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菩提道次第广论 奢摩他 第15讲▪P4

  ..续本文上一页等持得到了也不容易退失的。我们前面不是讲了吗?假设没有勇悍毅力的话,一开始不想做禅修,就算禅修之后偶而得到等持,等持很容易丢掉的,这是因为没有勇悍毅力之故。内心如果有了勇悍毅力的话,开始禅修的时候很喜悦、很快乐的作禅修,修的时候能够持续,所产生的等持也不会退失的。

  更正一下,我们前面谈到的是,内心如果有了勇悍毅力的话,自己的等持禅修,自己就可以鼓励自己,因为这个勇悍毅力会鼓励自己不断的作禅修,不必靠别人鼓励,不必靠外在来鼓励我自己,因为自己内心已经有勇悍毅力,自己就可以鼓励自己持续的作实修。

  前面谈到了安止,对于如所有性,所有法如所有实相的了悟的胜观,这方面有很大的帮助,原因何在呢?一般来讲,如果得到安止的话,当然安止的时候把内心的散乱都去除掉了,内心如果散乱去除掉的话,我们内心的思绪就像箭的尖端一样。因为内心散乱去除掉了,所以内心所有思惟的思绪,全部集中在一个焦点上面,这个时候思惟胜慧的威力很强大,胜慧的威力会增长、增广,胜慧的威力增长、增广,要去分析对境的实相,分析的力道就很足够了,因为内心的思绪全部集中在一个地方的缘故,所以当然会有帮助的,这是第一个原因。

  其次,我们内心的烦恼粗分、细分很多,在粗分的烦恼──妄念的覆盖之下,我们内心的根本无明部分,想要把它辨明清楚,就非常困难了。把内心的根本无明要辨明清楚很困难,是因为内心里面的烦恼粗分、细分很多,细分之中最微细的就是无明的部分,会被粗糙的烦恼把它盖住,所以当我们去看、分析,粗分的烦恼分析到了,把它辨明清楚了,在它覆盖底下,细分的烦恼我们还看不到!没有办法把它辨明清楚。

  我们想想,内心的无明,微细的这个部分,不容易辨明清楚。我们想一想,因为它不容易辨明清楚之故,所以才有四部宗义。四部宗义都是对于无明的界定,辨明的内容,解释不一样。分成四部宗义,有小乘、有大乘,大乘里面有唯识、有中观,中观还有自续、应成,他们对于无明的界定都不一样的。

  对于无明的界定,就会对涉及到实相的鉴定,对于实相的界定也不一样,就表示说要把它辨明清楚,多么的困难。对于它的辨明清楚进行很困难,就是因为它在粗分烦恼的覆盖之下。假设得到安止的话,内心这些粗分散乱全部灭掉了,粗分的妄念灭掉了,止息掉了,这个时候要去了解细分的内容,把细分的部分分辨清楚,就容易多了,就有一个很好的机会了。

  一来,对细分的烦恼的这个部分─无明的这个部分,要把它辨明清楚比较容易进行了,如果得到安止的话。其次,在安止之下要去分析无明它所执取的方式,它如何进行执取?如何来进行执取的、执着的,这个时候要进行分析当然也容易多了。假设根本没有得到安止的话,这些都没有办法进行,很困难的。因此得到安止的话,对于了空慧当然就有很大的帮助。

  总之,在系心于所缘的前面,应当要做的是什么呢?就是对想要进行等持的观修,对于这个观修,要有一个兴奋的勇悍毅力,这个要先产生,这是前面要达成的。前面这个已经达成之后,当然就进入禅修,就会系心于所缘,系心在所缘上的时候,又要做什么呢?这是第二段,「第二.住所缘时应如何修」前面勇悍毅力已经产生了,当然就进入等持的观修了,进入等持观修的时候,当然心于所缘上面已经在进行了。

  在进行的时候应该怎么做呢?就是「一.明心住之所缘.「明」要说明清楚系心所缘的对象它有什么内容。「二.心于所缘如何安住。」心怎么系念在这个所缘上面?给它做一个区分,怎么把心安住在对境上面?这个做一个解释。首先分为两个段落来做说明,初又分二:一.总建立所缘.所缘的内容总体做一个说明。首先整体的理论来讲的话,佛经里面所谈到的,所缘取的内容,所缘取的对象。总建立所缘,总体所缘的理论,这个部分是根据佛经来讲,佛陀、薄伽梵在佛经里面开示的,这一部分先做一个分析说明。

  整体所缘,佛经里面怎么谈到的?做一个说明。之后「二.明此处之所缘。」此处所缘是《菩提道炬论》里面所谈到的,这是指为了要得到安止之故,得到安止作为为目标,在这个情况之下,你要缘取什么样的对象呢?这个部分来做一个说明,根据《菩提道炬论》里面来讲的。分成两个段落,总体跟个别的理论。

  这个段落所要进行的,初又分三:总体的理论里面.正明所缘..显示何等补特伽罗应缘何境..显示所缘异门。异门就是各种不同的类型。首先「正明所缘」,正式明白的来说明所缘,「如世尊言.如世尊、薄伽梵曾经开示过「修瑜伽师有四种所缘.四种所缘就是「周徧所缘,净行所缘,善巧所缘,净惑所缘。」

  其中周徧所缘,复有四种,又分成四种不过谈到周徧所缘,「周徧」就是周徧一切万法,徧一切万法。徧一切万法的话,为什么它会周遍一切万法呢?我们可以这样做解释,譬如说以手表来做例子的话,当我们缘取手表去分析的时候,缘取手表世俗法的方面,或者是缘取手表实相的方面。从世俗方面来进行缘取,从实相的方面来进行缘取,都可以这样来进行。

  一样的道理,每一个法,配合一切的万法,都从它的世俗的方面来进行缘取,从胜义的方面来进行缘取,都涉及它的世俗方面的理论,还有它的胜义方面的理论,这个就徧及一切的法。所以,以这个方式来进行缘取的话,是遍及一切万法都可以用的,这叫周徧所缘。

  而且就一个对境而言,也可以安止来进行缘取,也可以用胜观来进行缘取。在一个对境上面,这种安止缘取的方式,跟胜观所缘取的方式,当然二者不相同。可是在对境上面,这两种形相都存在的,在一个对境上面,用安止的方式来进行缘取,这种所缘取的情形,在对境上面应该是存在。就是安止的话,不进行任何的分析,不进行任何分析的这种情况,在对境上面当然有,这是安止所缘取的情形。

  其次,胜观所缘取的情形,是分析之下所缘取到的情形,这个情形在对境上面也有。所以,安止进行缘取的这种情况在对境上面也有,胜观以分析的方式来进行缘取,这种缘取的情形对境上面也存在。因此之故,在一切万法上面这两种情形都存在的,所以称之为周徧所缘,是因为这个缘故。就是安止所缘取的情形跟胜观所缘取的情形,在对境上都存在的,对境上面都会有的,所以把它称之为周徧所缘。

  「复有四种.谓有分别影像,无分别影像,」因此这里谈到叫做「有分别影像,无分别影像,」分别,就是妄念,在有妄念之下去缘取的影像,无妄念之下去缘取的影像,讲的就是安止跟胜观。止的时候没有分别妄念,观的时候以分别妄念去缘取它,所以讲的是这两种情形,是指安止所缘的情形,在对境上面存在,也有。胜观所缘的情形,在对境上面存在,也有,所以把它称之为周徧所缘。

  在一一的法上面都存在二谛的情形,这存在二谛的情况就把它称之为「事边际性.所作成办。」这个「事,是实有法,每一个法,称之为事、实有法,这是事边际性。这前面谈到过了,一一的法上面都有二谛,都存在有二谛的情况的。一一的法上面所存在二谛的情况,都可以当做所缘的对象,进行缘取而来做观修,这是前面所谈到的,就是有分别影像,跟无分别影像。因此之故可以知道,每一个法上面都存在有二谛,每一个法存在有二谛的这个性质就把它称之为「事边际性」。

  

《菩提道次第广论 奢摩他 第15讲》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