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菩提道次第廣論 奢摩他 第16講▪P2

  ..續本文上一頁別要了解。

  安止所緣、勝觀所緣的對境都是同一個對境,在同一個對境,怎麼會分安止所緣的對境和勝觀所緣的對境呢?可以啊!就是當緣取對境的時候,緣取的方式伴隨著檢查分析來進行緣取的話,對境就稱爲有分別影像。假設緣取對境的時候,沒有做檢查分析,直接安住,以這種緣取的方式來進行,這個對境就稱爲無分別影像所緣,這是從能緣的心來討論。

  這裏討論到有分別影像和無分別影像,所講是有分別和無分別。有分別,這裏不要把它解釋成谛實執著的妄念,不是的,這是屬于壞的妄念,藏文有時候都有很多的涵義,藏音「南巴豆巴」就是「南豆」,有好幾個不同的意思,但無論如何「南豆」的意思,就是對它的行相作一個分析,如果這句話從壞的、不好的方面來講的話,稱爲妄念;如果對這個行相做一個分析,從好的方面來講的話,就是檢查分析,都是同一個字。

  「豆巴」就是觀察分析的動作,這個字本身就比較麻煩了,從好的方面也可以解釋,從壞的方面也可以解釋,「南巴豆巴」如果從壞的方面解釋,就是很多的妄念,但是不管從好的方面解釋,從壞的方面解釋,總之,一定是做一些分別判斷。譬如把它判斷成這是好的、這是不好的,就是把它的行相作一個分析,這是「是」、這「不是」,這是「好的」、這是「壞的」。

  假設從壞的方面來看,我們會說它所進行的判斷分析都是錯誤的,這種情況之下把它列入壞的,這就是妄念。從好的方面來看,所做的分析是很純淨正確的分析,如果是一個很正確的分析,內心的了知就會不斷的進步。但是不管好的也好、壞的也好,共通的特色都是分析。

  譬如我對壞的方面分析,這是我的同黨(同一派),那是對方(敵對的那方),那不是把行相分成二種,這是一個錯誤的分析,這是顛倒錯亂的了解,是受到無明控製影響而進行的分類。因爲從萬法實相的情況來看,並沒有固定不變的敵對的那一方(我瞋恨的對境)存在,也不會有我固定不變的親友(貪戀的對象),沒有嘛!從實相來看是沒有嘛!可是在我受到煩惱的控製下,我自然就會進行這種分類、分析,這種分類、分析是屬于壞的,我們就稱之爲妄念。

  但是如果從好的方面來講,是對于對境作一個正確的檢查分析,還是稱爲「南巴豆巴」,所以這個就比較麻煩了,從好的方面也可以解釋,從壞的方面也可以解釋。可是這裏不要把它解釋成「谛實執著」,是指對于對境作一個正確的分析,伴隨著這種分析來進行的時候,這是勝觀所緣的對境,這是有分別影像,是伴隨著分析來進行的。

  中國話講到分別心也是一樣的情況,一般我們討論分別心,主要是指壞的、不好的,但是在好的方面也有分別的,譬如佛也開示這是善的、這應當要學習的,這是不善的、這是壞的、這是應當要丟掉的,佛不是也做這樣一個分別一個開示嗎?從佛所開示的內容看不是也有分別,佛當然也有分別,佛也進行分析,且把它分析得很清楚,但這種對于對境的分別,不是受煩惱顛倒錯亂的控製而進行的,是把實際的情況區分清楚,做一個解釋說明,這就是好的方面。

  現在這個段落也是這個樣子的,這個段落講的是順著實際的情形,來做一個檢查分析,做一個分類,這是從好的方面來說。所以這是屬于好的分別,這是有分別的情況之下,勝觀的所緣對境,這是前面談到的有分別、無分別解釋完畢。

  再過來還有一個就是「影像」,有分別影像的所緣對境,無分別影像的所緣對境,爲什麼稱爲影像呢?前面有分別、無分別解釋完畢了,爲什麼又稱爲影像呢?當修安止和修勝觀的時候,緣取對境來進行觀修,所緣的對境,不是根門識所緣的對境。假設是緣取根門識所緣的對境來修安止和修勝觀的話,等于是修根門識,所以安止和勝觀進行觀修所緣的對境,不是根門識所緣取的對境。如果順著根門識緣取對境,而止和觀也緣取這個對境觀修,那不是等于修根門識了嗎?沒有意義嘛!如果這樣的話,止觀所緣的對境到底是什麼呢?這個所緣的對境不是根門識所緣的對境,那是什麼呢?

  譬如以佛像爲例,首先佛像是根門識所緣的對境,根門識緣取對境後,這個對境在我們的內心也會出現一個影像,之後,再緣取內心所出現的影像,作爲所緣的對境來修安止、修勝觀,所以在我們內心所出現的對境,不是正式的對境,正式的對境應該是根門識所緣的對境,根門識所緣的佛像,那是正式的對境,真正的對象。可是在根門識看到了之後,緣取這個佛像之後,在我們內心也會出現這個佛像的影像,之後,我緣取內心所出現這個行相,專ㄧ安住在上面的話,是修安止,對它來進行分析是修勝觀。

  因此之故,止和觀所緣的對象,不是正式的對象,不是根門識所緣的對象,是根門識緣取這個對象之後,在我的第六意識上面所形成的一個行相,這個所形成的行相,才是我修止和觀所要緣取的對境,所以止觀所緣取的對境,是在我第六意識上所出現的行相,因此之故,把它稱之爲影像。

  影像的意思就是指不是真正事物的本身,只是事物的一個行相而已,事物的行相顯現出來。同樣的道理,修止和觀所緣取的對象,不是根門識所緣取正式的事物,是根門識緣取這個對象之後,對象的行相在我的第六意識上顯現出一個行相,之後,我再緣取這個行相,來修止和觀,因此之故所修的對象就稱爲影像。

  看書本至尊仁波切所談到的,言影像者,爲什麼稱爲影像呢?因爲「非實所緣自相」,不是真正去緣取所緣的對象自己本身,「唯是內心所現彼相」,在修止和觀的時候,言影像者,不是緣取根門識所緣的對象本身,那是緣取什麼呢?緣取內心所現的彼相,就是正式的內相本身,在我們第六意識上所出現的行相,是第六意識上所出現的顯分,緣取這個顯分來進行止和觀的觀修,進行觀修是緣取在第六意識上面,所呈現出來的對境本身顯現出來的行相,是對境顯分的部份,靠著這個部分來進行觀修。

  因此,不是緣取根門識所緣的對境本身來進行觀修,一般而言,緣取根門識所緣對境來做觀修,那是觀修根門識,在未成就佛果之前,根門識不會增長進步,成就佛果的時候,根門識才有增長進步,在沒有成就佛果之前,根門識不會有任何進步的,但是第六意識可以進步。

  第六意識的進步透過止觀的禅修,會不斷的進步,因此,我們現在是從第六意識來進行觀修,觀修的時候,觀修的對象是在第六意識所出現的顯分(出現的行相那個部份),不是緣取根門識所緣的對境本身,不是的,所以是「唯是內心所現彼相」,彼:就是根門識所緣的東西,根門識所緣的對境在自己內心(第六意識)所出現的行相,「由緣彼相」就是第六意識顯分的部份,「正思擇時」,緣取第六意識的顯分,進行分別思擇,因爲有進行分析、分別思擇之故,把它稱爲有分別影像;如果心緣取第六意識所出現的顯分,緣取它來進行觀修的時候,假設不伴隨分析、思擇,直接安住在上面,就稱爲無分別影像。

  以緣取導師佛像進行觀修爲例來說明,上面也可以安立有分別影像,無分別影像,怎麼安立呢?緣取導師佛像,不過不是緣取根門識所看到的導師佛像,是導師佛像在第六意識上所出現的行相,緣取第六意識上所出現的導師行相來進行觀修。假設伴隨著分析檢查來進行觀修,此時稱爲有分別影像;緣取第六意識所出現的導師的行相,之後,緣取祂來進行禅修的時候,不伴隨檢查分析,專一安住在上面,沒有任何的分別,這時候稱爲無分別影像。所以在佛像上可以安立有分別影像所緣對境、無分別影像所緣對境。

  同樣的道理,一切萬法都可以如此安立,分成這二種對象來進行,因此就稱爲周徧所緣。這是緣取一切萬法都可以來進行。其次就觀修者自己(觀修本身)而言,有境本身進行觀修的方式不是用有分別的方式,就是用無分別的方式來進行觀修,不可能超出這二者之外,所以一切的觀修都包括在這個分類裏面,因此名爲周徧所緣。這裏要了解的是,什麼是有分別?什麼是無分別?爲何名爲周徧?原因何在?這個內容,我們要了解。

  就影像這個字的意思而言:不是緣取根門識對境來做觀修,是靠第六意識來進行觀修,靠著第六意識上所出現的行相(顯分)這個部份,來進行觀修。一般而言,我們追逐根門識的對境而去,這個習慣很強烈,力量很強大。所以耳朵稍微聽到一些內容,腦袋開始想很多很多,追逐而去,眼睛看到一些影像之後,開始追逐而去,就想很多很多。可見我們的內心本身追逐根門識的對境,這種習慣非常強烈,這是心思渙散的主因,這是心思追逐根門識對境而去,導致心思嚴重的渙散。

  所以實修的時候,前面談到過,要收攝根門,即指此意。收攝根門的意思,是指不要追逐根門識的對境而去,要收攝根門,收攝根門之後要做什麼?要緣取第六意識上所出現的行相,緣取此行相來進行觀修,所以稱爲影像。

  討論到影像時,要了解的內容即收攝根門非常重要,爲何收攝根門非常重要呢?因我們的習慣很強烈,一直追逐根門識的對境而去,由此內心的妄念紛飛非常嚴重,現在要把這個停下來不要這樣做,應該好好的重視第六意識,運用第六意識好好的進行觀修四谛十六行相的涵義是什麼?菩提心的涵義是什麼?或者在第六意識出現導師的行相,再緣取此相來進行觀修。總而言之,要靠第六意識所出現的對境來進行觀修,不要追逐根門識的對境而迄。這是這裏所談到影像的時候要了解這些內容。

  不過在討論影像時,當然不是指根門識所緣對境事物自己本身,影像應該是對境事物在第六意識所出現的行相,緣取這個行相來進行觀修。不是緣取對境事物自己本身,如果這樣講,那是什麼對境事物,在我們第六意識所出現的行相,當作這裏所稱爲的影像呢?一般而言,一切萬法在我們內心所出現的行相,都當做影像來做實修,當然也是可以的。…

《菩提道次第廣論 奢摩他 第16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