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菩提道次第广论 奢摩他 第16讲▪P2

  ..续本文上一页别要了解。

  安止所缘、胜观所缘的对境都是同一个对境,在同一个对境,怎么会分安止所缘的对境和胜观所缘的对境呢?可以啊!就是当缘取对境的时候,缘取的方式伴随着检查分析来进行缘取的话,对境就称为有分别影像。假设缘取对境的时候,没有做检查分析,直接安住,以这种缘取的方式来进行,这个对境就称为无分别影像所缘,这是从能缘的心来讨论。

  这里讨论到有分别影像和无分别影像,所讲是有分别和无分别。有分别,这里不要把它解释成谛实执着的妄念,不是的,这是属于坏的妄念,藏文有时候都有很多的涵义,藏音「南巴豆巴」就是「南豆」,有好几个不同的意思,但无论如何「南豆」的意思,就是对它的行相作一个分析,如果这句话从坏的、不好的方面来讲的话,称为妄念;如果对这个行相做一个分析,从好的方面来讲的话,就是检查分析,都是同一个字。

  「豆巴」就是观察分析的动作,这个字本身就比较麻烦了,从好的方面也可以解释,从坏的方面也可以解释,「南巴豆巴」如果从坏的方面解释,就是很多的妄念,但是不管从好的方面解释,从坏的方面解释,总之,一定是做一些分别判断。譬如把它判断成这是好的、这是不好的,就是把它的行相作一个分析,这是「是」、这「不是」,这是「好的」、这是「坏的」。

  假设从坏的方面来看,我们会说它所进行的判断分析都是错误的,这种情况之下把它列入坏的,这就是妄念。从好的方面来看,所做的分析是很纯净正确的分析,如果是一个很正确的分析,内心的了知就会不断的进步。但是不管好的也好、坏的也好,共通的特色都是分析。

  譬如我对坏的方面分析,这是我的同党(同一派),那是对方(敌对的那方),那不是把行相分成二种,这是一个错误的分析,这是颠倒错乱的了解,是受到无明控制影响而进行的分类。因为从万法实相的情况来看,并没有固定不变的敌对的那一方(我瞋恨的对境)存在,也不会有我固定不变的亲友(贪恋的对象),没有嘛!从实相来看是没有嘛!可是在我受到烦恼的控制下,我自然就会进行这种分类、分析,这种分类、分析是属于坏的,我们就称之为妄念。

  但是如果从好的方面来讲,是对于对境作一个正确的检查分析,还是称为「南巴豆巴」,所以这个就比较麻烦了,从好的方面也可以解释,从坏的方面也可以解释。可是这里不要把它解释成「谛实执着」,是指对于对境作一个正确的分析,伴随着这种分析来进行的时候,这是胜观所缘的对境,这是有分别影像,是伴随着分析来进行的。

  中国话讲到分别心也是一样的情况,一般我们讨论分别心,主要是指坏的、不好的,但是在好的方面也有分别的,譬如佛也开示这是善的、这应当要学习的,这是不善的、这是坏的、这是应当要丢掉的,佛不是也做这样一个分别一个开示吗?从佛所开示的内容看不是也有分别,佛当然也有分别,佛也进行分析,且把它分析得很清楚,但这种对于对境的分别,不是受烦恼颠倒错乱的控制而进行的,是把实际的情况区分清楚,做一个解释说明,这就是好的方面。

  现在这个段落也是这个样子的,这个段落讲的是顺着实际的情形,来做一个检查分析,做一个分类,这是从好的方面来说。所以这是属于好的分别,这是有分别的情况之下,胜观的所缘对境,这是前面谈到的有分别、无分别解释完毕。

  再过来还有一个就是「影像」,有分别影像的所缘对境,无分别影像的所缘对境,为什么称为影像呢?前面有分别、无分别解释完毕了,为什么又称为影像呢?当修安止和修胜观的时候,缘取对境来进行观修,所缘的对境,不是根门识所缘的对境。假设是缘取根门识所缘的对境来修安止和修胜观的话,等于是修根门识,所以安止和胜观进行观修所缘的对境,不是根门识所缘取的对境。如果顺着根门识缘取对境,而止和观也缘取这个对境观修,那不是等于修根门识了吗?没有意义嘛!如果这样的话,止观所缘的对境到底是什么呢?这个所缘的对境不是根门识所缘的对境,那是什么呢?

  譬如以佛像为例,首先佛像是根门识所缘的对境,根门识缘取对境后,这个对境在我们的内心也会出现一个影像,之后,再缘取内心所出现的影像,作为所缘的对境来修安止、修胜观,所以在我们内心所出现的对境,不是正式的对境,正式的对境应该是根门识所缘的对境,根门识所缘的佛像,那是正式的对境,真正的对象。可是在根门识看到了之后,缘取这个佛像之后,在我们内心也会出现这个佛像的影像,之后,我缘取内心所出现这个行相,专ㄧ安住在上面的话,是修安止,对它来进行分析是修胜观。

  因此之故,止和观所缘的对象,不是正式的对象,不是根门识所缘的对象,是根门识缘取这个对象之后,在我的第六意识上面所形成的一个行相,这个所形成的行相,才是我修止和观所要缘取的对境,所以止观所缘取的对境,是在我第六意识上所出现的行相,因此之故,把它称之为影像。

  影像的意思就是指不是真正事物的本身,只是事物的一个行相而已,事物的行相显现出来。同样的道理,修止和观所缘取的对象,不是根门识所缘取正式的事物,是根门识缘取这个对象之后,对象的行相在我的第六意识上显现出一个行相,之后,我再缘取这个行相,来修止和观,因此之故所修的对象就称为影像。

  看书本至尊仁波切所谈到的,言影像者,为什么称为影像呢?因为「非实所缘自相」,不是真正去缘取所缘的对象自己本身,「唯是内心所现彼相」,在修止和观的时候,言影像者,不是缘取根门识所缘的对象本身,那是缘取什么呢?缘取内心所现的彼相,就是正式的内相本身,在我们第六意识上所出现的行相,是第六意识上所出现的显分,缘取这个显分来进行止和观的观修,进行观修是缘取在第六意识上面,所呈现出来的对境本身显现出来的行相,是对境显分的部份,靠着这个部分来进行观修。

  因此,不是缘取根门识所缘的对境本身来进行观修,一般而言,缘取根门识所缘对境来做观修,那是观修根门识,在未成就佛果之前,根门识不会增长进步,成就佛果的时候,根门识才有增长进步,在没有成就佛果之前,根门识不会有任何进步的,但是第六意识可以进步。

  第六意识的进步透过止观的禅修,会不断的进步,因此,我们现在是从第六意识来进行观修,观修的时候,观修的对象是在第六意识所出现的显分(出现的行相那个部份),不是缘取根门识所缘的对境本身,不是的,所以是「唯是内心所现彼相」,彼:就是根门识所缘的东西,根门识所缘的对境在自己内心(第六意识)所出现的行相,「由缘彼相」就是第六意识显分的部份,「正思择时」,缘取第六意识的显分,进行分别思择,因为有进行分析、分别思择之故,把它称为有分别影像;如果心缘取第六意识所出现的显分,缘取它来进行观修的时候,假设不伴随分析、思择,直接安住在上面,就称为无分别影像。

  以缘取导师佛像进行观修为例来说明,上面也可以安立有分别影像,无分别影像,怎么安立呢?缘取导师佛像,不过不是缘取根门识所看到的导师佛像,是导师佛像在第六意识上所出现的行相,缘取第六意识上所出现的导师行相来进行观修。假设伴随着分析检查来进行观修,此时称为有分别影像;缘取第六意识所出现的导师的行相,之后,缘取祂来进行禅修的时候,不伴随检查分析,专一安住在上面,没有任何的分别,这时候称为无分别影像。所以在佛像上可以安立有分别影像所缘对境、无分别影像所缘对境。

  同样的道理,一切万法都可以如此安立,分成这二种对象来进行,因此就称为周徧所缘。这是缘取一切万法都可以来进行。其次就观修者自己(观修本身)而言,有境本身进行观修的方式不是用有分别的方式,就是用无分别的方式来进行观修,不可能超出这二者之外,所以一切的观修都包括在这个分类里面,因此名为周徧所缘。这里要了解的是,什么是有分别?什么是无分别?为何名为周徧?原因何在?这个内容,我们要了解。

  就影像这个字的意思而言:不是缘取根门识对境来做观修,是靠第六意识来进行观修,靠着第六意识上所出现的行相(显分)这个部份,来进行观修。一般而言,我们追逐根门识的对境而去,这个习惯很强烈,力量很强大。所以耳朵稍微听到一些内容,脑袋开始想很多很多,追逐而去,眼睛看到一些影像之后,开始追逐而去,就想很多很多。可见我们的内心本身追逐根门识的对境,这种习惯非常强烈,这是心思涣散的主因,这是心思追逐根门识对境而去,导致心思严重的涣散。

  所以实修的时候,前面谈到过,要收摄根门,即指此意。收摄根门的意思,是指不要追逐根门识的对境而去,要收摄根门,收摄根门之后要做什么?要缘取第六意识上所出现的行相,缘取此行相来进行观修,所以称为影像。

  讨论到影像时,要了解的内容即收摄根门非常重要,为何收摄根门非常重要呢?因我们的习惯很强烈,一直追逐根门识的对境而去,由此内心的妄念纷飞非常严重,现在要把这个停下来不要这样做,应该好好的重视第六意识,运用第六意识好好的进行观修四谛十六行相的涵义是什么?菩提心的涵义是什么?或者在第六意识出现导师的行相,再缘取此相来进行观修。总而言之,要靠第六意识所出现的对境来进行观修,不要追逐根门识的对境而迄。这是这里所谈到影像的时候要了解这些内容。

  不过在讨论影像时,当然不是指根门识所缘对境事物自己本身,影像应该是对境事物在第六意识所出现的行相,缘取这个行相来进行观修。不是缘取对境事物自己本身,如果这样讲,那是什么对境事物,在我们第六意识所出现的行相,当作这里所称为的影像呢?一般而言,一切万法在我们内心所出现的行相,都当做影像来做实修,当然也是可以的。…

《菩提道次第广论 奢摩他 第16讲》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