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菩提道次第广论 奢摩他 第14讲▪P2

  ..续本文上一页恐怕就不太好吧!好像是比起前面没有学习佛法而言,学习佛法反而导致我制造出很多烦恼,制造出我执更加强烈,就变成未蒙其利、先有其弊,就变成吃亏了,这种情况是因为对学习教法的方式、方法,错误不了解,因此导致吃亏。

  我们仔细观察,有时候一个人穷困潦倒,没有什么身外之物,在身外之物都没有的情况之下,我执不会引发的非常强烈,为什么?因为开口说我的机会很少,都不太有这种机会说我怎么样,我怎么样,没有什么机会嘛!因为穷困潦倒,什么东西都没有。可是以后东西越来越多,朋友越来越多,房子越来越多,财富越来越多,这时候讲到我,开口说我怎么样、我怎么样的机会很多了,所以我执会越来越强烈,所以引发我执产生这种外在环境变得非常的多。

  因此内心的功德、学问也都是这个样子的,内心可以运用到的功德能力,譬如说内心可以想到的朋友、老师,还有我四周的环境怎么样,这个跟我们内心有关---老师、朋友、还有四周的环境,所以内心跟外在的事物比较起来,当然内心是非常珍贵的。可是有时候内心也会因为受到外物的影响之故,我执会变得越来越厉害。因此会说我所学习的法,教导我佛法的老师如何,我学习佛法的时候,帮助我的是这个朋友、那个朋友,我学习佛法的时候,环境是这个样子、是那个样子,这些都是让我执引发产生越来越多的,这些对境越来越多,因此我执就会引发得越来越多,比以前更加的多。

  一般来讲仔细想一想,这些都是让我执减少的一个方便,我所学习的法、我的老师、我的四周环境、朋友等等,知道运用的话,这个都是非常好的方便、善巧---让我把我的我执逐渐减少,应该是这个样子。但是在不知道妥善运用的情况之下适得其反,反而由这些因素导致我的我执更加强烈。不管是我执也好,自己的执着也好,我们经常讲我怎么样、自己怎么样,这些坏见逐渐增长,因此之故,由这些越来越强的坏见,会引发其他的烦恼,会引发贪嗔痴也越来越强,是不是会有这种危险存在?不是说不可能,会有的!因此这是受到外物影响,也会导致这种危险,这有可能会发生的。

  因此之故在心经也好,在佛陀薄伽梵所开示的教法有很多---七菩提分、或者是三十七菩提分,所谈到的四正念、四神足、四正断、五根、五力、七菩提分还有八正道、还有二十一种无漏本智,开示这么多的教法。还有开示四圣谛、十二缘起,所开示的教法内容很多,这个主要是针对我们的内心所要进行的实修。针对内心来进行实修的话,有所相关的法有很多,但是对这些有所相关的法,当我们应用而做实修的时候,如何使烦恼不会增长增广,反而让内心变得非常的纯净。就是前面所谈到的了,就是这个我执、还有谛实的执着,能够把它去除掉、或减少的话,就会变得非常的纯净。在《入中论》里面所谈到的,出世间的布施、出世间的持戒三轮体空,在三轮体空之下所进行的布施非常的纯净,在三轮体空的持戒非常纯净,三轮(三边)都没有谛实成立这种了悟。假设欠缺了这种了悟---三边都没有谛实成立,假设内心欠缺这种了悟,在没有这种了悟的情况之下,所进行的布施、持戒等等善行都有毛病的。因为受到谛实执着的束缚之故,所做的布施、持戒等等当然算是善行,可是往往会引发推动我们内心的烦恼更加强烈,也有这种可能,这是因为还有谛实执着的束缚之下,会产生这种危险的。

  问题:现在有人不准我来上仁波切您的课,然后我就失去在您面前学法的机会的话,我就会生起很想保护跟您学法的这种心情,这时候就是我执产生的一种状况,那时候难道我要想说您也不是谛实成立的,然后我就算了,是这样想吗?我不懂所以请教仁波切刚刚那段话要如何运用到当我们在学法遇到困难的时候,我为了不要执着的关系我该怎么办,才能又达到成佛目的又不会执着?我明明现在就很需要听法。

  仁波切以中文回答:我们是这样子,譬如说唯识以下或者中观自续派以下的所有的修行者,都有跟执着心一起修的,中观应成派里面也是有跟执着心一起修的,但是不可以说没有修,还是有修。譬如说中观自续派以下完全不懂空正见的正确见解,完全没有基础,所以他们修行的时候一定跟执着心一起修的,由执着心摄持这样的修,所以他完全没有清净的修。

  中观应成派虽然对空性有正确的见解,但是有些证量仍不足,所以他们修行的时候,还是很多在执着心摄持之下修。当然这是一定要修的,他经过一段时间后,也一定慢慢越来越清净、越来越进步,所以还是慢慢的这种执着心要清掉,但是比没有修一定要好很多,这是一定要修的嘛!所以一样的道理,这个执着心不是不可以而是有问题的,当然是有问题,但是这个没有执着心学佛当然还是要学,比没有学好很多,所以还是要学习,有执着心还是要学,但内心要很清楚这是有执着心,放弃这是还更不好嘛!

  (不知所提出问题为何?)回答:(……)不是,执着心还是有,但是要自己了解这个执着心这是错的。那要不要学习?这是要学习的,要看内心不要有那么强烈的执着。这个执着跟欲求不一样,欲求是要成佛上面的一个心,这是一定要有的,执着心它就是一个无明,有点心太偏掉了,这就是另外一个,欲求的心当然要有。(回答完毕)

  产生这个善良的善心动机之后,这个可以得到将来的圆满佛果,这是得到圆满佛果的一个原因,但是所要得到圆满的佛果,这个果位它是怎么样子的呢?我们经常提到要得到圆满的佛果,圆满的佛果是这样子的,能够在等至入定的情况下,仍然利益广大遍满虚空的众生,这只有佛陀才能做到。如果我要得到这个果位这个是等至及后得完全混合在一起,如果我要得到这个果位的话,现在我要怎么做?怎么实修可以得到这样的果位?能成就这样的果位呢?就是要成就安止和胜观二者配合一起来做实修,透过这个实修将来就能得到入定跟下座完全混合在一起毫无差别的这种果位。所以我们现在就有必要对于止跟观双运来做学习,如果要学习的话,当然首先要听闻、思惟而去了解,把现在听闻思惟这个了解,将来就能得到本至跟后得双运这个果位,这个果位纯粹只有佛才有这个能力,因此产生这个动机想法之后来听闻这个教法。

  正行:

  我们所进行的段落---安止,安止里面的加行、正行、结行,现在在正行的阶段,正行里面身体的威仪应当如何来做?正式说明观修的次第是什么样子?是什么样的内容,现在在第二段,正式要讲如何禅修了?

  第二正释修习之次第。安止正行来正式做实修的时候,这个内容怎样做实修呢?“诸道次第,多依辨中边论所说,由八断行,断五过失,修奢摩他。诸种道次第---各种各类的道次第,这各种各类的道次第,是由佛尊阿底峡《菩提道炬论》传承下来。历代的弟子非常的多,他们都写过非常详细的注解,这些都是属于道次第的书,所以历代传承下来各种各类的道次第,这个「诸」就是各种各类,道次第是各种各类的道次第。

  佛尊阿底峡传下来之后,种敦巴等等历代传承上师所写的道次第的书非常的多,这些历代的传承谈到安止的正行怎么做实修呢?很多的道次第的传承都谈到了这样做实修,应当根据慈氏怙主弥勒菩萨的《辨中边分别论》所谈到的内容来做实修,《辨中边分别论》所谈到的是有五种过失,把这五种过失断掉的方式有八断行,所以以八断行断五过失,这个是正确修安止的方便法门,这是一种方式。可是这个是指佛尊阿底峡传承下来《菩提道炬论》之后,他的后代徒弟写下各种各类道次第的书籍,这些各种各类道次第的书籍,在谈到安止实修的方式,主要都是根据《辨中边分别论》而来的。

  “善知识拉梭瓦所传之教授,更于彼上加声闻地所说六力,四种作意及九住心。,可是还有一个情况是善知识拉梭瓦所传的教授,在大博士拉梭瓦所谈的指导里面,“更于彼上加声闻地所说就是前面《辨中边分别论》这个实修方式,是一个基础一定要有,在这个基础上又加上了《声闻地》里面所谈到的六力、四种作意及九住心的方式,又多出来、又多谈了一些些,可见安止的实修方式就有这两种情况了,从佛尊阿底峡之后所传下来大多数的道次第的书籍都是根据《辨中边分别论》来讲,强调以八断行断五种过失,这是一种类型;第二种类型是大博士拉梭瓦又再更进一步说明,他根据《声闻地》补充,又讲了六力、四作意及九住心,就分成两类了。

  “德称大师道次第云「四作意中,摄九住心及断六过八对治行,是为一切正定方便,众多契经及庄严经论、辩中边论、无著菩萨瑜伽师地论、中观宗三编修次等,开示修静虑之方便中一切皆同。若能先住正定资粮,以此方便励力修习,决定能得妙三摩地。现在传说修静虑之甚深教授中,全不见此方便之名,若不具足正定资粮及无此方便,虽长时修定终不成。」可是后来大博士德称大师他的道次第里面又这样讲,他说九住心可以包括在四种作意里面,而且可以用八对治的行为来断六过,这个六过跟前面的五种过失一样只是繁跟简有点不太相同,昏沉跟掉举算一项或者是算两项,算一项的话是五过失,算两项的话就六种过失,所以六种过失要去除掉的话,用八断行来把它去除掉,“是为一切正定方便”,四作意里面包含九住心在里面,所以有四种作意、还有八断行来断掉六种过失,这一些是一切正定方便,这是修安止的方便法门。而且这个方式在众多的佛经、《庄严经论》、《辩中边分别论》、无著菩萨的《瑜伽师地论》、还有中观宗的三编修次第---莲花戒论师《修次第初编、中编、后编》都开示修静虑之方便中的一切,都是这样作解释的,德称大师又是这样作解释的,这个解释是顺着无著菩萨《瑜伽师地论》来作…

《菩提道次第广论 奢摩他 第14讲》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