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論奢摩他16》
講授:雪歌仁波切2007-10-05
就得到無上佛果珍貴寶而言,在我們身口意叁門裏,主要是指內心證悟的功德,逐漸增長增廣之後,到達佛陀的果位。關于這部份,在佛陀開示的典籍裏提到過,成佛的道路有資糧道、加行道、見道、修道、無學道,這些道路的功德不是講身口的功德,是講內心的功德,這些五道的功德是根據內心的功德來劃分、解釋說明的。
同樣的道理,下士、中士、上士的道路,這些道路的內容講的也是內心功德的差別。除此之外,並不是講身體語言方面的功德,也不是按照這個方式來做分類的。
因此之故,應當重視我們內心的功德,逐漸逐漸進步,之後,就會成就佛果。應該是這個樣子的。我們前面解釋很多內容,上次談到內心證悟的功德産生。總而言之,下士、中士、上士道路,一切證悟的功德要在內心産生的話,首先要依靠的是心,透過等持所得到的住分,靠著住分使勝慧的功德,逐漸增長進步,靠著止和觀這二個的能力,慢慢的使自己證悟的功德逐漸增長增廣。
在《解深密經》也談到,一切乘門的功德,由止觀而來。當然這裏講的不是正式的止觀,「止」主要是指內心安住的部份,以及不渙散,靠著這個部分使內心的功德增長增廣,之後,正式産生勝觀的功德,在止和觀雙運之下,不斷的努力之後,就得到內心地道功德增廣增長。這是《解深密經》裏所談到,我們現在所要講的是安止的學習。
安止的學習,主要是講內心的住分。要得到內心的住分,要透過等持,透過等持的實修,得到內心住分,這部份至尊仁波切在《廣論》「修止方便」做了解釋說明,透過這方面的聞思修,希望內心能夠好好的學習止觀,內心的住分能夠得到,之後,能夠得到正式的勝慧。沒有得到要使它得到,得到的要不斷的增長增廣,之後,經過下士、中士、上士的道路,地道的功德逐漸的增長、增廣,最後成就佛果,廣大利益衆生,有這種了解,産生這個動機之後來學習教法。
上次談到系心于所緣,系心在所緣的對境上來觀修,在此之前要做什麼?這是上次所解釋的部份。內心要得到安住,安住的等持要怎麼去成就?這是講內心住分的部份。靠著內心能夠堅固的安住,才能夠産生正式的勝慧,這都是我們所要實修的內容。
首先,要得到堅固的住分,要透過等持的觀修,在等持觀修之前,先要了解等持有什麼功德?因爲先知道功德好處,內心會産生強烈的興奮欲求,追求的想法,但內心如何産生勇悍熱切追求的想法,要如何思惟才能産生呢?這是上次所講述內容。
上次主要的內容是講一切的功德,特別是內心住分的等持,以及所産生勝慧的功德,止觀雙運的功德,特別是現在討論的等持觀修,由安止(等持)的觀修,最主要的目標是希望將來能夠緣取空性,然後緣取空性來做分析,産生勝觀,爲了達到這個目標之故,因此我現在來修安止,這是在正式實修安止之前,要先了解有這個功德好處,有這個目標,在這個了解之下來修安止。
前面談到「尤由依止,能生通達如所有性毗缽舍那,速疾能斷生死根本」,特別是依于安止之故,才能夠産生緣取空性的勝觀,以緣取空性所産生的勝觀,才能夠斷除輪回的根本。這是依于安止産生勝觀,由勝觀産生了空慧,能斷掉輪回的根本,這是了解它的功德利益,由了解功德利益,我要來學習,那種渴求熱切興奮勇悍的想法,當然就會非常的強烈。
所以知道未來我能夠緣取空性,之後,産生勝觀,能夠斷掉輪回的根本,這時候要實修的想法,當然非常強烈,生起勇悍的想法,興奮的欲求,在這個情況下,安住在所緣的對境上來實修,就非常好了。這是上次所談到的內容。
系心于所緣的內容觀修,此時開始緣取對境,進行觀修的時候,所緣取的對境是什麼?又要做說明了。第二住所緣,前面是安住所緣,前面要先做什麼,這都做完了!之後,當然正式安住在所緣上,怎麼來修呢?開始做說明了,一、明心住之所緣,二、心于所緣如何安住。
首先要說明清楚,心住之所緣對象是什麼?這個了解了,心緣取對象之後,怎麼安住在上面呢?分成二項。其中第一項,總建立所緣,總體來講所緣的理論是什麼?第二項,明此處之所緣,現在個別所要緣取的對象是什麼?
第一項總體來討論所緣的對象是什麼?這又分成叁項:一、正明所緣,說明所緣的對象是什麼。二、顯示何等補特伽羅應緣何境,什麼樣的實修者,應當緣取什麼樣的所緣對境。叁、顯示所緣異門,異門不同的類型,所緣的對境不同的類型。
首先第一個:「如世尊言修瑜伽師有四所緣,謂周徧所緣,淨行所緣,善巧所緣,淨惑所緣。周徧所緣複有四種,謂有分別影像,無分別影像,事邊際性,所作成辦」,關于四種所緣的部份,佛陀在佛經及許多的典籍裏曾經開示過,主要是《聲聞地》,在《解深密經》講述安止的那一品也是談到這個內容。
周徧所緣又分成四種,這四種我們大略作一個解釋說明,可能籠統先講解一下,大家比較容易了解。周徧的意思,就是指周徧于任何的法,當緣取任何的法進行實修的時候,這四個情況都可以包括在裏面做解釋。緣取任何一個法,進行觀修的時候,現在所談的周徧所緣的緣取方式,都可以做解釋,在它的上面都可以形成,都可以用這個緣取的方式來做實修。
有境去緣取對境的時候,不管緣取任何一個法,現在所談到的緣取的方式,一定包括在裏面,都可以來進行這個實修,都可以在任何一個法上達成,如此來做解釋的。因此在緣取一切法來做實修,這個方式都可以包括在裏面,所以名稱上就稱爲周徧所緣,當然這是籠統的解釋,大家可能不是很容易了解。
舉一個正式的例子來講,可能大家比較容易了解,譬如緣取五蘊來做觀修,把五蘊當成所緣境。之後,緣取五蘊來做觀修,也可以用有分別影像、無分別影像、事邊際性、所作成辦,在五蘊上就可以有這四個所緣對象來進行,在五蘊上可以形成這四種情況來進行,跟五蘊的情況一模一樣,徧及一切法都可以這樣做。譬如緣取補特伽羅、瓶子、柱子,緣取任何一個法,它的緣取方式,這四個項目都可以來進行,因此就稱爲周徧所緣。
我們要先把書裏面內容作一個解釋說明,因爲如果不看書的內容,直接作解釋說明,可能大家更糊塗、更不容易明白。我們先把書裏面字面上的意義作一個解釋,大家字面上一看就知道了,之後,再把裏面的意義歸納,再作一個解釋,那就了解了,更加深入啦!所以我們現在首先一定要先看書本裏的文字,先把書本裏的文字作一個解釋。
現在談到四種所緣,就是經和論所談到的四種所緣,四種所緣裏面,第一個周徧所緣,周徧所緣又分成四個,這四個項目至尊仁波切怎麼劃分呢?首先就能緣的心來討論,二種影像的所緣,就是有分別影像和無分別影像,周徧所緣有四個,爲什麼分成有分別影像和無分別影像這二個?這是從能緣的心來討論,因此分成二種。
接著,就所緣境,安立事邊際性(351頁第二行)的所緣,就果安立所作成辦(351頁第四行最底下)的所緣。所以討論到有分別影像、無分別影像的所緣,這是從能緣者(能緣的心)來討論。討論到事邊際性,這是從所緣的對境來討論,如果討論到所作成辦,這是從果方面來討論。因此周徧所緣分成四種,這四種至尊仁波切所作分類,就分成從能緣心來討論、從所緣對境來討論、從果來討論。
從能緣心來安立怎麼做解釋?第一項從能緣心來討論,就安立二種影像的所緣,初、是毗缽舍那所緣,二、是奢摩他所緣,毗缽舍那是勝觀,奢摩他是安止,首先勝觀所緣取的對象,稱爲有分別影像所緣;安止所緣取的對象,稱爲無分別影像所緣,這二項就是以有分別影像、無分別影像,來做區分的,這個區分不是從對境來討論,是從有境方面來討論。從有境緣取對境的方式,在此情況下稱爲有分別影像、無分別影像,所以是從有境緣取的方式來做討論。
除此之外,不是從對境來做討論,爲什麼不是從對境來做討論呢?一切萬法都是勝觀所緣取的對境,一切萬法都是安止所緣取的對境,譬如空性是不是安止所緣取的對境?是啊!是不是勝觀所緣取的對境?是啊!無常是不是安止所緣取的對境?也是啊!是不是勝觀所緣取的對境?仍然是啊!因爲應當是止觀雙運配合之下來進行禅修,這是非常重要的。
因此,一切萬法既是安止所緣取的對境,亦是勝觀所緣取的對境,可見能不能說這個對境是安止所緣取的對境,這個對境是勝觀所緣取的對境,不能這樣討論。因爲一切萬法也是安止所緣取的對境,也是勝觀所緣取的對境。可見前面談到這個分類,分成安止所緣對境、勝觀所緣對境,這不是從對境來討論的。因爲一切的對境也是安止的對境,也是勝觀的對境,所以不能從對境上來討論,這是安止的對境,這是勝觀的對境。
不過安止所緣取的對境和勝觀所緣取的對境,應當有所差別才對嘛!應該不太一樣,應該有所分別,這個分別應該從有境來做分別,不應該從對境上來做分別,一切對境既是安止的所緣對境,也是勝觀所緣的對境。當緣取對境的時候,能緣的心本身伴隨著檢查分析的方式來緣取的時候,在此情況下稱爲勝觀所緣的對境。如果緣取對境的時候,能緣的心沒有伴隨著檢查分析,沒有做任何的檢查分析,直接緣取安住在上面,這時候的所緣對境稱爲安止所緣的對境。
這裏談到,初、是有分別影像,是勝觀所緣,二、是奢摩他所緣,是無分別影像,是安止所緣的對象。伴隨著檢查分析來做分析的時候,這時候所緣的對象稱爲有分別影像。假設不伴隨檢查分析,直接緣取對境來觀修這是修安止,此稱爲無分別影像的所緣,這時候的所緣是按照有境來做分類的,不是根據對境來做分類,這個差…
《菩提道次第廣論 奢摩他 第16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