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义都要听闻。辞、义二方面皆需了解,产生闻所成慧。思惟要产生思所成慧,就不仅要听闻,仁波切开示讲完之后,还有个讨论班,是思慧产生的机会。思惟的抉择,思慧产生的机会。听闻之后所产生闻所生慧,辞、意义、内容都要了解。特别是意义的部份,都要了解,这是闻所生慧。听闻辞义都知道之后不能把它忘记,要在内心再三思惟,自己内心得到一个决定,这是思所生慧。
第十一项:没有内外的阻碍。内在障碍:指疾病,自己修法时身上的许多疾病,会造成实修的障碍。外在障碍,外:指环境,例如:唱歌、跳舞、看电视、环璄太吵杂,或见到有别人相互交谈时,导致自己心意改变,有时我们听对方讲话内心改变,被他引入他的道路之中,离开自己原来的道路,这是外在的障碍。或者在自己禅修时,禅修的处所,不具备处所的条件,这也是外在的障碍。
前面有提到安止资粮,一、住于随顺之处,随顺处所的条件要齐备,一共有五个条件。住处具有五德:「一、易于获得衣食;二、处所贤善;三、地土贤善;四、伴友贤善;五、具善妙相。」这些都要齐备,假设不齐备就变成外在的障碍。
第十二项:能舍之心。不具备能舍之心,内心执着很强烈。假设内心执着很强烈,悭悋之心太过强烈了。一般悭悋之心太过强烈的话,会让我们心胸开阔、内心证悟的产生、形成一种障碍,应当没有任何贪恋、没有任何执着,要做到没有贪恋执着,能舍之心就有必要。
第十三项:「头陀行做为庄严而且不欺诳又疾病少」。头陀行做为庄严,这是经常常提到的沙门四法,十二头陀行功德要齐备,当成是一种庄严。十二头陀行指的是难行、苦行,例如常住尸陀林,常坐在大树底下,讨论内容很多,主要指难行、苦行。但十二头陀行做为一种庄饰,一般世俗人会以珠宝庄饰,但头陀行者会以头陀行实修做为自己的庄饰,而且不会矫诈欺诳,疾病也能够很少,这些算是一种项目,称为十三种资粮。
广论p348第一行,「声闻地说于佛所许,或床或座或草敷上结跏趺坐」能够跏趺坐、依五因缘(五个必要性):
一、「善敛其身速发轻安,由此威仪顺生轻安故。」能够好好收摄自己的身体,顺着这个威仪禅坐的动作,顺着此威仪容易产生轻安。
二、「由此宴坐(久坐)能经久时,以此威仪不极令身疾疲倦故。」靠此长坐能经久的时间,不会令自己的身体产生疲劳、劳累。
三、「故由此威仪不共外道,及异论故。」跟外道及敌论不一样、不共的。
四、「由此威仪令他见已极信敬故。」由此端身正坐令别人看到产生清净的信心。
五、「由此威仪佛(佛陀)佛弟子(佛陀声闻弟子),共所开许共依止故。」佛陀、佛陀声闻弟子所开许、共通可以做的方式。
因此了解了五个因缘(原因),好好的结跏趺坐,好好的做实修,这是出自《声闻地》,但没有把原文引用出来,至尊仁波切做了结论说明它的意义。
其中最重要是端身正坐「端正身体者会令不生昏沈睡眠」,端身正坐者,可远离昏沉睡眠,了解前面五个原因,结跏趺坐有很多好处,我们了解前面的原因及必要性。端身正坐就能避免掉这些条件的,这是以身威仪而实修。
第二正行分二:(一)身何威仪(外表姿势)而修,(二)正释修习之次第
身靠什么威仪来做实修。接着是说明修习次第:至尊仁波切谈到(p348第五行),先应令身具八威仪,尤于调息如说善修(习)。调息应具足前面八种威仪,具足此方式,要好好调息、调顺呼吸,前面巳提过。尤于是特别重要,调息就很重要,针对我们而言,妄念都很强烈、烦恼也很强烈。这时心受到烦恼影响之故,都在动荡不安之中,所以调息的帮助就非常大。因为心都在动乱之中,呼吸与气也都在动乱之中。这二个比较起来那个比较容易呢?当然把动乱的气调伏比较容易。比起调伏内心而言,把气调伏柔和就比较容易进行,故先调伏气柔和,让气柔和,可使内心妄念平顺调伏,这有很大帮助。
首先让心能够远离妄念,能够调伏。这方面而言有很大的帮助,就是调息方面有很大的帮助,这是第一个原因。第二个原因,调心与调息来比较,调息容易多了,所以这里指出特别是调息,要好好重视它。把气调柔和,当然心很容易柔和,先调息再调心,在密咒乘门也如此谈到。
密咒乘门有个比喻:好比人骑在马上,人讲的就是我们的心识,马讲的就是我们的气。把心识骑在气上而行动,好像人骑在马上而行动,就跟这里讲的情形类似。所以在密咒乘门提到,压迫身体的关键而让心识得到自主,压迫身体关键主要指的是气的实修为主。气为主的实修之后达到的目标是心能够自由自主,气的实修所以要去压迫身体关键要点的气。如果透过气的实修,让气可以自主,靠气的实修进一步就要让心也能够达到自主。密咒乘门内容与这里很类似,透过调息让妄念平伏掉,内容很类似。
现在的段落,身应具何种威仪而实修。请看p347倒数第三行,「如《修次中编、下编》所说内容,以下所讲,一直到p348第一行,全无功用徐徐而转」到此为止。接下来是根据「《声闻地》说于佛所许,一直到五行,端正身者为令不生昏沉睡眠」到此为止;「先应令身具八威仪,尤于调息如说善修。」这是至尊仁波切的说明。所以第一段:根据《修次中编、下编》详细做了解释。第二段:是根据《声闻地》的内容,又做了解释。第三段:是至尊仁波切的补充,又做了解释。分为三段,今日讲到此为止。
《菩提道次第广论 奢摩他 第13讲》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