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菩提道次第廣論 奢摩他 第14講▪P2

  ..續本文上一頁恐怕就不太好吧!好像是比起前面沒有學習佛法而言,學習佛法反而導致我製造出很多煩惱,製造出我執更加強烈,就變成未蒙其利、先有其弊,就變成吃虧了,這種情況是因爲對學習教法的方式、方法,錯誤不了解,因此導致吃虧。

  我們仔細觀察,有時候一個人窮困潦倒,沒有什麼身外之物,在身外之物都沒有的情況之下,我執不會引發的非常強烈,爲什麼?因爲開口說我的機會很少,都不太有這種機會說我怎麼樣,我怎麼樣,沒有什麼機會嘛!因爲窮困潦倒,什麼東西都沒有。可是以後東西越來越多,朋友越來越多,房子越來越多,財富越來越多,這時候講到我,開口說我怎麼樣、我怎麼樣的機會很多了,所以我執會越來越強烈,所以引發我執産生這種外在環境變得非常的多。

  因此內心的功德、學問也都是這個樣子的,內心可以運用到的功德能力,譬如說內心可以想到的朋友、老師,還有我四周的環境怎麼樣,這個跟我們內心有關---老師、朋友、還有四周的環境,所以內心跟外在的事物比較起來,當然內心是非常珍貴的。可是有時候內心也會因爲受到外物的影響之故,我執會變得越來越厲害。因此會說我所學習的法,教導我佛法的老師如何,我學習佛法的時候,幫助我的是這個朋友、那個朋友,我學習佛法的時候,環境是這個樣子、是那個樣子,這些都是讓我執引發産生越來越多的,這些對境越來越多,因此我執就會引發得越來越多,比以前更加的多。

  一般來講仔細想一想,這些都是讓我執減少的一個方便,我所學習的法、我的老師、我的四周環境、朋友等等,知道運用的話,這個都是非常好的方便、善巧---讓我把我的我執逐漸減少,應該是這個樣子。但是在不知道妥善運用的情況之下適得其反,反而由這些因素導致我的我執更加強烈。不管是我執也好,自己的執著也好,我們經常講我怎麼樣、自己怎麼樣,這些壞見逐漸增長,因此之故,由這些越來越強的壞見,會引發其他的煩惱,會引發貪嗔癡也越來越強,是不是會有這種危險存在?不是說不可能,會有的!因此這是受到外物影響,也會導致這種危險,這有可能會發生的。

  因此之故在心經也好,在佛陀薄伽梵所開示的教法有很多---七菩提分、或者是叁十七菩提分,所談到的四正念、四神足、四正斷、五根、五力、七菩提分還有八正道、還有二十一種無漏本智,開示這麼多的教法。還有開示四聖谛、十二緣起,所開示的教法內容很多,這個主要是針對我們的內心所要進行的實修。針對內心來進行實修的話,有所相關的法有很多,但是對這些有所相關的法,當我們應用而做實修的時候,如何使煩惱不會增長增廣,反而讓內心變得非常的純淨。就是前面所談到的了,就是這個我執、還有谛實的執著,能夠把它去除掉、或減少的話,就會變得非常的純淨。在《入中論》裏面所談到的,出世間的布施、出世間的持戒叁輪體空,在叁輪體空之下所進行的布施非常的純淨,在叁輪體空的持戒非常純淨,叁輪(叁邊)都沒有谛實成立這種了悟。假設欠缺了這種了悟---叁邊都沒有谛實成立,假設內心欠缺這種了悟,在沒有這種了悟的情況之下,所進行的布施、持戒等等善行都有毛病的。因爲受到谛實執著的束縛之故,所做的布施、持戒等等當然算是善行,可是往往會引發推動我們內心的煩惱更加強烈,也有這種可能,這是因爲還有谛實執著的束縛之下,會産生這種危險的。

  問題:現在有人不准我來上仁波切您的課,然後我就失去在您面前學法的機會的話,我就會生起很想保護跟您學法的這種心情,這時候就是我執産生的一種狀況,那時候難道我要想說您也不是谛實成立的,然後我就算了,是這樣想嗎?我不懂所以請教仁波切剛剛那段話要如何運用到當我們在學法遇到困難的時候,我爲了不要執著的關系我該怎麼辦,才能又達到成佛目的又不會執著?我明明現在就很需要聽法。

  仁波切以中文回答:我們是這樣子,譬如說唯識以下或者中觀自續派以下的所有的修行者,都有跟執著心一起修的,中觀應成派裏面也是有跟執著心一起修的,但是不可以說沒有修,還是有修。譬如說中觀自續派以下完全不懂空正見的正確見解,完全沒有基礎,所以他們修行的時候一定跟執著心一起修的,由執著心攝持這樣的修,所以他完全沒有清淨的修。

  中觀應成派雖然對空性有正確的見解,但是有些證量仍不足,所以他們修行的時候,還是很多在執著心攝持之下修。當然這是一定要修的,他經過一段時間後,也一定慢慢越來越清淨、越來越進步,所以還是慢慢的這種執著心要清掉,但是比沒有修一定要好很多,這是一定要修的嘛!所以一樣的道理,這個執著心不是不可以而是有問題的,當然是有問題,但是這個沒有執著心學佛當然還是要學,比沒有學好很多,所以還是要學習,有執著心還是要學,但內心要很清楚這是有執著心,放棄這是還更不好嘛!

  (不知所提出問題爲何?)回答:(……)不是,執著心還是有,但是要自己了解這個執著心這是錯的。那要不要學習?這是要學習的,要看內心不要有那麼強烈的執著。這個執著跟欲求不一樣,欲求是要成佛上面的一個心,這是一定要有的,執著心它就是一個無明,有點心太偏掉了,這就是另外一個,欲求的心當然要有。(回答完畢)

  産生這個善良的善心動機之後,這個可以得到將來的圓滿佛果,這是得到圓滿佛果的一個原因,但是所要得到圓滿的佛果,這個果位它是怎麼樣子的呢?我們經常提到要得到圓滿的佛果,圓滿的佛果是這樣子的,能夠在等至入定的情況下,仍然利益廣大遍滿虛空的衆生,這只有佛陀才能做到。如果我要得到這個果位這個是等至及後得完全混合在一起,如果我要得到這個果位的話,現在我要怎麼做?怎麼實修可以得到這樣的果位?能成就這樣的果位呢?就是要成就安止和勝觀二者配合一起來做實修,透過這個實修將來就能得到入定跟下座完全混合在一起毫無差別的這種果位。所以我們現在就有必要對于止跟觀雙運來做學習,如果要學習的話,當然首先要聽聞、思惟而去了解,把現在聽聞思惟這個了解,將來就能得到本至跟後得雙運這個果位,這個果位純粹只有佛才有這個能力,因此産生這個動機想法之後來聽聞這個教法。

  正行:

  我們所進行的段落---安止,安止裏面的加行、正行、結行,現在在正行的階段,正行裏面身體的威儀應當如何來做?正式說明觀修的次第是什麼樣子?是什麼樣的內容,現在在第二段,正式要講如何禅修了?

  第二正釋修習之次第。安止正行來正式做實修的時候,這個內容怎樣做實修呢?“諸道次第,多依辨中邊論所說,由八斷行,斷五過失,修奢摩他。諸種道次第---各種各類的道次第,這各種各類的道次第,是由佛尊阿底峽《菩提道炬論》傳承下來。曆代的弟子非常的多,他們都寫過非常詳細的注解,這些都是屬于道次第的書,所以曆代傳承下來各種各類的道次第,這個「諸」就是各種各類,道次第是各種各類的道次第。

  佛尊阿底峽傳下來之後,種敦巴等等曆代傳承上師所寫的道次第的書非常的多,這些曆代的傳承談到安止的正行怎麼做實修呢?很多的道次第的傳承都談到了這樣做實修,應當根據慈氏怙主彌勒菩薩的《辨中邊分別論》所談到的內容來做實修,《辨中邊分別論》所談到的是有五種過失,把這五種過失斷掉的方式有八斷行,所以以八斷行斷五過失,這個是正確修安止的方便法門,這是一種方式。可是這個是指佛尊阿底峽傳承下來《菩提道炬論》之後,他的後代徒弟寫下各種各類道次第的書籍,這些各種各類道次第的書籍,在談到安止實修的方式,主要都是根據《辨中邊分別論》而來的。

  “善知識拉梭瓦所傳之教授,更于彼上加聲聞地所說六力,四種作意及九住心。,可是還有一個情況是善知識拉梭瓦所傳的教授,在大博士拉梭瓦所談的指導裏面,“更于彼上加聲聞地所說就是前面《辨中邊分別論》這個實修方式,是一個基礎一定要有,在這個基礎上又加上了《聲聞地》裏面所談到的六力、四種作意及九住心的方式,又多出來、又多談了一些些,可見安止的實修方式就有這兩種情況了,從佛尊阿底峽之後所傳下來大多數的道次第的書籍都是根據《辨中邊分別論》來講,強調以八斷行斷五種過失,這是一種類型;第二種類型是大博士拉梭瓦又再更進一步說明,他根據《聲聞地》補充,又講了六力、四作意及九住心,就分成兩類了。

  “德稱大師道次第雲「四作意中,攝九住心及斷六過八對治行,是爲一切正定方便,衆多契經及莊嚴經論、辯中邊論、無著菩薩瑜伽師地論、中觀宗叁編修次等,開示修靜慮之方便中一切皆同。若能先住正定資糧,以此方便勵力修習,決定能得妙叁摩地。現在傳說修靜慮之甚深教授中,全不見此方便之名,若不具足正定資糧及無此方便,雖長時修定終不成。」可是後來大博士德稱大師他的道次第裏面又這樣講,他說九住心可以包括在四種作意裏面,而且可以用八對治的行爲來斷六過,這個六過跟前面的五種過失一樣只是繁跟簡有點不太相同,昏沈跟掉舉算一項或者是算兩項,算一項的話是五過失,算兩項的話就六種過失,所以六種過失要去除掉的話,用八斷行來把它去除掉,“是爲一切正定方便”,四作意裏面包含九住心在裏面,所以有四種作意、還有八斷行來斷掉六種過失,這一些是一切正定方便,這是修安止的方便法門。而且這個方式在衆多的佛經、《莊嚴經論》、《辯中邊分別論》、無著菩薩的《瑜伽師地論》、還有中觀宗的叁編修次第---蓮花戒論師《修次第初編、中編、後編》都開示修靜慮之方便中的一切,都是這樣作解釋的,德稱大師又是這樣作解釋的,這個解釋是順著無著菩薩《瑜伽師地論》來作…

《菩提道次第廣論 奢摩他 第14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