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菩提道次第广论 奢摩他 第10讲

  

《广论奢摩他10》

  

讲授: 雪歌仁波切2007-06-08

  闻法动机

  “为利众生祈愿成佛果”颂文中提到,所得果之中,究竟佛果、无上之果位,色身、法身二者双运;身和意二者双运;等至与后得二者双运。有没有这样的果位,果位如何而来?在有学道位时透过止观双运的禅修,在究竟时得到这样的果位,等至本智和后得本智完全合在一起。在等至本智阶段,也能应用后得位的本智,在后得位的本智同时,亦是等至本智。身和意双运,法身与色身结合在一起,其有如此的功德,得到的原因根本而言,即是靠止观双运的等持,才能得到这样的果位。等至与后得同时在一起,身体与心意双运,自利法身和利他化身同时存在,成就如此之身,主要即是学止观双运的等持。

  因此在其中,当然安止的学习要在前面,之后才会产生胜观,在安止的实修上,当然首先要了解实修的方式,要了解的话,首先要听闻,因此之故,我要专心的来听闻。关于安止学习的内容,调整自己的动机之后来听闻教法。

  正讲

  我们进行的段落,在止观学习的次第,次第决定的里面谈到,初机的学者,在开始学习的时候,先成就安止,之后修胜观而得到胜观。但是,假设止和观都得到的人,当然他可以靠着修观去成就安止,这是什么情况?(345页第10行)「何故集论说有先得胜观而未得止,彼应依观而勤修止耶?」为何是依胜观勤修来成就安止呢?问到这一个问题,集论中有谈到这种情况,这个问题,我们用比较容易明了的方式来说。

  「答:此非说未得第一静虑未到定所摄之止,是说未得第一静虑三摩地以上之止。」

  我们谈论僧宝主要以声闻乘入道行者来讨论,入道行者主要分成二十类,即二十僧。佛陀之眷属、僧众所做的分类,二十僧里主要有四种果位:预流果、一来果、不还果、阿罗汉果。

  谈到四果内容,就会谈到我们现在所谈的问题,由透过胜观而成就安止能说明这四种果位,是指声闻行者入道者,当然经过资粮道、加行道,这时以集聚广大资粮为主,到见道位,要对见道位所应断之烦恼,依靠对治法去对治它,要断掉烦恼将正开始,即开始对治烦恼将它断掉,此时称为见断烦恼,见道位要断的烦恼即遍计烦恼类型。

  到了修道位,也有修道位所应断之烦恼,这是属于俱生烦恼的类型。在见道位时,所应断之烦恼,以对治遍计所执,将它断掉。这样一直的断掉、断掉、、、到最后的十六剎那道类智时,即得到预流果位。

  到了修道位,又有修道位所要断的烦恼,这时是属于俱生的烦恼,逐渐、逐渐的断掉,最后得到究竟的果位,那是阿罗汉果,把投生在轮回的因全部断掉。轮回的因,即三界的烦恼全部断掉;欲界、色界、无色界的烦恼全部都断掉。欲界一个,色界四个,无色界四个,所以称三界九地。

  三界九地所有烦恼全部断掉了,能得阿罗汉果位,此时将俱生烦恼在修道位时全断掉。欲界烦恼修道位所断分九个;色界四个地方,初静虑天、二静虑天、三静虑天、四静虑天,每一个天都有九个烦恼,九乘四等于三十六个;无色界又分四个天,每一个天修道烦恼又分九项,九乘四等于三十六个;共八十一个烦恼。三界九地共八十一个烦恼全断时,因有八十一个烦恼之故,用对治法门将烦恼断掉,即无间道;彻底断掉即解脱道。无间道八十一个,解脱道八十一个,这些全部断掉,即得究竟果位、阿罗汉果,中间要经过一来果、不还果,皆属于修道阶段。在见到位时,把见道所应断之烦恼全部灭掉,即得到预流果,所以预流果列在见道位,后面一来果、不还果、阿罗汉果,属于修道位,乃是把修道所应断之烦恼断掉,所得到之果位,故后面又列了三个果位。

  三界九地之烦恼,每一阶段都各有九项,如此用方法把它灭掉,灭掉之情况,又分成二种:“所断顿时者”和“所断渐次者”所应断的部分,如何断掉?顿时者,全部一起断掉;渐次者,逐渐、逐渐断掉。其中所断渐次者,才会有预流果、一来果、不还果之次第,四果之次第全部都会有,故谈到四果次第即针对所断渐次者。但如果所断顿时者,中间没有一来果、不还果,即不能谈四果的理论,因为它是顿时一起全部断掉。所以,若是所断顿时者,即无此讨论。

  所以讨论四果是针对渐次者。针对所断渐次者,应是如何断掉?首先最初先断掉欲界九个,之后断掉初静虑天九个烦恼,二静虑天九个烦恼,三静虑天九个烦恼,四静虑天九个烦恼;再来无色界处,四个处所:空无边处九个烦恼,识无边处九个烦恼,无所有处九个烦恼,最后有顶天又九个烦恼。如此,由下界九个烦恼断掉,又往上界九个烦恼断掉,再往上界九个烦恼断掉,…一段一段上去,按照次第来,故叫做所断渐次者。

  如果按照这样渐次顺序来,中间一来果、不还果,这个名称在何处取名?在渐断烦恼里讨论到,欲界烦恼有九个,大的三个也断掉,中的三个也断掉,此时即为一来果。若在把最后小的三个也灭掉,则欲界烦恼全灭,此时即是不还果。

  这是欲界烦恼全灭掉之后,再进一步灭掉色界、无色界的烦恼。色界烦恼四个天处,每处有九个;无色界四个天处,每处有九个。可是后面色界、无色界的烦恼断掉时,并未再取果位名称,前面谈到果位名称,一来果、不还果之果位名称,主要在断掉欲界烦恼时而安立的,欲界烦恼有九个,把六个灭掉,即得一来果。把欲界烦恼九个都灭掉了,称之为不还果。之后再开始断色界、无色界的烦恼。这样逐步上去,到了无色界的最后烦恼,有顶天的烦恼又分九个,大中小各三个。小的烦恼有三个,到了最后小小烦恼,中间要经过八十一个无间道,八十一个解脱道。

  最后有顶天小小烦恼断掉时,得到第八十一个解脱道,即得到阿罗汉果位。以上是关于一来果、不还果、阿罗汉果之果位,于何处阶段得到之果位理论。

  欲界烦恼断掉时,即有果位之名称:一来果、不还果。

  为何在欲界烦恼断掉时,有果位名称?因为我们是属于欲界者,在欲界众生中,对我们伤害威力最大的,是欲界的烦恼。所以我们主要对付的也是欲界的烦恼。因此要快点、比较快灭掉的,也是欲界的烦恼,当然是以欲界烦恼为主。

  因此佛陀开示,把欲界烦恼灭掉时,灭掉六个,即得一个果位名称(一来果),灭掉九个,又得一个果位名称(不还果),即是一来果和不还果。这即表示欲界烦恼要赶快灭掉,这个比较主要,要以此为主,因此佛陀做如此开示。到了后面色界、无色界的烦恼也是要断掉,可是却没有果位名称,前面才有果位名称,为何如此?因为我们是欲界者,而欲界烦恼是比较快要断掉的,要以此为主,因此欲界烦恼断掉时取果位名称。

  将欲界烦恼断掉之方式,须经无间道及解脱道,如何进行?通常安住在补特伽罗无我,现证它,主要运用补特伽罗无我之胜慧,专一安住在补特伽无我之意义上,透过如此安住能将烦恼、连同烦恼之习气(种子)一起灭除,透过这种方式,欲界九个烦恼,色界、无色界每一段落九个烦恼皆是如此。

  这里所说将欲界、色界、无色界之烦恼断掉是连种子一起断掉,不是指暂伏现行,将烦恼现行断掉,是指连种子一起灭掉。由此角度,所以谈到八十一个无间道,八十一个解脱道,这是连种子一起灭掉。

  但是,是否当把所应断断掉,一定非要将种子一起灭掉?那倒不是如此。若种子未灭之前,难道需一直等待,而不能灭掉烦恼吗?那倒不一定。故又分成二种类型:若烦恼种子未灭之前,也不必等到种子灭掉,才能把烦恼灭掉,在种子还留着还没灭掉前,亦可先灭掉烦恼,可逐渐、逐渐来进行。又有一种,烦恼种子未灭前,亦未灭掉烦恼,一直等到种子和烦恼一起灭掉。

  此二名称如何分:(1)种子未灭前不灭烦恼,一直到种子和烦恼一起灭掉,称“胜观为主行持者”,但(2)另一种,不等种子灭掉才灭烦恼者,即种子未灭前,先把烦恼现行暂时灭掉(压伏),然后再等到后面,再把种子灭掉,这种类型之人,称为“安止为主行持者”。

  此二种类型之行持者,又是如何形成?有一种行者,内心烦恼比较大;又有一种人,内心烦恼力量较为薄弱;各种类型的人皆有。内心烦恼威力强大者,对他造成之伤害较大,若是这种人,要等到种子灭掉,再一起灭烦恼,那表示这种烦恼威力强大,对其造成之伤害较大、亦多,非常危险,所以此类人,不需等烦恼和种子一起断掉、一起发生,前面即应将烦恼现行之部分先灭掉比较重要,之后再灭种子,应由此方法好好努力,以此为主。

  故若欲灭烦恼现行之方法,则应赶快运用世间道较为容易产生,不会有太大困难。因此先依世间道路令烦恼暂时压伏,不会现前,此种人即不必等到最后烦恼和种子一起灭除、断掉。另一种人,烦恼力量较弱,表示烦恼对其心续所造成之伤害不会很严重,就不用那么忙碌及紧张,一直等到种子灭掉时连烦恼一起灭掉。

  此二种类型,首先“胜观为主行者”为何取此名称?乃因其内心烦恼较为薄弱,此类行者如何做实修?以运用无我现证慧为主,只运用无我了慧灭掉烦恼,不运用世间道路灭掉烦恼,以只运用无我了慧为主灭掉烦恼,故称为“胜观为主行持者”。其次,不能等到种子灭掉才灭掉烦恼者,前面要靠世间道路先灭掉烦恼现行,此类行者,与前面纯粹依无我了慧之行者相较,其胜慧较不强,故他以安止为主,先依世间道路灭掉烦恼现行,故称为“安止为主行持者”。

  现在所谈修道位所要断之内容,指声闻入道者在修道位之内容来讨论。已经得到预流果位才进入修道位,在修道位所应断,八十一个无间道,八十一个解脱道,都是指种子和烦恼一起灭掉。在此基础上讨论,有八十一个无间道,八十一个解脱道,种子和烦恼一起灭…

《菩提道次第广论 奢摩他 第10讲》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