累的時候,想一想,大小乘的功德由止觀而來,觀又要從安止而來,止的根本又要靠盤腿好好的靜坐。今天已經做的不錯了,這樣子坐是非常有意義的,這樣想一想,大概不會覺得太勞累,而且這樣坐也可以累積善根,我們如果看一看唐卡上面的佛像、畫像,大多數都是盤腿而坐。所以盤腿而坐的原因,就是因爲這樣子穩定的坐著之故,內心能夠安靜下來,內心安靜下來之後,才能夠好好做分析和思惟,然後才會産生勝觀,産生勝慧。
所以應該以這個坐姿來坐的話,心很容易穩定,在心穩定下來之後要分析和思惟,就很容易來進行,這樣子坐應該有很大的好處了。我們今天也是這樣子來坐,也是比較好的,因爲這樣子安靜坐下來內心穩定,之後才能夠好好進行思惟,這是附帶談到的。
如果說腳比較酸痛,或者是身體有病腳比較酸痛,這樣子坐著可能因爲太過勞累之故,或者是腰酸背痛太過勞累,可能心思渙散的話,就准備椅子,就坐椅子也可以了,假設這些毛病都沒有發生,盤腿而坐比較好,這還會累積善根呢!
而且我們經常講的毗盧七支坐法,毗盧遮那佛、大日如來七支坐法,大日如來七支坐法是清淨我們身體的罪業跟蓋障,因爲身體──色蘊,清淨顯現的形像就是大日如來,所以我們按照大日如來的坐姿來坐的話,當然能夠淨除身體所累積的罪障。
正講
上一次我們所談到的是「淨行所緣者」,五種淨行所緣,351頁,「由此所緣,能淨貪等增上現行」的這個部分。這是上次所談到的,這個「行」是前已行過者,這是一個過去式,是動詞的過去式,前已行過者,是什麼時候已經進行過了呢?上輩子啊!上輩子已經進行過、已經享用過了,這個貪念、瞋恨、愚癡等等,在上輩子我們的內心已經産生過了。
上輩子我們的內心産生了貪念、瞋恨、愚癡、傲慢等等,這些感受在上輩子我們已經受用過了。在上輩子已經出現的時候貪念、愚癡、瞋恨、傲慢、妄念、心思渙散等等,這些煩惱在上輩子我們的內心已經産生過了,已經進行過了,已經受用過了。之後會熏習成爲一個果,這個果就是造作的等流果。
這個造作等流果的部分就稱之爲「行」,就是現在所談到的「淨行」,這是已經行過的部分,前輩子已經進行過的部分,現在熏習所形成的果。因此之故,因爲前面已經進行過、已經受用過了之故,現在正在持續的進行。所以可以看到現在我們這一輩子,在這一輩子的情況,有時候很容易瞋恨,很容易憤怒,傲慢之心很容易産生,貪戀之心很容易産生,愚癡之心很容易産生,妄念導致心思的渙散很容易産生,這個就是已「行」的部分,就是上輩子已經進行受用過了,累積所形成的造作等流果。
現在正在進行的部分,就稱之爲「淨行所緣」,好了,這一些煩惱都要把它清淨掉,爲了要把它淨化之故,當然所緣的對境就不一樣了。因爲前面已經進行過、已經受用過的部分,要把它淨化掉的話,所緣的對境就很多了,不過那麼多的對境裏面,我們這裏主要所要談到的是,把貪心淨化掉要緣取的是什麼?之後把瞋恚淨化掉,把愚癡淨化掉,還有傲慢之心淨化掉,還有妄念導致的渙散,主要講這五種。
一般來講,煩惱當然各種各類非常的多,把一個一個的煩惱淨化掉,應當都要一個一個的所緣,應該要很多種,但是這麼多裏面,這裏談到是就主要的來講,最主要就這五種。
我們要看課本,「淨行所緣者,由此所緣,能淨貪等增上現行。」這個「等」是集攝的概略詞,集攝概略詞就是貪等等,等等還有什麼?還有四個。只有舉一個來做說明,所以概略只講一個,由一個來概略其他,後面應該是生氣、就是瞋恚,還有愚癡、傲慢之心,還有妄念的渙散,所以用「由此所緣」,能夠清淨貪、還有其他四個等等的增上現行,增上現行的意思就是指力量強大的意思。我們這個書裏面談到增上現行都是指力量強大,就是清淨力量強大的貪心,力量強大的瞋恚,力量強大的愚癡,力量強大的傲慢,力量強大的妄念的渙散。
如果要把它清淨掉的話,「由此所緣」能夠清淨這幾個項目的話,這個所緣是什麼呢?所以「略有五種,」底下這五種,就是按上面這個來排列的,(謂不淨,慈愍,緣起,界別,阿那波那。)如果要把比較強烈的貪念之心淨化掉的話,要修不淨觀;把比較強烈的瞋恚之心淨化掉的話,所緣要緣慈愍(慈心),修慈心觀;把比較強烈的愚癡之心要淨化掉的話,要修緣起觀;如果想要把比較強烈的傲慢之心淨化掉的話,要修界差別(界差別觀)。「界」,一項一項是什麼?分別就是差別,每一項一項是什麼?這是界的差別;如果要把強烈的妄念渙散淨化掉的話,(要修阿那波那),這個阿那波那是數息觀,氣的呼跟吸,氣息的呼出去跟吸進來,要做這個禅修。
廣論在這個段落,接下來就是一項一項分開,每一項個別來做說明。所以底下就講了,「緣不淨者,」不淨觀開始,一項一項來做詳細的說明,這個是講:如果貪念之心比較強烈的話,想要把這一種情況淨化掉,要怎麼做呢?要「緣不淨者,」緣不淨來做觀想,叫做修不淨觀,緣取不淨來進行觀修。
對我們而言,這個部分還更加重要呢!重要原因是因爲我們在欲界的緣故,欲界的補特伽羅貪欲之心都比較強烈,所以就稱之爲欲界。講欲界的衆生、欲界的補特伽羅,就表示了這個涵義,表示欲界的衆生貪欲之心比較強烈,既然比較強烈,前面談到了,要把它淨化怎麼做呢?所以這裏就談到了緣不淨來進行觀修。
一般來講,在我們修安止之前,應當先內心裏面的什麼煩惱力量比較強大,這個煩惱的力量要先把它壓下來,假設這個部分都還沒有做到,就直接去修安止的話,這個安止不能修得好,這個安止的實修也不能夠進入道路之中。所以首先要分析一下,自己的個性之中,什麼類型的煩惱比較強烈,然後把那個類型的煩惱,要先好好的做一個調整改變,先把它壓伏下來,因此之故,才會把「淨行所緣」放在最前面。
我們現在討論「淨行所緣」,當然我們前面已經談到了「周徧所緣」,不過「周徧所緣」不是正式禅修的開始。因爲「周徧所緣」是遍及一切的實修都要用到的,不是說正式禅修的開始,正式禅修的開始在什麼地方呢?正式禅修的開始在「淨行所緣」,但是爲什麼把它放在最前面呢?就是我們前面談到的,因爲就每一個人而言,內心的煩惱,它的個性上面都有一些煩惱,某些類型的煩惱比較強烈,假設這個部分不調整改變,進入安止的話,這個安止就不能修好了,安止的實修也不會進入道路之中的。
爲了讓安止的實修能夠好,安止能夠進入道路之中,前面,要先把自己的個性調整一下,個性之中看看什麼煩惱力量強大,先把這個煩惱力量先把它壓下來,好好的調整,這樣子後面的禅修才會産生效果,所以要把「淨行所緣」放在最前面是這個原因的。
其中「淨行所緣」放到最前面,到底要修什麼呢?因爲我們是欲界衆生的緣故,當然個性裏面貪欲之心就比較強烈了,所以又把貪欲之心放到前面來說明。
「緣不淨者,」緣取不清淨的行相來做觀修,「謂緣毛發等叁十六物,」謂緣毛發等等叁十六種事物來做觀修,「名內不淨,」是內在的不清淨的觀修方式。以「及青瘀等名外不淨。」這個是指貪欲之心比較強烈的情況之下,當然要把它去除掉,這是一個煩惱,不好嘛,所以這個方式就要修不淨觀了,既然是不淨觀,這是一個禅修的話,當然有它所緣取的對境,這緣取的對境,是不清淨的行相,那裏的不清淨的行相呢?自跟他。
在《入菩薩行論》裏面就討論到了,緣取自己身體不清淨的形像來進行觀修,這是緣取自己不清淨的部分來做觀修的,這個想一想應當知道是非常重要的。當然不淨觀緣自他均有,《入菩薩行論》裏面就特別談論到了緣取自己,自己身體裏面不清淨的情況,好好的做一個觀修。能夠把自己的身體,…
《菩提道次第廣論 奢摩他 第18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