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菩提道次第廣論 奢摩他 第17講▪P3

  ..續本文上一頁,因爲針對神識的每一個,我們都有谛實的執著存在,又還要一項一項分開來講,所以又講了十八界。開示十八界這一切都沒有谛實存在,所以一切萬法可以包括在十二處來講,可以包括在十八界來講,這樣每一項都談到,要講每一項都沒有谛實存在。原因就是我們對于每一項都有谛實的執著存在,爲了把它破除之故,所以不同的每一項全部都要談到,心經裏講的內容是這個樣子。

  大家還有一個問題,五蘊、十二處、十八界,譬如眼處和眼界它有差別嗎?爲什麼在十二處講、十八界也講,如果從實有的角度來看就沒有差別了,從具體的實有法來講眼處就是眼界,眼界就是眼處,當然二種沒有差別。可是就産生執著而言,依于眼處産生谛實的執著,依于眼界産生谛實的執著,谛實執著的産生就不太一樣,從這個不太一樣的部份來講,就分成眼處也講、眼界又講。

  仁波切以他自己爲例來說明:首先他是一位出家人,其次他是一位仁波切,不管出家人或仁波切都是同一個人,如果有一位在家人侵犯他的時候,這時候仁波切內心會産生一個(我執)谛實成立的執著,心裏就會想我是出家人,你是白衣,在家人怎麼可以侵犯我呢?這時候執著産生了,這時候的執著是從我是僧人的角度來想的;但假設現在全部都是出家人,如果僧衆冒犯、輕視他的時候,這時候仁波切會想我是仁波切,你只是一位普通的出家人,怎可以侵犯我了,這時候産生的執著是:我是一位仁波切,這樣的一個執著,是不是不一樣?所以這個執著的産生是不一樣,但是僧人也好,仁波切也好,都是指同一個人,但是産生執著的方式是不是不一樣,從僧人的角度産生執著,從仁波切這個角度來講産生執著,是不是不一樣?是不一樣。

  如果是眼處或是眼界,不是一樣嗎?「處」裏面講,「界」裏面也講,從實有法(眼睛)來看當然是同一個。可是它的執著産生的時候不一樣,所以在眼處的時候,這個谛實的執著要把它去除掉,眼處的時候要講一次沒有谛實存在,在眼界的時候又要講沒有谛實存在。

  我們前面把五蘊、十二處、十八界,做了許多簡略的說明,這些都只是附帶的說明,這是應該對大家的學習有所幫助,因爲這些都經常會接觸到。後面要講,四谛盡攝所應知事,這個就不必再做解釋了,四谛的部份大家都了解了,不過,後面這段攝所應知事,要稍微了解一下這個所應知事,我們經常談到「有」「成事」「所知」是同義詞,這裏談到所應知事,不是指那個所知,那是指什麼呢?是指追求解脫者,所應當知道的。

  可是佛陀所開示的,都是補特伽羅追求解脫所應當知道的法,因此之故,就可以把佛陀所開示的法,都包括在這裏,即攝所應知事,所應知事是指一位補特伽羅在得到解脫上所應當知道的事。因爲佛陀薄伽梵所開示的都是針對解脫這個目標,所以佛陀所開示的法都可以歸納在四聖谛,這句話應該這樣來做了解,這不是指一切萬法的所知,是指在解脫方面應當要知道的事情。

  其次這裏談到,以五蘊、十二處、十八界、四谛爲例來說明,譬如以色受想行識來分類,這個時候是指萬法,我把它分成幾個項目,我可以把它計算出來,它是這個、是那個,這不是做了一個分類嗎?這是把盡所有法怎麼做一個分類的內容;而不是對一個法的究竟實相來做分析,如果把法的究竟實相仔細檢查做分析,它的究竟實相應該是無自性,現在做分類沒有涉及這個範圍。如果把萬法究竟實相做分析應該是無自性,就無自性而言,萬法的實相是一樣的,應該是一味的,這部份佛和衆生沒有差別,五蘊也沒有差別,十二處也沒差別,十八界也沒有沒差別,四谛也沒有差別。譬如數學裏談到一切數字都從零而形成,就像這種情況一樣。

  前面談到很多分類,五蘊、十二處、十八界各種的分類,這些分類都是名言的內心來進行的,所以都是從名言方面來討論,不是從實相方面來討論。如果從究竟實相來說就不能進行區分了,在實相上萬法一味,一味就不能再進行區分了,這個部份就稱爲如所有(實相)的部份,即接下來所說。

  如所有性者,謂彼所緣實性真如理所成義。它的實性實相真如推理所成的意義,謂彼所緣,所緣的對象譬如前面所說的五蘊、十二處、十八界這些很多啦!就這些所緣,它的究竟實相是什麼呢?它的實性是指實相的部分,還有真如是法性的部分,這個部分是如所有,就這些所緣的部分,它的實相應該是什麼呢?實相的部份是恒常的存在,法性(究竟實相的部份)是恒常存在的,就是不管你用什麼方式去分析它,不管你分析的時間曆經了多久,不管你是怎樣深入的去分析,它還是這個樣子,始終都不會有任何改變的,這部份就稱爲究竟實相。

  究竟實相就是如所有,所以就所緣的部份,它的實相的部份,它的真如的部份,我們用如理所成立,用各種分析邏輯推理之後,最後所成立出來的意義,就是實相、就是真如,就是它的如所有性的部份,這在《解深密經》裏談到圓成實性,圓成實性與空性是同義詞。

  就圓成實性而言,應該是恒常而有,不是說我可以用手指,指出最初它從這個地方開始,沒有的。還有最後消失之處,也不能用手指指出最後它在這個地方消失不見,沒有這種情況。因爲它恒常就有,始終都存在,不會有任何改變的,這樣的性質稱爲究竟實相。

  除了這個部份之外,其他者都經常改變的,譬如就顯現出來世俗法的部份,所顯的部份當然經常在改變,這是世俗法的部份。但是如果就它實相的部份是恒常不會改變,所以稱爲如所有。如所有就是不管多少的程度去看它,它始終是這個樣子。

  就如所有法、盡所有法安住于其上,把它作爲所緣來觀修,不管我們如何進行所緣取的部份,一定在這二個範圍裏,不會超出二個範圍之外。我們安住在一個對象,來修安止所緣的部份,不是安住在對境究竟實相來觀修,就是安住在對境的名言的情形來觀修,不會超出這個範圍之外,一定可以歸納在這二個範圍裏面,所以把它稱爲周徧所緣,即二者可以周徧一切的意思。

  最後一個就果安立所作成辦,就是修止和觀的所緣,前面談到修止和觀的所緣,所緣的對境緣取二谛,就能緣的內心,止和觀的所緣,前面談到的二個項目,再過來就所緣的對境而言是二谛。透過有境的心,所緣的對境,這二方面禅修,最後能夠得到一個果,就是成就止和觀。所以就所緣的對境二谛來做觀修,不做任何分析思擇,安住在上面來作觀修,這就是修安止;作分析思擇來觀修,是修勝觀。修、修、修,最後就能成就止和觀。

  止和觀得到的時候最後會産生安樂,就是止觀的輕安之樂,然後我還是可以安住在止觀的輕安之樂上面來入定,這是于果入定而作禅修,從這個角度來講,把它當作一個所緣,就變成所作成辦的所緣。譬如阿羅漢都滅掉煩惱了,可是它還可以把寂靜止息之樂,安住在這個樂上面來入定,來作禅修。一樣的道理,現在是在止觀的段落,由止觀産生的安樂,也可以安住在這個安樂上面入定而作禅修,這個時候的所緣,稱爲所作成辦的所緣。

  廣論的內容談到,「就果安立所作成辦,謂于如是所緣的影像,由奢摩他毗缽舍那,作意所緣若修若習若多修習,遠離粗重而得轉依。」所作成辦談到止觀二者緣取這個所緣來作禅修,謂于如是所緣的影像,就是前面談到的五種淨行所緣、五種善巧所緣、二種淨惑所緣的對象,緣取這些對象的時候,這些對象要在第六意識上面出現一個影像,之後再安住在這個影像上來禅修,禅修時伴隨著有分別分析觀察來進行的話,這是勝觀的禅修。如果不伴隨分別分析來禅修,直接安住上面,這是安止的觀修。這樣經過長久長期的觀修之後,最後得到什麼成效呢?遠離粗重。

  遠離粗重即把造成安止阻礙的粗重能夠滅掉,之後,得到安止。修勝觀的部份,造成勝觀障礙的粗重能夠去除掉,得到勝觀的輕安,因此能夠把各自自己段落的那些粗重排除掉,而得到成就止和觀的輕安,得到止和觀的輕安之樂,仍然能夠把所領受到的輕安之樂,安住在這個輕安之樂上面來進行觀修,這是所作成辦這部份的觀修方式。

  就所作成辦這部份而言,如果要說明它的所緣對境是什麼?應該說它的所緣對境是指輕安之樂。但是所緣的對境是輕安之樂,難道它周徧一切的觀修嗎?爲什麼稱爲周徧所緣呢?並不是一切的觀修都是緣取輕安之樂來作觀修,那爲何還稱爲周徧所緣呢?這是因爲所作成辦的觀修,是周徧在我們前面所作的討論,就是能緣的心的觀修,還有所緣對境的觀修,這部份它是周徧的。因此之故,以這個角度來講,把它稱爲周徧所緣。並不是指一切的觀修,都把輕安之樂當成它所緣取的對境,不是以這個方式來講周徧。

  它是從成就果的方式來講的,這是就果安立,成就果的方式來討論。因此在因的部份它是周徧的,因的方式是指就果的部份來安立,這個果前面的因是指能緣心這部份禅修作爲因,還有所緣境這部分禅修作爲因,因此之故來産生這個果。所以從因的部份,從禅修的因的角度來講,它存在于因部分,所以在原因上它是周徧的,從這個來講稱爲周徧所緣,而不是直接從禅修上來講它是周徧所緣,不是這個意思。

  就周徧所緣而言,周徧于後面的淨行所緣、善巧所緣、淨惑所緣,這叁者裏面都包括了周徧所緣,它是參雜在裏面的,所以不要想周徧所緣是另外單獨的一個項目,倒不是的。後面的叁種所緣裏都要包括周徧所緣,它是打散摻在後面叁種所緣裏面,所以正式要作觀想時,從淨行所緣、善巧所緣、淨惑所緣這個地方開始。

  其中首先正式進行禅修的是,淨行所緣者。由此所緣能淨貪等增上現行,淨行所緣是淨以前所緣,以前是指前世前世以前以前,譬如前輩子我們貪念之心已經産生,都已經形成了,瞋恨之心已經産生過了,愚癡之心已經産生過了,前世已經産生過了貪嗔癡,串習到這輩子,因此貪心沈重、愚癡沈重、瞋恨沈重或者忌妒之心沈重。現在這輩子要把這個沈重的部分淨化而作的禅修,稱爲淨行所緣。已「行」(串習)過的這些部份要把它淨化,這種所緣觀修的方式。

  所以淨行所緣,這個「行」要把它當成前世串習力之果,因此要當成作,(造)作等流果的部份,和受報(領受)等流果的部份。譬如一個殺生的人,上輩子已經殺生習慣,這輩子自然很容易去做這樣的行爲,這是(造)作等流果報。一個人上輩子殺生的話,這輩子感得的果報壽命比較短促,這是受報(領受)等流果的部份。

  所以前輩子如果貪念之心粗重的話,串習下來這輩子貪念之心比較粗重,這是已行(已經串習)下來的部份;瞋恨之心多的話,這輩子瞋恨之心重;上輩子愚癡之心多的話,這輩子愚癡之心重;忌妒之心上輩子多,串習下來這輩子忌妒之心沈重,這是已經行的部份。現在把已經行的部份,已經串習下來這輩子粗重煩惱的部份,要把它淨化,所作的觀修,稱爲淨行所緣。

  

《菩提道次第廣論 奢摩他 第17講》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