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菩提道次第廣論 奢摩他 第10講▪P2

  ..續本文上一頁掉。

  從前面所說,將煩惱滅掉有二種類型,其中有一種依世間道路先把煩惱滅掉,種子之後再滅。如此,即不能說種子和所應斷煩惱同時滅掉。若是種子未滅前而先滅掉煩惱,後面再滅掉種子,還是需要八十一個無間道,八十一個解脫道。因爲就滅掉種子而言,世間道不能滅掉種子,只能暫伏,因此在最後滅掉種子還是需要八十一個無間道,八十一個解脫道。

  總之,在此我們要了解,要滅掉煩惱,亦有世間道路可運用。也可以不必靠世間道路,靠安樂道將煩惱和種子一起滅掉。這些內容皆是聲聞的修道位段落來討論的,對此部分,應有一個粗略了解。

  在前面斷欲界煩惱時,欲界煩惱九個,斷掉時也會形成九個無間道,九個解脫道,此時是指斷煩惱及其種子,同時斷滅掉,這是一種情況。另一種情況,先斷掉煩惱,之後再斷種子。故煩惱滅掉有此二種情況,欲界九個煩惱滅掉時,亦是此二種類型,此時一來果、不還果如何安排?若滅掉欲界九個煩惱,即是不還果。

  故有兩種狀況:一種是六個煩惱滅掉時,是煩惱連同種子一起滅掉,若是此種方式同時,稱爲一來果。若是滅掉九個即稱不還果,此是將煩惱和種子一起減掉。但若是先滅掉煩惱,後面再等待滅掉種子,若是此種狀況,當他先滅掉六個煩惱,種子尚未減,同樣稱爲“一來果”。若滅掉九個煩惱,種子未減同樣稱爲“不還果”。可見煩惱滅掉即此二種情況,由此可知“安止爲主行持者”之一來果、不還果,與“勝觀爲主行持者” 之一來果、不還果,就形成此種名稱。

  故集論中討論的即是這個問題。「何故集論說有先得勝觀而未得止這個止,指的是什麼?指的是“安止爲主行持者”的不來果,此人內心中的安止,所討論到的主題是指這樣一個人。

  後面至尊仁波切談到「此複是說證四谛已,次依此觀,而修第一靜慮以上之止。」此即是說“安止爲主行持者”得到不還果位同時也得到初靜慮的正行。我們上次談到初靜慮的正行,還有它的近分的部分,不還果是如何得到的呢?按照世間之道可分初靜慮的近分及初靜慮的正行。按此道路不斷觀修之後,就把一切煩惱斷掉,前面所講欲界煩惱斷掉即得到不還果,所以他是靠著世間之道觀修,斷掉欲界九個煩惱而得到不還果位。

  得到初靜慮及正行,前面還有初靜慮的近分。(p.395第4行)諸瑜伽師由七作意,方能獲得離欲界欲「了相作意、勝解作意、遠離作意、攝樂作意、伺察(觀察)作意、加行究竟、加行究竟果作意按此次第一個、一個上來,最後,就把欲界煩惱斷掉,此即是依照世間道路。就在欲界煩惱斷掉的同時,即得到初靜慮的正行,此時已到色界,這種人即是“安止爲主行持者”之聲聞行者。他到達修道位如何進行?即是將欲界煩惱斷掉的同時即得到不來果,同時亦得到初靜慮正行,亦即得到初靜慮所攝之安止。

  不還果要依靠前面的果位,當然也要靠前面的預流果,所以後面果位的得到,都要依靠前面的果位的得到。此處所言得到不還果乃指“安止爲主行持者”,當得到不還果須依靠前面之預流果,而預流果能否依世間道路而得?不能!因爲預流果之得到,須靠前面見道位的階段,需觀修“補特伽羅無我”再經過第十六剎那的最後,在道類智時得到見道位果位。

  此時斷掉補特伽羅我執,證悟人無我之時,只有靠勝觀爲主,安樂道爲主,不能以世間道爲主,所以得到預流果位,定靠勝觀。修安止道路,不能靠世間道,一定要觀修補特伽羅無我,此時“安止爲主行持者”得到預流果位時,一定純粹只有靠著勝觀無我勝慧,不能靠世間道路,表示前面「集論說有先得勝觀而未得止」,此時的勝觀即預流果位。

  因爲“安止爲主行持者” 得到預流果位一定靠勝觀無我勝慧,見道位觀修補特伽羅無我,得到無我慧,故說“先得勝觀而未得到止”,這個止,是指“安止爲主行持者”,(不還果位時的安止,此時安止力量很強,但勝慧力量不強,)因此這個行者勝慧的力量,應是在前面預流果時才有勝慧力量,故說「先得勝觀而未得止」。

  此時勝慧力量很強,安止力量不夠,還要追求後面不還果的安止,因此才會有此問題,“先得勝觀而未得到止”是得到預流果的勝觀,靠此勝觀,得到預流果之後,還要去追求後面不還果的安止。

  不過預流果位時,難道沒有止嗎?他是靠勝觀去觀修補特伽羅無我,不是也得到止嗎?因爲在見道位得到之前,前面早已有止觀雙運之實修,在加行道即有止觀雙運之實修,聲聞乘的資糧道、加行道,在何時由資糧道跳至加行道,即緣取補特伽羅無我的意義,安住在此上面,何時得到止觀雙運之時,此時即進入加行道。

  所以進入加行道之時,止觀雙運之證悟就産生,所以在見道位前面,當然亦有止觀雙運之實修,可是安止力量的強弱大小,就有很多類型,勝觀裏力量強弱的大小,就有很多類型。

  所以談到“先得勝觀而未得止” 先得勝觀而後再追求止,此意義大家即可了解,先得勝觀指的是已得預流果位,亦即是緣補特伽羅無我之勝慧而得到預流果位,此種“安止爲主行持者”得到預流果位之後,才要去追求不還果位。

  假設撇開前面所言,若一個人根本連止觀都沒有,連安止都未得,他先實修、實修、實修…,之後先得勝觀,而後由勝觀再去成就安止,說集論中有談到此種情況,而此種解釋完全錯誤。那是對我們前面所言內容意義完全不清楚,以爲集論中所言,可先得到勝觀,然後再努力、努力、努力…,透過勝觀再得到安止,這就完全錯誤了,這是對經義完全錯亂的理解。現在這裏《集論》所言,先得勝觀之後再追求安止,其內容需依前面所解釋的內容去了解。

  所以至尊仁波切所言(345頁11行)「此複是說證四谛已,」這是說現證,現證四谛要配合預流果位。「次依此觀,而修第一靜慮以上之止。」第一靜慮以上之止,這是指不還果位,「本地分雲:『又已如實善知從苦至道,』苦集滅道四聖谛,如實善知即現證。『然未能得初靜慮等,于此無間住心,』未得初靜慮等,于此繼續安住。『更不擇法,』不做勝慧分析,『是依增上慧(勝觀)而修增上心(安止)。』」此時是透過勝觀而修安止,這是《集論》中所言。

  首先,「又已如實善知從苦至道,」這是得到預流果位,此時亦有安止,但安止力量不夠大,不夠大的意思是指,「然未能得初靜慮等,于此無間住心,」初靜慮以上的安止尚未得到,所以預流果位的止,還比不上初靜慮以上的止,所以要透過勝慧而修後面的安止。這是至尊仁波切對集論內容所做的解釋,解釋時引用《本地分》。「是依增上慧而修增上心。」增上心即指安止,即是以勝觀而追求安止,意思一樣。所以在集論裏面談到的內容,《本地分》也有談到。

  又討論一件事情「又爲便于立言說故,于九住心通說爲止,思擇等四通說名觀。」爲方便言說討論之故,將九住心說爲止,四種思擇等等皆說爲觀。這是就止觀的意義,前面已做簡略之說明,另還要做些補充,其它書中說安止時,還要一些方法,即是九住心,九住心亦用安止的名稱,還有四種思擇(在338頁),這是聖無著的說法,即:正思擇,最極思擇,周徧尋思,周徧伺察這四項,又稱之爲觀。

  「然真實止觀如下所說,」不過真實止觀,如下才要講。此即指九住心不是真正的止,四種思擇也非真正的觀。但是因爲九住心是修安止的方法,四種思擇是修勝觀的方法。所以在講修安止的方法做解釋時,把修安止的方法亦稱之爲止,把修觀的方法─四種思擇,也取名爲觀。有些書中亦如是談到,所以這表示其非真正的止觀。真正的止觀爲何?後面才要開始講解,總而言之「要生輕安乃可安立。」止觀要從産生身心輕安之樂才能開始算。

  仁波切開示說,前面所開示這些內容,是因爲廣論中的詞句,有些地方並未講得非常清楚,所以只好前面談了許多內容做爲補充,但是做了這麼多補充,大家可能更不了解,可能只把廣論上的句子做些字面上解釋,大家還比較容易了解,所以前面所講內容,不明白的可以發問。

  問題(一)請問仁波切,請問四個果和五道之間的關系,可否再做說明?前面聽到見道位和預流果有何關系?資糧位和加行位之關系?五道和四果如何連接之間的關系?

  回答:資糧道和加行道並未安立果位名稱,所以沒有四個果的問題。四個果位需要見道位、修道位、無學位時,這是聖者的果位,因此得到果位者稱爲僧寶、聖者。前面是凡夫,沒有果位的問題。可見四個果位的討論,應是在見道位、修道位、無學道。

  現在我們所討論以聲聞道爲主來做說明,聲聞道中聖者的果位即聲聞的見道位,聲聞的修道位,聲聞的無學位。在聲聞見道位時,需將見道所應斷的煩惱完全滅掉,最後會得到解脫道。見道所應斷會得到八個無間道、八個解脫道,共十六個。到最後第十六剎那的解脫道,那是道類智,苦集滅道的道,道類智産生的同時得到預流果,同時發生。

  到了修道位時,修道所應斷有八十一個煩惱。修道位斷八十一個煩惱時,或者煩惱連種子一起滅掉;或者沒有一起滅掉,先靠世間道路進行,先滅煩惱如此也有。總而言之,最後一定要把種子滅掉,所以在種子滅掉時,産生八十一個無間道,八十一解脫道。所以最後在滅掉第八十一個煩惱,得到第八十一解脫道時,得到阿羅漢果位。

  關于色界無色界的部分,就沒有一來果、不還果的名稱,所言皆是在欲界煩惱斷掉時才有果位名稱。所以在欲界煩惱斷掉時,此處指種子和煩惱一起斷掉來做討論。所以把欲界煩惱和種子一起斷掉,斷掉六個得到解脫道時,即得到一來果,九個斷掉得到解脫道時,即得到不還果。總之,預流果是指見道位,一來果和不還果是指修道位的段落。

  問題(二)能否請仁波切說明煩惱、煩惱的種子和煩惱的習氣叁者如何分判?

  回答:習氣不屬于心識的本質,但是煩惱就屬于心識的本質。心識又是什麼?首先要擁有對境,同時思惟此對境正在進行活動,即表示應是現前的部分才稱之爲心識。就是我們內心會進行一些思惟,此時會涉及某些對境,所以也有對境,也在進行思惟,此時才稱之爲心識。所以心識是指現前正在進行活動。

  如此而言,種子和習氣都非如此,所以都不是心識的本質。但種子和習氣又是什麼?二者力量大小不同,種子力量比較大,習氣力量較薄弱,其力量大小強弱如何區分?種子力量要大到能生出後面的果,所以稱之爲種子,能引發後面的果之故。

  譬如:稻米的種子表示能生出稻米,蘋果的種子表示能生出蘋果。所以煩惱的種子,表示後面的果,煩惱馬上要産生,才稱之爲種子。因爲後面的果,馬上要出現,其具有如此之能力、威力。

  習氣即不然,其後面不會馬上生出煩惱,無此能力,力量薄弱,所以煩惱的習氣,即是指和煩惱有些類似,而力量薄弱的小小毛病,這種能力、力量稱之爲習氣。

  舉例:阿羅漢沒有煩惱,也不會再長出煩惱,所以煩惱的種子也沒有。不能說阿羅漢有煩惱和種子,但是阿羅漢有煩惱的習氣,如何看出?阿羅漢煩惱已滅亦無種子,煩惱不會出現,可是阿羅漢有時會唱歌、跳舞,但這唱歌、跳舞,首先不是貪戀之心,因爲貪戀之心煩惱已滅,貪戀種子亦滅,後面煩惱不會再生。但是它還是會唱歌、跳舞,此時不屬貪戀之心的範圍,可是屬于以前貪戀心所留下之習氣,此小小毛病稱之爲習氣。

  但此習氣不會再生出煩惱,故不能稱爲種子,所以阿羅漢煩惱沒有,煩惱的種子亦然,但煩惱的習氣有。不過,這是把種子和習氣區分成兩項來做解釋,但一般而言,種子本身亦是習氣,有時一起稱之爲習氣,有時將此二意思混在一起。若分成兩項,種子是種子,習氣是習氣,這又是另外一個問題。

  有時二者不分,情況不同。若種子就是習氣,則是將習氣分成兩個,因習氣力量有大有小,習氣力量大者,稱爲種子,習氣力量薄弱者,稱之爲習氣。

  所以書中有時言及種子和習氣時,有“總”與“別”。若把習氣分爲二,力量大稱種子,力量小稱習氣。此時其中力量薄弱之習氣,即是非種子的習氣,它不是種子,因爲力量很薄弱。但是若依力量大小,分爲二種習氣,此時所談之習氣,即是指一種能量。

  就此而言,種子是一種能量,習氣也是一種能量,不過「就是依能量大小而區分,力量大者稱爲種子,力量較小稱爲習氣,此種情況是將二者一起討論,由力量強弱而分。」

  仁波切說:這個部分在上周《入行論》第九品講得很清楚,其中也有提到習氣與種子的區別。

  

《菩提道次第廣論 奢摩他 第10講》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