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菩提道次第广论 奢摩他 第14讲

  

《广论奢摩他14》

  

讲授: 雪歌仁波2007-09-21

  前行

  首先思惟利益遍满虚空的一切如母有情众生,因此无论如何要得到所得果位之中,究竟圆满的无上果位佛果菩提。要产生善良的心,如果产生善良的心的话,所做善行才能够成为圆满的果的一个原因,为什么呢?因为所要得到的果---圆满菩提,这个部份而言它是圆满的,因此之故,它的因至少、最低程度要求,应当要有利他的想法,就是当利他的事情还没有去进行之前,至少在它的前面要有利他的想法,这利他的想法是什么呢?是指利益遍满虚空一切众生,这种想法应当要在内心产生的,如果这种想法在内心产生的话,所做的善行就能够成为证得圆满果的一个原因。

  一般来讲,原因的类型非常多种,我们现在要得到的果是圆满的果,因此它的因也必须是圆满的,例如自利的想法,自私自利这种想法所进行的任何大大小小的善根,将来所成熟的果报只能自己方面得到,自己方面所得到的一点小小的果报而已,除此之外不能去获得圆满的果,不能得到自他二利究竟圆满的果,这不可能得到的。

  所以果是究竟的果,这个果是一切善好功德都齐备,是无上究竟的果,没有利他想法的善根是没有办法成为这种果的原因的,因为果是无上的、究竟的、是一切善好都齐备的,因此之故,因也要随顺着果是这种类型,所以因也应当是圆满的。

  所以圆满的因是什么呢?圆满的因就要思惟利益到遍满虚空的一切众生,应当要有这种想法,这种想法在内心产生的话,以这种想法的威力之故,这个因就会变成一个圆满的因,因此动机上要产生菩提心的思惟这是相当重要的。

  如果说没有这种动机的话,所做善行是没有办法做为证得无上圆满菩提佛果的原因的,因此之故利他想法的产生是非常重要的,所以要有追求利他的想法在内心产生,而且以这个作为动机之后,来进行教法的讲说跟听闻,不管在何时我们进行的时候,大家都应该以这种动机来听闻教法。

  或许用这个比喻来讲的话大家就更容易明白了解了,譬如说我有一个布施的想法,一个能舍(舍弃)、布施的想法,譬如说现在我有一个布施的想法,有了这个想法之后,接着这个布施想法的后面,我就去做这个布施行为,我去做这件事情嘛,脑袋有这个想法,跟我去做真正布施的这个行为,这二者将来会成熟出什么果呢?将来下辈子会让我得到好的财物受用,所以这二者会成为将来会成就财物受用的果报。

  所以这样分析,财物受用的果报它的因是什么?它一开始、最开始的因是什么呢?最开始的因是从我想要给他一个布施,我这种布施想法这个念头开始的,可是以这种我想要给他作一个布施这种想法开始之后,最后实际上得到利益的人是谁?是我自己啊。

  为了自己得到利益,为了成熟出自己财物受用的果报。所以就自己成就财物受用的果报而言,它的最初引发的原因在利他的想法,在布施的想法。所以这一世布施的想法,是未来自己有一个好的财物受用的一个原因的,除此之外如果没有这种认知的话,譬如说我心里面想我现在要发大财,这种想法会不会成为我下辈子得到财物受用的原因呢?完全不会的。

  下辈子要发财的原因,应该是我这辈子赶快对他做广大布施,好好的去帮助他,以这个想法跟这个行为之故,会引发成为我下辈子发财得到财物受用,除此之外,现在我心里面想着我要发财、我要发财,这种想法根本不会给我将来得到财物的果报,这不是一个发财的原因的,因此之故,对于遍满虚空一切众生有利他的想法,这就非常重要了,假设没有这种想法的话,将来不会得到无上的,彻底究竟的这种圆满的果,这就丝毫得不到。

  所以这个果如果要得到的话,应当是现在利他的想法,而且想要得到这圆满的果,现在利他的想法不能够只利益一位众生、两位众生、应当遍满虚空之一切的众生,从这个想法来做为一个开始。所以说我现在想要成佛,心里面有这种想法,但是把利他的想法丢掉的话,心里想我要成佛,这种想法会不会成为证得佛果的一个原因呢?不会的。

  我们现在心里想说我要有这个财物受用,我要有那个财物受用,心里面这样想能不能得到呢?不会的,要想得到的话要从我现在能舍,能够去做布施开始。如果现在我不能够舍、不能够做布施的话,心里面只想到这个东西我也要,那个东西我也要,我也要发财,而没有布施想法的话,下辈子不但不能够得到财物受用,反而这种想法会成为下辈子贫困潦倒的一个原因。不要说不能得到财物受用,这种想法不是得到财物受用的原因,而且还会遭致下辈子穷困潦倒。

  所以因跟果之间关联的方式应当好好来了解,因应当要跟一切众生有所关系,就是利他,要产生这种想法。所以就圆满菩提的因,因形成是在什么时候开始的呢?因应当是思惟到利益遍满虚空一切众生的想法,从这种想法产生的时候就开始了,这个因就已经形成了。

  所以当我们进行大大小小任何善行的时候,所进行的善行可不可以成为圆满菩提的一个原因,可以、还是不可以?就看前面的动机,在前面动机的那个段落,利益众生的菩提心这种想法是有?还是没有?来做决定。如果有利益遍满虚空界的一切众生的这种想法产生的话,这个想法本身就是圆满菩提的因,这个想法作为动机,所进行的行为、善业也是圆满菩提的因。因此之故,在前面产生菩提心相当重要,所以我们在念皈依文、跟发菩提心文的时候,它的原因要好好进行了解,能不能成为圆满菩提的一个原因,就看这个段落,就看发菩提心这个想法有、还是没有来做决定,许多人不知道这一点,应该好好了解其中关键所在。

  有些人他在念了发菩提心文以后,他内心还不了解圆满菩提怎样去进行,怎样去得到它的,我们从前面讲的比喻就可以知道了。前面讲的比喻就是,如果没有我要去利益他这种想法存在,只有我要从他那里得到什么?这种想法的话,这种想法不会成为未来财富受用的一个原因,这个不仅不能成为一个原因,还会阻碍将来得到财富受用,所以只是说我要从他那里得到,而不是说我要给他,这种想法是将来发财的阻碍呢!

  因此我们现在追求圆满菩提的话,这个不是自己个人的利益,圆满菩提没有说利益我自己个人的想法,应该不是的,应该是利益遍满虚空界的想法。假设只有利益我自己一个人的这种想法,这种想法不是圆满菩提的因,不仅不是圆满菩提的一个因,而且还是圆满菩提的一个障碍,所以在发菩提心的时候,应当要对这个关键重点好好了解。

  利益一切众生想法的产生,这种菩提心是为了利益众生我要得到圆满菩提心,这是发菩提心的时候所谈到的,所以得到菩提不是为了我。前面谈到为了利益一切众生要得到圆满菩提,得到菩提不是为了我,而是为了遍满虚空的一切众生,所以不是说我要得到什么?而是说我能够付出什么?所以说利益遍满虚空的一切众生,为了众生能舍弃,能够人人至上,为了利益一切众生,为了达到这个目标之故,因此要得到圆满菩提,我来进行这个事情---要追求圆满菩提。不是为了利益我自己,不是为了我之故而得到圆满菩提,而是为了其他众生之故,我要得到圆满菩提,如果这样想的话,这会得到最大的利益。

  但是我们通常都没有这样的想法,为了要利益众生、服务众生,我要得到圆满菩提,我们通常总是认为自己好像可以得到很大的利益一样,其实利益众生的想法,广大的利益众生就是我们得到的最大的利益,但是我们都没有这种认识,我们的想法好像是我一定要得到什么,才能算是我的利益,而不知道我的付出,就是我得到的最大的利益。

  前面的段落,不论在何时我们都念到菩提心发心的颂文,这发心的颂文对产生菩提心的动机是非常重要的,除此之外如果没有任何发菩提心的动机,什么动机都没有,就立刻来进行的话,恐怕也是不太好,就最初发起菩提心念诵的时候,要把它的原因、内容、意义做一个好好的了解。如果说对词句的意义根本都不了解,不但没有利益而且还要吃亏呢!吃亏是什么呢?吃亏就是有时候傲慢之心会越来越强烈,一般来讲不了解佛法义理当然也是不好,可是学习之后也会产生弊端的,为什么呢?因为广为听闻学习佛法之后,学习之后总是认为这个我已经了解了,这个是我的派系,学了这个法之后我可以把对方打败,我还比他懂得更多,我比他还强,因此会想到说比起没有学习佛法的人,我还更加伟大,一般来讲是会这个样子。

  因为佛法总是跟下辈子有关系,所以当我们想到我的时候,想到一些东西的时候都是这辈子的东西。可是如果想到下辈子,当然想到下辈子就更加伟大,更加有价值了,所以想到我在学习佛法,我在学的是跟下辈子有关系的话,好像我学法时这个我,比起一般情况来讲更加伟大,因为现在所学的法对下辈子有利益,因此跟下辈子的我有所关系,好像我在学习的时候,这个我又变得非常伟大,不管从有境的部份也好,或是从对境的部份也好,对境的部份---所学的法跟下辈子有关,有境的部分---我现在在学习下辈子的法,因此也是跟下辈子有关。不管跟有境也好、对境也好,这个我都变得被放大,变得非常的伟大,好像变得自己非常了不起,所以学习佛法之后有一种情况,我执会越来越严重,内心的烦恼会越来越多,这种危险不是说不会发生,它也是会有发生的可能。

  所以在这种情况之下,会变成一边学习佛法,佛法好像是使我内心烦恼发育的一个工具,去补助它、去滋润它,使烦恼发育得越加强大,变成它滋长的一个顺缘,变成它发育的一个工具,会不会有这种可能,这种危险发生呢?也有可能的。所以在最前面阶段,念菩提心颂文的时候,不能够了解它的意义,一边学法而烦恼越强烈,我执越强烈,这个…

《菩提道次第广论 奢摩他 第14讲》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